正文

ZT 怎樣選擇數碼相機? (完整篇)

(2008-09-27 16:29:15) 下一個
一個永遠在討論而有永遠討論不清楚的問題,因為不斷有新的人加入攝影隊伍,不斷有新的技術和新的數碼相機出現,問題可以永遠討論,問題也永遠沒有“終極答案”。但是問題的關鍵不是誰最正確,而是怎樣對攝影者幫助最大。我之所以不用“攝影愛好者”這個名詞,是因為拿著相機攝影的人不一定是“攝影愛好者”,我隻好用一個“攝影者”的名詞以區別。
一、 首要的問題:你買相機的目的是什麽?
如果回答:“照相”,就太籠統了。一般有幾種目的:
1、 偶然“立此存照”,在有意義的時刻留點照片,以作紀念,或者留作資料,屬於一般使用。
2、 有所愛好,希望在攝影技術、攝影藝術方麵有所進展,屬於“攝影愛好者”一類。
3、 希望成為專業從業人員,不但在藝術技術有一定造詣,而且希望以此謀生,產生經濟效益。
4、 處於以上幾種之間的發展變動狀態。
事實上以1和4為多,其次為2,最少的是3。
二、你的使用習慣和喜好如何?
你要想清楚:使用大相機還是小相機?操作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性能高級的還是低級的?自己的操作習慣,等。
這方麵的選擇要比其他的什麽的因素重要,要比什麽象素、性能參數重要。這是我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我跟其他人的說法不同的地方。先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才能考慮進一步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錯了,你將很痛苦。很多人買了相機後,沒多久就蠢蠢欲動要賣相機了,往往不是相機的性能問題,而是這方麵的問題。
三、 選擇相機的幾個誤區:
1、 認牌子,什麽牌子就是好的,什麽牌子就是不好的。其實任何牌子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離開了型號說牌子,沒什麽意義,隻有誤導的作用。還有就是認名牌,其實,名牌相機質量平平的,甚至出大問題的很多。SONY等都出過大問題。
2、 以象素判斷相機的檔次,以至於出現,傻瓜機的象素高於專業機的怪事。這是廠家有意渲染的一種錯誤觀點,但是在一般不太了解技術的人們中很有誘惑作用。其實,在數碼相機發展的早期,象素低的時候,象素的增加無疑是很重要的很關鍵的,但是隨著技術發展,數碼相機的功能越發複雜,而象素參數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已經退居次要。應該注重更重要的參數。一般認為,像素在400萬以上,對於一般人已經夠了,再增加意義不大。應該把眼光注意別的更有意義的參數。應該把錢分配在其他更有意義的性能上。
3、 將數碼相機看成耐用品,想一次性到位。
數碼相機雖然貴,但是,卻首先是電子產品。電子產品的特點是發展變化快,不會是工藝品,放得越久越值錢。其合理壽命是維持到技術淘汰,沒有使用價值為止。當然不可能終生用一架相機。所以,很少有使用超過5年的數碼相機。一般有3-5年的使用壽命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很遺憾,你買的時候就要準備在幾年後把它放棄。單反相機因為可以更換鏡頭和擁有豐富的配件,可以有更長一點的壽命。這也是它的優點之一。
四、 幾個重要而容易疏忽的因素
第一,靠黃金打造的圖像傳感器尺寸
數碼相機這鍋湯,煮成了糊塗。廠家商家,見有利可圖形勢大好,也拚命把水攪渾。糊塗湯裏的數碼相機,似乎部部傑出,部部一樣:君不見,像素不是六百萬就是七百萬,甚至更高;光學變焦大多都是三倍;再乘上好多倍的“數碼變焦”,就都是幾十倍的“綜合變焦”;對焦、自動曝光調節,各種“優先”具備,都是一樣的,甚至連”手動功能”都是“全手動”;各種“情景設定”也是樣樣齊全。叫外行人如何搞得清哪部相機好哪部不好呢?
那麽價格自一千元以下到幾萬元的差別是怎麽回事呢?
其實差別還是大大地有的,隻是“藏起來”不讓人知道而已。下麵一一道來:
先說第一點:靠黃金打造的“感光元件尺寸”。
大家最關心的是照片的質量,而照片的質量最關鍵的是圖像傳感器的尺寸,不是像素數。但是很可惜,這是我們最不能決定的因素,因為,“傳感器尺寸”是靠黃金打造的,也就是說感光元件的大小,和金錢絕對成正比。除了用錢解決沒什麽辦法。大多數DC,感光元件是1/2.5或者1/1.7英寸的,比小指甲還小一點。單反相機的感光元件大約在24mm*15mm,所以照片質量就好了很多了,當然價格也就上去了。但是,這個尺寸還是小於135膠卷底片的大小,無怪乎鏡頭用在這種單反上,鏡頭焦距要乘上一個1.5的係數。那為什麽不把感光元件做成和135底片一樣大小呢?原因就是一個:錢。這種相機很少,叫做“全畫幅相機”,價格也就在幾萬元以上了。
所以,想用小相機拍出高級相機的照片的質量是不可能的。不要被像素什麽的蒙騙了,雖然它們的像素差不多,但是感光元件大小在起著製約作用呢。
第二, 不同的鏡頭性能和質量
說到鏡頭的重要,似乎不用解釋什麽。但是問題是,我們怎樣判斷鏡頭的好壞?怎樣選擇鏡頭?如果從專業的角度,這是一門大學問。我不想從專業的角度講,因為這對我和很多人都很頭疼。雖然也有很多鏡頭測試的文章,但是我們看了,除了知道鏡頭各有差別之外,實在說不出它們的差別實在在哪裏,更說不出什麽鏡頭是好,什麽是不好。我們還是用最偷懶的辦法,說說就完了。
1、盡量選擇光學變焦大的鏡頭。我認為很重要。5倍、6倍,乃至10倍、12倍的光學變焦鏡頭的創作能力,要比一般3倍的大得多,而且有較好的“模糊效應”。我主張寧可犧牲像素,也要爭取買大的變焦相機(鏡頭)。
2、盡量選擇最近拍攝距離小的相機。一般的在4-6厘米,好的在1-2厘米,甚至0厘米。那有什麽用?通俗講,相機變成放大鏡了,能拍到你看不到的效果。單反相機可以換鏡頭,這個問題似乎不那麽重要。
3、如果拍攝風景,盡量選擇廣角的鏡頭,或者說焦距小的鏡頭,一般小於36mm,越小越值錢。
4、選擇名牌的鏡頭,除非用名牌騙人。不過那畢竟是少數。
5、盡量選擇有光學防抖的鏡頭。我認為這比較重要,特別是大變焦鏡頭和初學者,持相機的本事不大過硬時。
6、選擇光圈大(光圈係數小)的鏡頭。例如2.8就比3.5的好。
7、最後一個“土”招:選擇鏡頭又大又重的,起碼原材料也要用多一點的。
8、以上幾點,要綜合考慮,畢竟有經濟上的限製。
還有別的,但是那要請教大師了。
第三,數碼相機的電子控製和圖像處理能力
數碼相機和傳統相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其獨特的地方,隻有兩個:圖像記錄元件和電子控製、圖像處理部分。
圖像記錄元件和電子控製、圖像處理技術,恰恰是很重要而又在參數上一般不表示出來的。相機的檔次,在鏡頭上,在圖像記錄元件上的差別,都是可以一眼就看出來的,唯獨這一部分,是隱秘的,不容易識別的。這正是在這方麵的差別,造成相機檔次和價格上明顯差別的主要原因。不信,大家查查各種相機的參數:似乎都沒什麽差別的,幾千元的單反和幾萬元的單反,在參數上實在沒多少差別。那是怎麽回事呢?哈哈,差別就在這裏。
數碼相機,從開機到每一個操作過程,無不與這個部分有關。從開機、程序設置、測光、對焦、曝光、圖像數據的取得、數據處理、記錄、顯示……,全部是這個部分在工作。而我們要了解的是,這個部分的差異在那裏?
首先,對數據處理的速度上,大有差別。這一說就明白,速度快的電腦價錢就貴,數碼相機其實也是裏麵的電腦在工作,其速度快的,價錢不用說就上去了。速度快的數碼相機,一切都快:開機、快門反應、測光、對焦、數據取出、數據處理、數據記錄……,這根關鍵。DC之所以有時候不爽,因為反應太慢,其實就是這裏的問題。
好的相機要怎樣呢?
1、開機速度要快;2、快門時滯時間要短;3、測光要快;4、對焦要快;5、圖像處理要快;6、記錄時間要快;7,照片拍攝間隔時間要短。總之一切要快!快就是高檔相機!而快不快相當程度決定於這個部分。重要吧?隱秘吧?
所以請大家留意這麽幾個參數:開機時間、快門遲滯時間、拍攝最短間隔時間、連續拍攝張數。如果沒有標出來,就自己了解一下,自己操作感受一下。
還不僅是速度問題,還有許多功能,也跟此有關。例如,電子防抖、各種情境的設定、ISO的範圍、相機在不同拍攝條件下的適應性……等等。當然,大家要注意的是,有些所謂功能隻是沒什麽用的引誘外行人的“花架子”,自己注意識別。
最後,還有一樣最重要的,就是圖像處理質量、噪點等。不僅決定圖片質量,而且使相機有不同風格。例如“真實”,或者“豔麗”,等等。還有這麽個現象,低檔相機的照片比高檔相機還“好看”,“舒服”,這就是相機的圖像處理程序玩的“騙人的”魔術。
關於圖像處理的問題,上麵講的簡單,還可以補充一下。
因為鏡頭、CCD都是“死”的,隻有圖像處理程序是“活”的。而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圖像處理程序的水平能力是不同的。其結果當然是圖片的質量不一樣。衡量這方麵不太容易,但是我們最直觀的辦法就是看照片:在不同的拍攝條件下,對不同的拍攝對象進行拍攝,然後再放在電腦裏仔細觀察,會看出不同的相機的差異。不要以為LED顯示屏能說明什麽問題,廠家就是用這個誘導不太懂技術的用戶的,他們把錢花到這裏,使顯示的照片很漂亮,實際上不一定是漂亮。其現實就是傻瓜相機的顯示屏又大又漂亮,反而專業級的顯示屏馬馬虎虎,真是豈有此理!我們要識破其陰謀。
還有就是“噪點”問題。不同相機的差異很大,這也是一個綜合指標。檢查的辦法很簡單:用不同的ISO拍攝不同物體,然後放大觀看。一般如果能做到ISO800的時候,在正常光線下,噪點可以接受,相機就過得去了。
第四,相機工藝上的差別
工藝上的差別從相機參數上無法反映出來,但是它卻是相機檔次實實在在的標誌。然而評價相機的工藝並不容易,因為相機千差萬別。
我建議注意以下一些地方,給大家參考。
1、相機外殼用的材料,是金屬還是塑料?金屬當然高檔耐用得多,手感不同;
2、拿在手裏是否搖得響?相機不是樂器,當然不希望它響。這說明工藝的精細程度;
3、整體設計合理,操作方便簡捷,盡量少通過菜單操作,而是直接通過按鍵操作;
4、注意一些細節:觸點是否鍍金?抓手部位是否用特殊橡膠,持相機是否穩妥舒適?蓋板擋板應該用金屬或者硬塑料,不應該用軟橡膠或者軟塑料;按鍵是否牢靠,虛位小,手感清晰?儲存卡、電池的放入取出方便且不會插錯……等等。
還有很多,自己想想吧。
第五,要注意的其他方麵
1、電池。電池我專門有帖子說過,這裏不重複。隻是說一下電池的類型。大多數人喜歡專用鋰電池,因為可靠方便,體積小。但是,在一兩年後就要找專用電池了,而且價格很貴。專用電池的假貨又特別多,防不勝防。我個人比較喜歡用5號鎳氫電池和CR-V3鋰電池通用的。方便換用,價廉,假貨少,容量大。缺點是體積稍大。可以和5號電池互換的CR-V3鋰電池號稱可以連續拍700張照片,我曾經拍400-500張照片還從來沒有把電池的電用完過,可見其利害。
2、LED顯示屏。近年有麵積不斷增大的趨向。我認為這也有好處。畢竟能顯示更多的資料和清晰的畫麵。要注意其分辨率,達到20萬才好。
3、ISO選擇範圍。注意是否有低於100的,很多相機沒有。包括尼康和賓得的單反相機(最近出的才有)。這其實很有用。最高的到達3200。隻要噪點控製得好,還是有用的。
4、數碼變焦是最沒用的功能,關掉。
5、防抖功能。我覺得比較重要。最好是鏡頭光學防抖(這樣的鏡頭很貴),其次是機身防抖,再其次是電子防抖。效果不一樣,自己搞清楚。
上麵說的,未必正確。但是知道比不知道好。如果能正確運用了,你也就不會吃大的虧了。我冒著嚴寒敲鍵盤的努力也就不算白費。當然如果有人認為水平太低謬誤流傳我也不反駁。
就寫到這裏吧。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