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簽兒

種瓜得瓜 種HAPPY得HIGH PAID
正文

我在月牙上走邊邊

(2008-01-28 19:53:41) 下一個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From Rigi Kulm Luzern

真的好別致啊,阿海,你感覺到了麽?

【請點擊這裏下載音樂】

作者: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A.D.1770-1827)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三段體,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的柔和抒情曲。那支歎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鬱的思緒,透出淡淡傷感。這也是這部作品最美麗的部分,讓人想起月光。
                         
第二樂章:行板,降D大調,3/4拍,三段體,采用清快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對比。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本樂章結構精妙,旋律急促,技巧較為複雜,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誌。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麵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製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係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裏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鬱、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遝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