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6)
2009 (40)
2010 (35)
2012 (36)
2014 (16)
2021 (2)
2023 (2)
經過幾周忙碌, 客戶係統升級終於告一段落, 雖然還有些小問題, 但情況已穩定下來,我總算可以喘口氣了. 上網亂逛, 不知怎的, 又打開了自己的博客. 一年多沒更新了, 但前幾天一時興起, 在上麵發了了一堆自己做的菜的照片. 看著這幾年廚藝見長, 心中不免有點得意, 咱不比那些在文學城灌水的人差.但照片也反映了這幾年生活的變化, 一時間心中的平靜一下子蕩然無存,回憶有時真是一種折磨人的東西. 要是有人打電話告訴我客戶出了大麻煩就好了, 工作對我來說有時是副立竿見影的好藥.其次就是下載, 有時我可以清楚的感到自己是下載成癮. 數以百記的DVD堆在我的書架上, 哪有時間去看. 但有寬帶, 不下點什麽太虧了. 打開電驢, GREAT, 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_赫德日記.1863-1866終於下完了, 真不容易, 一本書等了一個月才蕩下來, 也算是個記錄了.
赫德日記是本不錯的讀物, 給人一個新的視角來看中國對西方開放的過程. 清末是中國和西方交流的開端, 不能說鴉片戰爭隻是給中國帶來了百年屈辱, 它也帶給中國新的文明.鍾叔和編輯出版的一套走向世界從書比較全麵的反映了清末第一批真正到過西方的中國人的感受. 他們和文革後第一批到歐美的中國人應該有很多共鳴. 中國近代經過三次對外開放的高朝, 清末的洋物運動, 民國抗戰前的繁榮還有80年代後的改革開放, 終於在21世紀熔入到到了世界的主流中來. 當今流行的說法, 和平崛起.實際上西方文化的衝擊, 中國要兩百年才被消化吸收, 真是不容易啊. 也許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被外來文化所同化. 盡管有人說中國的青銅文明也是舶來品, 但那隻是一兩樣關鍵技術的傳入從而觸發了本地的變革. 但這次不同是, 正個文化基礎的轉變, 即使按照宮方的說法,有中國特色的XXX主義,也承認了西方文化的決定意義,換句話說, 我們已默認是人家文化的一個小變種.
赫德日記由海關出版社出版, 讓人有點詫異. 這種書應由三聯出版. 三聯出過不少好書, 在中國時, 除了商務, 三聯的書買的最多, 至今還想念在北京騎自行車到三聯和商務書店去買書的情景, 兩家書店相距不遠, 中間還隔著人藝, 可以去看一看有什麽劇正在上演. 十年前在它們附近還有家不錯的舊書店, 門臉很小, 但總有些稀罕版本的書賣. 我在那用五塊人民幣買了一套精裝本的羅馬史,那可是第一版啊. 太值了, 以後在書店看到幾十塊錢的新版的平裝本, 我都會感到很得意. 買書和聚書是一種樂趣和愛好, 給人一種滿足感. 不象下載的電子書, 下載了, 看兩眼, 刻成光盤就可以拋在腦後了. 但在加拿大,買書的機會不多,去書店的機會也不多. 除了CHPATER這樣的大書店, 這裏並沒有象北京那樣多的特色書店.書的種類有限,好在AMAZONE 網上書店很是不錯, 想要的書基本都可找到, 而且價錢也很公道. 去年買了本一個美國中國通的自傳, 才2加刀.
想起三聯就隨手GOOGLE一下三聯出的文化生活譯叢, 有不少博客.進去看看, 有人把自己每次買的書都列出來, 還配有照片, 一落一落的, 就象我以前那樣. 書很雜, 看來有不少是信手買來. 一種失落感忽然湧上心頭. 看看自己的書架, 除了花花綠綠的國家地理雜誌, 就是大部頭的烹飪和DIY的書. 一本NAIPAUL的"an area of darkness" 和一本梁實秋散文孤零零的擺在那, 它們是我從新加坡帶過來的. 很多書都丟在那裏了, 真是可惜. 又想想自己的博客上展示的是七個盤子八個碗的DIY晚餐,就更讓人沮喪. 現在真不是讀書人了. 但沒辦法. 在中國我們不必做這麽多DIY. 讀書, 讀閑書是有閑階級的奢侈. 我現在還沒有太多這種奢侈.但這也沒什麽可抱怨的, 讀書和DIY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什麽多什麽少, 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的滿足.熊掌和魚不可兼得, 那就要自己去判斷什麽是魚, 什麽是熊掌. 起碼你有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