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25課:好萊塢早期歌舞片(二)

(2008-10-26 20:17:03) 下一個
30年代,美國政府對電影中的暴力、色情、醉酒等場麵進行嚴格限製,人們經常引用“在臥室鏡頭中男人至少有一隻腳站在地上”來說明當時審查製度的苛刻。影片凡是出現了不符合道德準則的對白、姿勢或是行為,輕者禁映,重者懲以巨額罰款。歌舞片一來可以避免與製片法則對“性、暴力”等內容的限製相抵觸,二來可以為製片發行公司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避免審查機構找麻煩。在敘事模式上,這一時期的歌舞片是“穩中求變”,大多沿襲了“歌舞+戲劇”的敘事模式,Berkeley式的歌舞雖然在視覺上非常壯觀,但逐漸不能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頻繁重複帶來了觀影經驗的單調。又一批更加生動的歌舞片營造的“歡快”、“溫馨”的景象和浪漫甜蜜的愛情故事,奠定了後世歌舞片的發展走向。
阿斯泰爾在參加招聘由人扮演米老鼠的演員麵試時,這樣介紹自己:“不會演戲,不會唱歌,有點禿頂,隻能跳點舞。”這一年,他與羅傑斯同時出現在《飛往裏約熱內盧》中,他們並不是影片的主角,但是當他們跳起卡利歐克舞時,很多人意識到,在電影舞蹈領域裏,將要發生重大事件。
 
生卒:
1899年5月10日,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
1987年6月22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死於肺炎,時年88歲。
 
成就:
l         一生在49部電影中演出,由於阿斯泰爾卓越的舞蹈藝術技巧和他對歌舞片的貢獻,194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特別獎;1970年獲得柏林電影節UNICRIT Special Award。
l         1951年和1975年,他以《三個小單詞》Three Little Words和The Towering Inferno 兩度獲得金球獎;1960年,又獲得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授予的西席·地密爾獎;
l         他的許多電視節目也多次獲獎。他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舞蹈家”。1960年他出版了自傳《合拍的舞步》。
生平:
l         4歲便會跳舞,後與其姐姐阿黛爾一起進入當地的一所舞蹈學校學習。結業後,姐弟二人組成劇團赴紐約、倫敦等地演出輕鬆喜劇,以舞蹈為職業,1917年,他們終於在百老匯取得首次成功。一位評論家寫道,弗雷德跳起舞來似乎全身都在運動。直到阿黛爾1932年結婚,才退出舞台。
l         弗雷德·阿斯泰爾於1933年參加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飛往裏約熱內盧》Flying Down to Rio(Thornton Freeland導演),與金傑·羅傑斯Ginger Rogers搭檔,從此走上了影壇。從1934年的《柳暗花明》The Gay Divorcee(Mark Sandrich導演)起,他倆搭檔一共演出了十部歌舞片。他和羅傑斯的舞蹈一時風靡全國,形成了美國三十年代歌舞喜劇片的風格,對美國歌舞片的發展很有影響。阿斯泰爾和羅傑斯的歌舞片,美術布景簡單、故事情節平平,但是隻要他們翩翩起舞,觀眾就立刻為之著迷。他們的舞蹈直到現在仍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佳交際舞”。他們的影片因循著相對固定的情節線:兩個陌生人偶遇,剛剛萌發的愛意偏又被巧妙安排的小矛盾困住。舞蹈評論家亞利安•克洛斯寫道:“阿斯泰爾和羅傑斯已成為電影界最受歡迎的一對舞伴。他們的舞蹈表達了男女之間真誠感人的交流,在電影界將成為後繼無人的絕技。”
l         其後,阿斯泰爾又和羅傑斯的表妹麗塔·海華斯Rita Hayworth、萊斯利·卡農Leolie Caron、蓓蒂·赫頓Betty Hutton、維拉·埃倫Vera-Ellen、埃利諾·鮑威爾Eleanor Powell、朱迪·嘉蘭Judy Garland、希德·查裏斯Cyd Charisse等人合作了一批高質量的歌舞片。代表作有:《大禮帽》 Top Hat 1935、《搖擺時代》 Swing Time 、《與我共舞》Shall We Dance1937等;1946年,他曾一度宣布退休;50年代是他的又一個黃金期。代表作有《三個小單詞》There Little Words 1950、《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l         60年代,弗雷德·阿斯泰爾一身優雅的舞藝無用武之地,轉向電視發展。
 
特點:
l         舞者的快樂:阿斯泰爾的舞蹈給人的感覺就是活力,人們可以從他的舞蹈中感受到舞者的快樂,阿斯泰爾有時在一些影片中獨舞,花樣百出。他在牆上跳,在天花板上跳,在屋頂上跳,穿著溜冰鞋跳,甚至邊跳邊放鞭炮……
l         境界:他的舞蹈似乎不加思索,這些表演看起來好象輕而易舉,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他曾說:“跳舞是非常吃力的工作。要跳好一個舞,要創造值得紀念的東西,就得花功夫。一切動作都應有條理。因此,我總是力圖熟悉所要跳的舞,這樣用不著考慮下一步,手腳就能運動自如。到了這個境界,我就知道我的雙腳已完全征服了地板。”
l         全景和長鏡頭:在拍攝影片之前,阿斯泰爾和他的舞伴往往要用6周之久的時間來設計每一個舞步和動作。過去出現在畫麵上的往往隻是局部的舞蹈動作。阿斯泰爾卻不容這麽做。他要觀眾每時每刻都看到他的全身;他也不允許用任何攝影技巧來誇張處理他的舞蹈,影片一般會用長鏡頭地記錄下他大段的舞蹈。
l         唱歌:美國許多偉大的流行歌曲作家(如羅姆·柯恩、歐文·柏林、科爾·波特以及喬治·艾雷·格什溫George Gershwin等)都要為弗雷德和羅傑斯譜寫歌曲。他們喜歡弗雷德的唱法,吐字清楚、毫不矯揉造作。弗雷德在《快活的離了婚的人》一片中,給羅傑斯唱“日以繼夜”,就是科爾·波特創作的。
好萊塢歌舞片輝煌時期,吉恩·凱利和阿斯泰爾被稱為歌舞片的大腦和心髒!
生卒:
1912 年8月23Eugene Curran Kelly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Pittsburgh。
1996年2月2日在洛山磯Beverly Hills, Los Angeles去世。
 
成就
l         一生主演了51部、導演12部電影;他不但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其導演才能也十分出色,1956年曾因導演《舞會請貼》Invitation to the Dance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l         1985年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生平:
l         從小酷愛跳舞,曾做過舞蹈教員、加油站服務員和溝渠挖掘工。1938 年進入百老匯,未來他與導演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的多次經典合作就是從此次開始的。
l         1941 年,他進入米高梅公司M-G-M。曾與朱迪·嘉蘭搭檔在《藝人麗影》For Me and My Gal(Berkeley導演)中演出。其開朗隨和的性格、甜美自然的聲調使其成為 40 年代米高梅公司歌舞片的明星。1945 年,他主演的《翠鳳豔曲》Anchors Aweigh (George Sidney導演)使其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1949 年他主演的《錦城春色》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Berkeley導演)又大獲成功,從此他成為好萊塢首席舞蹈大師。
l         1951 年的他主演的影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導演Vincente Minnelli,一舉奪得第 24 屆奧斯卡 6 項大獎,被譽為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歌舞片。1952 年自導自演的影片《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與Stanley Donen聯合導演)更是大獲成功。雖然因為1951 年在奧斯卡上獲獎太多而沒能得到大獎青睞,但這不能改變其在歌舞片曆史上的地位,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1956 年,他獨自導演的第一部音樂歌舞片《舞會請貼》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l         米高梅的歌舞片黃金時代沒落後,他開始轉入自導自演的非歌舞片。1962 年他執導了《冷暖心聲冷暖情》Gigot描寫好心腸的啞巴收留饑寒交迫的私娼母女的遭遇,悲歡交錯,十分感人,是他導演中最佳代表之一。
 
特點:
l         全麵:他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家。吉恩·凱利作為舞者的同時,也是很好的導演,他非常了解如何運用鏡頭來更進一步的讓觀眾感受到舞蹈的力量。他將舞蹈藝術與鏡頭的運用、影片剪接等電影藝術手段完美的結合,將好萊塢歌舞片的表現力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l         巧妙:結合角色的情緒與場景變化,吉恩·凱利的動作編排配合的天衣無縫、相得益彰,在他的那裏,生活中的任何動作都能轉換為舞蹈。
l         陽光男人:吉恩·凱利的電影總是洋溢著健康、樂觀、詼諧的氣氛,“Singin In The Rain ”無疑是歌舞片曆史上最迷人的一筆。那種滿溢出屏幕的歡快,讓看著此片的人,都渴望去舞動去歌唱,去幸福於這個美麗世界中。

歌舞片很大程度上是屬於演員的,像阿斯泰爾、吉恩·凱利這種歌舞明星,對影片的貢獻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歌舞片在美術布景、音響音樂、攝影燈光、表演等方麵具有特殊性,對導演和整個團隊的要求也相當高,成功的歌舞片往往和專營歌舞片的導演和專業團隊有關。
生卒:
1924年4月13日生於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川。
至今導演過31部作品,
 
簡評
斯坦利•多南是一位善於創作的舞蹈指導與導演。他最初參加紐約“Paul Joey”一劇的舞台合唱團;1942年到好萊塢,從合唱團員做到助理舞蹈導演。後來與吉恩·凱瑞合作拍了《翠鳳豔曲》Anchors Aweigh(1945),然後又聯合執導了那時期的兩部重要音樂片《在城裏》On the Town(1949)與《雨中曲》(1952),這些影片所具有的趣味性與創造性直到現在還令後來者難於匹敵。1954年他執導的《七對佳偶》Seven Birds for Seven Brothers一片獲奧斯卡最佳音樂片。
生卒:
1903年2月28生於芝加哥,他的親戚很多是藝人。
1986年7月25日在好萊塢Beverly Hills,死於老年癡呆症。
 
簡評
早年組織兄弟劇團到各地巡回表演。在雷電華擔任音樂劇《迪華利夫人》的美術導演。這時期的經驗,使他以後對彩色特別敏感。1942年應米高梅公司之邀簽下合同,當時恰是黑白片進入彩色的時代,歌舞片又是米高梅的招牌片,所以他一進米高梅如魚得水,專拍音樂片。在好萊塢眾多的導演群中,他該是個有天才的中堅分子。他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成名,再以《琪琪》GIGI得最佳導演獎,他的音樂片可算得上是好萊塢第一級作品。
米高梅的阿瑟·弗裏德Arthur Freed領導的小組為一種專業化的歌舞片建立了聲望。其最具新意的作品是1944年的《相會在聖路易斯》Meet Me in St. Louis和 1949年的《在城裏》On the Town。前者的故事發生一個普通美國人的家庭而不是早期歌舞片中的演出業的人物身上,後者中的部分場景則離開了攝影棚,搬到實景中去拍攝。50年代伊始,弗裏德的小組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雨中曲》成為歌舞片中的佼佼者。到 50年代結束時,弗裏德的小組盡管已經告警,但一部《琪琪》GIGI(1958)卻似乎成為他們專業技巧的縮影。這部改編自小說的歌舞片即便就好萊塢電影來看,也可說是十分精細,它獲得了9項奧斯卡金像獎。
50年代,由傑克·卡明斯領導的另一個小組也在米高梅奮力拍攝輕鬆的歌舞片。它的高峰作品是《七對佳偶》,這也是電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舞蹈主宰的影片。之後,重新複出的阿斯泰爾與赫本聯袂在派拉蒙主演了《甜姐兒》(1957)同樣取得了取得巨大的成功。還有其它公司生產的《國王和我》(1956),《一個明星的誕生》等,都成為廣受全球歡迎的作品。
 
 

  到60年代,由於成本不斷加大和電視電影的大量出現以及好萊塢海外市場的衰落,歌舞片已經開始危機四伏。由於急欲收回哪怕是部分投資,好萊塢重複了其 50年代末所犯的錯誤: 全力集中於製造那些在舞台上獲得成功的戲劇改編的“龐然大物”,並且不顧演員的特點讓其演出不適合他們的影片。這使一大批包括歌舞片在內的巨型影片遭到票房慘敗。
此時的一個最著名的例外是《西區故事》。它既不是舞台原作的豪華模仿,也沒有大牌明星壓陣,但卻以充滿動感的韻律在紐約貧民區的背景中演繹了一場現代的“羅蜜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獲得了10項奧斯卡金像獎。這一時期獲得成功的其它長篇舞台音樂歌舞片有《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它以奧黛麗·赫本取代了舞台本中的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不過,安德魯斯卻在另外兩部歌舞片中一圓演員夢,並獲得觀眾廣泛的認可。它們一部是交融著幻想與現實的《瑪麗·波平斯》Mary Poppins1964,另一部則是同樣獲得奧斯卡金像的《音樂之聲》196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