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22課:羅伯特 懷斯(Robert Wise)

(2008-08-30 17:32:11) 下一個


2005年,《公民凱恩》劇組的最後一位成員去世了,它就是此片的剪輯師羅伯特·懷斯。
    雖然羅伯特·懷斯是早期的影壇元老級導演,但是他的電影在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陳舊,我們幾乎可以忘了那是一個出生於1914年的人拍的電影。
    懷斯的作品可能算不上那種“藝術感”很強的電影,但絕對是傳播得最遠、影響最廣的電影,這些電影在世界各國的每個角落有口皆碑,即使是小孩子也能看懂。(我小時候就看過懷斯的幾部電影,印象很深)他代表了美國電影的傳統:精心構思的故事、對娛樂元素的挖掘、充滿活力的人物,充分地表達了對觀眾的尊重。他是好萊塢經典時代的功臣,看了羅伯特·懷斯的電影,你會知道,美國電影發展到現在,有太多東西一直沒有變。
 
生卒
1914年9月10日,Robert Earl Wise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溫切斯特Winchester, Indiana;
2005年9月14日,因心力衰竭去逝於洛杉磯的加州大學醫療中心。
 
成就
l         曾拍攝40部電影,四度獲得奧斯卡獎(2個最佳導演;2個最佳影片)。
l         1998年懷斯獲頒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l         作為好萊塢的元老級人物,德高望重的懷斯曾於1971年至1975年任美國導演協會主席;1985年至1988年又曾擔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主席。
 
生平
l         初涉影壇
Ø         羅伯特·懷斯年少時因抑鬱症而輟學,後得兄弟幫助,在攝影棚找到一份工作,一開始在音響部門做見習。1933年,受到前輩賞識升到助理剪輯。
l         40年代:成名
Ø         1941年,羅伯特·懷斯因出任《公民凱恩》,並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提名。
Ø         1942年,擔任威爾斯的《安巴遜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助理導演。
Ø         40年代開始獨立導演一些B級片,得到了鍛煉。
Ø         1949年,拍攝《出賣皮肉的人》The Set-Up被一致公認的好萊塢曆史上最偉大的拳擊電影!獲得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和最佳攝影獎Best Cinematography,是好萊塢40年代最出色的黑色電影。
l         50-60年代:“巨匠級導演”
Ø         1951年,懷斯拍攝了《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這部電影是好萊塢早期著名科幻電影,也是中國觀眾的科幻影視的啟蒙之作。獲得金球獎的“促進國際理解獎”Best Film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Ø         1956年,執導改編自著名希臘神話的史詩巨作《木馬屠城記》Helen of Troy。



Ø         1956年,《回頭是岸》Somebody Up There Likes Me ,一個紐約拳擊手的成長史,保羅·紐曼Paul Newman飾演美國拳王羅克·格雷西亞諾Rocky Graciano而引起轟動,此片成為他的的成名作。第29屆奧斯卡藝術指導、攝影兩項大獎,另有剪輯提名。
Ø         1958年,《太平洋喋血記》Run Silent Run Deep,二戰題材,由克拉克·蓋博主演,是50年代最著名的戰爭片之一。
Ø         1958年,執導《我想活》I Want to Live!獲奧斯卡6項提名。懷斯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最後女主角Susan Hayward 獲奧斯卡影後。



Ø         1961年,拍攝好萊塢曆史上名聲顯赫的音樂劇《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於1962年在第34屆奧斯卡上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10項大獎。掀起好萊塢及百老匯的歌舞熱潮。
Ø         1963年,拍攝著名恐怖片《猛鬼屋》The Haunting,獲得當年金球獎提名,這部電影為美式鬼屋題材恐怖片確立了風範,後來曾被多次重拍。
Ø         1966年,導演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獲得第38屆奧斯卡10項提名,最後取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樂配樂、最佳音響5項大獎。
Ø         1966年,《聖保羅號炮艇》The Sand Pebbles,表現了上世紀初一艘美國炮艦在中國長江沿岸湖南地區跟當地各種勢力發生的衝突,是Steve McQueen表演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獲得當年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提名。
l         70年代以後:淡出
Ø         1975年,《興登堡遇險記》The Hindenburg,獲奧斯卡5項提名。
Ø         1979年,《星際迷航記》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本片始於電視劇,懷斯拍攝了電影版,由於取得成功,後來拍攝了多部續集(2002年,是第9部續集:Nemesis)。
Ø         2000年,電視電影《夏日風暴》A Storm in Summer是懷斯最後拍攝的作品。
Ø         從1971-1975年間擔任美國導演協會主席,1985-1988年間擔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主席。
 
特點
l         風格:羅伯特·懷斯遭到過“風格不夠鮮明”的指責,他的作品是屬於“溫良謙讓型”的,極具親和力,沒有一絲咄咄逼人的氣息,和羅伯特·懷斯的為人一樣,他是一位慈祥的長者,非常寬厚。如果一定要歸納出一些特點來,就是1、故事性強,情節起伏;2、注重對情感的把握;3、充分利用商業元素,具有觀賞性。
l         類型:羅伯特·懷斯的人生堪稱“十項全能”,其職業生涯可以用“從學徒到大師,從影人到政客”來形容。好萊塢很少有大師級導演如此順利地融入官方體係,不過最令人吃驚的還是羅伯特·懷斯“什麽都能拍”的能力。技術出眾、才思過人,而且“戲路”非常寬,可以說什麽類型片都拍遍了。從B級片到全明星大片,從黑色電影到喜劇電影,從肥皂劇到音樂劇,從科幻片到恐怖片……懷斯基本上可稱作那個年代的斯皮爾伯格了。
l         經典:他的很多作品都可作為某一電影類型和電影中某一程式的開創者,比如說起黑色電影和拳擊片,就一定要看《出賣皮肉的人》;研究當代“凶宅”類恐怖片,就一定要提懷斯的《猛鬼屋》;連科幻迷都繞不過羅伯特·懷斯,因為《星際迷航》的首部電影版就是他拍的。至於《音樂之聲》和《西區故事》這種歌舞片的標誌性作品,就更不用說了。
l         深度:羅伯特·懷斯的電影雖然追求娛樂性,但是卻值得深度理解。例如《地球停轉之日》政治寓意和宗教情懷;《出賣皮肉的人》的現實主義和個體靈魂的救贖;《猛鬼屋》的女性性心理分析;《興登堡遇險記》對曆史事件“必然”與“偶然”關係的揭示等等。在經典影片《音樂之聲》中,“真、善、美”的力量仿佛可以戰勝一切,表達了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樂觀主義。
 
佳片賞析:
 
《出賣皮肉的人》The Set-Up 1949
l         戰後美國人陰暗、壓抑的情緒在這部電影裏卻無論如何揮之不去。在一個小鎮肮髒的拳擊館裏,人們試圖通過觀賞他人的肉體摧殘來獲得宣泄,結果卻是短暫快慰之後永恒的乏味。《出賣皮肉的人》具備了這樣一條人物要素: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次令人矚目的成功,但他的最後結局卻是一次重大而慘重的失敗。很多人認為馬丁·西科塞斯《憤怒的公牛》是這部作品的模仿者。
l         《出賣皮肉的人》是“雷電華”出品的諸多優秀電影中的一部,當時正值雷電華風雨飄搖之際,因此影片的問世頗多波折。1948年,為緩解經濟危機,雷電華董事會主席Floyd Odlum讓出部分控股權,請來飛行大亨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這為後來霍華德·休斯買下雷電華埋下了伏筆。霍華德·休斯很快涉足這部電影的製作,不過,雖然大家都對霍華德·休斯的為人行事頗有怨言,但羅伯特·懷斯多年之後談到他卻仍心懷感激,“雖然有麻煩,他還是處處為這部片子開綠燈……”
l         影片也是一部改編作品,不過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並非改編自小說,而是來源於詩歌。這首敘事長詩的作者叫Joseph Moncure March,在他的原著中主人公名叫瓊斯的黑人。
l         影片編劇Art Cohn曾經是體育記者,他為劇本提供了豐富而細膩的人物環境,他塑造的眾多栩栩如生的觀眾大大擴充了這部電影的容量,也增強了整部電影的現實感。影片對原著另有一處重大改編,即將原著中男主人公後來被黑幫追殺,逃進地鐵站被火車撞死的情節,改成了現在這個主人公坦然麵對現實的結局,事實上,它顯得更單純、更真實,也更有力量。羅伯特·懷斯自己對影片的理解是:“在絕大多數拳擊電影裏麵,最後都是好人贏了,壞人輸了。但我們這次,好人贏得了戰鬥,但他輸了整場戰爭,因為擊敗對手,瓊斯(斯圖克)結束了自己的拳擊生涯。這所有的因素都在吸引瑞安來演這部片子,因為《出賣皮肉的人》不是他以前在雷電華演的那些馬馬虎虎的B級片,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拳擊電影,他不是去麥迪遜廣場花園爭奪世界冠軍,而隻是生活在一個肮髒的小鎮上,靠夜總會裏打拳養家糊口。”
l         《出賣皮肉的人》片長僅72分鍾,整個影片采用了實時拍攝的前衛手法,即故事的發生時間,從斯圖克經紀人走向對麵酒吧這一刻起,到斯圖克參加拳賽,最後倒在殘酷大街上,故事結束,恰好也是72分鍾。這種緊扣時間的敘事表現手法,在後來的電影和商業劇集裏也時有出現。
l         在技巧上,影片場景單調卻變化豐富,人物眾多然而節奏卻相當緊湊、流暢,這一方麵當然是得益於劇本構思的精巧,另一方麵,羅伯特·懷斯早熟的導演技巧和親自上陣擔任剪接也是影片保持高水準的關鍵。為了拍攝斯圖克和納爾遜驚心動魄的四個回合拳賽,羅伯特·懷斯動用了三台攝影機,其中兩台固定機器負責從不同角度拍攝兩人對打的全景,另外一台則專門負責拍攝特寫。這三台攝影機為影片的30分鍾內容捕捉了大量精彩畫麵,從這數量巨大的素材裏編織出導演需要的節奏和情緒,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挑戰。影片通過攝影機鏡頭,對四個回合的拳擊比賽表現地異常出色,每一場戲都細致而準確,雖然場景單一,兩個演員也都不是真正的拳擊手,動作不免少些淩厲和快感,但通過剪接,我們卻清楚地看到了四場情緒貫穿起伏而絕不雷同的精彩比賽。相比幾十年後馬丁·西科塞斯和德尼羅合作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它也許稍嫌笨拙,但在情緒上和場麵調度上卻並不遜色多少,也難怪馬丁會對此片鍾愛有加。影片攝影實在令人欽佩,除了不具備《憤怒的公牛》刻意製作的粗顆粒質感,及那幾段著名音樂的襯托外,一切均令人滿意,它也因此最終獲得1949年戛納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l         懷斯最著名的作品。影片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風格清新,雅俗共賞,片中的歌曲膾炙人口,人物純樸而正直的思想感情動人心弦。影評人Waddle這樣評價它:《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l         繼1961年與Jerome Robbins(傑羅姆·羅賓斯)共同執導了大獲成功的“west side story”並雙雙獲得34屆學院獎導演肯定後,Robert Wise(羅伯特·懷斯)又拍攝了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the sound of music”,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連續五年蟬聯世界電影票房排行榜冠軍,並在38屆學院獎角逐中獲得最佳影片、導演、剪輯、音效、編曲五項大獎,另有服裝設計(彩色)、女主角Julie Andrews(朱莉·安德魯斯)、藝術指導(彩色)、攝影(彩色)、女配角Peggy Wood(彼姬·伍德)五項提名。
l         作為電影史上最優秀的歌舞片之一,而且片名又是“the sound of music”,所以音樂無疑是影片製作上最出色的一個方麵,在AFI評選的百年電影史百首最經典插曲的評比活動中,本片有三首歌曲勝出,主題曲“the sound of music”、插曲“Do Re Mi”、“my favorite things”。其中的“Do Re Mi”,巧妙地利用了十二平均律中七個基本音符的發音,引出七個不同的英語單詞,並且在片中按音階從高到低分別代表了從大到小的七個孩子,從而成功地將原本抽象、單調、枯燥的音符具體化、形象化、人性化,對於音樂初學者收到了極好的教育效果。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這首歌曲都被用作音樂教材中的入門曲目。影片強烈的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衝擊,產生了十分強烈的藝術魅力,令觀眾精神為之一振,為影片“真善美”的主題,起到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l         因為此片的外景選在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為當地帶來巨額旅遊收入。



《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l         科幻片的裏程碑,在麥卡錫時代推出具有強烈的親蘇聯傾向。影片一反好萊塢常態,把外星人塑造成開明的好人,來到美國傳播和平的訊息,受到多數美國人的讚同,但部分民眾因為常年受到謠言的蠱惑,對他們加以迫害。也有人把故事理解成耶穌傳播福音。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
l         這部歌舞劇根據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故事改編。故事發生在50年代的紐約,兩個街頭幫派的爭鬥把主人公的愛情推向悲慘的結局。
l         懷斯和編舞大師羅賓斯攜手合作,充分運用電影手段,將現代戲劇、現代歌劇、現代芭蕾完美地融為一體。影片由音樂大師伯恩斯坦作曲,歌曲非常動聽,已成為經典。

猛鬼屋》 The Haunting 1963
l         本片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拍出緊湊逼人的恐怖氣氛,完全不依賴血腥或搞鬼鏡頭。
l         兩位女主角的演出亦特別精彩,堪稱低成本恐怖電影中的代表作。
l         1999年重拍,中文名《鬼入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