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二十課:伊利亞 卡讚(Elia Kazan)

(2008-08-24 17:18:30) 下一個


伊利亞•卡讚是美國50年代最重要的導演,在戲劇界和電影界兩個領域都獲得過最高榮譽。他也是美國電影表演藝術的重要奠基人。甚至,他還可以被稱作是一位很成功的暢銷小說作家。
   除了50年代的一次不光彩的行為之外,他的藝術人生堪稱是完美的。
 
生卒
l         1909年9月7日出生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 Istanbul ),當時這座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卡讚原名Elia Kazanjoglous,他的父母親都是希臘人。卡讚4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把他帶到了美國。
l         2003年9月28日,在紐約曼哈頓(Manhattan)的家中去世,享年94歲
 
成就
l         在31歲之前已經在戲劇界成名,是當時多才多藝的既導又演的戲劇奇才。卡讚在百老匯導演的五部舞台劇均為作者贏得了“普利策獎”,分別是:《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n Roof)以及《JB》(JB),卡讚自己也憑借其中多部獲得了紐約戲劇協會獎年度最佳百老匯戲劇托尼獎
l         導演了21部影片。卡讚在50歲時開始自己寫劇本,並寫了6部小說,其中不乏暢銷書,其中有兩部小說被他改編成了電影。他分別以《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 和《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伊甸園之東》和《碼頭風雲》還分別獲得過威尼斯和戛納大獎。
l         1999年,卡讚獲得奧斯卡終生成就獎。
 
生平
l         早年:在美國的成長十分順利,少年時代他就有誌於戲劇和電影業,他曾經就讀於威廉斯學院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後來又進入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戲劇係學習戲劇表演。
l         戲劇:23-31歲一直在百老匯,是十分活躍和優秀的戲劇演員和導演。
l         激進時期:30年代,卡讚的思想比較激進,對美國的社會現實采取一種批判的態度,他卷入了當時美國的共產主義運動。1937年他專門製作拍攝了美國田納西州礦工生活的紀錄片,顯示了他的政治態度和對社會底層民眾的關心。
l         影界成名:1944年,卡讚正式成為20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的簽約導演,並於次年拍攝了大受歡迎的影片《布魯克林的一株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1947年他拍攝的電影《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是關於美國在“二戰”以後反猶太人的種族歧視政策的,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好萊塢的地位。
l         教學:1947,他在好萊塢和幾個同行創辦了“演員講習所”,這是影響和造就了美國好萊塢一代傑出演員的演員培訓中心,成為了美國戰後電影新的表演方法——“方法派”的搖籃。由於卡讚是學戲劇出身,所以他直接地把蘇聯戲劇藝術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1863-1938)創立的表演體係搬到了好萊塢,來對演員進行訓練和排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的核心是“體驗”,他要求演員在扮演一個角色的時候,必須時時刻刻生活在角色的感受中,把自己變成和角色同一的人,通過強化“我就是”的意識,來喚醒和誘導演員的表演天性,達到和角色完美結合的境界。卡讚創辦的這個“演員講習所”對美國當時的電影表演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時的一代傑出的演員,像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保羅·紐曼、瑪麗蓮·夢露等等,都是出自這裏。這個講習所的事務非常繁雜,1954年,卡讚把“演員講習所”交給了同事,專心拍電影。
l         黃金時期,五十年代,卡讚拍攝了他最重要的幾部作品。
Ø         1951年,他改編並導演了《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這部影片獲得了四項奧斯卡金像獎。
Ø         1954年,他導演了美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影片《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5) ,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同時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Ø         1955年,他導演了根據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斯坦培克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 也是一部傑作,該片在同年的法國戛納電影節上獲獎。
l         六十年代,1962~1964年,他擔任紐約演出藝術林肯中心的劇團副導演。導演了電影《野河》Wild River (1960) 和《美國啊美國》America, America(1963) ,1969年導演了電影《交易》The Arrangement,之後才漸漸退出了影壇。



特點
l         題材:比較喜歡現實主義題材,表現底層社會的生活,他的不少劇本出自當時的一些現實主義戲劇作家,如田納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
l         The Actor's Director:卡讚被稱為The Actor's Director不僅僅是因為他當過演員,而主要因為是他善於引導演員完成角色。他的影片中,演員的表現不露痕跡,非常完美。他的導演風格雖然保持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特色,但逐漸轉向“戲劇化”的現實主義,演出質樸,注意細節的真實,基本上是20年代舞台新技術的擴充。卡讚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係,善於掌握劇作核心,發掘人物和演員的“神經中樞”,並將兩者結合成為有機的舞台生活。作為一個有舞台經驗的藝術家,他認為導演最終的任務是使人物心理的活動轉變為人物的有形行為,主張啟發演員在角色創造中找到人物的內心動機,使表演不斷地接近心理真實。為了發現演員的潛力和本色,卡讚找到演員不是先要跟他簽約,而是跟他晚餐、聊天,或者見見他的女友老婆,了解演員的為人,然後將這些信息化作創作的材料。
l         批判性:他對美國社會有著一種十分複雜的感情,他對資本主義美國的社會現實和社會製度,都有著強烈的關注和批判,關心弱勢群體,關心普通人的命運和權利。他的電影敘述社會問題、社會現實麵和社會良知。
l         影像:在電影的表現手法上,他特別強調實景拍攝,拍攝手法十分的細膩和精心。

卡讚的汙點
卡讚的藝術才華給美國好萊塢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但是1952年4月,他在政治和道德方麵的一個汙點至今留下了令人們仍然爭論不休的話題。
他1934年加入美國共產黨,1936年因抗議黨內專製而退黨,但是在1952年之前他思想上一直是親左的自由派。50年代初期,由於他的左傾思想,“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列入了黑名單當中。這個時期對於他來說,是非常艱難的日子。卡讚繼續拍攝著自己想拍的電影,和麥卡錫分子進行不妥協的鬥爭,獲得了很多敬重。
從1951年到1953年,非美活動委員會的第二輪聽證會上,一共傳喚了110名電影工作者。1952年1月14日,卡讚第一次出席非美活動委員會的聽證會。他拒絕提供任何親共人員名單。然而,1952年4月10日,卡讚第二次出席非美活動委員會的聽證會時,他放棄了原先的立場,決定與非美活動委員會合作。於是,他向非美活動委員會提供了八個人的名字。這八個人在1930年代曾經是美共黨員,是卡讚當年的黨內同誌。由於卡讚的證詞,這八個人上了非美活動委員會的黑名單,受到迫害、非難和歧視,他們的個人生活、家庭和職業生涯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在被他指證的人中包括演員約翰·加菲爾德。非美委員會調查最終沒有發現任何證據。然而,加菲爾德卻由此被好萊塢拒之門外,並在第二年,他39歲時去世。在這個階段被傳喚的110名電影工作者中,有58人成為告密者。其中31名至少導演拍攝過四部電影的資深導演或演員,平均每人向非美活動委員會提供了29個名字。在這些告密的著名導演中,卡讚威望最高、資曆最老。他的告密決定使不少騎牆派決定與非美活動委員會合作,紛紛提供其他親共人士的名單。卡讚從此蒙上恥辱,被人們稱為“告密者”。
卡讚為什麽當時決定告密?好萊塢界一直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好萊塢左派的觀點,認為卡讚為了金錢,為了保住他的導演地位和豐厚收入,放棄了做人的基本準則。第二種是卡讚以及右派的解釋,認為他是出於反對美共陰謀策略、反對斯大林主義的政治原則,為了維護美國國家利益而揭發了這些國家的敵人。他在提供名單的第二天,就自費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廣告,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卡讚在廣告中的主要辯護理由是,美共的活動是一個危險而怪異的陰謀,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就必須予以揭露。當時好萊塢左派認為,人們可以不喜歡共產黨人,但是不應該反對他們或者揭露他們,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打擊持有不同政見的權利。卡讚強烈反對這個觀點,他以他自己在美共黨內的政治經曆向人們解釋,美國必須抵製共產主義。好萊塢左派對他的辯解廣告表示蔑視。《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的一篇文章斥之為“一個十分肮髒的文件。”
卡讚在提供名單之後,輕鬆過關,得以繼續在好萊塢執導電影並寫小說和劇本。他的藝術生涯一直向上發展。在此後的幾十年裏,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漸漸淡忘了卡讚在1952年不光彩的告密行為。然而,這個曆史的傷疤在1999年,又被揭開了。1999年1月7日,美國好萊塢的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學會的董事會一致決定,將在該年3月21日的奧斯卡大獎上,給卡讚頒發一個終身成就獎。那年,卡讚已經是90歲的老人了。如果就其導演成就來說,卡讚接受這個名譽獎,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普遍認為,這個名譽獎與其說是對卡讚藝術成就的肯定,還不如說是好萊塢想以此來彌補麥卡錫主義在好萊塢造成的傷痕。但是,一些受過麥卡錫主義迫害的人及其親屬,卻一直不能原諒卡讚等告密者的行為。在1999年3月21日的奧斯卡大獎上,年邁的卡讚激動地接過獎杯,在場的人們起身向他熱烈鼓掌致意。然而,站在後排的導演和演員中,有一些人表情淡漠,雙手交叉在胸前,拒絕給卡讚鼓掌。這個鏡頭,在西方電視台本月悼念卡讚逝世的斷片中,一再播放,發人深省。
據BBC新聞報道,在卡讚逝世的那天,西方國家人民對他的評價,典型地反映了他的曆史悲劇。一位牙買加人說,“麥卡錫主義將會被曆史遺忘;但是卡讚的電影將永載史冊。政治與藝術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一位美國人說,“如果我們當時麵臨卡讚所麵臨的迫害與威脅,我們可能也會做出和他一樣的決定。我們不能用當今的標準來強求卡讚。”然而,最為辛辣的評論來自英國:“卡讚的藝術成就將永遠被他的政治汙點所玷汙。他自己可能一直問心無愧,但是看看被他告密那些藝術家:他們的一生都被卡讚毀了。”
佳片賞析
 
l         《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 (1947)
奠定卡讚地位的作品。美國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猶太主義為題材的影片,在右翼勢力當道的時刻,敢於暴露社會黑暗麵,以正義辭嚴的姿態痛罵一般美國民眾的偏頗思想,這種眼光和超凡勇氣令人敬佩。不過從藝術的角度看,此片的遺憾較多,比如太刻意地要表達作者的政治觀點、故事略顯拖遝等。本片獲得第二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等獎項。



       《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欲望號街車》是美國著名的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最好的劇本。他自己表示,除了卡讚外,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編這個劇本。卡讚一定要求好萊塢讓當時籍籍無名的馬龍·白蘭度(MarlonBrando)來扮演男主角。卡讚曾給了白蘭度20美圓,讓他搭火車去見田納西;但是白蘭度先把錢用了,改坐便車去,花了三天才見到田納西。白蘭度身上那種滿不在乎的氣質吸引了田納西。
1951年9月,《欲望號街車》在紐約戲院公演,一夜沸騰。但是這部片子也引起了軒然大波:遭到美國的電影審查機構審查官正風會刪剪,卡讚表示堅決反對。而當時絕大多數導演沒有這個膽量。影片最終過關了,但是當時紐約的大主教下令在教區中抵製這部電影。不過,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越有人想幹,這部電影的觀眾很多。
卡讚稱《欲望號街車》是個裏程碑,它沒有把問題加以過分的簡單化,在那裏麵你沒有為什麽人歡呼捧場,沒有英雄也沒有女英雄,人就是人,有渣滓也有寶貴的東西。整部片子充斥著碰撞。粗俗與優雅、野蠻的真實與精致的矯飾、現實的蠻橫殘忍與幻夢的脆弱淒美之間強烈地對立,這種對立完整而層次分明地由費雯麗(Vivien Leigh)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完美地演繹出來。馬龍·白蘭度在銀幕上詮釋了“方法派”的表演風格,他作出了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演出,但卻沒有獲得奧斯卡獎,那年的最佳男主角將給了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

    《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4)
影片根據馬爾科姆·約翰遜的采訪記錄改編而成。在藝術風格上,選擇了近乎於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外景選擇在紐約港的碼頭上實地拍攝,演員也盡可能地接近生活原貌,自然、逼真,朦朧而灰暗的色調增加了氣氛的凝重,即使是黑白片,也產生出無比動人的藝術魅力。影片的諸多段落都已成為殿堂級的經典。其中馬龍·白蘭度在出租車內同兄長的精彩獨白(It was you,Charlie... )馬龍·白蘭度因此片首次問鼎奧斯卡影帝。
在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部名片的名單中排名高達第8位,IMDB網站上高達8.3分的高分(排名89位),更是說明了這部傳奇影片在影迷心中的不朽地位。在第27屆奧斯卡評獎中,該片最終毫無爭議地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和最佳藝術指導8項大獎。該片還榮獲1954年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聖馬克“銀獅”獎。

《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 (1955)
取材於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作品,是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倫理電影。本片亦是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一嗚驚人之作,他那多情善感的反叛青年造型在五十年代曾席卷全球,時至今日仍深具震撼力。詹姆斯·迪恩的英年早逝更讓這部片子成為絕唱,這是詹姆斯一生(24歲去世)僅有的三部片子之中最優秀的一部。喬·範·弗利特(Jo Van Fleet)亦使本片獲得最佳女配角金像獎。
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三項提名;第13屆金球獎最佳電影;第九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最佳外國演員和最佳新人三項提名;第九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情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