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十二課:詩意現實主義:讓 雷諾阿(Jean Renoir)

(2008-07-27 14:40:47) 下一個
他是狂亂的資本社會裏的天真漢,他以孩童般的目光發現了人們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他影響了法國一大批新浪潮導演,象特呂弗、戈達爾等人甚至會毫無緣由地在自己的片中插入他的電影片斷,以表示對這位前輩的尊敬。

他的影片是法國情調的最完美體現,顯示著他廣博和深遠的認識,並且永遠能忠實反映人間世態、表現人的本質。他一從影就很快躋身於名導演之列。他與法國影壇老將讓·維果以及雷內·克萊爾、約克·費戴爾、馬賽爾·卡爾內等人共同奮鬥,譜寫了法國二戰前電影史的不朽篇章。

藝術電影的代表是法國電影,法國電影的代表是——讓·雷諾阿。

生卒

1894 年 9 月 15 日出生,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之子。

1979 年 2 月 12 日病逝於好萊塢,由法國政府迎靈柩回到巴黎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成就

l 讓·雷諾阿一生導演了 40 餘部電影,精品迭出,並且大多是他親自撰寫劇本。

l 撰寫過小說《佐治隊長的筆記: 1894 ~ 1945 年愛情與戰爭回憶錄》、關於他父親的回憶錄《雷諾阿》以及自傳體回憶錄《我的一生、我的電影》等等。

l 1975 年被授予第 47 屆奧斯卡特別金像獎。

生平

l 從影 :一戰期間,他以準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他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從事陶器製作。因偶然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

l 20 年代成名: 此時正值先鋒電影時期,雷諾阿以《水上姑娘》和《娜娜》為代表,揉合了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深獲好評。但是《娜娜》發行不佳,使他接連拍了 5 部商業片才扭轉了經濟上的虧損局麵。這些影片已經顯示出雷諾阿在題材和風格方麵的特點。

l 30 年代全盛期 讓·雷諾阿製作了 15 部題材各異的影片,全部深刻表現了法國民族的情感和願望。雖然在 40 — 60 年代雷諾阿也有不少佳作,但都沒能超越他 30 年代的優秀作品。

n 《母犬》 The Bitch ( 1931 )標誌著“詩意現實主義”的誕生。

n 《托尼》 Toni ( 1935 )和《朗治先生的罪行》 The Crime of Monsieur Lange ( 1936 年)被稱為是“法國電影的轉折”,“標誌著法國電影的複興”,也是電影史上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驅。《托尼》標誌著雷諾阿的創作進入成熟期,這是一部極端寫實主義影片,片中幾乎沒有內景,也沒有用大明星,純粹依據真實事件拍成。《朗吉先生的罪行》的政治傾向具有鮮明的左派思想,是一部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影片。作品接受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精神。評論家們認為,這兩部作品的深刻思想內涵比藝術技巧本身更有價值。由於涉及工人合作社的問題,這部影片把雷諾阿推進了左派電影工作者的行列。

n 《大幻滅》 The Grand Illusion ( 1937 年)和《遊戲規則》 The Rules of the Game ( 1939 年)是雷諾阿最重要的兩部作品,運用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為電影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 2 部作品將在後麵著重介紹。)

l 40 年代在好萊塢 :從 1940 年到 1950 年,雷諾阿在好萊塢期間共拍攝了 6 部影片,其中以《黃金馬車》 The Golden Coach ( 1952 年)最為著名。彩色影片的誕生,使作為繪畫大師之子的讓·雷諾阿有了更大的藝術創作自由。 1950 年拍攝的《大河》 The River 是雷諾阿途經印度回國途中所拍攝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

l 50 - 60 年代 :戰後的 1953 年他重返祖國,此後的 18 年間僅拍過 5 部影片,其中《法蘭西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年)較為著名。

l 晚年 :雷諾阿的藝術活動轉向舞台劇和電視,同時撰寫有關電影的論著,導演舞台劇,創作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有關自己和父親的回憶錄。 1971 年拍完了《雷諾小劇場》之後,讓·雷諾阿的雙足漸漸不能走動了, l970 年他再度來到美國養病,並且最終決定成為美國公民。

雷諾阿電影的特點

l 風格 :雷諾阿為了擺脫程式化的拍攝傾向,向 18 世紀優秀的舞台劇目學習,堅持用寫實手法傳遞一種如詩如歌的真實感受。他總是將一個個事件和細節很細致地表現出來,他的影片風格始終界定在 詩意與寫實之間 ,形成細膩、自然、雋永的“雷諾阿格調”。 雷諾阿早期的影片展示了通過誇張的漫畫手法、談諧的嘲諷、奇特的人物與畫麵超越現實主義的能力,從《托尼》開始,他在作品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

l 題材 :雷諾阿最擅長表現 法國社會的風情 ,從底層社會到上流社會,他都能敏銳地捕捉到具有意味的現象,從而通過故事探討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雷諾阿的 寫實主義手法 雖然得到好評,但他慢工出細活兒的拍片速度卻常讓一般電影老板不滿意。找他拍電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長拍攝社會題材並欣賞他寫實風格的製片人。

l 表演 :由於雷諾阿有深厚的戲劇和文學功底,對社會有深邃的洞察力,所以他駕馭角色“如提線木偶一樣自如輕快”。他注重依靠演員表演來形成攝影的特色,但是他不限製演員的創造,而是放任他們去 即興創造、發揮 。你會發現他的電影中,演員的表演極為輕鬆和舒展,

l 影像 :非常具有 繪畫感 ,注重畫麵的構圖、光線的造型,在他的彩色影片中,雷諾阿的電影非常像印象派繪畫的用色。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

雷諾阿在評述他的電影《母狗》時說:“這部影片標誌著我藝術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我認為它使我接近一種新的風格,我把這種風格稱為‘詩意現實主義’”。從此,這個詞匯作為法國電影的一個流派保留下來。通常人們認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指的是法國 1930 年代以後至二戰前出現的一種創作傾向。它並無明確的係統理論,在創作上強調遵循人道主義和人性論,是 1920 年代中期的先鋒派運動以及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這些影片以散文式的手法對生活中的人、日常的事物和環境均作了詩意的再現。

言論

l “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隻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l “我們今天之所以是我們,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而取決於我們成長過程中周圍的種種因素,使我成為今天的我的環境是電影,我是一個電影公民。”

l “傑作的問世並不取決於作者的意誌。很多人以為作品的質量是可以預先決定的。‘我要搞出一部傑作來’,這話不能說。即使說了,很可能仍然搞出低劣的作品。傑作往往是從純粹贏利性的活兒中冒出來的。”

l “沒有堅定的個人哲學,就無法拍出好影片。”

佳片賞析

《遊戲規則》 La règle du jeu ( 1939 )

l 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道德腐敗的陳舊故事。雷諾阿通過複雜的人物關係、追逐片式的喜劇情節和看似荒誕的藝術手法,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戰前法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態度:生活如同“遊戲”,說謊和爾虞我詐是這種遊戲的不可違拗的“規則”;同時,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爭風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欲是人類的共性,而在風流場上的追逐和搏鬥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

l 此片可以說是最具雷諾阿藝術特色的作品。除了運用紀錄片風格表現打獵和郊遊的情景之外,大部分場景都被安排在室內或花園中,並通過大量景深鏡頭和場麵段落鏡頭強調了整體效果,將若幹細節和不很連貫的場景聯結成寓意深刻的整體。兩條動作線索在同一個場麵中平行展開,這種手法在雷諾阿之前較少有人使有。同時,雷諾阿也沒有忽視蒙太奇手法的重要作用。

l 這部影片表麵描寫的是和藹可親的人,實際表現的其實是正在解體的社會,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殺的人是不喜歡讓人看見的。”拍攝《遊戲規則》的人自己沒有遵守“遊戲規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此片上映不久便被禁止。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來自各方的壓力使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自己摯愛的國土。

l 《遊戲規則》在時隔 25 年之後才受到世人重視。

l 本片為國外著名電影雜誌《視與聽 (Sight & Sound) 》 2002 年評選出的世界電影史最偉大的影片之 9 。

《大幻滅》 The Grand Illusion ( 1937 )

l 此片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藝術電影獎。

l 雷諾阿本人在一次大戰中曾經七次被德軍俘虜過,更加傳奇的是,他七次死裏逃生,這些經曆被他融入影片之中,但雷諾阿在《大幻滅》中僅表現了戰爭中極為平常的越獄事件,因為他確信:“題材越平常,影片作者的創作餘地越大。”《大幻滅》透射出雷諾阿關於人性的思考和寫實主義的光輝。

l 在這部影片裏,雷諾阿非常注重把人物與自然環境及他們自身的地位結合在一起來表現,通過紀錄片式的樸素風格和真實準確的細節,使觀眾隨著影片的發展去思索和聯想。他表現了戰爭期間不同國籍的軍人們對和平時期保持友愛感情的向往,又反映了他們在國家、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界限之間的複雜關係。有時階級關係超越國家界限,有時種族關係超越社會階層,有時友愛之情超過一切,有時愛國主義占據上風。這是一部多義甚至充滿矛盾的影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危機四伏的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獲得的評價截然不同。在墨索裏尼政權控製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此片因“反猶太主義”傾向而獲得獎賞,許多歐洲觀眾也對作者將亞利安人置於猶太人之上的做法表示熱烈歡迎,在納粹德國此片因“親猶太主義”的罪名而遭到禁映。

《法蘭西康康舞》French Cancan1955

l         雷諾阿晚期的代表作。

l         運用浮世繪的手法描述了藝人的生活,在影像上非常具有印象派繪畫的風格。

l         《法國康康舞》以其豔麗的色調和誇張的舞蹈場麵描繪了法國蒙特馬裏地區紅磨坊夜總會建立前後的一些事件。十九世紀末,巴黎蒙馬特區的紅磨坊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再度揚名世界,無論貧賤聰愚,人人來此縱欲狂歡,娼妓與嫖客、毒品煙酒、尋求創作靈感的藝術家、與絡繹不絕的觀光客,為這個地方更增華麗、頹廢的魅惑色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