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四課:蘇聯蒙太奇學派

(2008-06-19 12:44:10) 下一個

蘇聯蒙太奇學派可以說是對整個世界電影史發展產生最深刻的影響力的電影學派。學電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知識要點:
1、 蒙太奇的意圖:為了達到思想傳播的目的而發展出來的形式美學。
2、 具體手段有 2 個,一個是選取有感染力的素材;第二、強調剪輯的重要性

時間 : 20 世紀 20 - 30 年代

人物 : 庫裏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起因:
1、 在推翻沙皇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有力的宣傳武器;因此蒙太奇學派可以看作是一個帶有意識形態功能的藝術流派;
2、 受歐洲爆發的先鋒主義運動的影響;
3、 對美國電影尤其是格裏菲斯電影的學習研究。(蒙太奇手法早在格裏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電影中,但蘇聯蒙太奇學派是將其係統化、理論化,並有意識地、理性地使用它。)

意義:
1、 蒙太奇理論發展和產生了一種新的媒介作用(現代電視廣告中大量使用蒙太奇),一種新的信息係統,一種新的修辭學,產生了一種新的力量。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電影實踐理論的體係,被人們所公認,以至於影響了世界電影的麵貌。
2、 蘇聯蒙太奇學派並不是一個有統一的藝術宗旨或發表過某種藝術宣言的團體。它隻是泛指在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於蘇聯影壇,並對蒙太奇的理論與實踐作出過貢獻的藝術家群體。
3、 蒙太奇學派基本都認定:一旦采用剪輯的手法,電影就有了無限的潛力,蒙太奇簡直就是支配觀眾思想和聯想的一個有益的指揮者。

重要概念:

【名詞解釋:“庫裏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裏肖夫通過鏡頭剪接所作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實際上是由普多夫金具體操作的。庫裏肖夫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並列作用,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剪為三段,分別接在一碗湯、一個正在做遊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的鏡頭之前,結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卻似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分別對應著饑餓、喜悅和憂傷。庫裏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礎,他得出的結論是,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麵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隻不過是素材,隻有蒙太奇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
【名詞解釋:“電影眼睛”】
蘇聯紀錄電影導演齊加·維爾托夫於 20 世紀 20 年代初提出並在創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強調對現實的即興觀察,但並不是單純的攝錄現實。他強調將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他對“電影眼睛”的解釋是“用紀錄手段對可見的世界作出解釋”。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定如下:選擇電影觀察的最重要的瞬間,將這些觀察按照聯想的原則加以聯接,有節奏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感染力,並通過鏡頭畫麵與字幕(政治口號)的結合來解釋拍攝在膠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義。維爾托夫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了所謂的“電影眼睛派”,電影眼睛派後來對法國新浪潮的一個分之“真理電影”產生了直接影響。

【名詞解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為蒙太奇所下的定義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現實生活中的內在聯係,是一種辨證思維的過程。它是為表達一定的思想意圖而組織電影動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運用則顯示出導演觀察生活、分析觀察結果並對之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基於這種思考,普多夫金創立了“聯想蒙太奇”,具有很濃的詩意和抒情因素。“聯想蒙太奇”把沒有物質聯係但卻具有十分密切主題聯係的視象並列起來。這種手法一般隻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來統一全部鏡頭。

【名詞解釋:“理性蒙太奇”】
愛森斯坦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巴甫洛夫刺激一反應的心理學為依據,把自己的蒙太奇原則概括為兩個不同鏡頭的對立、撞擊、衝突會產生新的質、新的含義。而表現思想、表現激情和表現概念則構成了愛森斯坦蒙太奇體係的意識形態性。在他的蒙太奇觀中,鏡頭 A 不僅僅是與鏡頭 B 先後出現,也不是 A 和 B 加在一起成為“ A+B ”或“ AB ”,而是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意識“ X ”。

蒙太奇理論的缺憾和衰落:

1、 這個流派衰落的主要原因,不同於德國或法國是因為工業或經濟的原因,而是由於來自於政府的政治壓力,強製禁止了蒙太奇風格的運用。維爾托夫、愛森斯坦和杜甫仁科均被批評為極端形式化與神秘化。 1929 年,愛森斯坦前往好萊塢學習與研究聲音方麵的新技巧,當他在 1932 年回國時,整個電影工業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當時,一些導演紛紛將蒙太奇手法運用到 30 年代初期的有聲電影。但是,蘇維埃當局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卻鼓勵拍攝簡單易懂的影片,以供大眾欣賞, 蘇聯蒙太奇學派開始轉向所謂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 就一個電影流派而言,蘇聯蒙太奇風格大約在 1933 年基本結束,其標誌是維爾托夫的《熱情》 (1931) 和普多夫金的《逃兵》 (1933) 。

2、 蒙太奇學派在後期走向形式主義的極端,貶低演員的表演,過於強調剪輯的重要性,而且,他們把電影看作是鬥爭的武器,把藝術擱置在意識形態之下,遭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優秀作品賞析:

《戰艦波將金號》 (1925)
最能體現愛森斯坦理論的作品,這是一部美與力的傑作。在“水兵砸菜盤”、“敖德薩台階”等片斷中,愛森斯坦選用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製造了富於震撼力的效果。可以說,人們觀看《戰艦波將金號》猶如欣賞一首回腸蕩氣的古典名曲,它給人的感受不是從眼睛到頭腦,而是從眼睛直達心靈。《戰艦波將金號》確立了愛森斯坦的前蘇聯蒙太奇學派主帥的地位。

《母親》 1926
普多夫金比同時代的其他導演更借重自然景觀的影像,如樹木、河流、泥土、暴風等等。普多夫金的獨特風格在他最重要的作品《母親》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當革命者巴維爾在獄中設想出獄一刻的情景時,普多夫金把鏡頭從他微笑的臉龐切換到冰雪溶化的山間溪流,晶瑩的水從嚴冬的禁錮中汩汩流出……普多夫金還用一係列類似的鏡頭來表現巴維爾的難友們的思鄉之情——田地、馬匹、耕作、雙手撫摸泥土……這種偏離敘事本體的象征性蒙太奇,在這裏用得恰到好處。為了避免單調、重複,普多夫金在影片中還十分注重表現性蒙太奇與敘事性元素的有機結合。在影片終場前,遊行群眾匯成浩浩蕩蕩的人流,沿著一條大河前進。此時,鏡頭切換成涅瓦河夾著浮冰奔騰向前的場麵,象征革命力量勢不可擋。影片中的季節正是春季,群眾途經之處也正是涅瓦河沿岸。事件和喻體同處一個空間,構成同一客觀現實,也產生了強烈的象征效果。在影片中,普多夫金交替使用這兩種蒙太奇手法和其他電影手段,充分體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美學觀點。

《土地》 « Земля » (1930)
影片講述農業集體化運動艱難的曆程、貧苦農民與富農破壞分子之間殊死的鬥爭。 杜甫仁科既有革命激情又有狂放詩意,才華橫溢的作品。

《帶攝影機的人》(1929)
影響世界電影史發展的電影之——《帶攝影機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強紀實性和多義性的作品。這部經過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是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直觀表現,它沒有布景,沒有字幕,也沒有演員道具。影片呈現了一個縝密的套層結構:表層上是一部紀錄蘇聯勞動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響曲,其內層則講述了攝影機如何紀錄生活、攝影師如何進行拍攝和剪輯。表層的城市交響曲可以分為觀眾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勞動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工作後的休息與藝術實踐。在內層結構中,從帶攝影機的人拿著攝影機走出門口開始,講述了通過“電影眼睛”即攝影機來紀錄現實社會的過程。影片的偉大意義不僅在於紀錄下了一個時代一個城市的現實生活場景,更多地在於其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所實現的價值。在技術方麵,本片創造了分割畫麵、二次曝光等剪輯手法;在理論上創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攝手法,即攝影者出現在影片中。所以本片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