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三課:小津安二郎

(2008-06-17 10:25:17) 下一個


上次講到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今天來說說同時期的一位遠東的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生卒年

1903 年 12 月 12 日—— 1963 年 12 月 12 日

小津於 1963 年 12 月 12 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歲生日。

他的墓碑上,隻有一個漢字——“無”。

成就

小津安二郎共執導了 54 部影片(隻有 36 部存留世間),其中無聲片 31 部,有聲片 22 部,紀錄片 1 部。在他的 54 部電影中,有 19 部入圍日本影響最大的影片評選獎項——《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列,有六次勇奪當年十大佳片的冠軍。小津的獲獎率之高,在日本國內眾多的名導演中也屬遙遙領先。在日本電影史上小津享有廣泛的國際聲譽,除了其作品有複雜的深度外,無疑該歸功於國際學者的多麵向研究。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其實也是一種風格,它不是摒棄虛構和修飾,而是更好地隱藏了電影的敘述者。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太在意評述、太工於營造悲劇氣氛了。如果說真正的現實主義在於不加歪曲地表現現實,盡可能地對影片少加入評價,以及使藝術手段處於隱蔽的地位,那麽小津安二郎則在更大程度上接近了現實主義的這個標準。

形式主義

在理論上,現實主義通常作為形式主義的對立麵來論述的。有趣的是,小津同樣在形式主義的道路上也走得很遠,他的電影影像一如既往地堅持著一些獨特的怪癖,不熟悉小津的人,一開始會覺得不適應。比如低機位拍攝、畫麵直接切換、幾乎不用變焦和移動鏡頭、常用空鏡頭等,這些怪癖不但是小津的個人印記,也是其美學思想的體現——是一種靜觀的眼界,一種傾聽和注視的態度,這和一個人在觀賞能樂,這做茶道或花道的時候,所采取的姿態是相同的。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讚歎他簡約的影像風格,但是,風格上的簡約並非意味著小津電影沒有生氣。影片的構圖雖然單一,實際上充滿了內在活力,人物在畫麵上頻繁出入,動感十足。

在日本電影史上,小津是使日本無聲電影走向最純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藝術家,雖然小津為人謙遜,但同時又對於自己的風格自信得近乎固執。據說他的劇本在反複修改成型後,在拍攝過程中幾乎再不改動。麵對全世界範圍內不同人群的非議,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哪怕是對同樣的題材,也不離不棄,精心打磨,氣定神閑地做著自己手頭的活。他的電影畫麵看似隨意,但每個鏡頭、每個道具其實都精心設計,他甚至常常親自製作道具。

故事

小津的電影,故事通常都是家長裏短的瑣碎凡事,他的作品中那些看似若無其事、平平淡淡、毫無激情的生活,卻隱藏著無數值得琢磨的人生況味。小津的電影充滿溫情,但細細看來,可以發現他從未描寫過“幸福”,他的作品中心思想一般是“幻滅”;小津從未結過婚,更沒有子女,但他卻深諳為人父母的感受,他的作品一直在講述“父子”“父女”之間的故事。成年的子女因為婚嫁而離開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獨麵對今後的人生,這是小津電影一個永遠的主題,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題。從小津的電影中,可以看到一個孤獨、善良,同時又是豁達、充滿尊嚴的內心世界。

人物

小津電影中的傳統倫理及文化美感,經常被視為小津作品最迷人之處。笠智眾、東山千榮子、原節子、山村聰、三宅邦子、佐分利信、中村伸郎等著名演員,早已成為小津作品裏熟識得像鄰居般的臉譜。他們麵對攝影機及觀眾講話,既大方又親善,表達出小津溫厚的人倫關照,也成為小津人生浮世繪裏真摯坦然的眾生相。不過,這表麵上平靜無波的生活,可不見得完全像整部電影的畫麵那樣安穩。小津的戲劇從平凡中內化為心理行動,演員們縱使坐著,戲劇力也可能波濤洶湧。

小津和日本電影史

小津經曆了日本電影的各個曆史時期,無論是無聲電影還是有聲電影、彩色電影,他均有佳作。早期的小津電影主要是喜劇,1929年之後,他的作品專注於家庭,以及家庭的社會性延續,如學校、單位、公司等。從1930年開始,小津的電影語言越來越簡樸,他放棄了當時默片慣用的技巧性剪接,如溶、淡等,在商業性的創作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電影方法。戰爭期間,小津應征入伍,1942年,小津從戰場回來,他的藝術觀再次發生了一些轉變,他有了一顆“平常心”去描繪戰後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他最有影響的作品多半出自這個時期。

誰影響了小津電影

小津電影受美國電影影響很大 ,當他還是頑童的時候,就酷愛美國電影。熱衷與城市小市民生活、製造特定的氣氛來表現環境的親切感,甚至小津電影中一直出現的慈父形象,都多多少少受到了美國電影的啟發,一位日本影評家這樣概括:“小津從美國的一些影片的素材中完全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小津自己也在一些發言中承認過這一點。但是,小津的電影又是完全日本化的,具有日本文化獨特的美感。

有學者們特別注意到小津作品裏的摩登精神,從早期歐美電影的熱愛,到後來美式消費文化的入侵,衣食住行及口耳相傳的西式文化,在小津作品中,洋溢著趣味和活力。從《早安》的電視到《秋刀魚之味》的高爾夫球棒,從信口提起的西方男女影星、影片到英文片語夾雜,小津對時代風尚的反應不見得遜色於其傳統美。戰後作品尢其顯出美式文化與時尚消費的著墨甚深,《東京物語》的杉村春子或《秋刀魚之味》的岡田茉莉子等角色,都趨向現實實利主義,但小津依然給予這些角色相當大的幽默包容。

小津曾受到日本一些影評家的指責,認為他趣味小資,不關注低下階層。但換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小津盡量為觀眾呈現生活的本來麵貌,避免作出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也就是說,他的電影具有“普世性”,才使得他的電影經受住了時間考驗。

聽我介紹了這些,有人可能會擔心小津的電影會沉悶、不好看,其實不會的。任何人都能看懂小津的電影,他的電影故事緊湊、常常夾帶著一點幽默感,而且畫麵很美,人物都很可愛和鮮活。 看小津的電影,內心仿佛被什麽東西緊緊抓住,常常不能控製地跟隨鏡頭悲傷或者溫暖,如一條靜靜的小溪在內心流淌,那顆浮躁不安的心在不知不覺中平靜下來,而整個人也漸漸變得純淨平和。雖然現實的空氣中時時都彌漫著躁動的氣息,但小津的影片卻有能力在一個多小時內將它們化解。他的電影克製、內斂、細膩,能讓人在淺淡的愁緒中感受到一絲生命的涼意。

觀看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最好沏上一壺茶,一邊品茗,一邊靜靜地等著被感動。

優秀作品賞析:

《我出生了,但 … 》 1932 黑白默片

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是小津早期的代表作。

從孩子的視角來觀察成年人的權力遊戲。影片充滿了天真的活力。

在小津的作品種,這部作品是少有地出現了移動攝影和變焦、跟拍等攝影手法。

《東京物語》 1953 黑白

小津戰後感人至深的影片,亦被譽為小津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這部電影過去隻有十六毫米版本,後來在俄羅斯發現三十五毫米新拷貝。

廣島鄉間的父母遠道到東京探望兒女,滿心以為兒女成才,來時才發覺他們活得很辛苦。兒女兩家人各忙各的,冷落了兩老,反而陣亡次子的遺孀殷勤照料。母親旅途操勞,回家後一病不起,子女回鄉奔喪,匆匆便打道回府。

小津在影片中描繪了細致的人際關係,透析了社會變動中傳統倫理無聲無色解體的創痛。

《浮草》 1959 彩色

小津個人最喜歡的一部作品,這個故事小津拍了兩遍。

一個歌舞伎男演員回到故地看望私生子,最後黯然離開。

從這部影片可以看到小津對於色彩的控製力,每個鏡頭都純美。還有,故事十分令人感動,這是小津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超經典,強烈推薦!!

《秋刀魚之味》 1962 彩色

老父親送女兒出嫁的故事。

這是小津的最後一部作品,他的藝術造詣已經達到爐火純青。

寫劇本時,和他生活了一輩子的母親離世,小津對命運和人生的感懷都反映到作品裏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