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一課:新浪潮,一個原點

(2008-05-25 12:33:52) 下一個
第一課:新浪潮,一個原點



開場白:

說起電影藝術,“新浪潮”總是不免談起的,這場運動可以說是“現代電影”的起點,巧合的是,新浪潮爆發的時間幾乎就在百年電影史的中間,好像有意要把電影曆史分成兩部分似的。她就像一個原點。在我看來,新浪潮的功績不是貢獻了幾百部佳作或是催生了數十位大師,而是給了電影一個可能——電影完全可以是屬於自己的夢——而僅僅就因為這一點——電影會很偉大。為此,很多孩子迷上了戈達爾、特呂弗、候麥、夏布羅爾、瓦爾達……,由於誤讀新浪潮,很多初學者也為之所累。 


時間:

1958年——1962年  


人物:

安德烈•巴讚,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雅克•裏維特,艾利克•候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阿蘭•雷乃,阿涅斯•瓦爾達,雅克•德米 ……

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20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起因:

1958年夏布羅爾的影片《漂亮的賽爾其》等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出現在法國銀幕上,法國《快報》的專欄記者弗朗索瓦•吉魯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這個名次來談論這些法國電影。法國新浪潮的興起主要得力於以下幾個方麵:

1、 理論上:從1955年開始,法國《電影手冊》在巴讚的帶領下團結了一批青年影評人,這些影評人有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裏維特等人,他們不滿於法國平庸的商業電影(“優質電影”),提倡展現個人風格的電影,也就是“作者電影”。巴讚堅信畫麵本身具有原始的力量,他的“長鏡頭”理論,為新浪潮的紀實風格提供了理論基礎。1958年,巴讚去世,他的跟隨者從影評轉入拍片。

2、 技術上,新型的手持攝影機、便攜錄音設備為新人製作小成本影片提供可能。

3、 政策國家政府的資金支持。

4、 社會思潮:60年代普遍的無政府主義和頹廢情緒。

5、“新浪潮”不是一次純粹的藝術活動,而是從一開始就有商業目的的適度創新,它顧忌觀眾的欣賞水平,將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所以受到了一些人的讚助。

過程:

在短短的4-5年裏,200多位新導演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400多部,其中的許多年輕導演後來成為世界級的電影大師,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活躍在影壇上,這種現象在二十世紀的電影史上實屬罕見。

結果:

新浪潮後期,在法國分化為2個值得注意的支流:左岸派和真實電影,基本都遵循了現實主義的路線。這場運動的影響波及全世界許多國家,比如德國新電影運動、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香港電影新浪潮、甚至80年代的中國第五代電影等等。

 特點:

1、 製片方式:為了結束好萊塢式的製片方式,把影片的控製權還給“作者”,新浪潮的導演們確定了以導演為中心的製片方式:縮小攝製組、縮短製片周期、選用非職業演員、采用實景拍攝等。

2、 新浪潮在思想內容上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普遍精神狀態,主要是二戰之後法國青年一代失望與幻滅情緒。在一些方麵,對於傳統道德觀給予否定。

3、 在電影語言和電影形式方麵作出貢獻。長鏡頭、移動攝影、即興表演、大幅度跳接、自然音響、同期錄音。鮮明的紀實風格給人以真實、樸素、自然的印象。 

名片賞析

《四百下》(1959)  《筋疲力盡》(1959)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196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