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

清霧涼風. 你並不快樂,但心不再是一片黑暗,你能夠看到一些東西,仔細去想一些東西,看到其中的美醜,明白其中的悲喜, think it ove....
正文

電視劇<紅樓夢>拍攝散記 (zhuan)

(2005-03-07 13:04:09) 下一個
紅樓夢憶------電視劇<紅樓夢>拍攝散記
  
  --------------------------------------------------------------------------------
  
  作 者/ 鄧雲鄉
  字 數/ 226千字 頁 碼/ 331
  開 本/ 32 裝 訂/ 平裝
  出版日期/ 2004-01 版 印 次/ 1-1
  書 號/ Isbn 7-5434-5325-8/k·244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價:18.00元
  
  
  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紅樓夢憶》《紅樓詩草》《紅樓零簡》。鄧雲鄉先生作為電視劇《紅樓夢》的民俗指導,參與了整個拍攝過程,數年間他隨劇組經過天南海北,親曆其中甘苦,往事浮躍,記憶翻湧,寫下《紅樓夢憶》作為紀念,也帶領讀者感受著紅樓魅力。《紅樓詩草》是先生在拍攝過程中隨興吟詠的詩詞,部分尚未發表,書性詩心隱於其中,意興自現。《紅樓零簡》是先生所寫關於《紅樓夢》小說和電視的文章,匯於一處奉獻給讀者。本文集收入雲鄉先生《紅樓識小錄》《紅樓風俗譚》《紅樓夢導讀》《紅樓夢憶》,互相印證,必可收獲至豐。
  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
  
  
  前言---------------------------------------------------------------1~3
  
  
  
  
  紅樓夢憶---------------------------------------------------------1~224
  
  一 惜別詞----------------------------------------------------------1
  
  二 白發“紅”緣-----------------------------------------------------3
  
  三 姑蘇歲暮--------------------------------------------------------5
  
  四 十裏街·葫蘆廟--------------------------------------------------7
  
  五 開機典禮--------------------------------------------------------9
  
  六 記的祝願詞-----------------------------------------------------11
  
  七 開講江南風俗---------------------------------------------------14
  
  八 課內課外-------------------------------------------------------16
  
  九 春風夜話-------------------------------------------------------18
  
  十 曹雪芹紀念館---------------------------------------------------20
  
  十 一 首次小品練習--------------------------------------------------22
  
  十 二 小談服裝------------------------------------------------------24
  
  十 三 上海找寶玉----------------------------------------------------26
  
  十 四 “紅樓西席” -------------------------------------------------28
  
  十 五 化妝小記------------------------------------------------------30
  
  十 六 太平湖黛玉北上------------------------------------------------32
  
  十 七 黛玉的船------------------------------------------------------34
  
  十 八 國慶晚會------------------------------------------------------36
  
  十 九 “黃山情侶” -------------------------------------------------38
  
  二 十 “神仙洞”驚虛------------------------------------------------40
  
  二十一 黛玉北上諸景-------------------------------------------------42
  
  二十二 風雨故-------------------------------------------------------44
  
  二十三 重到蘇州-----------------------------------------------------46
  
  二十四 香雪海落花流水-----------------------------------------------48
  
  二十五 藝圃傳情-----------------------------------------------------50
  
  二十六 萬景山莊-----------------------------------------------------52
  
  二十七 耦園落花-----------------------------------------------------54
  
  二十八 寄暢園一日---------------------------------------------------56
  
  二十九 杭州采景-----------------------------------------------------58
  
  三 十 綺園古藤-----------------------------------------------------60
  
  三十一 花與蝴蝶-----------------------------------------------------62
  
  三十二 滴翠亭詩-----------------------------------------------------64
  
  三十三 導演分身術---------------------------------------------------66
  
  三十四 西子湖花絮---------------------------------------------------68
  
  三十五 上海大觀園---------------------------------------------------70
  
  三十六 北京有了大觀園-----------------------------------------------72
  
  三十七 大觀園建築小談-----------------------------------------------74
  
  三十八 瀟湘館秋雨---------------------------------------------------76
  
  三十九 “大觀園”中怡紅院-------------------------------------------78
  
  四 十 晴雯諸戲-----------------------------------------------------80
  
  四十一 花鴨子和仙鶴-------------------------------------------------82
  
  四十二 準備大場麵---------------------------------------------------84
  
  四十三 “沁芳”識趣-------------------------------------------------86
  
  四十四 “後四十回”討論會-------------------------------------------88
  
  四十五 翼中之行-----------------------------------------------------90
  
  四十六 瀘成列車所見------------------------------------------------92
  
  四十七 二王廟現場--------------------------------------------------94
  
  四十八 都江堰------------------------------------------------------98
  
  四十九 拍攝“打醮” ------------------------------------------------99
  
  五 十 打醮隊伍---------------------------------------------------101
  
  五十一 索橋情思---------------------------------------------------103
  
  五十二 離堆導江樓-------------------------------------------------105
  
  五十三 青城山“遊湖”---------------------------------------------107
  
  五十四 祟慶古蜀州--------------------------------------------------109
  
  五十五 罨畫池亭子-------------------------------------------------111
  
  五十六 罨畫小橋看“廚娘” -----------------------------------------113
  
  五十七 片雲何意傍琴台---------------------------------------------115
  
  五十八 草堂遊罷別成都---------------------------------------------117
  
  五十九 上誨大觀園雜記---------------------------------------------120
  
  六 十 平伯師與紅樓電視-------------------------------------------122
  
  六十— 移花接木---------------------------------------------------124
  
  六十二 “體仁沐德”紅白喜事---------------------------------------126
  
  六十三 秦可卿靈堂-------------------------------------------------128
  
  六十四 雨中談趣---------------------------------------------------131
  
  六十五 青浦招待所-------------------------------------------------133
  
  六十六 水鄉行吟---------------------------------------------------135
  
  六十七 梨香院內外-------------------------------------------------137
  
  六十八 寶玉情悟梨香院---------------------------------------------139
  
  六十九 澱山湖梅林-------------------------------------------------141
  
  七 十 詩魂梅下定情時---------------------------------------------143
  
  七十一 閑話碧波樓-------------------------------------------------145
  
  七十二 碧波“紅樓”翰墨緣-----------------------------------------147
  
  七十三 夜戰碧波樓-------------------------------------------------149
  
  七十四 三月下楊州-------------------------------------------------151
  
  七十五 楊州拍攝日程單---------------------------------------------154
  
  七十六 徐園薛蟠家-------------------------------------------------156
  
  七十七 薛蟠家鬧劇悲劇---------------------------------------------158
  
  七十八 鳧莊,橋影,夢痕-------------------------------------------160
  
  七十九 柳堤“悲喜劇”---------------------------------------------162
  
  八 十 妝點瘦西湖-------------------------------------------------164
  
  八十一 元妃登舟幸園-----------------------------------------------166
  
  八十二 楊州“紅樓”友誼-------------------------------------------168
  
  八十三 何園賈政書房-----------------------------------------------170
  
  八十四 平山堂花圃-------------------------------------------------172
  
  八十五 鎮江半日---------------------------------------------------174
  
  八十六 “瓜洲古渡”-----------------------------------------------176
  
  八十七 再到杭州---------------------------------------------------178
  
  八十八 阮公墩之晨-------------------------------------------------180
  
  八十九 植物園池畔石榴裙-------------------------------------------182
  
  九 十 設計“紅香圃”---------------------------------------------184
  
  九十一 “仕女行樂圖卷”-------------------------------------------186
  
  九十二 湘雲醉臥“芍藥圃”-----------------------------------------188
  
  九十三 湖山屐痕入夢痕---------------------------------------------190
  
  九十四 湖光夜色記友情---------------------------------------------192
  
  九十五 蓬萊爽約小述-----------------------------------------------195
  
  九十六 文字因緣---------------------------------------------------197
  
  九十七 決定性戰役-------------------------------------------------199
  
  九十八 正定“榮國府”---------------------------------------------201
  
  九十九 寧榮街-----------------------------------------------------203
  
  一 百 “更道”瑣話-----------------------------------------------206
  
  一百零一 “元妃省親”進府-----------------------------------------208
  
  一百零二 “秦可卿之喪”出殯---------------------------------------211
  
  一百零三 “大場麵”拍成了-----------------------------------------214
  
  一百零四 黛玉進府-------------------------------------------------216
  
  一百零五 院落及其它-----------------------------------------------218
  
  一百零六 古郡·古寺-----------------------------------------------220
  
  一百零七 別了正定-------------------------------------------------222
  
  前言
  
  
  
  1987年6月27日,我自北京十三陵天壽山飯店參加“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學術研討會”歸來,感到十分欣慰。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完成了,第一輪播映也即將結束了,這次學術研討會就是為此而召開的。主辦單位有中國電視劇藝委會,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電影報、中國紅學會。研討會上,大家發言熱烈,我聽了後自然受益很多。而令我深有感觸的是,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拍攝完成,播映後獲得廣大觀眾的觀賞,這件事本身,不論從紅學研究,還是從電視藝術的成果來說,都是值得重視的。
  
  我作為一個《紅樓夢》愛好者、研究者,有幸參加了《紅》劇的拍攝工作,這確實是一個很不容易獲得的學習機會。曹雪芹的《紅樓夢》,本是一部集中華民族文化大成的書,是融中華民族藝術風格於一爐的書。作為一部小說,它的深度、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境界,可以講是任何其它藝術形式難以超越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雖然說據原作改編,編導者又力圖展現原作麵貌,但是,真正作起來又談何容易!縱然是努力、嚴肅、認真地去追求,結果或許也隻能是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原作的精神。其中,有神似之處,有形似之處,有近似之處,自然也可能有背謬之處……總之,小說《紅樓夢》和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絕不可能完全一樣。而其間的差異,來自曆史的差距。生活的差距,藝術才華的差距……有許多東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況且還有種種條件的限製,又怎麽可能希望事情的結果都盡如人意呢?但畢竟它獲得相當的成功,這又是使人感到十分興奮的。
  
  幾年來,我隨《紅》劇拍攝組,天南海北,親自體味到拍攝工作中許許多多的甘苦。現在,看到熒屏上展現的一幕幕“紅樓”畫圖,當時拍攝的種種情事,便時時浮現眼前。前景曆曆,禁不住夢魂牽繞。在我的記憶中,在個人心靈的“熒屏”上,也有幅幅令人心馳神往的畫麵展開;正如明末張宗子《陶庵夢憶》序言中所說:又是一番夢憶!熒屏上的畫麵,保存在錄像帶上了,記憶中的畫麵,又怎能讓它成過眼雲煙,不予保存呢?──此《紅樓夢憶》之所以作矣!
  
  當然,這不是什麽大著作,無宏論之可發,無“超前意識”之可談,說不上宏觀,也說不上微觀,隻是零散地記錄些《紅》劇拍攝的經過而已。所憶,所記,都是些拍攝過程中發生的趣聞瑣事,因之又名為“散記”。在《紅》劇拍攝過程中,隨劇組到各處,偶然興之所至,發起酸氣來,也寫了一些詩詞。有隨時發表了的,也有未發表的。這些詩詞,不少已引用到《夢憶》諸篇短文中了。至於未引用的,覺得棄之可惜,便自選其可存者,匯成《紅樓吟草》,附在這本書裏,或許不曾辜負了當時的詩心!
  
  此外,年來各種報刊約寫有關《紅樓夢》和有關“紅樓電視”短文的很多,在朋友們的催促下,長長短短也寫了不少。因為都是零星的斷篇殘簡,所以名之為《紅樓零簡》,作為本書的第三部分,統統奉獻給讀者,也是野人獻曝之意吧!
  
  因此,這本小書共有三個部分;一是《紅樓夢憶》,二是《紅樓吟草》,三是《紅夢零簡》。在這部書裏,當然以第一部分為主,其餘皆可作為附錄視之。承巴蜀書社諸同誌不棄,給本書以出版的機會,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1987年7月小暑後一日
  記於滬東水流雲在軒雨窗下
  
  
  
  二 白發“紅”緣
  
  “新添華發雙鬢,都是為紅樓”
  
  雖然不是好詞,但我說的是實話。由1984年2月開始,在蘇州角(lu)直拍序集的鏡頭,到1986年9月底全部完成,實足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除去演員訓練班等準備工作、案頭工作時間不計外),共拍萬把個鏡頭,嚴寒酷暑、起早摸黑其辛勤勞累,真可以說是筆難盡述。導演王扶林同誌兩三年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他頭發白多了。我也明顯地看著他兩鬢自發增多“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但這不是“等閑”白了,而是為“紅樓”白了。為了祖國這份偉大文學遺產──《紅樓夢》的普及,為它變為更形像的電視藝術,新添幾縷白發,是值得的。“白發”,是三年辛勤藝術生涯的甘苦見證,也是三年辛勤藝術生涯的欣慰收獲。
  
  說是三年,其實還不隻三年。早在1982年秋天,在上海漕河涇上海師範大學。(當時還叫上海師範學院)召開的第三屆《紅樓夢》學會年會上,王扶林導演就特地到我房間中找我談話,討論把《紅樓夢》改編成電視劇、籌備拍攝等問題。屈指算來,實足也還不到三年半的時間。他現在兩鬢花白,而當肘卻還是頭發烏黑,風度翩翩呢。
  
  
  這是我和他初次見麵,是紅學會秘書長胡文彬兄介紹的,但他並未同來。二人初見麵卻都是自我介紹。當時談到最後,一致感到:把《紅樓夢》拍攝成電視連續劇,是極有意義的。但是原作的藝術界境太高,改編拍攝,條件距離太遠,困難太多了。當時他還說笑話:不但錢是個無底洞,不知要花多少,而且這個寶玉,一會兒談詩論文,象個大人,一會猴在風姐身上,倒在王夫人懷裏,象個孩子忽大忽小,似男似女,上哪裏去找呢?
  
  在第三次紅學會期間,我們談過兩次,此後,一隔就將近一年半,再未見麵,也無聯係。1983年秋,在南京開紅學會年會,扶林兄未來,隻遇見編劇之一的周雷兄,告訴我劇本已寫好,準備開拍了。我聽了很興奮,但因同此工作無關係,隻是一般的祝賀而已。其心情不過象─個一般的“紅迷”,特別關心此事而已。
  
  我怎麽會和《紅樓夢》電視劇再結藝術姻緣呢?那是在1984年春節前五六天,天氣很冷,我正在我那六點三平方米的小屋中哈凍寫稿。忽然一陣叩門聲,我拉開房門一看:一位不認識的、穿棉軍大衣的姑娘站在門前,自稱是《紅樓夢》電視劇組的工作人員,帶來了編劇周雷的親筆,找我有事;我一看信,原來是要我去蘇州“準備”一條二百年前的街道,街上要布置種種攤販……
  
  事情很突然,但我義不容辭。第二天下午;我和三位同誌一齊趕到蘇州,開始結“紅”緣。
  
  
  三 姑蘇歲暮
  
  多虧了蘇州老友,畫家、詩人王西野兄幫助,使我能在蘇州廣結“紅”緣,完成了劇組的任務。
  
  那天下午,我們匆匆趕到蘇州,下榻姑蘇飯店。當晚,即和西野兄研究工作,要布置十條二百多年前的姑蘇小街─-《紅摟夢》):中寫的是:“這閶門外有個十裏街”。實際可以看出是以“七裏山糖”的山塘街為背景的──都應該有一些什麽攤販,先草草作計劃:什麽賣桃花塢年畫的呀,賣虎丘泥人的呀,支著繡床賣蘇繡的呀、賣糖粥的“駱駝擔”呀以及賣花、賣鳥、測宇,算命等等,一下子羅列了幾十種。這時離開拍不過半月左右。這些古老的攤販,稀奇的道具,該到哪裏去找呢?決定第二天邀請幾位能幫忙的開個會。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日,又是農曆□月二十七。家家忙著準備年菜。而那天又下著大雪,事情很急,隻好包了個車,冒雪挨家把客人從廚房中請了來。都是熟朋友,大家一聽說拍《紅樓夢》電視劇,都感到很興奮,願意主動幫忙。
  
  蘇州刺繡研究所主任,著名畫家,刺繡專家徐紹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間木版桃花塢年畫和康熙,乾隆年間的繡品、帳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來,並由研究所中年輕的女刺繡家來擔任臨時演員,屆時擺攤表演。蘇州博物館領導也大力支持,拿出館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來參加擺攤,井由館中的一位會捏泥人的老先生充當臨時演員。這種泥人就是《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所寫:“一出一出的泥人兒戲。用青紗罩的匣子裝著,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與薛蟠毫無相差,寶釵見了不禁笑起來了。”
  
  這些用泥捏的人頭像,加上粉彩,與真入畫部顏色神情一樣,身體不用泥捏,而是木架子。外穿小衣服,衣服還可以按季節更換,配上小桌子、小椅子,象生活行樂圖一樣。我讀了幾十年《紅樓夢》,還是第─次見到這樣的泥人小像。
  
  沿街叫賣赤豆糖粥、餛飩等的“駱駝擔”也找到了。這種古老的竹製小販擔子在蘇州街頭已消失多年,這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付。這種擔子造型特殊,兩頭翹起,一頭下麵可放小火缽,上置鍋於,保持溫度,一頭有小架子、小櫃等,可放碗、筷、調匙等;中間毛竹片扁擔,扛在肩上,十分輕巧。而放在地上,樣子象匹駱駝,所以叫“駱駝擔”。這種古老的帶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擔子,也象北京舊時的餛飩擔、杏仁茶擔一樣,使用功能是多方麵的。但北京的是木製,而“駱駝擔”則是竹竹製,更為輕巧。
  
  在電視播出了,看見熒屏上的“十裏街”、“甄士隱”門前的攤販,不禁想起前景,感到真象是昨天的事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
  四 十裏街·葫蘆廟
  
  早在我去蘇州之前,劇組美工人員已經開到水鄉古鎮角直。經過個把月的努力,場景十裏街、葫蘆廟、甄士隱務一都搭出來了。劇組人員是過了春節陸續南下的。全班人馬到齊,已經是燈節之後了;而且先在嘉善一所舊宅子中拍了一些甄士隱家中書房內的鏡頭,然後才來到角直。
  
  角直,這個姑蘇城東南六七十裏路程、金雞湖畔的小鎮,卻是大大有名的。從現代來說:它是葉聖陶老先生年青時出教書的地方葉老的創造生涯,是從這裏開始的,早期在文學研究會的創作。不少都是在這個幽靜的小鎮上寫成的。當年到這裏不通陸路,隻有水路。要坐著腳劃船,嘩啦嘩啦地劃來。
  
  角直,有極著名的古刹保聖寺。廟中的羅漢據傳是唐代楊會之所塑,是我國最古老的塑像,比著名的元代劉元塑,還要早二百多年。半世紀前,這著名的羅漢堂已殘破不堪,羅漢像也隻剩下八尊。後來葉恭綽先生倡導,由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先生設計施工,把殘破的羅漢堂,改建成為陳列館,加了防火 、防水措施,總算將這珍貴的古文物保存下來。而更重要的是對塑像本身,未加任何修補粉飾,保存著原有的神態風格。這就叫作 “整舊如舊”,是保存古文物的典範。可惜的是,不少人不懂這點道理,使不少古建築在修繕中反而受到破壞。
  
  角直,如再往上追溯曆史人,那就更久遠,可以遠溯到唐代。名詩人陸龜蒙的故裏,鬥鴨池的所在地。不過這些不必多說了,所要說的隻是《紅樓夢》。
  
  《紅樓夢》一開始寫的不是京城,卻是蘇州:
  
  按那石上書式 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有個姑蘇城,城中閶門……這閶門外有個十裏街,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狹窄,人皆呼作“葫蘆廟”。廟房住著一家鄉宦,姓甄名費,字士隱……
  
  “甄”者、真也,“費”者、廢也,“士隱”者、事隱也。讀者可鑒,《紅樓夢》是假的;而這姑蘇城、閶門等等卻還是真的。但在今天蘇州閶門外,又如何能找到二百年前的仁清巷、葫蘆廟呢?──自然這又是假的了。
  
  角直小街,不足一丈寬。古老的石板路,卻很熱鬧,路頂頭便是河,狹窄的小街盡頭對著一座高高的小石橋,在石橋搭一個小牌樓,與上三個字,便是十裏街了。街中間轉進去,一條短巷, 一座古刹,便是著名的保聖寺,寺門換塊用“米波羅”塑料作的匾,就是葫蘆廟了。妙在廟門前有座古老的石井,而且還有井亭,正好讓小沙彌打水,古老的意境多麽理想啊!
  
  “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中,真真假假,誰能弄得清呢?第一、二集中有不少鏡頭,請觀眾在熒屏上細細地去觀賞研究吧!
  
  五 開機典禮
  
  在角直除去拍十裏街、葫蘆廟、甄士隱家門前諸場景外,還拍了一場賈雨村升了縣太爺,“烏帽猩袍”,坐著大轎上任一這場戲是在角在東南麵河道隊一座古老的大橋上拍的。機事’轎子緩緩地由橋上下來,鏡頭推近,現出紗帽紅袍、端坐在橋中的賈雨村的上半身。賈雨村一出來作官,《紅樓夢》第二回寫道:
  
  原來西村因那年士隱贈銀之後……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進士,選人外班,今已升了本縣太爺。
  
  “大比”是在京城舉行的、“會試”。春天舉行。先在貢院(即國家考,場)考,取中的發一榜,再到皇宮考,分出等級。三等的泛稱“進士”,分配工作。“內班”在京城各部報到,分配當差。“外班”到會省的縣中作縣丞(相當於副縣長)、教諭(如教育局的職責)、以及小縣知縣(全稱“知某某縣事”。官場中客氣稱呼叫“大令”。百姓稱“縣太爺”、“大老爺”等)。然後再升知縣或大縣知縣。所以原文文叫“今升了本縣太爺”。知縣是七品官,下麵還有八品、九品的小官,到“九品”為止。下麵極小官吏均叫作“未入流”了。孫悟空的“弼馬溫”,就是“未入流”。賈雨村穿明代的官帽。烏紗帽,大紅圓領,七品補子。但《紅樓夢》作者預先聲明他的書無朝代可考,所以不明寫明代或清代官服,隻寫“烏帽猩袍”四字。猩是“猩猩紅”。據說染紅色加“猩猩血”之後,可以永不掉色。
  
  順便說個笑話:演賈雨村的劉宗祜同誌人很高大,美工同進租地坐的那頂轎做的很結實,都是好木頭,份量很重。角直中學的同學作臨時演員抬轎子,十分吃力。而拍攝時,一遍兩遍拍不好,坐轎的“官”很舒服。而把抬轎的同學卻給累壞了。現在想想,還感過意不去。
  
  拍這場戲時,作為整個t紅樓夢》電視劇拍攝的開機典禮。總監製戴臨風、電視劇製作中心阮若琳、副總監製胡文彬、編劇劉耕路等幾位同誌,都由北京趕來參機。在大橋下麵,擺了一排椅子,麵對拍攝現場。地方領導和大眾電視等報刊的記者也都來了,看熱鬧的群眾也很多,場麵十分熱鬧。
  
  這天天氣很好,但過了一天寒流來了。原想“二月春風似剪刀”,誰知江南水鄉農村春天的寒冷,是十分“結棍”的。北京的客人以為南方比北方暖和,換上春裝,衣冠楚楚地到角直來了。而角直小地方,沒有取暖設備的高級旅館i,隻有江南式的客找、招待所。住在上下颼颼透著冷風的小客棧中,在北京暖氣房間住慣的人,猶如置身於雪櫃中,實在受不了,都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了。最後鬧元霄、火燒葫蘆廟等大場麵他們都未參加。
  
  角直最後大場麵。直拍到午夜三點多鍾才結束。完成了”《紅樓夢》電視劇最早序集的拍攝任務,實際等於“練兵”。這時寶、黛、釵是誰還不知道呢。
  
  六 記得祝願詞
  
  如果用工業上的術語說《紅樓夢》電視劇的拍攝,那它就是流水作業,或是多條流水線同步進行。在角直拍攝的同時,找演員的人員已在全國各處開始一一“選美”了。
  
  坐慣辦公室,或習慣於上班、一下班三班倒的人、是很難想象影、視攝製組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條件的,在攝製現場中,沒有什麽上班、下班、星期天休息等等。演員沒有戲時,還可以休息、看書學習等等。而導演、攝像等工作人員,那隻要一到現場,是一刻也不能分神的。需要工作幾個鍾頭,就得全神貫注“戰鬥”幾個鍾頭。一如第億、二集中出現的鬧元宵、龍燈、噴火等場麵,原來資料拍得很多,那場戲幾乎緊張了一個通宵。有時沉重的攝像機要扛在肩上,跟著場景轉,而且還要爬高、跪下來、矮下身來……虧得攝像李耀宗同誌是位棒小夥子,體力差一些是於不了這個的。說真的,這活兒真比拍電影的攝影師費力多了。
  
  不止此也。在奇冷、奇熱、風中、雨中、泥澤中都要拍攝。如在《紅》劇的《簡介》中,鳳姐死後被獄卒拖著屍體在雪中行走的場麵,那便是在東北哈爾濱野外雪地上拍的,零下三十度。攝像機在露天工作二十分鍾,便拿到房中暖一暖。一進熱屋子,攝像機外殼便象雪櫃中的冰室一樣,立刻蒙上一層雪白晶瑩的霜。其次,讀者可以想見了。由此一點,我也想起用視劇《今夜暴風雨》拍攝的艱苦程度。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是否能嚐到這些滋味呢?
  
  角直拍攝告竣,回到蘇州,小住二三日,但並沒有閑著。在網師園、寒山寺,各拍了一些鏡頭。一、二集中,有一個甄土隱抱著小英蓮摘“吊金鍾”的鏡頭,就是在網師園拍的。
  
  拍完之後,又到天池山、同裏等處采景,這可以叫作忙裏偷閑、見縫插針吧。因為這樣大的戲,要找一些理想場景,不花很大的精力去采景,是不行的。不過這兩處采景結果,未能找到大量理想的鏡頭,便匆匆而去了。隻在同裏一所破舊的明代古老宅子中,推開裏院前小門。忽然一片紅光呈現眼前,原來是一株高過屋簷、有一二百年樹齡的盛開的木棉花,招展於料峭的春風中。我笑著對攝像李耀宗何誌說:“這不是《紅樓夢》中的場景,倒象是《聊齋》中的意境……”這一瞬間紅豔豔的光華,給我留下深刻的夢幻般的記憶。
  
  這次我送給導演王扶林兄一首《滿庭芳》。詞雲:
  
  甲子逢春,紅樓舊夢,先生自是情親。一天煙雨,佳節過吳門。依樣葫蘆景物,華燈照,疑假疑真。癡心在,東風欲舞,白發亦銷魂。 涕痕。知幾許,葬花翠袖,修竹一羅巾。把場麵安排,妙手傳神。莫負芹翁十載,誰記得,黃葉孤村。向空碧,銀河萬裏,珍重問蘭因?
  
  開拍時的這首祝願詞,和今年寫的惜別詞, 正好前後輝映。
  
  七 開講江南風俗
  
  早在1984年8月初,在蘇州角直拍序集時、編劇周雷同誌就對我說,他就要趕回北京準備演員訓練班的教學工作去了。並約我安排好時間,去北京給演員講課。
  
  幾周之後,接到他的來情,說是演員學習班已經開學.十分隆重。當時王昆侖老先生還健在,也來出席了開學盛典。王朝聞先生、周汝昌先生等都來參加了。信中還說:原約我講“北京風俗”等等,現因這一專題,已請朱家縉先生講了,要我講一下《紅樓夢》中的“江南風俗”。
  
  4月上旬,我到了北京。劇組演員訓練班駐地,在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殘石後麵,一個全是平房、小有庭院的招待所。記不清是什麽單位辦的了,不過,也無須我替它揚名,因為它後來自己大大地揚了名。那便是在6月份發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不少劇組小演員都送了醫院,差一點出了人命。
  
  頭天到了北京,第二天就開講。題目就是“《紅樓夢》中的江南風俗。”
  
  招待所中沒有教室,講課的地方是一間大會議室。聽講的人,有的坐沙發,有的坐折疊椅;講課的人坐在沙發上,麵對大家。坐在沙發上講課,在我大半輩子粉筆生涯中,卻還是頭一次。不過這也有缺點:邊上靠牆豎了一塊黑板,要站起來寫字,就比較費勁。
  
  沙發前放了一個茶幾,茶幾上放一台錄音機,一邊講,一邊錄音。管錄音的是後來演湘雲的郭霄珍,她原是安慶黃梅戲劇團的小演員。當時我並不知道,隻看見個穿著黑色線衫的樸素的圓臉小姑娘,提著個錄音機,一聲不響,靦腆地坐在茶幾邊椅子上,把錄音機放下,插上電源插頭,又上好帶子──一切都較文靜、安詳,似乎還沒有顯現出“湘雲”的豪爽勁兒。
  
  我本人是北方人,而從小卻和世居北京的南方人作搬居,長大了又久客江南,嶽家也是浙江人,風俗之南北異同,在情趣上感受也特別深。在前人的文學曆史作品中,南北異趣的作品,我都有深切感受。既喜歡吃餃子,也喜歡吃圓子;既領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苦寒,也鍾情“飛人梅花香不見”的清冷;既愛讀《燕京歲時卻,也愛讀專寫吳下風俗的《清嘉錄》……從某種程度講,我是一個“南北和”,但從某種程度講,我又是個“南北異”。
  
  像我這樣的人,講“《紅樓夢》中的江南風俗”,不是天造地設嗎?坦率的老王賣瓜,還是可愛的──讀者以為如何呢?
  
  《紅樓夢》中風俗習慣,大部份都是北京的,也有不少部份是受江南影響衡其故安在呢?很簡單:“北京風俗”不等於北方鳳俗。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代的那個北京城──也就是明成祖永樂年間修的那個北京,到他寫出時,已作了三百五、六十年首都。江南人、江南風俗大量影響首都,《紅樓夢》中怎麽能不寫到呢?這次講稿,後在北京續成,曾經發表在刊物上,現在收在《紅樓風俗譚》一書中。
  __________________
  
  八 課內課外
  
  在我講課之先,北京不少先生們都已講過了。不過他們兒位都家住北京,講時接來,講完送走,沒有住在所中的。隻有我是從上海來的,講在所中,住在所中,比較方便。但遠道而來卻不容易,因此應周雷兄之囑,又講了好多次,這都是在原定講題之外的,如各種遊戲。詩詞格律等等。可惜這幾次講課,事先未寫好講稿,而講時卻又偏偏沒有空自錄音帶了,沒有錄音,事後未能回放筆錄整理成文。
  
  因我住在所中,不但講課方便二隨叫隨到,而且提問方便,學員們隨時可以到房間序來找我,這樣很快便和學員們熟悉起來了。真象曹雪芹所寫,這些學員們正是“混飩世界,天真爛漫之時”。雖然學員們實際年齡比曹雪芹所寫大觀園中的女孩子略大些,但也大不了多少。有幾個當時隻有十九七歲。個別大的也不過二十三、四歲,一般都在十八、九和二十之間,真可以說是錦繡年華。得到這樣一個學習機會、講課的都是各方麵的專家,又是這樣富有思古幽情的學習地方,真比上什麽著名大學還難得。
  
  她們和他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東北遠到哈爾濱,西麵遠到成都,江南南京、上海、揚州、杭州、安徽、合肥、安慶,還有遠到南寧、昆明的……祖國各地,濟濟一堂,都是未來的“大觀園”中的嬌客。
  
  因為我是江南來的,不少南方的便和我談“鄉誼”,如後來演襲人的袁玫。她是安徽省黃梅劇團青年演員,家住安慶,在上海拍過電影“女駙馬”。同我聊天,總是“咱們南方”如何如何了。這樣的姑娘也還有好幾做.前期演迎春、後來考上電影學院的金莉莉.是杭州郊區餘杭縣的農村姑娘,更歡喜和一我談杭州一本來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憐牙利齒的杭州姑娘,老實說,她也不大象“二木頭迎春”。
  
  與此相反,北京姑娘,知我是“老北京”,說的一口京話,談起來便也同老鄉一樣了。學員中不少位都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如演妙玉的姬培傑、演司棋的古彤。古彤怯生生地拿了她寫的舊體詩習作本子給我看……
  
  演鳳姐一舉成功的鄧捷,原是四川省川劇團的青年演員。正好住在我隔壁房間,和金莉莉、袁玫同室,談起川劇,十分興奮。多少年前,全國戲劇匯演,我看過。名川劇演員演出的《秋江》,近年又看過川劇電影。談論興高采烈之際,承她不棄,為我在走廊中曼聲細唱《活捉王魁》中焦桂英的唱民而且還走了身段,沒有樂器伴唱,反而更清、更淳……
  __________________
  
  九 春風夜話
  
  二十天來,除一次騎車漫遊圓明園殘地 其它繞朝暮暮,在那名園林莽殘址中散步了多少次,也記不清了。而其中最值得懷念的一次,便是在大水法殘石儲月下的閑談。
  
  那是一次怎樣的閑談呢?不妨先抄我一首詞牌“小序”,以見當時情景:
  
  甲子四月初五日立夏,黃昏後,與周嶺兄等閑步圓明園廢址林莽間,漫談燒因故事。餘道及那拉氏杖殺漢官人四春慘狀,相與太息者久之。不覺瞑色四合,新月歐殘,夜已閾矣。因譜《摸魚兒》誌之。
  
  從這小序中,讀者可以約略想見當時的情景。這裏不妨再細說幾句。招待所中住了幾天,講了幾次課,和學員們十分熟悉了’很快形成一種習慣。鄖早晚之間.一同去圓明園舊址的荒僻小徑上去散步 或是邊秀邊談,或是立在那裏閑聊。環境、季節那樣好,大家又有著共同興趣,而又沒有任何拘束,走如古人說的‘四類具、二難並”,所以談起來,特別有興趣。不過這種閑談,大多是她們提問、引頭,而由我來談。聯係眼前的廢園,那還是談圓明園的話題最多。由國的被焚毀,談到西太後那拉氏,又由那拉氏談到宮中情況,各種製度、禮儀等等。我當時也有意多談一些這方麵的情況,意在給她們一些啟發,喚起她們的想象──甚至可說是種種幻想,這對演好《紅樓夢》中的隨便哪個角色,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小序》所說之“夜話”,參加者除周嶺見外,記得尚有哈爾濱姑娘、後來演夏金桂十分成功的楊曉玲,後來一直做場記的李曼。還有兩三位是誰記不清了,散步回來,立定在“大水法”殘石邊,聽我講說故事,主要講“四春”故事。
  
  清代宮中不能有漢人嬪妃,但清代宮庭從清初即從江南蘇州、揚州購買女子。圓明園中一般可以不按宮中規矩,所以圓明園中有漢女宮人。鹹豐皇帝奕濘最寵愛四個漢女,分居四大景之一。居“摟雲開月”者名“牡丹春”,居“杏花春館”者名“杏花春”,居“武陵春色”者名“武陵春”。另有“海棠春”園冊無名。當時宮中號稱“四春”,均係供奕濘玩弄躁據之漢女。據傳後來“四春”都被那位氏活活杖殺……聽者動容,談者忘倦,不覺夜已深矣。回室便填了這首《摸魚兒》,詞雲:
  
  立斜陽,廢池嘉樹,閑將風月評說。惜春光景,丁香花下,多少落英如雪。眉樣月,暮然見,一痕曾照殘宮閣。西山清絕,嫵媚更無言,朝朝暮暮,相見應難別。 前朝事,戎馬俊格火烈,霓裳頃刻消歇,雕雲按月開明鏡,腸斷統年華發。傷碧血,夜闌處,水邊似聽人嗚咽。摩挲斷碣,剩未了情,尋思他日,再看野花發。
  __________________
  
  十 曹雪芹紀念館
  
  在5月1日勞動節前,劇組為學員們安排了一次參觀、遊覽。遊覽香山,參觀大
  觀園沙盤模型,參觀曹雪芹紀念館。
  
  那天大氣特別好,一路新綠宜人,春花似錦。兩部大旅遊車,把學員和工作人員們全部送到香山腳下靜宜園門前。四、五十位穿著新式春裝的姑娘,像一簇豔麗的鮮花一樣,使香山腳下密如蟻陣般的人群,目為之眩……
  
  我也有近二十年未逛香山了,突然發現香山門前比昔對廠甸門前人還多,還擠,我真有些愕然了……
  
  望著鬼見愁頂上細如米粒排隊等乘纜車下山的人群,我早已無意遊山,隻在下麵轉了轉──這次活動隻有參觀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觀園沙盤模型,我是第一次見到。這是一座十幾平方米大的模型,是以《紅樓夢》中“寶玉題對匾”、“元妃省親”,“劉姥姥逛大觀園”、“檢抄大觀園”等回目中所寫的路線製作的。按一定比例製成的建築沙盤模型,不同於中國傳統營造中的“燙樣”,而是點綴了花木人物的工藝模型。原來模型中有四百多個不到一寸高的仕女小人,裝飾在各處,據聞是六十年代一位七十來歲高手老藝人製作的,其精美可以想見了。
  
  這個模型1964年曾運到日本各地展覽過。國外展覽回來,沒有與國內見麵,就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被打人冷宮了。扔至倉庫中,十分幸運,沒有被破壞;三中全會之後,重見天日,隻是擱置年久,損壞不少。“小人兒”也壞了,遺失了不少,展出前要加修補。而原作老藝人早已成為古人了,豈不可歎?──這個模型,就是今天在北京新建大觀園的雛型。
  
  曹雪芹紀念館,那真是個極為蕭疏、爽朗、.風景優美的所在。麵對香山、西山,峰巒起伏,一派綠意;門前不遠,一條小河,流水淙淙而去;側麵望去,看見的是半山間昔時八旗屯兵的殘破營壘;短短的院牆小街門前,亂石砌的台階,有幾株標誌著歲月的老槐樹,浮著春光中的嫩綠,閃著日影中的遊絲……這個處所,不論真假,都可以想象“舉家食粥酒常賒”、“不如著書黃葉村”的曹雪芹了。我徘徊、低回者久之,也寫了一首《永遇樂》,詞雲:
  
  黃葉孤村,我來偏是,春暮時候。四望青山,迎眉嫩綠,照映陣如繡。古槐陋巷,閑花野草,午韻消磨清晝。小門中,紙窗土坑,待除兩杯村酒。 思量舊日,斯人幽獨、雖唱秋燈戶液。收拾繁華,唯餘憔悴,風月隨更漏。著書情遠,析聲哀怨,文字漫留身後。任流水,年年繞屋。落紅漾走。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牽臨按 回複日期:2004-11-21 11:06:14 
 
  十一 首次小品練習
  
  演員第一階段學習,主要是學習《紅樓夢》,理解《紅樓夢》;第二階段學習,則題習表演藝術;調個階段之間,有第一次小品練習。目的是為第二次、第三次打下基礎。
  
  在演員學習班的前一階段,導演在家忙於寫分鏡頭本子,沒有到訓練班來。直到小品練習那天,他才趕來見麵第一句先問我:
  
  “老兄,你看這些演員怎麽樣!”
  
  說笑之間,又似問話,又帶自豪。
  
  “真不容易,聚集了這麽多‘大觀園’中人。”
  
  我的回答,既表示讚賞,又道出艱辛。
  
  演員們作第一次小品,準備是十分認真的。因為都十分熟悉了,所以接連不斷地擁到我房中來問長問短。
  
  第一次作小品,初步顯示了這些姑娘們的表演才能,如後來全劇中發揮大作用的陳曉旭、鄧捷、張莉、袁玫、成梅、周月。劉繼紅、郭霄珍、鄭掙、姬培傑、陳劍月、楊曉玲等,都作了很充份的表演。不過這次小品,隻是給人留下了初步印象,還未定“終身”呢。但就是這次初步印象,也使人能感到誰的“戲”多,誰的“戲”來的快;而另一方麵,也使人看到明顯的差距。
  
  這些演員,從年齡上說,都比較接近大觀園中女孩子們的形像;從外貌上說,都是十分漂亮的。但有此條件,並不能說就能演好戲,更不能說就能演好“紅樓夢中人”。年齡。外貌固然重要,而不能演戲,表情出不來,也是枉然。學員中有一位姑娘,隻有十六、七歲.’最小,長相十分美。但是作不來戲,不要說正麵,背影都站的不是地方。怎麽辦呢?隻好割愛,十分遺憾了。原因就是:選演員不是選美;而是要選出個性,選出戲。不過就《紅樓夢》來說,年青、美貌,當然是必要的。人到中年,縱然名氣再大,演技再高,對於“十二金例說來,那也是無能為力了。這是劇組堅決選用年青新演員的道理。
  
  在後來,有的報紙記者,問演員看過幾遍《紅樓夢》。其實劇組的演員在學習班中。就是把《紅樓夢》當作教科書的。講原作時,要看《紅樓夢》;練習小品,以及後來寫角色自傳和長期助演出過程中,也都是隨時翻閱原作的。所以演員回答記者也妙:我們自己也不知看了幾遍。其實,這還不隻是看幾遍《紅樓夢》的問題。而更難解決的是;時代隔閡問題,古老文化的修養問題,傳統閨秀生活與現代青年女性生活的差距問題……戲好演,而生活更難於表現。回頭一看,差距在此啊!真正達到曹雪芹的藝術標準,又談何容易!因此隻能是各種程度的“近似值”,不可能奢望出現“等號”的。
  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小談服裝
  
  圓明園講習班在第一次作了小品練習之後步轉入第二步學習內容,重在表演藝術的培養,以便第鰍作小品認定腳色。我因上海原單位有課,要趕回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揮手向這殘破的曆史名園告別了。雖然時間短暫,卻仍難免依依惜別之情。臨行前,製片主任任大惠同誌,當時是演員講習班的負責人誠懇地問我意見。我也坦率地說:招收的這些位青年演員太好了,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很難得;因而責任也就更艱巨。培養人比建設大廈還要難,何況這些年青姑娘……如今,、拍攝任務完成了。《紅樓夢》在全國播放,引自了熱烈的反響。演員們都艱辛地完成了自己的學習任務、演出任務,各人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人考上了電影學院、戲劇學院深造去了;有的又擔任其它戲的重要角色,走上新的崗位……但是也有極個別的學員,因了不應該發生的事,不得不半途而廢,離開劇組……回想三年前我的話,對於後者說,也不是杞人之憂,多少有點感慨與惋惜了。
  
  臨上火車前,我特地約了胡文彬兄和服裝設計師史延芹同誌和司機同誌,在新僑飯店吃了頓便飯。因為我住在圓明園,他們都在城裏。我在京期間,一直沒有很好敘談過。想在這裏一邊吃飯,一邊好好談談。再有這裏離火車站近,吃完飯正好上車。就是說一舉數得。
  
  大家談論的中心,集中在服裝設計上。我想《紅樓夢》中的人物造型,服裝是一個大問題。紗的、單的、夾的、棉的、皮的、家常的、出客的、喜慶的、辦喪事穿的、有品位的、沒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綢的、緞的、鑲邊的、刺繡的、繹絲的……名目繁多,數不勝數。而《紅樓夢》又是一部不標明故事朝代的書(寫書時代雖然明確,而故事中卻對此點十分隱晦),在服裝描寫上,也明顯地看出其用心。寫王爺服裝“白管纓銀翅王帽”,全是犁園妝束;寫有品位的,則是“按品大妝”,一筆帶過;隻有寫到姑娘們、丫頭們這群女孩子的服妝。才十分細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當時生活中的服裝。
  
  《紅樓夢》電視劇在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間,服裝設計便按此要求製作。總的是突破戲劇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裝,要生活化、要美、要華麗,能夠顯示出《紅樓夢》的風格。
  
  這次談話,十分熱烈,不覺忘了時間。經司機同誌提醒,才連忙想起去車站。而車票卻因故丟在招待所,未帶來……一付狼狽相,現在想想還可笑。多虧司機同誌幫忙,才順利趕上火車,回到上海。
  
  
  十三 上海找“寶玉”
  
  圓明園演員訓練班,在六月底告一段落。演員們所擔任的角色都已分配好了:陳曉旭演黛玉、張莉演寶釵、鄧捷演鳳姐等等,已成定局。這作為訓練班的第一階段,也可以叫作第一學期吧。天氣也很熱了,便放了假,演員各國各家,等候通知。
  
  這時我不在北京,我在上海。
  
  而劇組呢?雖然林妹妹、寶姐姐、鳳丫頭等都有了。但那還是演不成“紅樓夢”呀!寶哥哥還沒有呢,讓林妹妹怎麽辦?“老祖宗”還沒有呢,讓鳳丫頭怎麽辦?還有薛姨媽、劉姥姥……不少戲很重的人物,都還不知道在哪省哪市、何街何巷……不止此焉,導演力量也感到不夠,如果雙機同開,一位導演怎能有“分身術”?
  
  7月間,好多家報紙登出了尋找“寶玉’的新聞,一時成了全國影視迷們極感興趣的花邊消息。毛遂自薦者大有人在,據說投書北京報名參加“寶玉”角逐──甚至可以說是“競選”者有一兩萬人之多,劇組不得不成立了群眾來信組,專門處理這些“寶玉候選人”的來信。連遠在上海、僻處滬東鬥室的我,也收到不少封不相識者的來信,還附了正麵、側麵拍攝很漂亮的照片。青年人愛慕影視藝術和《紅樓夢》之癡心,於其笑容中宛然可見──不過遺憾的很,哪裏用得了這麽些賈寶玉呢?──上萬名“寶玉”,一二三……報數,那不要編成一個“紅樓夢”師了嗎?──真是大笑話。看來這個廣泛徵求群眾來信的辦法,還解決不了問題,還要下功夫大海撈針去找、找、找……
  
  但是找的人可就太艱苦了。負責找“寶玉”的顧鳳莉等一路人馬,由浙江溫州、杭州等地方繞了一個圈子,來到上海,打電話給我,約定見了麵。那些日子正是高溫天氣,每天三十七、八度以上,旅途勞累,熱得真夠嗆!我還陪她在上海看了一個“小寶玉”──自然不行。
  
  不過正在這時,北京傳來驚人的消息,“寶玉”基本上已找到了──“紅樓夢天下事大定矣”,這時大家稍微鬆了一口氣。
  
  顧鳳莉同誌是北京昆劇團的名演員,是上海戲校昆劇班畢業的,和現任上海昆劇團團長的華文聰同誌是同學。二十五年前,王昆侖先生新編昆劇《晴雯》,就是她演晴雯。當年這台新昆劇,劇情纏綿,演員都是新畢業的學員,都是南昆“傳”字輩老演員的得意弟子,風華正茂。顧鳳莉演晴受哄動京滬時,隻有二十歲。二十五年過去了,美人遲暮;而當年“晴雯”,卻又為今日“紅樓夢”煥發青春,這就是今日不同往昔值得珍貴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紅樓西席”
  
  1984年7月末,我又回到北京。未在城內耽擱,當天即趨車去八大處北空招待所劇組駐地。直到9月初離開,在此共住了四十來天。
  
  工作情況,大體可分兩個階段:開頭兩周仍是請專家來給學員講課。當時各個學員所飾演的角色都已派定,各人心中有數,聽起課來更專一,也就更容易提高了。記得課程都是周雷同誌安排的,除讓我講了“禮儀”和“衣、食、住、行”等專題而外,還請了馮其庸、張華來、周汝昌、蔣和森等諸位先生。
  
  第二階段是演員寫角色自傳和作所擔任角色的化妝小品,類似舞台劇的正式上演之前的彩排。這是正式開拍之前的最後案頭工作,也是每個人十分重要的最後準備階段,似乎也可以比作訓練階段的最後“衝刺”吧。
  
  演員寫角色自傳,每個人都是十分認真的,主要角色如此。次要角色也如此。比如飾演鶯兒的劉玲玲同誌,雖然所演角色戲並不多,但她卻寫了很長的角色自傳。當然她的文化基礎較好,但認真研究,卻是更主要的。去年她在完成了演出任務之後,已考入戲劇學院深造去了。
  
  因為我住在招待所內,和他(她)們朝夕相處,所以寫角色自傳時期,我房中川流不息,來問問題的特別多。原稿拿來讓我修改,我便給這些小演員們改起稿件來,似乎真是以“老師”自居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教了半輩子書,最後當上了“紅樓夢”中的教習,豈不更加“危險”,豈止“患”而已哉?不過,說來似乎超過了賈雨村、賈代儒,因為前者隻教一人,後者卻隻教男學生。我教的比他們範圍更廣了,說句高級文言辭:“豈不懿歟!”我真想刻塊“紅樓西席”的閑章,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刻手。讀者中有哪位能與我結此“金石緣”呢?
  
  所住招待所在“八大處”西北麵。八大處”是北京西山有名的風景區。招待所在一個山窪窪裏,四望群山環抱,風景很好。由住樓到大門這段路散散步是很好的。飾演探春的東方聞櫻女士,是一個十分好學的青年。每天晚飯後,她總是約我在這條路上散步,順便讓我給她簡略地講中國通史。這種在一個美好的環境中,邊談邊走的講課形式,在講者與聽者都是一種信然自得的境界。而學校教育卻總是關在千篇一律的教室中講授,講者絮絮,聽者昏昏,辜負了數不清的春秋佳日,實在似乎是人生最大的一種損失。
  
  這條路上,有幾棵大村,一是偃鬆,二是老槐。偃鬆長得很低,卻很大很老,樹齡大約最少在二百年以上了,不知是清代哪位王公貝勒園林、墳主的株物。因為西山這一代舊時園林、瑩地是很多的,能種這樣偃鬆的人家,自然非比尋常。清代最著名的是宣南慈仁寺的偃鬆,是當年王漁洋賞識過的。可惜小演員們隻知道買花裙子、塗唇膏打扮青春年華,並不理會這一套。所謂“見喬木而思故國”的曆史感,似乎也還是迂腐的老學究的感覺吧。世界又多絢麗,又感寂寞,應該如何想象曹雪芹和《紅樓夢》呢?
  
  正是八月天,山中也不涼爽。但北國氣候的溫差大,晚飯後,六、七點鍾,便涼快多了,因而這散步時的感受是最深的。
  
  
  五 化裝小記
  
  在“八大處”時期,因為開拍的日期越來越近,各方麵準備工作都在積極進行。化裝組先搬到這裏開始工作了。請來了蘭州《絲路花雨》舞劇的著名化裝師楊樹雲同誌。樹雲同誌是研究唐代化裝的專家,對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唐裝和唐詩中的描繪,都作過對照研究。和我一見麵,就把他在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論文拿給我看。記得是一篇討論唐代仕女畫眉的文章,資料翔實,分析細密,的確是專門之作。所以舞劇《絲路花雨》的化裝獲得巨大的成功,載譽世界,不是偶然的。一切都是來自學問中,自不同於一般就化裝談化裝者。
  
  他仔細地研究了各個演員的麵型,和他(她)們飾演的角色。《紅樓夢》主要是女孩子的戲,自然重點是要設計好這些女孩子──也就是“十二金釵”的裝。
  
  “十二金釵”究竟是什麽打扮呢?誰也沒有見過。所見過的,都是假的,不是畫,就是戲。由改七薌的“十二金釵圖”,到梅蘭芳先生的“黛玉葬花”,都是古裝仕女的發型。《紅樓夢》中人物,究竟梳什麽樣的頭,帶什麽樣的花,管什麽樣的首飾才好,是頗費斟酌的。按照導創人員的假想,把電視劇《紅樓夢》的時代,假定至明、清之間,這樣大體給化裝造型定下了個大範圍。
  
  但具體設計,還要下功夭仔細研究。同樣一個人,有盛裝、淡裝、便裝、晚裝、晨裝、病裝等等。生活中的裝飾多種多樣,電視、電影是更真實地反映生活的,因而也要針對劇情,富於變化,設計多種多樣的發型、頭飾。況且是《紅樓夢》這樣的大戲,如在發型頭飾上沒有創造,那是十分遺憾的。
  
  樹雲同誌精心設計,但這麽多女孩子,都要在發型、頭飾上顯示出不同的風韻,也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高超的藝術創造,過硬的化裝技藝,也要在這裏顯示功夫。我特別欣賞他為尤二姐梳的頭,一抹秀發,斜複額上,善良、嫵媚又稍帶嬌豔之態,欣然托出。我稱之為“二姐媚妝”,為譜《如夢令》雲:
  
  一抹秀雲眉上,嫵媚更添嬌樣,記得嫁衣裳,笑語花枝深巷。惆悵!惆悵!飛入斷腸羅網。
  
  當時我還寫了“妙玉禪妝”、“元春宮妝”、“可卿豔妝”、“李紈淡妝”等小令。我本來還要寫“黛玉素妝”、“晴受病妝”、“寶釵華妝”、“鳳姐盛妝”、“平兒淚妝”、“襲人傭妝”等等。但迄今尚未交卷。
  
  發型有一個致命傷,就是現代姑娘都是短發,因而化妝不得不借助假發。對鏡梳妝,真正秀發之美,不能表現,太可惜了。
  
  十六 太平湖黛玉北上
  
  1984年9月中旬,我在上海接到王扶林導演的電報:9月26日在黃山市賓館等我。電報是他在四川采景途中拍的。於是我有了黃山之行。
  
  這原是在北京八大處招待所中約好的。黛玉北上的戲在太平潮拍攝。為什麽把景選在太平湖?這裏有兩條理由。一是黛玉北上是坐船走水路,按照書中所寫,是由揚州登舟,沿大運河北上,可是如果照實選景,困難較大,因運河古道上,現代化的東西太多了。就以揚危b到淮陰這段說罷,水麵上小火輪來去繁忙,兩岸電杆木、工廠煙囪、現代樓房,隨處皆有,拍電視無法躲避。太平湖沒有這些幹擾。二是太平湖山青水綠,有極美麗的風景,正好使黛玉這樣的人,在這樣美的詩境中緩緩北上,這樣才能顯示出“紅樓夢”所要求的意境和氣氛。
  
  當然,要找類似的景,別的地方也有,可是不能無限製地去找。這原是編劇周嶺同誌路過時留下印象,後來采景特地去一看,便走下了──黃山腳下太平湖,便與《紅樓夢》電視劇締結了良緣。
  
  所謂黃山腳下太平湖,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因為曆史上根本沒有她的名字。她──太平湖,芳齡迄今隻有十八歲,比黛玉──陳曉旭還小兩三歲呢。
  
  在安徽太平縣、徑縣境內,黃山、九華山之間,青戈江上遊,兩山間昔時有眾多的溪水:麻川、婆溪、舒溪、秧溪、清溪……萬千年來,涓涓不息,流到二十世紀七十年兒 當地人民在下遊陳村地區修了一條長400米、高75米的重力拱壩,這樣人為的陵穀變遷,太平湖就出現了。由烏石鄉渡船至大壩,水程48公裏,水麵最寬處4公裏。
  
  意個大壩是1976年修成的,蓄洪之後,有s4億立方。水深平均三、四十米。初名陳村水庫,1979年劃歸太平縣,因而改名為太平湖。黃山風景區在太平縣境內,因為發展的需要,風景區與太平縣相合,建製改為黃山市,是安徽省的省轄市。
  
  由上海去,有三種走法,一是坐長途汽車直達,較為艱苦,要走十二、三個小時。二是坐火車去杭州,再坐長途汽車,也很吃力,我是第三種走法。由上海坐火車到南京,由南京再坐火車到屯溪。由屯溪下火車上汽車,兩小時到黃山腳下;又坐汽車一小時多,到了黃山市、換了四次車,才到達目的地。但較為省力,而且一路有不少奇趣,留待下文再說吧。
  
  十七 黛玉的船
  
  由南京轉車,幾經輾轉,才至黃山市賓館,與王扶林導演見麵。國攝像等同誌在黃山頂上拍戲,他在下麵正籌辦拍攝黛玉北上的準備工作。北上的坐船尚未加工好,機組未下山,在這兩三天空檔中,卻加了一個小任務,就是為太平湖拍攝一部風光片。讓我來執筆。寫文字本子未曾動筆.先要看一看實景,第二天就約我遊湖。
  
  遊太平湖回來,在碼頭邊,我隨王扶林導演,到碼頭附近,參觀正在太平船廠中改裝的黛玉坐船。
  
  黛玉北上,《紅樓夢》原書中寫著:“登舟而去”。一條船還不夠,原書又寫:“雨村另有船隻。”這樣,就得兩條船。
  
  這是一大一小兩條木船。大的全長有三丈多,小的長有兩丈多。《紅樓夢》時代,江河上行走的船,大體可分這麽幾類:糧船、貨船、官船、漁船、畫舫、舢舨等。長途載客的是“官船”。官船有大有j、,但一律都有艙房,乘客起居坐臥,十分方便。現在老式木船,載貨的、捕魚的還可找到;專為坐人的官船,現在沒有了。黛玉北上的船,是用條老式木貨船改裝的。黛玉坐的那條大船,改裝了前艙。前艙中陳設了家具、書桌、書架、椅子、繡墩等等。前艙有門通後艙,如果是真船,自然後艙也有眠床、箱籠。但這是拍電視,隻拍前艙的鏡頭,不拍後艙,所以後艙沒有改裝。
  
  船頭像廊子一樣,有一小卷棚。開頭油漆時,朱欄碧窗,十分漂亮,但不合劇情要求,因為弄成畫舫了。王扶林導演讓美工同誌給改過來,全部改刷車莽漆,並適當作舊一些,這樣才象長途行旅的“官船”。
  
  兩旁船窗,十分寬敞,可以自由開合,十分方便。但是舊時女眷乘船,不宜讓外麵看到船裏,因而掛竹簾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提出必須掛上簾子。而且從拍電視的藝術氣氛、美學角度構思掛簾子,大有好處。古詩中“朱簾暮卷西山雨”、“水晶簾下看梳頭”、“更無人處簾垂地”……東方美的藝術氣氛,詩情畫意,在簾子上大有講究,現在黛玉在船上竹簾前的鏡頭,就十分有畫意。可惜簾子不夠精美,是太平縣竹器工藝廠所作的。太平大量出產竹子,卻不會作精美的竹簾──而且根本不作竹簾,這簾子還是勉強加工的。
  
  如何表現是賈府的船呢?船頭上掛一隻官銜燈籠,便更加“官船官派”了。隻是限於客觀的工藝水平,沒有能製造出更精美的官銜紗燈。不過這船也載黛玉北上了:波光帆影,渡頭落日,離人愁緒……都在畫麵上出現了。
  
  遺憾的是沒有能把運河特徵的鏡頭──如《話說運河》中東昌府碼頭係纜繩的石樁補了進去。那樁上有歲月痕跡的“纜繩溝”,如果黛玉的船在那石樁上一係就好了。
  
  
  黛玉的船現仍在太平湖,我為它題匾曰:“瀟湘涵碧”。寄語旅遊的同誌,不妨去看看,去坐坐!
  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 國慶晚會
  
  1984年國慶節是在黃山市過的。應黃山市委市府呂秋山書記、崔之浩市長之邀,劇組在黃山市大劇場,辦了一場小小的國慶晚會。這場晚會是和黃山市文藝團體合辦的,說是“小”,因為紅劇組參加的人不多,但卻十分熱鬧,頗有笑話可說。
  
  國慶前夕,黃山頂上拍攝工作結束,導演攝像等同誌集中在黃山腳下賓館中開會。住在黃山市的應邀參加晚會,要出節目。演員很少,怎麽辦?但是對地方上的盛情不能推辭,隻能勉為其難。這樣便由“林妹妹”陳曉旭主持節目,“雪雁姑娘”馬明妹跳印度舞,當時劇務後來扮演柳湘蓮的侯氏榮唱歌,當時場記、後來扮演多姑娘的田少春朗誦,開頭由我致辭,也就是代表劇組說幾句客氣話。這樣半場節目就算完成了。另半場,由黃山市的同誌表演。
  
  首先說馬明妹的印度舞。馬明妹演小雪雁,她本人是十歲的小學生,又在東方歌舞團兒童輔導班學舞蹈,學會幾個舞蹈。那天表演她拿手的一則。天真的兒童,稍有舞台經驗,聽說讓她參加國慶晚會出節目,十分高興。兩三天中,認真地準備起來。演員雖然不是名演員,而化妝師卻是名人,就是甘肅《絲路花雨》的名化妝師楊樹雲。因他個子高,有西洋人風度,人稱“大楊”。大楊把明妹化妝成印度姑娘,自是拿手好戲:大大的黑眼圈,帶鉤的黑角,眉心點上朱色點,鼻尖上粘上閃光的花鈿;不但化妝臉,還要化妝手、臂、足。因為是赤足跳,隻要翹起來,膚上便要和臉上的棕色相配合。還要帶上手觀、足揭、足鈴等等,把個馬明妹真打扮成一個漂亮而妝飾華麗的印度小姑娘了。小姑娘對鏡子高興地看著,還撫摸著頸下帶著的黃燦燦的金色項鏈……邊上知道情況的人不由地笑了。
  
  為什麽呢?原來化妝組帶的頭飾、手飾很少,而且役有什麽符合舞台演員遠看足以閃光誇張的東西。有人無意中看到浴室新裝橡皮盆塞的黃色金屬練條,便拿來借用,作為印度舞蹈的飾物了。後來說穿了大家大笑不止。而看舞蹈的人卻十分讚賞這個“印度小姑娘”的優美舞姿,1500多熱情觀眾,真把她當作是東方歌舞團的小演員了。
  
  侯長榮同誌原是戲劇演員,這次和黃山市一位姑娘合唱了黃梅戲《天仙配》“夫妻雙雙把家還”,也博得了熱情的掌聲。
  
  “林黛玉”主持節目,更是受到了黃山市廣大觀眾熱烈歡迎。那天曉旭同誌穿的是藍色牛仔褲,大紅綢襯衫,和藹大方。今天黃山市參加那次晚會的人,大概都還記憶猶新吧。
  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 “黃山情侶”
  
  在黃山市除去拍攝了“黛玉北上”的水程諸景外,還拍攝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祖國各地”節目中播放過的風光電視片《黃山情侶──太平湖》。
  
  這是以一對新婚夫妻的蜜月旅遊為線索的風光片。隨著這對愛侶的遊蹤,概括地把太平湖的風景點收入鏡頭。這對新婚愛惜由誰來扮演呢?“新郎、由後來演北靜王和柳湘蓮的侯長榮同誌扮演,“新娘”特地打電報找來《紅樓夢》中演平兒的沈琳同誌扮演。二人形像扮演現代小夫妻十分相稱。
  
  那年國慶前後,天氣十分炎熱。大家看到湖中這樣碧綠清澈的水,便計劃拍一些遊泳鏡頭,這樣更活潑一些。但正式拍這些鏡頭時,已到十月中旬。一場秋雨之後,已經涼起來了。結果隻拍了“新郎”遊泳;而“新娘”呢,隻是穿了紅色遊泳衣,站在古老的石橋上,望著碧綠的水,作一個跳水動作而已。──而這古老的石橋,就是賈雨村第一次丟官之後牽著馬漫遊經過的石橋。
  
  新婚愛侶的遊蹤,不少都是在遊艇上拍攝的。隨著遊艇前進,一對愛侶並其他遊客,依著船舷欄杆,指點江山,這樣便把一路的美景都收進鏡頭了。我曾寫了八首《太平湖雜詩》,抄一首在下麵,以稍見湖山畫意:
  
  群山環抱水中央,一葉湖心興欲狂。綠到眉間如中酒,靜生望外入雲鄉。掛帆疑向廣寒去,唱晚時間歇乃忙。幾處人家臨碧澗,待尋野老問漁桑。
  
  詩中所詠都是一時所見,實際這真是一處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先說“漁舟唱晚”。所說“舟”,並不是船;而是幾根毛竹並在一起,用竹千穿起來,連成整體。二頭火烤使之向上彎起,約二尺許,彎度約百二十度,在前麵以衝浪。一人站著搖雙槳以為動力,在水中行走,輕如片葉。用來捕魚、擺渡,十分便利。湖中山澗人家,住處有如群島,無陸路來往,隻有水路可通。除大村鎮有小火輪及木船來往外,一般山村人家來往,全靠這種小筏子。比起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洋玩藝──滑板,真漂亮適用多了。
  
  這對“愛侶”借宿在一戶山澗田家──鏡頭這樣安排,是在太平湖北端盡頭山澗深處。舟行至此,不再通了;舍舟上岸,沿亂石山溪,走入山坡人家。而迎麵重山疊蟑,高矗直入雲霧中。要抬頭仰麵,才能看到山尖迷蒙的霧氣和飄拂的白雲。居民隻有幾十戶,生產杉木、毛竹、茶葉,每家收入每年均在三、四千元以上。泉水甘冽無比,環境清淨無比。在都市塵囂住過後,感到這裏太美了……
  
  二十 “神仙洞”虛驚
  
  拍攝外景,天氣是個重要的條件。天公合作,要晴便晴,要雨便雨,就十分順利;反之,要晴偏雨,要雨偏晴,便要耽誤時間,人也煩躁。有時卻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不妨說一下太平湖上的一場虛驚,事後回憶是十分有趣的,讀者看了也可以知道一點拍攝電視時的辛苦情況。
  
  太平湖拍攝,全是水上作業。不論“黛玉北上”也好,賈雨村浪跡漫遊也好,風光片也好,都要坐船,而且都是到幾十裏以外的拍攝點。如賈雨村牽馬的鏡頭,那個地方離岸邊碼頭約60裏。旱路也通,卻要兜個大圈子,路程更遠,所以也走水路。而湖中行船,隻能白天走,下午5點一過,·湖中便要下攔河魚網,夜間要捕魚了。湖中白魚、草青、鯽魚─…·有重幾十斤者。那時甲魚隻賣一元一斤,真是“黃青紫蟹不論錢”的好地方。晚間湖中百數裏的水麵下,到處都是攔河魚網。船一航行,便要把魚網碰斷,因而是不允許夜航的。一入夜,那湖中各個島上的所有人家,便與外界隔絕,電話也沒有,如同太古時代了。
  
  湖上有個樵山,離碼頭二、三小時水程。山上有個山洞,俗名神仙洞,洞深千五百米,寬十五米,可容千人。洞中鍾乳石奇形怪狀,各具姿態,有“水田”、“旱田”、“觀音台”、“蓮花盤”、“仙人床”、“蓮花廳”、“仙人鍾”、“萬年戲台”、“獅子吼天”、“臥狼”、“金盆滴漏”、“神仙坎”、“天花漫頂”等名稱。洞中還有泉水,水脈很旺,成為洞中河流湖泊,可以劃船。隻是要爬一段山路,才能到達半山林莽中的洞口……這樣神秘而美好的崖洞,當然引起大家的興趣,甚至有人想拍攝它用以代替《紅樓夢》的太虛幻境,結果決定拍攝為風光片的一組鏡頭。
  
  
  去拍攝的那天,早上落著點小雨。我沒有去,副導演孫桂珍同誌也沒去。不料這天午飯之後,天氣驟變,雨越來越大,而且還夾著狂風。看著這樣的天氣,呆在招待所中的人,不由地為拍攝神仙洞的人擔心起來,隻希望他們早點回來。可是一直等到午夜還不見他們的蹤影……按時間計算,他們拍攝到下午一兩點鍾即可結束,四點左右即可到碼頭了。如果住在那些山村中,也應該給招待所通個消息……想著想著,算定他們歸程中,大概是翻了船,掉在湖裏了。那深處足有70多米呀──可怎麽辦呢?孫導演不由掉下眼淚,連小雪雁也淚流滿麵了。
  
  第二天,上午,雨過天晴。拍神仙洞的人,歡天喜地回來了,一個也不缺。但是,身上都滾滿了山泥,因為風雨中的神仙洞口,太難爬了……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 黛玉北上諸景
  
  黛玉在船艙中拍了不少鏡頭。這些鏡頭因為要照明 打光,不能在湖中行進時拍;隻能在船停下來,找有電源的地方拍,比較方便些。在太平湖船廠的造船碼頭邊拍攝,順理成章。因為每天歸來,黛玉和賈雨村的兩條座船,都係纜此間。
  
  因為要拍攝“夜泊”的氣氛,所以那天是下午開始的。由於決定先拍風光片中穿插的鏡頭:蜜月旅遊的愛侶忽然發現了化好裝的林妹妹──啊,原來是《紅樓夢》劇組在拍電視──這樣,雙方握手寒喧起來。
  
  後來等到黃昏時,光線暗了──用術語說叫“有了密度”,再拍林妹妹坐在船艙中的戲。這時,還放了些爆竹,以示慶祝。因為角直開機隻是拍序集,這才是正式《紅樓夢》的戲呢!
  
  看起來幾秒鍾的戲,拍起來,卻要根長時間:黛玉掉淚、黛玉淚眼看燭光、雪雁送藥──攝像機掉來掉去,正麵拍、側麵拍、背麵拍、仰拍、俯拍、推過去、拉出來……性急的人,如果真正現場看著拍戲,肯定會感到十分不耐煩。
  
  黛玉在船上的妝束,因為正在為其母穿孝,因而十分素雅,頭上一律白頭繩。但也不能真穿一身白色的布衣(《紅樓夢》時代真的孝服全是白布的),那就很難拍電視了。適當的素雅,恰如其分表現一下而已。俞平伯老師曾來信說:“隻聞瀟湘儉妝上船……如此用筆,一洗俗套。以豪富驕人,豈得為瀟湘耶!”
  
  實際林黛玉是揚州鹽政林如海的獨養女兒。揚州鹽政是清代最闊氣的官,林黛玉的父親按“官”說,那不知要比寶玉父親賈政闊幾十倍、幾百倍了。
  
  黛玉北上,不少鏡頭拍的都是詩情畫意的波光帆影。如透過竹林看著兩條船的帆篷,緩緩而過;在落日餘暉中,遠遠地泊著兩條船,如果讀者熟悉《紅樓夢》,馬上會想到香菱和黛玉論詩時所說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情景。雖然這裏是太平湖,不是“長河”,但藝術效果卻是能引起這樣的共鳴的。
  
  在行船的外景中,當時拍了不少鏡頭。因為剪輯的取舍,有的被剪輯進去,便在熒屏的美妙畫麵上出現了。如那個騎牛的牧童、洗衣的村姑等等。有的則來剪輯進去,作為資料保存起來了。記得當時還拍過鄉人掃墓的鏡頭,以便襯托黛玉思念亡母的心情,但這鏡頭觀眾看不見了。
  
  
  二十二 風雨故人
  
  黃山太平湖拍攝任務結束之後,劇組回到上海,然 後轉赴其它景點拍攝,先在上海小休二、三日。王扶林導演趁此空閑,在下榻的外灘東風飯店,約我和編劇周嶺、服裝設計史延芹二同誌,開了兩天座談會,談了不少服裝設計問題。為了讓這部祖國的曆史文學巨著,更好地以電視藝術形像展現在廣大觀眾麵前,大家爭論得麵紅耳赤,十分熱烈。平時友誼很好,而會上爭論卻針鋒相對,在這小小的座談會上,也正體現了“雙百”方針的精神。而正因為大家都抱著一定要拍好《紅樓夢》的共同願望,所以能如此認真爭論。對於史延芹同誌在《紅樓夢》電視服裝設計上的成功,大家是抱著堅定的信心的。果然,延芹同誌不負眾望,現在國內外廣大觀眾都可以從屏幕上看到絢麗的服裝藝術構思了。
  
  劇組轉赴其它景點拍攝,我因為上海學院中有課,一時不能分身,未隨他們前去。11月間,某日晚上,突接工導演電話,說他已到上海。我一時電話聯係,各處都無空房,隻能委屈他到我家來住一夜了。天正下著秋雨,出租車也難叫,我告訴他電車路線,我到電車站等他,撐著傘把他接到我那六點三平方米的“水流雲在軒”中,在折疊床上睡了一夜。“最難風雨故人來”,“何當更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次他是在秋夜秋雨中光臨的,又是從成都坐飛機,飛到上海的……十分巧合,正符合這兩句詩的意境了;時間雖然短暫,詩境和友情都是值得懷念的。
  
  和他同時到滬的,還有副導演孫桂珍同誌。黃山黛玉北上,她就是現場執導,是位愛說愛笑的爽朗女同誌。第二天白天,她也光臨我鬥室中。一個多月不見,大家談得十分熱鬧。當晚,我買了幾斤螃蟹招待他們,家庭“紅樓”螃蟹小宴,別有情趣,值得紀念。
  
  匆匆的相聚,又匆匆地別離。兩天之後,他們又離滬北去,回北京準備進棚拍攝賈母上房的戲去了。
  
  轉瞬已入嚴冬歲鬧之際。一天,忽然接到編劇周雷兄的長途電話,說是王扶林導演等要來上海,讓我協助準備住處,並安排車輛去飛機場接他們。當時飯店接待內賓價格尚未調整,又是旅遊淡季,上海賓館雙人客房,還隻是三十元一天。王扶林導演這次在上海住了三天,和當年導演越劇《紅樓夢》的岑範導演見了麵;又邀請了上海紅學家徐恭時先生和英譯本《紅樓夢》插圖的作者、名畫家戴敦邦教授等小聚了一次,作為答謝;又去上海青浦大觀園采景,實際是作為1985年“大戰役”前的準備。
  
  
  

作者:牽臨按 回複日期:2004-11-21 11:12:14 
 
  二十三 重到蘇州
  
  1985年的春節過去了,隨著春天的到來,紅劇組新的“戰役”也開始。老農不誤農時,拍攝《紅樓夢》不能耽誤花期。“大觀園”的花團錦繡、五彩繽紛,如果沒有自然界的春柳春花,那是不能想象的。而沒有“大觀園”的風光,也就沒有《紅樓夢》了。為此紅劇組在1985年春,二下蘇州,拍攝園林花事,自然也有在園林花間活動著的“紅樓中人”。
  
  3月下旬,劇組大隊人馬來到蘇州,住在西門外煤 礦招待所。王導演已預先寫信給我,約我到蘇州見麵。實際我未去蘇州之前,已經得知劇組人員分批南下的通知。我已托友人王運天同誌在滬抽空招待了他們。他們是乘13次特快車先到上海,再乘汽車直開蘇州的。因為特快車蘇州站不停,反正汽車等在上海北站,一下火車,便上汽車直放蘇州,80公裏,一兩個小時就到了,送人送物,十分方便。劇組重到,我也同時趕到,回憶角直舊事,已匆匆一年了。
  
  在蘇州拍哪些情節呢?一句話,很難說全,必須先把拍電視的生產過程作一個介紹。一部文學作品,拍成電視劇,要經過哪些程序呢?第一,先把這部作品改編成適宜於電視劇順序表現的電視劇文學本子。第二,導演根據文學劇本的故事情節再改編成“分鏡頭本子”。一段情節,要分成許多鏡頭才能拍全。第三,根據分鏡頭本子,鏡頭再一個一個地拍攝。
  
  鏡頭是按集編號分的。《紅樓夢》電視劇共拍了9600多個鏡頭,而每一個“鏡頭號”又可分成幾個小部分。如“黛玉北上”這樣一段情節,“黛玉在船艙落淚”是一個鏡頭,“船行進”又是一個鏡頭,“下船坐在轎中行走”又是一個鏡頭……這樣隻此情節,就要分成幾個、幾十個鏡頭;在分鏡頭本子上,就要編上號,一個個寫明。而每個鏡頭又有遠有近、有大有小,這又要分別寫上“全景”、“小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局部特寫”等等。
  
  在拍攝進程中,不了解情況的熱心朋友,常常關心地問我:“拍到第幾集了?”其實這是外行話。因為拍電視不是象台上唱戲一樣,按情節順序表演下去。電視不是按著劇本集數、鏡頭號數依次拍攝的,而是按照實地拍攝條件,選擇有關號數的鏡頭,綜合拍攝的。依次的號頭,也許隔開一年多才拍;相差幾百號的鏡頭,也許在同一天、同一地點拍。
  
  蘇州是著名的園林城市,春天來此,就是要拍園林、拍花木。大觀園中有關小橋流水、花香鳥語、落紅成陣等等情景鏡頭,有不少都是在蘇州拍的。這次在蘇州,唯一遺憾的就是來得早了一些。加之日期有限,那年春天雨水又多,花期未掌握好,辜負了不少江南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 香雪海落花流水
  
  初到蘇州,首先抓緊拍的是梅花花期。《紅樓夢》中蘆雪亭聯詩中的白雪紅梅,是理想的畫麵,在實際生活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拍電視限定日期要拍這種鏡頭、要拍真實的場景,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大片梅花、把真實風光拍入畫麵,又是非常美麗的。這就要看如何利用、如何安排了。
  
  木讀“香雪海”的大片梅林,近些年已大不如前了。為什麽?因為不少老梅樹已被伐去,梅林土地改作苗圃,培育各種苗木了。對農民經濟收入來說,出售種苗,比經營老梅樹、出售梅子,經濟效益更高。這對改善農村經濟自然有好處,而對保存蘇州著名的風景區卻大有壞處。因為兩三年之間,“香雪海”已變為“湖”、“池”甚至“小水塘”了。滄海桑田之感,不兔令人油然而生。
  
  昔時“香雪海”的梅林,分白梅、紅梅、綠等三種,紅梅、胭脂梅很少。綠等偶見,未放時花蕾是綠色的。而這種梅花,在即將開放、花蕾含苞時,就被花農采摘,賣給藥廠製藥去了。比較常見的是白梅。劇組在一個小山村邊,找到一片白梅林。旁邊有小河流過,河上有一小石橋。臨時再加工作了石欄、曲徑等等,居然是“大觀園”的一角了。繁花欲謝,渾渾沈飩又花枝招展的姑娘們館笑於花樹間,為花樹係上小彩幡、統羅製的小車馬……拍攝下來,被剪輯到“送花神”的情節中去。這就顯示出大觀園中花團錦繡的色彩、姑娘們天真爛漫的氣氛……
  
  旁邊小河溝上小石橋,橋下水涓涓流過。把大量梅花瓣從上遊丟到水中,從橋洞飄浮而過,攝像機在下流等著。拍呀,拍呀,行話叫作“空鏡頭”,也就是隻有物,沒有人的鏡頭。但這些鏡頭太重要了……“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黛玉的身世、黛玉的情思、黛玉的淚眼……把這些流水落花的畫麵穿插進去,“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情感就會更形像地感染了觀眾,您便忍不住要落淚了。
  
  在編了簡單竹籬的曲徑上,黛玉荷著花鋤,提著花囊,沿著曲徑,步過小橋;緩緩而去,又緩緩而來……“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冷冷”。這樣的畫麵,是一首詩,是一曲歌,那樣悠閑、那樣飄逸,淡淡的愁、深深的情。…·有誰能真正領會曹雪芹筆下所塑造的、凝聚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的美麗化身、鹽政閏秀的感情深度呢?
  
  蘇州天平山下本讀“香雪海”的小小山村,落花流水之間,留下了“林姑娘”的幽思。林姑娘真正的感情,不也似乎正是在這吳宮古地、山水草木之間孕育的嗎?不要忘了林妹妹是蘇州人,讓她回到故鄉孕育感情不更好嗎?──現代科技偉大。“林妹妹”活了……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 藝圃傳情
  
  蘇州的園林,是舉世聞名的。但在園林中拍電視,尤其是旅遊旺季,那卻是十分困難的。著名園子如拙政園、獅子林、留園、虎丘等處,每天遊客都以萬計。虎丘春天,人多時可到三四萬人。在這些地方拍攝電視,不但費用可觀,就是那擁擠的遊客,拍攝時圍觀起來,秩序也很難維持。所以必須找到最理想的地方。
  
  多虧了詩人、畫家王西野兄,他對吳下名園了如指掌,與園林局關係又極為密切,經營修複,多所谘詢籌劃。他建議我們避開大國找小園,避開熱園找冷園。這正與導演的意圖吻合,因為計劃來蘇州園林拍戲時,就想到這點。不能用熟園子、熟鏡頭,否則觀眾一看熒屏畫麵,馬上會指出這是拙政園某處,這是獅子林某處……如此那就沒有《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了。因此必須找冷僻的、不大為人所知曉的小園子──這樣首先找到了“藝圃”。
  
  “藝圃”是蘇州園林局新修複的一處別局風格的小園,在閻門裏一條安靜的深巷中。狹窄的石板深弄,是蘇州陌巷的特色。過去隻有行人、小轎,本世紀前期,自然也走黃包車。但現在的汽車卻開不進去,拍戲時運送演員、道具、攝像機等物的汽車,隻能停在弄堂口上,大家拿著工具走進去。
  
  “藝圃”曆史上的主人,是十分有名的──這裏是明代吳門畫派大名鼎鼎的畫家文微明的故居。由於年代久遠,經曆明、清及近代,早已幾經滄桑。雖然大體格局還在,但近若幹年來,早已殘破不堪了。蘇州園林局為了保存吳下文物,特別撥了經費,加以修複。小園由三部份組成。一座以大水樹為主的庭院,一流大水池,一座假山。水村軒窗全部開啟,俯視池水,麵對假山,以池水做油、山態爽朗取勝,獨具風格,完全不同於吳下其他小園的幽連曲折。再者因為地處僻巷,新修之後,遊客並不多,隻有附近市民,每日來大水檄茶座吃茶,其他遊者寥寥。紅劇組便選擇這裏拍了一組鏡頭:“蜂腰橋小紅遇賈芸”、“小紅遺帕”、“墜兒與賈芸談話”等等。
  
  電視選景,景觀要曲折、要有層次。藝圃水麵雖小,而水位很高;假山不大,而山腳沿水處高低石徑卻爽朗有致,又有層次。鏡頭打出去,既非一覽無餘,又非過份曲折,不能看透。這裏遠處一個月亮門,然後沿山石路錯落兩三個彎,就到了一個小石橋前,也就是“蜂腰橋”了。賈芸過去,小紅走來,正好眉目傳情……但現場使用時,實景總要加加工,才能更顯示意境。於是臨時在橋邊種了一株小柳樹,柳條搖曳,就顯出小紅姑娘穿花拂柳而來的形像了──少了它,便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六 萬景山莊
  
  蘇州的園林,不管大園小園,幾乎全部是古老的文物,“新”也隻是在殘破的廢墟上修複。這裏有一個例外,就是虎丘的“萬景山莊”,是近幾個新建的。虎丘是金閶勝地,在虎丘山腳下建新園子,實際也還是虎丘的一部份。如果恢複了古老的虎丘水路──七裏山塘,由閻門坐船到虎丘,那“萬景山莊”正好在山塘水路到達虎丘的水碼頭處。地點是非常好的。
  
  “萬景山莊”實際是在虎丘山坡上建造的一座盆景園,裏麵擺了大大小小的數不清的盆景。但依山高下,也蓋了幾處房舍,回廊曲檻,楚楚有致。進大門迎麵堆了一座片石假山,雖然在真山下麵堆假山,被友人笑之為“飯店fi前擺粥攤”,而畢竟是園林名城的堆石工藝,氣勢是很不差的。隻是新落成者,又是用現代建築粘合劑所建。蒼苦和薛荔類的綠化植物不易生長,所以顯得寒傖些。
  
  所有露天盆景,都陳列在一條曲折竹廊兩側,在這條竹廊中拍了黛玉、寶玉的一場拌嘴的戲。這是寶、黛愛情生活中一次非常顯現二人性格的情節。情況是頭天薛皤過生日,假傳“老爺叫”,匆匆把寶玉從瀟湘館騙了出去,在外花天酒地一天。黛玉不放心,晚間去看望,不料在怡紅院吃了晴雯的閉門羹;又聽到寶釵在院中的笑語聲,這樣又氣又妒……這天芒種祭花神,在園中黛玉不理寶玉,寶玉不知如何是好。先是說一句話,後是說兩句話,黛玉仍舊不理。寶玉說“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如此這般兩個人又說起話來,解釋誤會,轉怒為喜,又說酸話氣寶玉……這段戲感情變化,十分動人,但表演起來,難度也相當大。
  
  電視劇拍攝時,分鏡頭並不是連續的,一個個拍,一個個表演。因而演員的感情也不是連續的,隨時被打斷,隨時又要調動出來……有道是“假戲真作”。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