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67年緬甸近代較為嚴重的一次反華排華事件ZT

(2009-08-30 19:51:37) 下一個
1967年緬甸近代較為嚴重的一次反華排華事件,旅緬約80萬華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衝擊,華人與緬族的矛盾也同時進一步加深。   
不知是否真是處於這樣的原因和背景,由中國人民支持的緬甸共產黨及其武裝——緬甸共產黨人民解放軍成立了。
彭家聲部恰恰在這個時侯退入到了中國雲南境內的臨滄地區。這支武裝被首先進行了整編。彭家聲赴北京,受到當時有關領導人的接見。彭部的這支武裝165人,在臨滄鎮康縣的鐵石坡進行各種軍事訓練。支隊伍中,彭家聲的兄弟彭家富也出現在訓練的隊伍裏。當時早已在貴州和四川生兒育女的原部分緬共成員,此時,也被緊急地集合了起來。 訓練中的人民軍士兵   
此時還堅持在緬甸南部勃固一帶戰鬥的緬共中央總書記德欽丹東,很快獲悉了這一信息。通過極其秘密的方式與渠道,緬北的武裝力量與緬共中央取得了聯係。戰鬥,不久就開始了,並進入到白熱化的程度。   
1968年1月1日,經過訓練的彭家聲兄弟率領的隊伍,正式打出了“人民軍”的番號,向緬甸政府軍發動了進攻。而當時中國雲南滇西邊境的一線部隊,被賦於了支援緬共人民軍的任務。 1969年3月,原分散在貴州、四川的原緬共人員,被迅速的重新武裝並集訓後,出現在了果敢地區。他們切斷了緬政府軍的滾弄運輸線,這樣,緬軍不得不撤出了果敢地區。1969年4月,緬甸共產黨領導的果敢縣與果敢縣委會成立,彭家聲被任命為“果敢縣長”。   
當時指揮緬北共產黨人民軍的,是緬甸共產黨常駐北京的副書記德欽巴登頂。當1970年冬德欽丹東被自己叛變的警衛員殺害後,德欽巴登頂接任了中央總書記的職務。勃固根據地由另一個副書記德欽辛負責。1976年,其在緬甸政府軍的軍事圍剿中陣亡。 毛主席親切接見德欽巴登頂   
德欽丹東的犧牲,對勃固山區的緬共組織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直接導致了“白旗派”的終結。緬甸政府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的進剿,並取得了全勝。   
就在南部武裝氣息奄奄之時,北部被中國權利支持的,由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人民軍,確不斷地占山為王,勢力與影響越來越大。外電報道說,在一些來自中國職業軍人嫻熟的指揮下,人民軍過關斬將,使緬軍產生了極大的驚恐心理。在果敢地區站穩後,緬共人民軍迅速向薩爾溫江西岸進發。   
1970年4月,人民軍克北卡佤山的猛卯;1970年11月,攻占與雲南省畹町一橋之隔的棒賽。同時,占瑞麗縣對麵的姐蘭等地。在雲南潞西縣芒海境外的猛固,建立了根據地,1971年11月,進攻重鎮滾弄。1972年,攻占南卡佤山,占邦桑、邦揚。邦桑成為緬共中央所在地。   
在緬共人民軍的編製上,分別成立了4個軍區:東北軍區、中部軍區、“八一五”軍區,後組建的以克欽族為主的101軍區,同時成立了中央直屬警衛旅。這四大塊緬共武裝,實際上,也就是今天緬北各支割據勢力的雛形。

當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進入高峰時期,毛澤東果斷地決定:“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年青的紅衛兵們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抱著充滿熱情的情懷,打著紅旗奔赴各地。 由於雲南境外,緬共武裝如火如荼的發展,給了這批青年中的活動分子以極大的啟示。當時被認為,緬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義不容辭的“國際主義義務”。在那樣極“左”的年代,出境加入緬共人民軍,政策也就定為是參加“革命工作”,有了與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截然不同的待遇。
於是,從1970年底至1971年,無數抱著真正革命激情的或隻是為了找出路的“知青”們跨出國界。在“國內”,他們被有關文件規定確定為“正式參加革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