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中國人的圍棋式思維方式

(2008-01-02 19:04:37) 下一個

http://gb.cri.cn/3601/2005/06/27/342@598681.htm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許多特點,在世界上是很獨特的,從某種角度看,不妨把中國的思維稱為圍棋思維。

  綜合與分析是人類思維的共同形式。任何思維都是分析與綜合的統一;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但這並不能排除一個民族思維方式偏重某一側麵的事實。

  中國的哲學思維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對象,強調一個對象與有關事物的關聯、滲透和變化。不重視對各個部分的仔細考察,也不承認各部分的獨立性。

  缺乏分析作基礎的綜合,勢必要依靠直覺領悟。傳統文化培養了中國人特別發達的綜合領悟能力;如果說中國人聰明,那麽就聰明在這裏。顧準是一位傑出的現代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在《顧準文集》中,他一再慨歎中國人太聰明,太善於綜合,是「先天的辯證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臘人那樣花大力氣,下「笨功夫」,對事物分門別類加以分析,深鑽細研,因而不能發展出科學來。這是一針見血之論。

  中國人的直覺綜合領悟能力突出表現之一是善於理解人。許多不同國別的觀察者都一致公認,中國人在生疏環境中能最先掌握別人的特點,並且善於處理好關係,贏得好感。

  中國思維像毛筆字。一筆一筆看看不出好壞。它不注意精確,隻注意總體的配合、氣勢、神韻。它的美感存在在於總體組合,而不在於部分,部分的獨立性沒有價值。

  中國人愛講「察言觀色」,對人的觀察依靠綜合直覺。孔子觀察人的方法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孟子說的方法更具有中國思維的特色:「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一麵聽他講什麽,一麵觀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這個人的心靈。這就是把一個人講的話與他的眼光綜合起來,依靠直覺掌握對象。可見,「察言觀色」從孟子開始就成為了一種認識人的理論。

  在更大的範圍,對社會、政治的估價,中國人也多用綜合領悟方法。古代信息落後,可供分析的資料不多,人們常憑借少量事實,靠綜合領悟得出重要結論。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葉觸動平日積累的信息,靈感來了,就能預先知道局勢將有變化。諸葛亮的《隆中對》固然有不少分析,卻更多靠天才的綜合領悟。所謂「見微知幾」,「幾」不是機會,而是一種兆頭,是神妙的預見。

  《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諸葛亮和周瑜分別在手掌中寫下一個「火」字,兩位天才將領都對局勢有了共同的直覺,綜合領悟出必須火攻。可是當真的準備火攻時,才發現需要東風。事先沒有考慮到東風這一關鍵因素,正是直覺綜合思維的弱點;這隻有通過精確的、細致的分析才能發現。「火攻」是靈感,是綜合直覺悟出的道理,是中國式思維的優點;沒有考慮到東風這一條件,則是不可原諒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後果。如果沒有「借東風」這場戲,火上燒赤壁就失敗定了。

  某種程度不妨把中國人的上述綜合領悟式思維稱作「圍棋思維」。圍棋是中國的發明,它現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確分析思維的影響,把一目半目的勝負視為最終目標,這和中國人原來的興趣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看,圍棋的思維方式仍然能體現中國的思維傳統。

  圍棋的黑子、白子都沒有個性,沒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單個的子沒有獨立性,無足輕重;一切得看這一子在全盤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它子的關聯而定(這和倫理觀念中個人的地位多麽相似)。圍棋沒有固定的攻擊目標,隻要能在棋盤上任何一處奪取地盤就行。

  下圍棋無法用精確分析的方法,隻能靠綜合領悟,靠直覺的天賦。比如,圍棋講究「形」和「勢」,似乎占優勢,但「形」不好,就可能轉化為劣勢。敵方的陣地,本來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勢」,就可以因外勢變化而「占勢欺人」,乘勢打入。

  下圍棋的人都知道「脫先」的重要。但何時能脫先卻不容易判斷。該搶先手而不搶,就會坐失良機;但不該搶而搶了,就會吃大虧。這很大程度依靠對全局的綜合判斷。權衡輕重得失。圍棋不能孤立地考慮一塊地盤的得失,必須考慮所有各塊棋的關聯;常常一塊棋本是贏的,因為周圍的棋發生變化而轉化為敗棋。許多塊棋交互作用,形成錯綜複雜的局勢。這種錯綜複雜局勢從局部說可以精確計算,但從整體上說則無法靠精確分析判斷其未來發展,隻能靠綜合直覺去把握。

  圍棋中的轉化非常多:這塊棋交換那塊棋,死棋變為活棋,「圍魏救趙」、「聲東擊西」、「虛張聲勢」、「暗渡陳倉」、「無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別是在布局時,表麵分散、互不關聯的子,隱伏著未來的聯係,而這種聯係又不是絕對的,有多種轉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預言其變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綜合直覺與領悟。

  說到轉化,應該指出中國的綜合領悟思維特別重視事物之間的轉化。

  這種對立麵相互滲透轉化的思維,已經深入到中國的廣大人群中。中國人運用這種辯證思維觀察各種現象,特別是從不利中找尋有利的因素,是形成樂觀主義的原因之一。

  哲學家講剝、複、泰、否的轉化,講陰陽兩極的交互作用與轉化;文學家則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普通人群用通俗的語言發明了大量類似警語:「時來運轉」,「天無絕人之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人有旦夕禍福,馬有轉韁之危」,「舍財免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苦盡甘來」,「樂極生悲」,「置之死地而後生」,「狗急跳牆」,「吃小虧占大便宜」……

  辯證思維使中國人有一套高明的處世與人生哲學。順利時強調:「滿招損、謙受益」,強調「居安思危」;不順利時則強調「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前麵已經指出,中國思維在具有聰明領悟的優點同時,也有著缺乏分析的嚴重弱點,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今天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時候,國人除了繼承發揚自己思維的優點外,也要特意克服其弱點,認真學習訓練自己的科學邏輯思維習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