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軒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正文

經濟的眼光重看曆史(十四):科舉培養讀書人的是什麽

(2008-01-07 18:24:53) 下一個
    
誰是誰非任評說
 
中國的科舉已經廢除百年,科舉的八股文也被當作束縛讀書人思想的工具,四書五經在打倒孔家店的時候被拋棄,但是近年來隨著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四書五經有重新被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所重視,在這裏我要談一下我所理解的科舉設計者統治階級要培養讀書人什麽。
在考秀才的時候,主要是靠小學,考據、對對等,這是一個檢索自學的能力和文字能力的考試。考舉人的時候是四書五經,考的是對於儒家經典的掌握。考進士是要考策論,策論以八股文的形式考進士對於統治者的搓摩。
古時的讀書是懸梁苦讀,讀書以強記為開始,讀書人要分開讀、開講和開筆三個步驟,開始的時候就是朗讀,不給孩子們講其中的內容,發展的是讀書人的強記能力,參與科舉的人均要熟記整個四書五經,將來考試的時候是抽取這些經典中的一句為題,需要你按照這一句的前後背景做文章的。記憶力是需要鍛煉的,考試對於這方麵要求非常高。
過去的考試,對於文字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八股文的嚴格限製文體,寫作起來非常困難,這樣的難度不在於文章闡釋什麽內容,而在於格式,這些格式的要求,實際上是帶有某種智力測驗的味道,這樣的考試是在考讀書人的智商水平,因為這是記憶解決不了的。
在中國古代教育讀書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會揣摩,要讀懂春秋筆法,孔子寫春秋,就一句鄭莊公克段於鄴這七個字就要講上半天,要讓讀書人從這些曆史典籍和文件中讀出真實的內容,因為中國是曆來文字獄的,是要真事隱的,要從各種詔書、案卷中得出背後的意思。所以科舉的考試,揣摩當今的用意就是最重要的,科舉的命題本身也是非常敏感的政治氣息。
另外考試也鍛煉人的含沙射影的能力,考試的命題是四書的典故,但是考生是不能把典故明說出來的,比如曾經有考題為:四個為人,典故為為人均、為人臣、為人父、為人子,但是文章中不能出現君臣父子的,連止於敬、止於慈的句子也不能出現,但是文章卻要圍繞君臣父子進行闡述,闡述得好才是好文章,由於文章很難寫,所以考生罵考官有一首打油詩留下:考官本性豬(當時考官姓朱),君臣父子無,為人怎樣講,荼毒聖賢書。所以從古人的考試情況,很多文字獄的捕風捉影也不是象現在那樣聽起來那麽荒唐。
所有這些能力的培養和考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讀書人學習和準備考試的時候對於讀書人進行洗腦,讓他們成為一種思想一種聲音的衛道士,這樣的洗腦在中國進行過很多次,包括傳銷的洗腦,洗腦的必要方式就是需要讓人強記和揣摩,在強記和揣摩得氛圍中形成一個人的思維習慣。
這樣的洗腦在學習語言中非常必要,隻有這樣才能夠使用另外一種語言進行思考,但是對於其他學科就是可怕的。我們學習政治課,就是要求大家強記,大家在記憶中,實際上已經接受了很多內容,結果大家都隻用辯證法來思考了。
中國的統治者曆來利用考試來洗腦都是特別有心得的,所以不要簡單地說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不是素質教育,實際上素質教育也離不開考試,關鍵在於考試的方式,如果我們的考試是類似於GRE的考試,分語言、數學和邏輯分析三部分,依靠死記硬背的就困難得多,現在的考試是語文、外語、數學和綜合,明顯的記憶的成分居多。但是在統治者選拔自己的人的時候就不同了,我們的公務員考試就有大量的依靠智商才能夠得分的內容,為什麽我們的高考就不是這樣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邊城秀才 回複 悄悄話 實在說來,行文欠佳,但所說道理比較準確;當然,其所指亦僅為明代以來的科舉,若是自隋以來的中國科舉,就決不能如此簡單地下結論了。作者大概知道這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