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級興趣

77、78級是中國現代化征途中一種精神的代名,中國史上的特殊群體
個人資料
78級興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兩個日本的啟示

(2009-03-02 11:52:52) 下一個

     目前產業界朋友都還在熱議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那些被列入者肯定都會興奮異常,而沒被列入大都會老大的不高興。這不,房地產商到現在還在耿耿於懷老大的不高興,害得國家發改委的發言人昨天趕緊出來進行百般的解釋和安扶。但我想告訴朋友們的是,你們都都想錯了,不要以為被列入了就是好事,也不要為沒被列入而傷悲。主要的原因還是基於產業長期成長的規律。不少的研究都發現,那些被某國刻意扶持的產業,最後大部分都成了扶不起來的阿鬥。我想了解我國產業發展內情的人都應該認同這一規律。原意是想幫助一些企業,最終的結果幫是幫了,就象家長為疼愛孩子幫助他做作業一樣,最後的結果這個產業幾乎沒有什麽競爭力,實際上是害了這些要振興的產業。世界最知名的產業分析專家,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波特通過對日本的長時間觀察,也得出同樣的結論。本文主要想把波特教授的發現給大家詳細地介紹一下,希望能夠引起相關政策部門決策者的警覺。


     “ 兩個日本”的提法由來已久,它是指日本存在的一個特別現象,即指有兩個日本:一個“高效、先進”的日本;另外一個卻是“落後、低效”的日本。高效的日本主要集中在汽車、傳真、機器人等行業,日本人在這些產業的成績足以讓全世界競爭對手們起敬,日本人的聰明、追求完美、高效率在這幾個產業中也完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幾個產業的出口創匯要占整個日本整個外匯的60%以上;而另外一個病態的日本則指日本國內存在一個龐大低效率的日本,這個日本是指日本國內效率低下、各自為政的產業,如農業、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服務業,運輸、通訊與住房業等等,這些產業成本居高不下,排斥競爭,是一個落後和垂死的日本。所以日本人一方麵在全球收入知名地高,而另一方麵日本人的生活品質卻一直與收入不成比例,因為日本國內生活日用品價格出奇地高,普通日本人居住環境也相當窘迫,有時甚至窮其一生的收入也買不起一棟普通的房子。為什麽會產生“兩個日本”?

        落後、低效的日本是如何造成的?

     “高效、先進”的日本被人們研究來研究去,盛行的說法是得益於日本政府的出口導向型產業振興政策,直到今天產業振興政策還被許多國家被當經典而不折不扣地執行著。而對為什麽會存在一個低效率的日本則鮮有人研究。哈佛大學著名產業大師M.Porter和日本東京大學的教授合作,專門研究日本的產業振興政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作用。得出的結論讓那些高唱產業振興政策的專家們大跌眼鏡。波特教授的研究方法很獨特。過去一些專家看到日本的經濟成長很好,馬上就和本國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日本政府經常製定產業振興政策,於是就把日本政府的產業振興政策當作是日本經濟成功的要訣。這種研究方法有點類似於“看見樹林,就以為是見到了森林”。這次波特教授又走了更深的一步,不僅看到了樹木,還看到了森林。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讓數據說話,親自一個一個地測量這些數據,發現它究竟是不是森林。

    過去人們研究日本,眼光隻盯著那些成功的產業,波特教授的研究反其道而行之,把成功的和失敗的放在一起來進行對比研究。因為單獨盯著成功的企業,不能對日本產業成長的真正原因作出全麵的解釋。有時失敗的產業反倒更具有巨大的說服力。所以不應該僅僅分析日本過去為什麽成功,而應該分析為什麽同時日本有許多產業是失敗的。波特跳出過去的研究者們隻研究幾個成功產業的通行做法,而把研究視野擴得更大,把時間拉得更長,從40年代到90年代,包括18個產業,這些產業基本上覆蓋了日本經濟中所有的重要產業部門。波特和他的合作者們不但研究成功的產業,還把眼光集中在過去鮮有研究者關注的失敗產業,即為什麽日本政策強力扶持的許多產業為什麽會失敗?

    通過全麵的統計分析和案例研究,可以透視日本整個經濟的發展情況,因此結論也更有普遍和一般的意義。通過這麽一個詳細的產業分析,波特教授認為,過去人們把日本的經濟成功歸之於產業振興政策是錯誤的,日本的產業振興政策實際正是目前那個落後的日本的最根本原因。而許多成功的產業恰恰是日本政策少幹涉或者基本上不幹預的產業。他們的發現與過去的“公認”觀點剛好相反,波特認為人們曾經給予諸多讚美的政府導向型的產業振興政策模式實際上是錯誤的。這些政策的執行後果,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推動日本走向成功,它實際上是日本低效率產業出現的罪魁禍首。 

       日本政府產業振興政策模式導致了許多產業的根本失敗。

     以民用航空業為例,在政府的幹預下,日本產業界中隻存在一個單一的聯盟,所有的航空和發動機都是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這些相關聯的公司中幾乎不存在任何競爭。日本的化學工業是日本外貿省精心培育和扶持的一個產業,政府提供許多價格控製政策,還有各種各樣的有利稅收刺激,借貸,新產品準入,產業卡特爾,研發費用補貼等等。政府還製定固定的價格政策,對行業競爭進行種種限製,以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外來競爭者的威脅。政府還提供信貸使企業能夠容易籌集到資金。事實上日本政府的這些特殊安排,不但沒有培育出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與此恰恰相反,很可能正是這些特殊的安排才導致了日本企業的失敗。一個不利競爭的產業政策是低效率的政策,低效率最後徹底擊跨了日本的這些產業。

     實際上日本所有失敗的產業案例中,競爭都在某種程度上被限製著。

     例如,政府由於害怕過量生產會導致浪費,特別喜歡控製生產水平,例如在證券市場中,過量的政府調節和固定的委托關係導致了處於壟斷地位的公司有著非常舒服的位置,因為整個產業在政府的限定下也就隻有四個公司存在。在清潔劑市場中,日本政府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者的競爭,導致隻有兩個公司控製整個國內市場。

    而與此對照的是,日本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國內市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空調業,有數十個競爭公司相互競爭,而在機器人產業中有100多個公司,傳真機也有15家公司。傳統的觀點認為激烈的競爭會導致利潤下降與模仿盛行,但來自日本大量的案例證明,公司間的競爭激烈也使日本的這些產業在國際間獲得了強大的競爭優勢。

    日本政府之所以在經濟中扮演一個活躍的角色,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相信公司沒有長遠的眼光,看得比較近,而政府相對來講就看得遠一些。

    政府認為有些產業國家應該優先發展,因為這些產業的增長前景和機會都比較好,可以支撐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而另外一些產業政府應該得到保護,使他們在國際競爭中能夠贏得競爭優勢。政府幹預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減少競爭的破壞性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本的經濟由中央政府設計指導,通過政府發起的合作研究和發展計劃,提供各種補貼。

    對貿易和外國投資進行限製也是日本政府幹預的一部分,雖然現在有些做法已經開始有所改觀。日本政府兩個核心的扶持例子是日本政府製定的法律卡特爾與合作型的研發。在19731990年,日本注冊的卡特爾共有1379個,而研究發現,日本失敗產業的卡特爾遠比成功產業盛行。在日本那些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很難發現卡特爾。而在日本政府發起的237個研發合作中(從19591992),大部分的合作項目卻以失敗而告終。 

     日本缺乏熟練的高級人才也是導致產業失敗的原因之一。

    日本經常被別國讚揚為極重視基礎教育投資並擁有大量經過良好培訓的工程師。但是日本的大學在一些績效較差的產業中所能給予的支持更差,例如化學和化學工程業,軟件業和航空工程業和金融業,這些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一直得不到滿足,這些都是大學的過錯所造成的。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日本國內的零售、批發、農業和後勤運輸業的公司層麵的具體操作效率也很低,而成本卻很高,又對國外市場極不相兼容 ,這樣導致了許多出口產業競爭力的連續減弱。

    另外日本政府為了達到幹預經濟的目的,保證產業振興政策的順利進行,製定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管製,這些管製的作用具有雙重性。管製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效率,但如果說所有的管製都是錯誤的就太過於簡單,對於那些刺激了早期的新產品需求,能夠培養競爭力的管製,比如能量使用的高標準,安全、質量和噪聲降低等等都有利於企業創新。與此對照的是,日本失敗的最大的教訓是應該丟掉其反競爭類的一些管製政策。日本的政策製訂者們需要反思其鬆的反壟斷政策和過量的卡特爾與行業同盟等,這些幹預對競爭力的發展都很不利,是障礙性的因素。提升競爭,並不是放鬆一切管製,必須對各種管製進行改革。對貿易的管製也是如此。日本必須加速管製改革的步伐,增加管製製訂過程的透明性。

    許多日本無競爭力的責任應該算到大學的頭上。

     大學和研究生培訓質量上有很大問題。日本的大學沒有能夠在許多重要的產業領域裏培養出足夠多的合格畢業生,比如計算機軟件和生物工程,大學在研究上跟不上。許多大學被資金匱乏所限,研究設施太陳舊,不少大學缺少較強的研究項目,僅僅局限於應用領域的研究,而不是一些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日本大學的提升是建立在論資排輩基礎之上,這導致許多公司和大學在創新領域上止步不前。日本研究的核心還是依賴於公司和效率低下的政府實驗室。但是大學的基礎研究實際上對於國家的經濟成長很關鍵,因為大學的研究環境比私人公司更加開放,也更有利於培訓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從而為新公司的產生提供更多的技術基礎。缺乏這一部分,日本僅僅依靠對個別公司進行扭曲性的補貼和太偏重於政府發起的項目對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加不利。

    保護隻能是保護落後,政府幹預導致許多產業失敗。

“高效、先進”的日本又是靠什麽得來的?

學術界雖然對“高效的日本”給予了無窮的筆墨,但波特認為這些基本的結論都是錯誤的。 

自從80年代開始,由於日本創造的奇跡,大量的學者開始對日本經濟的增長進行各種各樣的解釋,主流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兩種:其一是認為正是宏觀上的政府一係列政策才導致日本經濟的成功;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成功得益於公司層麵的各種管理技能的提高。很遺憾的是,這兩種觀點都被人們不加選擇地接受,也有不少學者驚呼日本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超級資本主義形式,這種模式需要較多的政府控製幹預。

事實上人們的共識卻是錯誤的。這種錯誤又是如何發生的呢?日本一個相對較小的產業帶來的穩健增長和巨大成功紛紛吸引許多人進行研究,於是許多觀察者開始對就此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描述它如何發生,然後得出一般的結論,並且武斷地認為這些產業的成功也就是日本整個國家經濟的成功的原因。同樣的產業半導體-機械工具,鋼鐵被人們分析來分析去。還有些人由於驚奇於當時日本經濟的奇跡,他們一開始把興趣放在日本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對待經濟的態度上,於是乎很自然地得出日本政府的經濟政策和其他國家政府的政策特別不一樣,他們就此認為正是由於這種政策態度的差異才導致日本經濟的增長,最可笑的是,這些觀點被西方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學者引用來引用去,影響深遠。 

事實和這些觀點恰恰相反,人們曾給予諸多讚美的政府幹預政策模式實際上是錯誤的。這些政策的執行後果,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推動日本走向成功,它卻是日本許多失敗產業的罪魁禍首。雖然這種模式也有一定的優點,而其致命之處卻是極其不完備和危險的。


波特的研究結論認為政府幹預在成功的產業中起的作用很小。在這些成功的產業中,政府幹預很少,卡特爾聯盟比較少,共同研發也比較少。而在失敗類的產業中,政府幹預卻很盛行,有無數的卡特爾以及廣泛的合作和對競爭的肆意的幹預。總之,日本政府幹預模式隻能是失敗的原因,而不是像過去的研究者們所認為的那樣是成功的結果。正是失敗,激起強烈的不要求政府進行幹預。波特的樣本包括了許多日本經濟中的產業,包括消費類(製衣和清潔劑),高級製造業(民用航空和化學業),服務業(金融服務和計算機軟件),快餐(巧克力)。選擇這些產業可以加強對日本某些特別部門的認知。巧克力是日本沒有競爭力的產業,而日本的大豆醬和方便麵在全球卻很成功。相似地,清潔劑產業的案例則揭示了消費類產品的共同問題,在這些產業中日本鮮有成功的。

日本政府幹預的實例可以在以下產業中得到反映:家用縫紉機(50年代),鋼鐵(60年代),造船業(70年代),半導體(80年代。這些產業被過去的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用以說明日本為什麽政府幹預是成功的。但是,更廣泛的樣本研究揭示,這些產業樣本並不具備代表性。事實上是,日本在國際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卻是在政府基本上不幹預的產業取得的。60年代的摩托業,70年代的音響設備,80年代的汽車,90年代的遊戲業等。通過對這類產業和其他十幾個成功的產業進行研究分析,從機器人、縫紉機,傳真機,家用空調到碳纖維和大豆醬。在這些產業,幾乎沒有政府的幹預。既沒有政府補貼也沒有競爭過程的幹預。一個例外的情況是縫紉機器業,在二戰後為了滿足家庭需要曾被日本政府重點扶持過。但是一個很意外的結果卻是日本政府重點支持的家用縫紉業基本上沒有國際競爭力,而在國際市場上風行的卻是其工業用縫紉機器。這種機器政府給予的扶持很少。

許多日本的失敗性產業還可以追溯到分割的、低效的和過時的國內產業部門,比如零售業、批發和後勤、金融服務、醫療、運輸、通訊、住房和農業。實際上,日本政府的產業振興計劃導致了兩個日本的產生:一個是有著高生產率的出口類產業,另外一個是國內部分,後者是效率低下但又被大量的管製所包圍,導致成本居上不下,阻礙競爭。

不僅僅是日本,韓國的產業振興政策也走到了窮途末路

為了推進工業化,韓國政府也緊跟隨日本,打起了政府製訂產業振興政策和幹預經濟的大旗。從1960年起就采取了重點發展大企業的產業振興政策。70年代重化工業化時期,更是優先扶植大企業,以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韓國的經濟增長也曾經讓世人讚歎。然後,過不了多久,這些在政府大力的父愛關懷下產生的怪胎卻一個個在耗盡的國家的財富之後,轟然倒塌。那個創造了韓國經濟神話的大宇的總裁現在還正在被他的國家在全世界進行通揖。

韓國注重通過發展大企業集團來推動本國經濟發展,但政策過度傾斜。由於過度強調企業資本的低成本擴大,容忍企業在政府的保護下盲目舉債,負債率高達500%甚至3000%-4000%的畸形水平,結果給韓國帶來災難。 

各大企業集團往往采取尋租和拉攏政府官員等手段維護和擴大自身利益。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和腐敗的盛行嚴重侵蝕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 

政府對產業發展的強製性幹預,影響了韓市場機製的正常運作,造成資源配置嚴重失調,而以政府支持為後盾的企業盲目偏離市場運營的正常範疇,不顧經營效益好壞片麵追求規模擴展,形成高投入低效益的局麵,從而導致債台高築以及為企業發展配套的技術、人才等的嚴重脫節,產業發展逐漸喪失後勁,經受全球經濟動蕩的整體抵抗力隨之下降。 

產業政策要符合實際,發揮本國資源比較優勢。 但韓國國家的產業政策一般都有好高騖遠、不顧國內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優勢和國內外市場容量,盲目追求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發展,投資過度集中於某些支柱工業,如汽車、電子、化工等,過度發展出口產業,造成嚴重的產業結構失調和大規模的供給過剩。 

中國的產業振興政策也值得反思

產業振興政策在我國更是效果低下,比如創造我國三分天下經濟格局的鄉鎮企業顯然不是產業振興政策的產物;而近年屢創佳績的“浙江現象”顯然也不是國家有意保護和扶持的結果。而那些曾經得到國家大力政策傾斜扶持的產業,諸如電訊、鋼鐵、鐵路、汽車等行業卻有點卻像扶不起來的阿鬥,一直在耗費國家的資源。過分的父愛主義,使這些產業一直無法走出國門。

該如何做才能刺激產業的健康成長,波特教授所開的藥方

政府的最大作用應該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而不是實行各式各樣的產業振興政策來幹預經濟。

一國的經濟活力隻能來自於激烈的競爭。公共政策和企業是相互作用的。宏觀政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環境,但它卻不能創造價值,創造價值的隻能是微觀環境,當然這些微觀環境也受公共政策的影響,但它的最主要效用是影響著競爭的複雜程度、效率,還對公司的發展戰略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公司雇不到受過良好教育的員工,營銷渠道差,本地的顧客需求簡單,公司在差異性產品和優質服務上很難取得成功。微觀經濟環境和公司績效密切相關的。公司隻有在其微觀環境是動態的、激勵的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特別好的績效。在上下遊的產業中,企業環境被四個相互關聯性的因素影響著:

第一個是好的、高質量的、專業化的基礎設施投入,比如熟練的勞動力和基礎原材料。公司必須能夠獲得這些投入,這些投入的獲得還必須建立在一個競爭性的基礎之上。雖然最基本的投入因素很少直接形成競爭優勢,因為一個公司需要的這些因素也可以在別的地方甚至全球市場中得到滿足,但這些不利因素會導致對競爭不利。日本失敗性的產業大部分都是被這些因素所困擾。以巧克力為例,政府設置貿易障礙意味著日本的公司在購買糖和咖啡時要支持過高的價格。與此對照的是,國際競爭力很高的大豆醬產業由於沒有進口限製,所以取得了較好的競爭力。競爭優勢一般來自於複雜的專業化的投入,日本高質量的電子和機械工程師的有效供給,使日本的傳真機、機器人和消費類電子擁有很好的競爭優勢。與此相反的是,日本在化學部門的長期弱勢則是由於在研究和大學教育係統的低效率所造成的。

第二個對企業經營環境有很大影響的是對最高級和最專業化供給鏈的運行效率。當相互關聯的公司和機構都集中在一個地區時,比如美國的矽穀,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從專業化的分工和服務中獲得收益,通過這樣一個互相學習的網絡可以促使他們改進生產率,追求更複雜的戰略。日本成功的產業幾乎都是在這樣一種產業集群下發展起來的。比如機器人:日本成為世界機器人的領先國家並不奇怪,它是有一大批關聯性的產業和支持性服務,無數的調節裝置,機械工具,光學感應器和馬達。在家用空調中,日本同樣是在其組件,比如轉換機,壓縮機,小馬達,和放射機等上世界領先。相似的是,日本在傳真機產業則來自於其強有力的照像機、光學和電子業的集群。

第三個影響是當地顧客的需要複雜程度。當顧客是知識型的,和需求型的,公司必須工作得很辛苦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給他們提供滿意的產品。高的質量、安全、健康和環境標準經常可以滿足顧客的複雜需要,推動公司使用更高級的技術。在機器人工業中,日本的製造者們更傾向於大規模的采用機器人,這比其他國家都要領先,因為這種複雜的製造技術和日本熟練的工人短缺,還有害怕終生雇傭給公司帶來的沉重負擔,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日本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傳真機產業的崛起則是由於日本的語言對打字者和電傳使用造成的不便所引發,還有辦公空間的狹小限製,與國外大公司之間的時間差異,昂貴的電話收費等等這些所有因素激發了傳真機在日本的產生和風行。

與此對照的是日本的空調業和清潔劑產業。日本是一個居住特別狹窄的國家,房屋大部分既熱又小,因此對緊湊安靜型的空調需求特別強烈。時間一長,知識型的顧客就會推動製造者們升級他們的產品性能和增加特色。隨著全球70年代的石油危機爆發,政府製定了嚴格的能源標準,這就激發了新的創新。在清潔劑產業中,日本的市場和其他國家的市場差別很大,這使日本的產品很難變成全球顧客的需要。能量危機和空間狹小限製是導致日本在空調業和小型洗衣機業的成功的關鍵。

四個最有力的因素共同組成了一個國家的微觀經營環境,但最主要的還是競爭。競爭驅動創新的和持續性的改進生產率。這種競爭的性質是被一係列的政策、激勵和規則所左右著,這些規則影響著競爭的激烈程度和效果。也影響著投資環境和競爭。比如稅收係統,公司控製係統,勞動力市場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作者:鄭風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