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級興趣

77、78級是中國現代化征途中一種精神的代名,中國史上的特殊群體
個人資料
78級興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清華大學化學係77.2班的調查

(2007-11-15 11:56:41) 下一個
對清華大學化學係77.2班的調查

80年代,一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整整影響了一代人。即使在今天,這句口號仍不斷被人用以自勉。

20年過去了,當年這句口號的提出者——清華化學係77級2班的同學(清華的習慣,稱為化72班),如今都在何方?


曆史的回憶:“我們曾經很灰心”

“這個口號是在我們讀大二的時候提出來的。”李繼定,這位如今的清華化學工程係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說。

正是這個35人的班集體所喊出的口號,首先在清華得到共鳴,繼而被《中國青年報》報道,後來鄧小平看到了,在一次講話中高度肯定。繼而再逐步成為影響一代人的口號。

“那時才經曆文革,大家雖然學習刻苦,但過去的經曆突然都被徹底地否定,很有找不到方向的感覺,思想上出現了空白,”李繼定向記者說起當時的背景,“過去雖然苦,但想著美國的黑人都在垃圾堆裏撿東西吃,全世界都等著我們去解放,都不覺得自己在吃苦;等到國門被打開後,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對於過去的崇拜與瘋狂,大家都有受騙的感覺,對於社會的發展也挺灰心,都覺得挺沒勁的。”

“為了給大家鼓勁,輔導員謝新優和團委書記賈成玉組織了大家討論,談論得挺實在,也沒什麽高調。大家都在說困惑、說灰心、說沒勁。”李繼定回憶著,他告訴記者後來有位安徽同學王文一站起來說:“總是灰心、沒勁也不是辦法,對大家也沒任何好處,我們換一個角度,過去的都過去了,該琢磨的是現在該怎麽辦。”隨後,王文一提出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想法。

王文一的提議,得到了班上同學的積極響應,於是討論的思路沿著王的提議繼續下去,班上的團支部也據此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的戰鬥口號,並擬定十一條具體措施。當時的團支書是北京籍學生程宜蓀。


畢業分布均衡如今成就突出

程宜蓀後來去了美國。化72班的35名同學中,如今定居國外的有6名。自1982年畢業後,他們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據調查,35名同學中,如今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名,政府機關10名,企業9名,出國定居6名。從比例來看,分布比較均衡,但是,1/3以上的同學在工作20年內沒有從事自己的專業。

35名同學中如今分布的區域也同樣呈現了均衡的特征,國內的29名同學中,北京、上海的10名,省會城市的10名、天津1名、深圳1名(廣州沒有),其他城市共7名。當年就業由國家統一分配,而現在的畢業生,特別是對於名牌大學的應屆生,大部分就業範圍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

如同社會上的認識,文革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走向了領導或骨幹崗位。在化72班,國內外的90%以上同學都當上了單位或部門的主要領導,而在研究領域的,其科研成果亦頗為豐碩。

記者在對該班10餘位同學采訪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對自己過去的成績大都看得很平淡,就連職位也是在記者的詢問下才肯道出。譚世語接受采訪時說,我在重慶大學做老師,三次專門詢問下才了解到其為成績突出的教授,化工學院的黨委書記,前副院長;李繼定,這位自稱在班上屬於幹得很一般的學員,直到記者看到他的資料才發現其為德國Oldenburg大學博士後,在微觀模型用於流體相平衡預測的研究方麵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國家級多項獎項獲得者……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越發欽佩這群文革後第一代大學生的成就,但限於篇幅,無從一一道來。


大多工作穩定班長“跳槽”最多

記者僅根據該班的主要班幹部及王文一這位口號提出者的人生軌跡,試圖從一個特定的側麵來對該班的同學進行描述。

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時,化72班的班長陳謙,也是當年清華化工係的學生會主席,畢業時,和班上的曹忠和、李昆明、吳小華一行四人被分配在核工業部位於湖南衡陽的研究所和企業。曹忠和、李昆明兩位同學20年來仍舊在原來的272廠,吳小華因家庭的原因調到了武漢的一所高校,之後也再沒變動過。而陳謙,他的一位同學笑著告訴記者,是班上“跳槽”最多的一個,也是班上經濟能力較好者之一。

陳謙是在1991年核工業六所軍轉民的思路下,被派去深圳開辦公司的。此後的11年裏,陳謙做過房地產的開發與投資,做過生物製藥的研發與市場,做過涉外項目的全盤負責,1998年也中途去了東莞和幾位朋友做金屬板公司的市場和廣告策劃,最後運作了深圳意中利科技園的物業管理。他經曆了1991年深圳股票的牛市,也感受了深圳房地產的大起大落,如今的他是意中利的副總經理。

陳謙是記者在對幾十名文革第一代大學生采訪過程中少有的大談經濟特區、顧客導向、情商等字眼的人。如今,他已經很久沒有涉及化學的專業研究了,盡管當年在湖南衡陽核六所他的科研曾獲得了“部二等獎”。可徹底轉行的陳謙很滿意目前的狀態,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在特區有房有車。“要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在私人生活方麵,他這麽認為。

而王文一,這位當年思路獨到的同學,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江蘇儀征化纖,2年後因為家庭的原因調回到老家安徽,從此在安徽阜陽環保局一幹就是18年。從化學到環保,專業的變換,王文一表現出了清華人所有的紮實功底和鑽研精神,很快就摸著門道,作為環保局的副總工負責了該市耗資7000萬的汙水處理工程。他的職業穩定性,在化72班中,倒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不斷調整狀態團支書的出國路

提到化72班,就不能不談程宜蓀,在學校時,其組織與活動能力就被一致公認。

程宜蓀帶有許多77、78級大學生的典型特點,下過鄉、做過鉗工。同時,他的經曆也有許多77、78級出國人的典型性,在西方國家,不斷調整自己的專業以適應生存。

在給記者回複的Mail中,其簡曆顯示,1982年其提前九個月畢業,1983年的時候一件羽絨服、一套西裝、一件米黃風衣去了匹茲堡大學化工係留學,1984年由化學專業改學化工並從事煤液化研究。就在1989年在匹茲堡大學從事研究並準備回國時,1990年獲批移居芝加哥並加入WasteManagement公司研發中心。

1994年,程宜蓀改行從事了與化工專業毫無關係的計算機操作係統及網絡支持管理。他去的公司是瑞士銀行。此後的程宜蓀看起來走勢頭不錯,1997年,他擔任了瑞士銀行全球網絡部總經理,統管技術、運行、人事、財務,1999年的時候,接管網絡保安成為新銀行UBSWarburg 全球網絡保安總經理,2001年,已出任資訊科技部執行董事。

其間他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任全美過濾分離協會美中地區主席,並籌建旅美科學家與工程師協會任理事會主席。

如果說陳謙要求的是“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那麽程宜蓀則是一種全球範圍內的體驗。自1995年始,程宜蓀就開始了以後每年至少兩次的環球旅行。生活與旅遊的故事,程宜蓀頗為樂道:1996年佛羅裏達旅遊被海底暗流衝出安全區二十多裏;2001年十二天內公務旅行七國,同年於高速公路翻車,車毀人無傷,他也很喜歡那張攝於玉龍雪山海拔4000米之上的全家福。


彈指一揮二十年呼喚遊子歸

對於程宜蓀出國道路的選擇,記者在采訪中亦聽到不同的聲音。有同學認為,如果程宜蓀繼續留在國內,他可能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與前途,據介紹,在清華讀書的時候,程宜蓀是清華校黨委會惟一的學生成員。該同學認為,以程宜蓀的能力以及其當時特殊的身份,極有可能被納入團中央書記備選人範圍。

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出國與否孰優孰劣。在記者對77、78級的采訪中,有人認為出國後的視野更開闊,事業空間更大;也有人認為,出國的人反而失去了國內20年特別是近年來國內發展的機遇。“失去的是他們在個人價值上所無法得到的東西。”有被訪者如是說。

與記者在清華其他班級的采訪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化72班是出國定居比例最少的。在清華化學係77級的同學中,出國定居的有一半以上,李繼定老師告訴記者,化73班20餘人在國外,留在國內的不過6人左右。當記者對清華無線電78級4班采訪時,同樣獲悉,該班出國的人員也在2/3以上。

調查發現,在化72班出國定居的同學中,都在國外獲得了博士學位,而多數人後來所從事的不再是當年所學的化學專業。其中,加拿大的祝京旭的成就得到了大家高度的認同。

祝京旭如今是渥太華大學的正教授(在海外,做到正教授的華人並不多),從事餾化床的研究工作,並有胰島素等專利已運作於醫用。

清華校友總會理事錢錫康告訴記者,77、78級的學生中出國的人特別多,當初國家支持他們出去,現在也同樣鼓勵他們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帶回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