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魚池

來源於西方哲學分流中一個古老的東方傳說。
個人資料
正文

五大鎮物護佑著北京城

(2009-01-14 10:53:14) 下一個


哪五大鎮物護佑著北京城 (2009-01-14 15:27:31)
 
 

    那天去海澱參加一個旅遊文化論壇,恰逢上班高峰期,車被堵在北三環。車窗外,路北一片古代建築,灰瓦紅牆,掩蓋在冬日蒼涼的樹影之後,周圍是入雲的高樓,鮮亮的家具城,讓人眼前恍惚。

    堵車,無事可做,我於是問起焦急觀望車流的常師傅,這是什麽地方?

    常師傅說:“這兒可不就是大鍾寺麽。”

    一片張揚現代的建築裏麵,往往半隱著一個古老庭院,這便是北京城的絕妙大氣。

 

 

大隱於市的大鍾寺

 

    車子緩緩前行,大鍾寺逐漸消失在車窗外。

    常師傅說:“噢,忘告訴您了,那口最大的鍾,可是咱們北京城的鎮物呢!您知道北京城有五大鎮物嗎?”

    這便是我喜歡北京的一大理由,當你在最新銳的事務裏頭奔忙的時候,說不定不經意就一頭撞見恢宏的故往。

    “好家夥,這些玩意兒可了不得,沒有這些玩意兒撐著,老北京城怕不是現在這樣兒!”常師傅頓時來了精神,“要不您看,這些年來北京拆了好多東西,唯獨這幾樣,動不得。”常師傅還在感歎。

    我當即決定,論壇一結束,我們就去依次拜會北京城的五大鎮物。

 

 

缺一不可的老北京城五大鎮物

 

    封建時代,民間篤信風水,皇城北京,風水之尚尤盛。老北京城的五大鎮城之物,早在明清時代就已設立。以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論,在北京城的東南西北中各設立一個鎮物,以避邪除害,確保京城萬壽無疆,皇權千秋永固。

 

 

    城北鎮物:頤和園銅牛

    依當天位置遠近,我們最先去頤和園,尋找北京城北的鎮物——銅牛。

 

    冬日肅穆,銅牛俯臥昆明湖東岸煙波浩淼,體態肥健,全身黑亮,昂頭凝視昆明湖西北方向,雙目炯炯有神,充滿警惕。遠處湖麵十七孔橋虹駕湖麵,萬壽山氣勢莊嚴。

    老北京對這銅牛,有一個美麗傳說。

    說這昆明湖邊,本是兩座銅牛,一雄一母。一次水患,昆明湖水位高漲,淹沒了東邊村莊。百姓祈求龍王不得,已無計可施,突見那公牛縱身躍入昆明湖,把泛濫的湖水給“喝”下去了。但是,當湖水降到離湖岸三尺時,公牛卻沉沒水中,不複見。

    母牛見公牛被淹,亦向湖中跳,被百姓生生拽回,捆在岸邊。此後,人們總見她俯臥昆明湖邊,凝視湖麵吧嗒吧嗒流淚,似在等待公牛歸來。

    百姓將此牛敬為神靈,相信她能鎮住昆明湖水患。

 

    此牛為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鑄造。背部有80字篆體銘文,名《金牛文》。

    據科學測量,皇城故宮要比昆明湖東岸低10米。明清時代每到雨季,湖水高漲泛濫,就會淹沒周邊的農田村莊,直接危及皇城故宮的安危。又按五行之說,北方屬水。於是,乾隆皇帝下令鑄此銅牛於昆明湖東岸,以預水位,保護故宮免收水災。

    如此說來,銅牛確有鎮水之意。

 

 

    城西鎮物:大鍾寺永樂大鍾

    現在的大鍾寺,沒有香火,沒有寺僧,已無寺院之相。

    寬厚的古牆擋不住外界汽車的轟鳴和喧囂。院內幾家古董舊書鋪,淘書人絡繹不絕。這裏收著元、明、清時代的古鍾及世界鑄鍾400餘座,最大的40多噸重。古寺實際已成一座古鍾博物館。

    大鍾寺之寶,也就是傳說中的北京城西鎮物——永樂大鍾,在大鍾樓內被粗大的柱梁懸掛在的八角形的青石台基上,頗有獨立群雄的氣勢。

    永樂大鍾是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鑄造。通高675厘米,直徑330厘米,重約46.500噸。鍾身內壁有佛教經咒100多種,總計23萬多字,有漢梵兩種文字組成。已有60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鍾。

    此鍾輕擊圓潤深沉,重擊渾厚洪亮,尾音長達2分鍾以上,鍾聲傳送距離可達20公裏之遠。

大鍾寺原本叫覺生寺,建於1733年,即清雍正十一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從永樂大鍾始,更名大鍾寺。

 

    據說,搬運此鍾時頗費周折。先是在一路打井若幹孔,在冬天的時候潑水結冰,鍾下墊圓木滾到大鍾寺。然後先將鍾滾到一個事先堆好的土堆上,再蓋房子,立柱搭架,最後將鍾下的土堆挖掉,才把這個龐然大物懸掛了起來。

    按五行之說,西方屬金,故以永樂大鍾鎮之。

 

 

    城中鎮物:景山

    車行南下,駛往正中之鎮——景山。

    駕座上,常師傅講起景山。那是他小時候經常和夥伴們玩耍的地方。又說起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樹。他們少年時,那樹還在。文革的時候,樹被紅衛兵砍了。這景山其實是明成祖修建北京城時堆煤的地方,所以有老北京管它叫煤山。中央屬土,需聚土而鎮,以壓製元朝王氣。

    如此說來,景山算是最大的人工假山了。她巍然矗立京城中央,位中軸線之上,形成皇城故宮北邊的一道屏障。

    而從遙感衛星傳回的北京城圖像中,有人驚奇地發現,景山公園的園林景觀特別酷似一尊閉目盤坐的人像——景山山體組成人盤坐的身體,壽皇殿建築群組成了人的頭部,兩道內宮牆組成兩隻眼睛,樹木組成眉毛,兩邊非常對稱的三角形樹林組成了胡須,但它被壽皇殿外牆隔開了。

    可是,她既沒有鎮住王朝的更替,也沒有鎮住皇權的永續。她以沉默的方式靜看曆史,見證腳下這座古城演繹的悲歡與輝煌,屈辱與榮耀。

    景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城南鎮物:永定門燕墩

    南方屬火,北京城南的鎮物便是一處火物——永定門烽火台“燕墩”,又叫“煙墩”。

    常師傅說,老北京話裏把燕墩叫做“擋”,滿清時有“永定門外七十二營一擋”之說,這個“一擋”便是燕墩,是進入永定門必經的一道關卡。

    這座烽火台在永定門外,遠遠望去,孤零零立於北京冬日之蒼涼,仿佛托起遠處永定門城樓和高樓大廈,堅挺剛毅,像一份沉甸甸的底氣。

    燕墩四周圍,以前有女牆環繞,如今多了鐵柵阻隔,難以近前細看。

    舉目仰視,還是能望見碑腰精雕細刻的水神像,在卷起的浪花雕紋中,袒胸赤足。

 

    史料記載,燕墩由元代始建,原本隻有土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磚包砌。清乾隆十八年立石碑,其上有乾隆親筆,滿漢文對照的《禦製皇都篇》碑文。

    碑文灑脫豪邁,字刻氣勢磅礴,詳述幽燕淵源,並以清王朝讚歌,堪稱北京古代地方誌,是北京最著名的碑文之一。

    隻是,站在壇座之下望去,如今已不見碑文跡象,四麵皆是被雕紋環繞的平滑碑麵,倒像是一座無字碑,留曆史滄桑與歲月風雲在此紋路間際會。

 

 

    城東鎮物:神木場金絲楠木

    北京城的東邊鎮物神木,有許多傳說,最有名的,怕是“神木”給乾隆帝托夢的故事了。我在車上隱隱期待,隻等一窺神木麵目。

    可常師傅勸我別去了,說是去了也見不著。木頭早就腐朽了,沒腐朽的也給做成桌椅了。

    是麽?竟也有人敢在“神木”頭上動刀?就不怕破了北京城的風水?

    常師傅不著急:“那家夥神著呢,木頭雖然沒了,但精神氣兒還在。北京城別的地兒老著火,就這個神木場,從來沒火災,就是因為神木跟通惠河一塊兒,把火給鎮住了。”

 

    如此就更要去了,即使傳說中的神木已不再,至少還能感受神木永存的神秘氣場。

    到了才知道,這個我想象裏古意無邊的神木場,原來就是通惠河以北的大北窯,北京城有名的CBD,我再熟悉不過的鋼筋叢林,全世界的大企業,大都盤踞於此。

    常師傅說,這裏原來叫“慶豐閘”,老北京有句俗語,說“要喝茶,到二閘”,這裏曾是老百姓喝茶遛彎散步的休閑之地。

    新北京人,知道的怕隻是神木場今天“黃木莊”這個名字。這裏現在是北京星海鋼琴廠。

    昔日神木場,今日黃木莊;昔日休閑地,今日商務區。看來這鎮東之地,確實不簡單。

 

 

北京城東的新鎮物——CBD高聳的鋼鐵水泥森林

 

    夕陽殘照中,結束了一天的尋訪,回到繁華的城東,望著一棟棟華燈初上的商務高樓,像極了幾百年的神木在這裏一棵棵豎立。CBD,才是今天北京城名副其實的鎮東之寶。

 

    鎮物,作為封建時期人們精神的一種物化,避邪除害向往平安生活的一種心理寄托,愚昧也好,迷信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以一種文化象征和風俗符號體現著情感凝聚、藝術創造。

    而北京城的煌煌大氣正在於,曆史雖厚重,卻親切,麵對滿城俯拾皆是的曆史,北京用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氣,連續起昨日與明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