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校光環,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牛經滄海
當年填報大學誌願,第一誌願是合肥工業大學,第五誌願是南京工學院——也就是從中央大學拆分出來的工學院,現在的東南大學。說來你可能不信,那時候我什麽都不懂,連我的班主任也說:“大學總比工學院好吧。”
進了大學才知道,原來好的工學院比比皆是。後來準備出國,我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工學院,結果全被拒了。合肥工業大學和它們實在“門不當戶不對”,人家挑三揀四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申請費太貴,我沒敢多申。幸好,東北大學給了我一個機會,還附上一份助教工作。
四年下來,我讀了個“水博”運籌學,順便拿了個“水碩”,發表了兩篇專業論文,拿到三個錄用通知(CA、NJ、TX各一個)。最後我選了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
誰知板凳還沒坐熱,就被獵頭“忽悠”去了華爾街打雜,工資當場漲了50%。在貝爾實驗室那時候,身邊的同事個個是牛人,MIT、斯坦福的一抓一大把。在公司那個難吃到極致的食堂裏,坐在你旁邊吃飯的,說不定就是Unix操作係統或C++的創始人。我突然意識到,以我的智商和當時的年紀,不太可能有什麽一鳴驚人的突破。不如放下幻想,腳踏實地多掙點錢。
運氣來了真是擋不住。在華爾街打雜期間,我趕上了互聯網泡沫。三年時間,我賺到了第一桶金。2000年初,我果斷辭職,一邊炒股,一邊參與一個3G手機專用芯片(ASIC)的初創項目。可惜泡沫一破,我成了那個“裸泳”的人,賠得精光。雖然以一無所有結束,但並非一無所獲:學到了長期主義。
一切隻能從頭再來。終於在2016年,我55歲那年,實現了財務自由,退休至今。除了工資收入,我主要靠投資股市、餐廳,退休後又做了9年出租房生意。如果一個人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即使沒能擠進藤校,依然有很多路可以走。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鄰家老留”,從零開始、胸無大誌、不求上進,也能實現財務自由和精神自由。
我的經曆收錄在新書《財務自由與人生進階:從零開始》中。大家可以在亞馬遜搜索“牛經滄海”或書名找到,也可以來我的博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