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8 (69)
2019 (93)
2020 (151)
2021 (88)
2023 (106)
2024 (110)
牛經滄海
站在一萬米高空,眺望一眼全球財富的宏觀布局,也挺好玩的。高盛研究部更新了全球可投資金融資產的分布結構,數據覆蓋股票、債券、黃金、私募、房地產及加密資產等類別,總規模約 261 萬億美元。這份統計剔除了自用房地產,專注於“可投資、可流通”的金融資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張全球資本地圖。
從類別來看,全球可投資資產主要由以下幾類構成:
· 全球股票:49%
· 全球債券:37%
· 黃金:6%
· 私人市場:5%
· 房地產:2%
· 加密資產:1%
一句話總結:傳統資本市場(股權+債券)仍占絕對主導,合計高達 86%。
加密資產盡管熱度很高,但在整體規模上仍隻是邊緣角色,僅占1%。
美國在全球資產中幾乎處於“壓倒性”地位
· 全球股票中,美國市值占比 64%,遠高於歐洲(11%)、日本(5%)與亞洲其他地區(12%)。
換言之,美股幾乎占了全球股權市場的三分之二。
· 全球債券中,美國債券占比 43%,領先於歐洲(29%)與亞洲(21%)。
這意味著什麽?
美元體係是全球資本配置的錨點。如果投資組合中忽略美元資產,就等於偏離全球市場權重。
債券占總資產的 37%,其內部結構如下:
· 主權債:51%
· 公司信用債:21%
· 政府關聯債:16%
· 證券化債券:12%
可見,全球債市仍以政府債務為核心,主權信用是基礎。
從全球(尤其美股)行業權重來看:
· 科技:28%
· 金融:17%
· 工業:11%
· 非必需消費:11%
· 通信服務:9%
· 醫療保健:9%
· 其他:15%
科技 + 金融兩大板塊合計近 45%,已成為全球資本收益的主要來源。科技權重之高,也意味著市場波動越來越與科技周期緊密相關。
地理分布與風險啟示
全球資產地理分布高度集中:
· 美國:資本市場核心(股+債總權重遠超一半)
· 歐洲:結構分散但增長緩慢
· 亞洲:增長潛力高但市值占比仍低(尤其中國與印度未來有望上升)
這種集中化意味著:
全球投資者實際上共同押注於美國經濟、美元體係與科技周期。一旦美國市場出現係統性波動,其傳導效應將難以避免。
投資與配置的啟示
1. 長期配置核心仍在美國:美元資產提供穩定回報與流動性。
2. 全球多元化仍有意義:亞洲與新興市場未來可能貢獻超額收益。
3. 科技權重過高帶來集中風險:投資者需關注周期輪動與行業均衡。
4. 另類資產雖小但潛力大:私募市場與加密資產增長迅速。
延伸思考:房地產的“沉默大山”
根據瑞信《全球財富報告》,如果計入非金融資產,全球房地產價值約在 330–360 萬億美元之間,占全球財富總量的 45–55%。
也就是說,真正的世界財富結構是:
類別 占全球財富比例(含非金融資產)
房地產 45–55%
金融資產(股、債、基金等) 40–45%
其他(黃金、收藏、加密等) 5%
而高盛圖表中房地產隻占2%,是因為它隻計算了“能投資、能流通”的部分——如 REITs、商業地產基金、上市地產公司市值等。
總結一下:
· 從財富角度看:房地產是人類資產的核心,占全球財富一半。
· 從投資角度看:股票與債券才是可配置市場的主體。
· 從流動性角度看:房地產的資本化率極低,隻有小部分進入了金融市場。
全球可投資資產的分布,映照出我們身處的資本格局:
· 美國是心髒,科技是動脈;
· 債券是底盤,股票是增長引擎;
· 房地產是“沉默的大山”,真正的大財富仍沉澱在非金融領域。
目前為止,這張圖依然以“美元藍色”為底色。
數據來源: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 Bloomberg, Datastream, Preqin, World Gold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