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實際工業能力和科技水平

(2008-02-14 17:37:52) 下一個
 

中國實際工業能力和科技水平


Gerry522     2006年  文章來源:翠微居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中國已經是一個科技大國,更是一個工業大國。但是如果有人讓我用一個詞對目前中國的現狀或者說中國科技和工業的現狀作一個評價的話,我隻能想到一個詞:——浮躁!……甚至不光是科技界,整個國家乃至整個國民群體都能用這個詞概括!

    中國的科技人員數量恐怕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有規模龐大、門類體係齊全、各部委自成體係的巨大的科研院所體係以及數以百計的高校,每年我們國家畢業的碩士、博士、博士後等等高級學位的知識分子數量在發展中國家裏能讓別人眼紅。我們搞出了衛星火箭、造出了原子彈核潛艇、能造幾乎所有門類的武器裝備、能滿足國內各種民用行業的大部分需求。更有成百計的“核心期刊”,每個月都有天文數字的科技論文誕生,每年有四五十萬個專利申請,在許多領域我們的科技工作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從這個角度上,中國似乎已經站在了一個科技極為發達的科學大國的地位。但當你低下頭來仔仔細細探討中國的實際科技實力時,卻仍舊能發現美麗外表下的諸多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不但沒有像樣的工業和科技,文盲率也高得驚人,那時候連火柴都被稱為“洋火”,可見中國的工業能力了。當時的解放軍不但主要的武器彈藥要靠繳獲,自己也僅能利用極為簡陋的設備生產一些最基本的槍械彈藥,大型一些的裝備很多即使繳獲了也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使用,海空軍更是幾乎為零。但是中國和蘇聯結盟後,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段時間的無私的幫助。(雖然後來鬧翻了,可當時的援助無論是從層麵上還是從深度上都絕對算得上是無私!)由於中國麵臨嚴峻的國際形勢,隻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建立了完整的重工業和軍工體係,而未及對整個工業體係進行均衡的調整。(蘇聯人自己這方麵做的也很差,很難說就是當時我們即使調整了又能做到多好。)到了60年蘇聯撤走專家的時候,中國已經能生產包括超音速戰鬥機、中型坦克、輕型海軍艦艇和潛艇、短程彈道導彈等等當時絕對算得上高科技的重要軍事裝備,更是擁有的蘇聯提供的當時最先進最核心的核武器的簡單資料、反艦導彈、米格-21戰鬥機、空空導彈等等樣品和資料,加上蘇聯專家手把手建立起來的軍工體係,一下子將中國的科技水平尤其是竣工科技水平帶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可以說沒有蘇聯的幫助,我們的科技成長速度將至少再延緩很長時間。

    可事實上,中國的科技人員雖然在蘇聯人幫助的基礎上集中全力搞出了兩彈一星,但在其他領域上基礎實在是太過薄弱,根本沒有自主研發的能力。可畢竟中國沒有經曆過工業革命長達百年的洗禮,鍛煉出一支懂科學又有熟練技術的科研人員及技術工人隊伍,幾乎是靠著填鴨式的“惡補”迅速在十年間走完了一般工業國家需要50年甚至100年的道路,更沒有一般國家科技積累階段無數次的嚐試與失敗。這樣的隊伍在很長的時間內,連仿製都很艱難,更別提自行研製了。照著蘇聯人的圖紙或樣品仿製還磕磕碰碰,一旦要自主創新就馬上趴了窩。航空工業最是明顯,中國幾十年來搞過的戰鬥機項目也不算少,可最終搞成的寥寥無幾,八十年代才算是小心翼翼地將放大了一圈的“雙發米格-21”殲八徹底搞成功,而米格-21這樣的老骨頭直到現在還拿著啃來啃去,即便是換機翼換發動機,可飛機的基本構型也沒有什麽變化。自行研製的機型問題良多,試飛時間長得令人心痛,常常是飛機定型了也早就落後了。航空發動機領域就更別提了,一個斯貝發動機,六十年代西方國家水平,我們落後了差不多近40年才全部國產化,那個發動機的推重比才是5~6的級別,我們的飛豹裝上了國產化的“老年”心髒後,卻抬頭發現發達國家的發動機都能達到10以上的級別了!至於機載設備……我還是別說了!要不是當年同美國的和平典範計劃,我們連1553總線的布置方法和思路都不知道。

    當然,平心而論,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到現在的科技水平,將文盲率下降到了一個令人可喜的地步,已經是一個極大的進步了!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在一個極端封閉的環境下還是頗有些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獨特創新的,要不是十年浩劫耽誤了不少時間,害死了不少優秀的科學工作者,我們的科技水平肯定還能再抬高一大截!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同歐美的“蜜月”時期裏,我們看到了歐美的先進發達的技術,痛感自己落後太多,大量引進了不少先進設備和技術,甚至是不少歐美的先進軍事裝備。為了冷戰,歐美國家也頗舍得下血本,連黑鷹、MK-46、潛艇聲納、炮偵雷達等等當時的尖端設備都賣給了我們。我們也接觸到了比蘇聯軍標體係更加科學完善的美軍標體係,對方裝備的先進性和維護性之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的民用工業體係逐漸和西方國家接軌,這也使我們的軍工體係更好地融入到了美軍標為代表的西方軍用品工業體係中去了。按理說,這應該是個很好的契機,應該能使中國的科技尤其是軍用科技提升一個巨大的台階,將中國與世界科技水平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甚至有所趕超。

    可是,我不得不說,我們沒有!……甚至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科研能力與世界水平的差距被逐年拉大了!

    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將主要的科技力量放在了盡快提高中國民用工業的發展上,確實也很快縮短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但我們采取的方式並不是自研而是引進和仿製。不能不說這兩種方式確實是立竿見影的“速成”方式,但也造成了我們的科研隻能跟著發達國家的成果後麵跑,很難有新的突破的窘境。當然,從經濟上說並不是自研的都是好的,如果成本太高的話還不如外購。可這個定律似乎用在民用領域更好一些,放在了軍工研究上則是極不適用的。舉個例子,從中美蜜月時起中國幾乎放棄了自己的軍品電子元器件工業,反正當時比自己造的好一百倍的都能買到,還比養活幾千人的工廠便宜一大截,何苦自己造?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快我們就在89和蘇聯解體之後嚐到了苦果。可維持一個工業門類比重建要容易的多,到了今天我們的火箭上沒有了進口的電子元器件,根本沒辦法上天。

    中國提出了863計劃之後,中國的主要科研方向從自主創新變成了“科技跟隨”,歐美發達國家搞出了什麽我們就跟著搞什麽。雖然表麵上我們可以少走彎路,縮短和先進水平的差距,可我們無論如何努力也不過是在證明或者重現了歐美走過的研究路線是正確的而已,還不要說我們能從公開渠道了解到的別人的研究路線是不是對方故意放出的煙幕,好把我們引入歧途。除了我們外,沒有哪個國家會傻到將自己的核心科研成果放到什麽國外“核心期刊”上換取職稱評定的本錢的。科技的一味跟隨使我們的自主研發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如果不打破這個窠臼,我們的科技水平就不可能談到什麽超越。

    我們目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數是站立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肩膀上取得的!那些我們平日裏忽視的做為輔助的卻不可或缺的儀器設備和機器機床等等大多都是進口的,每每國家一個重大科研項目立項之後,都會迎來一個科研儀器設備的外購高潮,可以說各個研究院所裏麵拿得出手的主要設備大多是進口的,我們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和研發高水平的科研儀器設備。所以說,我們的很多科研水平離開了進口都是空中樓閣,我們的實際科技水平應該更多地體現在這些方麵。而工業上,我們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工業中最基礎的材料工業。我們所能煉的鋼號數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數倍,一方麵我們是最廉價鋼號的最大生產國,一方麵我們稍好一點的特種鋼都需要進口。這僅僅是我們在無數項落後的工業項目中比較明顯的一項而已。

    還是得說到我最開始說的“浮躁”這個詞!也許是體製、文化、經濟等多方麵的原因,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可這個急迫感並沒有太多地用到正地方上!無論是政府,科學家,還是國民都有一種想要一夜暴富的潛意識,所追求的根本不是一個長久的平緩的穩妥地發展方式,而是急功近利的粗放的拚資源的投機取巧的“捷徑”,都想立竿見影地看到“成果”。於是乎,政府殺雞取蛋地拚資源來提升經濟,科學家靠短平快項目來爭取撥款或職位提升,老百姓幻想著一夜成名彩票乍富,小姑娘想著網上一脫成名,不可謂不浮躁!可這樣帶來的影響卻頗為深遠。

    從表現上來說,一個是中國的科研機構都偏好研製“主機”,不願意搞配套,因為那樣的話隻能喝湯吃不上肉!加上科研機構體係重疊,造成了一有主機項目就會有大量研究所一擁而上,而基礎研究無人問津。不但造成了科研力量和經費的浪費,還使得我們的基礎能力進步相當地緩慢。另一個是,有“能力”去上下活動的院所和大學有經費,而不易見成果的項目無人問津。由於撥款集中在中央機關的幾少數單位手中,各個院所為了獲得撥款而各顯神通,能得到機關“賞識”的項目主管就能得到撥款,而比較“木訥”的科學家恐怕很難得到。這不但滋生了腐敗,還使得一批在基層默默無聞埋頭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根本沒機會申請到撥款,而那些天天泡在北京請客吃飯的項目負責人揮霍無度,試問將如此多精力放在拉關係跑上級的科學家其真實研究水平和放在科研上的精力能有幾何呢?

    還有更加令人心痛的影響就是,撥款的政府化造成了科研方向上的急功近利,更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基層的造假風氣!政府官員並不懂科研,他們撥款在很大程度上希望得到的回饋是“成效”,隻有得到了成果才能變成自己升職的本錢。可以想見,官員們對項目的評價第一個出發點肯定是多長時間出成果,那些需要長時間研究積累,撥款大周期長風險較高的項目絕對不會是首選,而那些撥點錢從國外引進些東西攢起來就能出“成果”的項目當然大受歡迎。下級科研單位也投其所好,用短平快項目來迎合上級,甚至主動作假。在某些情況下,科技成果的評審根本就是沆瀣一氣的鬧劇,某些成果根本就是將國外的設備換個殼子而已。(沸沸揚揚的“漢芯”案就是如此,還有很多但不能多說。)另一種造假是被逼無奈的,上級為了在某環節取得重大突破,給科研下最後時限,違反了科研的基本規律,超越了下級研究單位實際能力。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和所裏未來的撥款,隻能閉著眼睛作假。

    還有就是體製帶來的其他問題,比如說效率低下等。一個項目立項後申請撥款,最少也要在部委間走幾個來回,批下來了等撥款到位還要引進設備,又要審批!經常是一個項目從立項報告到設備全部到位需要三年五載之久,如果遇到匯率變動或外商產品更新換代造成預算不夠,又得重新申請審批一遍,時間就更長了!這樣的效率如何能保證科研的進度和先進性?這樣的類似問題還有很多……

    中國作為一個工業和科技大國,有太多的關乎與科技和工業基礎能力的設備我們是直接外購的,說我們是跛足的一點也不為過。我們雖然能製造世界上最多的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可壓縮機技術是引進的,冷軋薄鋼板是進口的,電視機顯像管生產線一樣是進口的。看看中國的螺絲釘,再有機會用用德國原產的,差距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再看看我們的工人,國外的工人經過職業培訓就能夠上崗,而我們技校培訓出來的工人水平是什麽樣的?推遠一步看看中國的教育體製,這已經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我們雖然有大量的大學生,可八股式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在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上差距甚遠。大學擴招以後,生源和教育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倒退,片麵地追求高等教育的人數並沒有獲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大學生的供給超過了國內的需求,大學生又多不願意到基層甚至是偏遠地區工作,使就業情況一再惡化。事實上,我接觸過一些國外的專家技師,對比國內的同樣崗位上的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碩士們,無論從敬業精神還是從技術水平上都要大大領先我們一步,國外一個小助教或者工程師經常就能將我們某些教授們講得啞口無言,這就是人才的差距。

    另外還有工業和科研管理的問題,前麵說過中國的科研機構有學科重疊資源浪費的現象,這也是科研管理不善的表現之一。我國是一個解放後瞬間成長起來的工業國家,沒有經曆過長時間的工業發展,產權所屬方式也和別國不同,使得在工業企業的內部管理上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不但冗員嚴重,規章製度也多流於形式。我不是什麽專家,隻是想就自己的一些感性認識談一下。我去過數次歐洲,參觀過多家歐洲的企業,百名雇員的企業在那裏就是很大的企業了,瑞典一家企業隻有100人卻在全球占據了某產品的50%以上的市場,德國某企業也是一百多人,更是世界上頂級的光學鍍膜設備的權威生產廠。(該企業是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中國市場了,但一直沒有在中國設廠。問他們原因,回答是:在中國考察多年,但沒有找到符合他們標準的螺絲!可見中國不具備生產組裝這麽高水平光學鍍膜設備的能力!這個親耳聽到的回答讓我實在是……汗!)進他們的工廠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電線管路清晰規整,每個工位整潔利索,所有管路接口都能在工位旁邊的管路站中找到,工廠內沒有一點淩亂的電線管路。廠房頂上有數台不同噸位的遙控龍門吊,可以輕鬆地在廠區內吊裝大部件或者移動整機。在備件車間主要精密零件計算機管理,輸入一個零件編號,電子保管櫃就會自動將裝有該零件的抽屜轉到你麵前打開。每個工人都有一部小推車,走到哪裏推到哪裏,裏麵有常用的各種配件工具及工作手冊,每做完一項安裝都要在流程表上簽字。任何一個接手的工人隻要一看流程表,就能知道前任裝配到什麽地方了,上班時間每個工人的自覺及認真更是讓中國團組的人汗顏。對比起我們國內研究所內滿地亂拉的電線水路和混亂的管理,需要吊裝設備時現在牆上打眼裝手拉葫蘆,實在是高下立判!另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事情是某國的某著名的光學玻璃生產廠,小小一個盒子大概就隻能勉強裝一支普通玻璃水杯,裏麵是50片超薄的光學玻璃,連盒子總重不足一磅,而每片的價格竟達近百歐元!我當時就想,人家的這是什麽樣的附加值?這麽一小盒子我們要用多少雙鞋多少T恤多少個廉價玻璃杯才能換來呀!?這才是中國和發達國家真正的工業水平差距!——人的差距!技術的差距!管理的差距!附加值的差距!

    靜下心來看看,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工業實力遠沒有看上去的那麽美!當然,我在這裏主要指出的是我們的缺點,我們也不能完全妄自菲薄,中國的工業實力和科技實力從絕對數字上來說還是相當強大的。我們能造幾乎全科目全體係的軍工產品,世界最大的家電生產國、最大的輕工產品製造國,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造船國之一,等等。我們能找出無數個“最”來。說了這些缺點,隻是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自己的漏洞,努力更正自己的缺點,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努力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基礎工業水平帶向更高的高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