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貼]填詞用韻

(2008-04-06 01:01:30) 下一個


主講:霽裏-
  本文所述有大量內容取自龍榆生先生、朱光潛先生、王力先生的論述,並參考了吳熊和塗宗濤朱承平等先生的著述。

  一.關於擇韻 
 不同的韻部之音,有不同特點,故為詞除選調外,亦須擇韻。然常為詞者,靈感忽現,其佳句自成,則韻已定,往往不須擇韻。  
1.寬韻與窄韻
  韻有寬窄之分,寬韻如江陽齊微,窄韻如尤虞等。分辨韻之寬窄,並無多大實際意義,但一般來說,作長調如果用窄韻,顯然容易對創作者產生限製,容易出現 湊韻,意為韻累,或不得已破格等現象。因此如果有選韻可能,應稍加注意。

  2.平仄韻之分:
  擇韻首當知平仄韻之別,常曰平聲字調舒長,而仄音激越上揚。倘於悲音,仄韻則悲壯,平韻則淒涼。
  仄韻悲音如嶽飛之《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平韻如柳永之《玉蝴蝶》:  望處雨收雲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裏,立盡斜陽。
  然究字音,單激緩之分,我以為當以陰平陽平上聲為一組,而去聲為一組,因上聲拗而不振,於情調更近平聲。
  關於上聲,使用時需要注意,上聲字音拗,如果一首詞通篇用上聲韻,必然令人誦讀時感覺過拗,當以部分去聲間之。
  看兩首網友作品:  歸自謠 歎花  
  誰為惱?春雨無端頻作擾,落紅滿地知多少。當時相看爭新巧。今方曉,世人隻愛枝窈窕。 
  醉花陰*夜宵車 
  獨自乘車多幻想,忽見車生槳。燈海兩邊分,疑作星馳,思共流光淌。 3 d8 W5 T; G& r
  少年心事同誰講?但見星三兩。許是點仙燈,駕月行舟,今夜無歸港。  ]: ^- d& f/ {: Q
  關於去聲的妙用,龍榆生先生有過論述,上聲也有其獨特的用處,以後可以專門探討。! u$ R3 s: u3 f% ^2 h
  3.韻部與聲情8 R `8 E9 _ O6 T* l
  韻部有情調之別。王驥德雲:“如東、鍾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額、戈、家、麻之和,韻之最美聽者。寒、山、恒、歡、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齊、微之韻,魚、模之混,真、文之緩,東、遮之用,雜入聲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讀之令人不爽。”(《曲律·雜論》)愚以為,東、江、清之韻所以美者,為其字尾音餘長,而於鼻間有回響,且如咚、嗵、嘭、哐、嗆、叮、嚶之類,本是擬音詞,其音本近樂音。此其理也。而寒、山者,非雅字所擬,其音無江陽之餘音,然清脆而悅耳。尤、侯者幽而無力,至於支、思之類,其本音須發猶費力許多,試大聲說:“思!”能得力乎?其本音萎靡,則有力而無處用也,自是讀之不爽。龍榆生先生曾以《六州歌頭》代表作,賀鑄、張孝祥、韓元吉之詞為例試較之,曰:“賀詞以東部之洪音韻配合之,詞情遂與聲情相稱,而推為此調之傑作”“張孝祥改用庚青部韻,雖仍駿發踔厲,不失為悲壯激烈之音。然較之賀詞,已稍有不逮”“迨乎韓元吉填此曲,改用支、微、齊韻,則轉為淒調,萎而不振,非複激壯之音。”(龍榆生《填詞與選調》)三詞如下: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鬥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閑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
  似黃梁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蓬。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薄書叢。鶡弁如雲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係取天驕種,劍喉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賀鑄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B! i1 p/ Y5 o! h: _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鶩,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 P" `9 W h; ^; N1 k! U" ~; B9 b- K3 t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較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新妝麵,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沙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支。繡戶曾窺,恨依依。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銷瘦損,憑誰問?隻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0 O& C( k" X7 C; q% J( w: V
  --韓元吉' X% J- `0 a Y) t6 h- P, d
  讀畢,所感果如其說。王驥德此說乃論曲之言,然詞曲聲調之理,大抵相同。此說甚是微妙,蓋須精通音律音韻二者,方能徹悟,需注意的是各人所感,必然不盡相同。. \( j2 p* {* H1 h1 x2 ?/ U
4 ]3 k* Z( ~( }
  二.關於賡和用韻; x7 `1 q& h( O1 @ y, t$ U1 V
  關於賡和用韻,先看張炎《詞源》的觀點:“詞不宜強和人韻,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歌。倘韻險又為人所先,則必牽強賡和,句意安能融貫,徒費苦思,未見有全章妥溜者。東坡次章質夫楊花水龍吟,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後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我輩倘遇險韻,不若祖其原韻,隨意換易,或易韻答之。”
  這個觀點基本無爭議。
  蘇東坡次韻章質夫《水龍吟》是詩詞史上次韻最為人樂道的事:8 O l" I0 O( u5 O6 d3 H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T0 m% a W3 R& ^9 G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東坡8 K. J; D6 _/ a: B- S5 d
  燕忙鶯嫩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r4 h# N; R( K7 K* g. `' B' i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紛,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章質夫0 A, G7 X, m- k( s
  初學因為模仿的緣故,頗以易效人唱和,以為風雅。唱和可以提高初學的興趣,也可以練筆,這是它的好處。但我相信多數成手都不讚同這種方式,唱和的遊戲傾向較重,不能書真性情,寫真感悟,取真景致,弊大於利。/ e1 a7 n' R: e5 ~7 m3 ?
; G* k2 b9 G% M# f' X- o
  三.關於句句用韻詞牌
  句句用韻之牌多為小令,常見有《醉太平》《長相思》《憶王孫》《歸自謠》《謁金門》《漁家傲》等。大抵“句句用韻者,其情緒之轉變,為較急促”。(龍榆生《令詞之聲韻組織》)句句用韻,容易使詞的音律單調,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5 B/ p, s; Z- y5 V( a+ @* `0 e
  1.韻腳變換之法
  如蔣捷《一剪梅》:3 J4 \7 G; Q w" m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其韻腳乃以陰平陽平交錯而為,以避其枯,通篇為:陰-陽-陰-陽-陰-陰-陽-陽-陰-陰-陽-陰。可見韻腳變換是句句用韻詞牌平衡去弊之法。; ?- y. N* J8 R ?, p5 A
  2.輔字振音之法
  先看兩首《醉太平》:
  情高意真,眉長鬢青。小樓明月調箏,寫春風數聲。
  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綃香暖銀屏,更那堪酒醒。
  --劉過
  長亭短亭,春風酒醒。無端惹起離情,有黃鸝數聲。
  芙蓉繡裀,江山畫屏。夢中昨夜分明,悔先行一程。
  --戴複古
  前一首讀之遠較後一首暢快,後一首則嫌拗些,尤其如“有”“悔”等處,甚是吃力。蓋此句句用韻之作,有其救韻平衡和諧之法。如《醉太平》此牌,古人亦注意到其句句用韻之弊,故古法為此詞,多於第一、二句第三字(意、鬢、憶、夢/短、酒、繡、畫處),第四句第一、四字(寫、數、更、酒/有、數、悔、一處),用去聲字,以其強音,方能將調激起。通常詞譜於此牌下也有如此注解。尤其第四句第一字轉折處重要,如用上聲字,則有明顯拗感,除非作大悲聲,拗則如咽,可另生其效。
  再如李重元《憶王孫·春詞》:& R3 y% u$ X a; h" \3 q$ F9 d' W8 @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O5 m. C2 Z+ u% H* G7 q0 g
  韻腳前最後一個仄聲,除第三句轉折句,多用去聲激之,如“憶”“斷”“欲”“閉”,而末句以“雨打梨花深閉門”之音意俱佳的句子收尾,不使其墮於沉抑,倘如“雨打梨花深掩門”,則調低矣,讀之不爽。- a: {! V( y( t) ^% u d% ]6 W0 ?

  四.關於入聲韻詞牌5 ]8 C. ?2 g# v6 y6 {0 h6 Z' E# e* y
  1.常見入聲韻詞牌
  常見入聲韻詞牌如《丹鳳吟》《大酺》《霓裳中序第一》《蘭陵王》《解連環》《雨霖鈴》《好事近》《六麽令》《暗香》《疏影》《淒涼犯》《淡黃柳》《白寧》《尾犯》《一寸金》《惜紅衣》《浪淘沙慢》等(據戈載《詞林正韻*發凡》)另外,《霜天曉角》《憶秦娥》《江城子》《柳梢青》《聲聲慢》《慶春宮》《望梅花》《兩同心》《南歌子》《滿江紅》等用仄韻格時也宜用入聲。
  2.創新與回避; t! g! j3 p( j% S: Z; e' N
  入聲韻詞牌,本非問題,但因如今新舊韻通行,故用新韻者如何對待入聲詞牌,便可堪究。很多人雖不反對新韻,但卻認為入聲詞牌倘若不用入聲入韻,而改用上去聲,實屬無法忍受之事。% x8 s7 H9 u& d& @6 H
  愚意味入聲詞牌之產生有其音樂基礎,如今雖詞之音樂基礎已近全失,然誦讀自之律仍在,不用入聲表麵上雖影響不大,實際卻讓熟讀古人作品並熟悉舊韻的作者感到非常不舒服,因此對於完全使用新韻的人,盡量回避入聲韻詞牌亦是一種方法。
N4 A @; g+ k" {, _
  五.關於疊韻詞牌
  詞譜中規定有疊韻的詞牌,常見的有《如夢令》《長相思》《調笑令》《醉花間》《采桑子》《釵頭鳳》等。詞調對疊韻的 句數和位置都有一定要求。疊韻,據說是古代演唱時,前麵一人領唱,後麵多人幫腔複唱而形成的。疊韻句用在句中時,則似音樂中的和聲,不僅加強音調和諧,且有承上啟下之用。*{& b8 P! g4 p) ]# r
  句中疊韻詞牌如《如夢令》( w2 j# f3 |6 b0 \/ J$ P9 I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首疊韻《長相思》% H; Q( Q8 W6 R3 i& x) a0 n- R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 z% l8 m: s- B, ~5 B0 o0 [4 o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 h/ _3 v, Y% Z5 o6 J. V0 k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與誰?淺情人不知。--晏幾道
  句尾疊韻《釵頭鳳》, Q, u& a/ S: o% t3 Y6 x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C# J2 r, ]5 {5 ]
  疊韻的使用現對較難,因為韻腳的限製,使作者的疊韻句隻用兩種寫法,一是反複,用於強調,如晏幾道的《長相思》,一是關聯,如白居易的《長相思》。) k- l. u7 M$ g0 P4 @. a4 U$ j
  也有本來詞牌不是疊韻,但作者刻意疊韻的,如李清照的《采桑子》1 i& `+ U. s" P0 U& [5 E0 P7 \) j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淒清,點滴淒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3 g8 Q, j! }3 @
  如毛澤東的《采桑子》也有“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看一首網友作品:
  添字醜奴兒! C4 u0 Z( g f' Z& }! @) L
  記曾沉香亭北,露檻愁濃。露檻愁濃,煙月情濃,誰與慰深衷。# N% w9 [) e. U0 R/ P* q5 B& `
  會當瑤台心事,花自雍容。花自雍容,人且從容,把酒趁東風。! Z W" Q3 G7 c- d/ n
  第三疊韻顯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但是否成功?

  六.填詞用韻部分常見問題
  1.落韻
  很顯然,用韻上問題首先是落韻,就是該用韻的地方不用韻,這是非常基本的問題,不用多講。但詩詞史上也有刻意落韻,而後自成一格的先例,但對於現在的作者,隻能恨未早生幾百年了。
  2.重韻
  先看黃庭堅《清平樂》" j3 S4 M! i/ w4 ^. c7 ?/ o) U& q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關於詞的重韻,不像詩的要求那麽嚴格,但也應注意避免,除非特定的詞牌和刻意營造的句式。如前麵的例子,作者是刻意使用了重韻,感覺上並無不諧,但很多作者如果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就容易犯這個忌諱。
  看兩首網友的作品: 
  長相思 憶別  梅下聽雪人於 2002.08.30 09:27 發表在唐宋遺風; u# g3 ]9 K7 i6 \
  怕相思,不相思。日日憑欄望花枝,淚透鮫綃濕。
  愛誰知,怨誰知。又夢陌頭別君時,楊柳折一枝。
  “思”“知”二處便是詞牌的要求,而“枝”字重便有才力不足的嫌疑。* O+ G# n9 c6 F0 N3 f J/ q
  臨江仙·寄某君 
  夢起驚覺年序改,俗情人事相違。 識君遠在少年時。知交清若水,隻語解衷詞。 ; O' r- A$ K/ W/ H9 L
  一去茫茫隔兩地,短箋未盡情思。 相逢隻恐又依依。思君君不在,睹物最相思。 
  下片的“思”字用法可榷。* w3 v3 q8 N! \% Z. Q8 F
  3.二句合音
  關於二句合音,見於李漁《窺詞管見》第二十一則 詞忌二句合音* P8 q! ?8 |' i( w/ a, c3 D
  二句合音,詞家所忌。何謂合音,如上句之韻為東,下句之韻為冬之類是也。東冬二字,意義雖別,音韻則同,讀之既不發調,且有帶齒粘喉之病。近人多有犯此者。作詩之法,上二句合音猶曰不可,況下二句之葉韻者乎。何謂上二句合音,如律詩中之第三句與第五句,或第五句與第七句煞尾二字,皆用仄韻。若前後同出一音,如意義、氣契、斧撫、直質之類,詩中犯此,是猶無名之指,屈而不伸,謂之病未不可,謂之無恙全人亦不可也。此為相連相並之二句,而言中有隔句者,不在此列。
  再看幾首網友作品:- o* ?& c5 Y0 \# L2 C* D$ V. F4 }
  鷓鴣天·賦官家事  一介書生yj於 2002.08.26 10:31 發表在唐宋遺風 
  尊酒相交似有緣,人前人後意何宣。 黃鶯棲簾可傳語,鸚鵡尚在且避言。 $ F# x3 m5 M, w
  用寶馬,莫惜焉,之乎者也怒人顏。 藏龍養鸞尋常事,今日飯局不費錢。
  “言”、“焉”、“顏”處便屬此病。5 N2 V* i8 y; @" K) K7 m0 m$ E4 z6 {
  破陣子·五國峰會及我入世
  夢裏幾回嗚咽,東西南北狼煙。黎庶百年爭戰死,蕩靖關山戍骨湮,退馬還廢田。0 ?" ~' x! h( z( x% @) y
  華夏振興時際,諸侯謀鹿方圓。五國連環同壁壘,執耳東隅可紀年,絲路通宇寰。
  臨江仙  
  細水無聲偏有意,一泓脈脈含情。 垂楊縷縷弄娉婷,春風歌窈窕,明月舞輕盈。 - l7 a9 u2 v5 e+ ^* N* d
  別樣心思誰裁剪,書間畫裏相傾。 那年相見小山亭,楊花初爛漫,湖水正青青。 

  漁家傲《北邙山下黃河細》 荷女皙皙 發表於 2002.09.09 11:22 | 返回談詩論詞

  北邙山:地處河南省黃河南岸,山連偃師,鞏縣,孟津三地,綿亙400餘裏,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傳大禹葬於此山。秋冬之季,黃昏之時,於其嶺巔北眺,感觸母親河今常斷流,須定期開閘放水衝沙,憂傷自然來也。 
& w( o: A! P6 u0 w4 Y
  徑亂蒼原畦戶密,西陽殘照孤溝細。暮隱炊煙星燈起,傷舊憶:天濤泛濫村村斃! 
  源少湯稠涎眾億,千劫萬取高閘閉。流斷床幹八百裏,悲劣計:豐河賴演衝沙戲!& y a: \7 i4 F5 s
9 l) C5 W0 R+ I V( w
  4.俗韻與僻韻4 Q+ z4 p! U6 k* G1 G
  詩詞中有過俗字,容易使詩詞失了雅和美,如所謂解構主義把屎尿寫入詩詞;詩詞中有僻字,容易晦澀。
  因此韻腳自然以不出現俗韻和僻韻為宜。
  5.湊韻6 i/ B2 y; b$ F1 T
  初學容易為韻所困,因此難免有湊韻現象。往往通篇皆得,隻差一句,遍尋不得其韻,於是就強取一字,勉力為之,以致意為韻累。這一是才力不足所致,二是耐心不夠,急於求成。

  七.其它
  1.句中韻+ Z! M0 r* q0 q# r
  如果詩中你相信“四聲八病”之說,那麽可以告訴你,詞中基本是不忌諱句中有與韻腳同韻字的,而且有個稱呼為:句中韻。
  例子如:5 J6 w8 p" w9 N2 z9 h
  吳文英<高陽台>孤山無限春寒
  辛棄疾<醉翁操>長鬆之風如公,肯餘從山中3 s2 Y) |8 q3 ?, A, G7 T8 K
  說“基本”不忌諱,是因為句中韻也是有要求的,用得好,可以增加詞的韻律美,用得不好,反而影響詞句的誦讀。8 H! E6 i0 v6 g* ^* h+ K) {
  使用句中韻,首先是看用在什麽地方。韻字放在詞的什麽位置,什麽地方當用疏韻,什麽地方當用密韻,都是由詞調樂曲的需要決定的。《詞源*謳曲旨要》說:“大頓小住當韻住”。詞中押韻的地方,大都是曲中的“頓”“住”之處。在頓、住之處用韻,能夠配合抑揚起伏的 樂音,體現輕重快慢的節律。
  使用句中韻,所用韻字與韻腳同聲一般會產生負麵作用,應該注意。一句中句中韻的使用頻率也應注意,否則容易影響詞句的韻律。6 X) e( M$ ]6 o5 I8 q
  看一篇網友作品:2 b, W# e8 m4 x5 V# f* e; c. G% ~
  鷓鴣天 舊宅消夏  ! [! I& p \2 y6 f; I) h2 S
  木戶紗窗舊鼎香,青階古井正陰涼。 簷花才綻伶仃朵,藤蔓殷勤遠遞牆。 
  梅子酒,百合湯,日長睡起細分嚐。 擁衣竹榻閑來看,屋角紅蓮白水缸。 
* l9 A1 b( K$ r# w7 a+ L1 {
  2.輔韻$ S- y0 N' N- V* G
  輔韻是韻外之韻,但與轉韻不同,轉韻者,如平仄韻轉換格平仄韻通葉格平仄韻錯葉格之牌,正韻不隻一個,如《菩薩蠻》,上下片各兩平韻兩仄韻,平仄韻二句一轉,全詞共四韻,皆為正韻,謂之轉韻。而輔韻者,為於本無韻處,加用與正韻不同之韻。如溫飛卿《訴衷情》: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金帶枕,宮錦,鳳凰帷。柳弱燕交飛。依依,遼陽音信稀,夢中歸。0 C7 G. l. C/ D
  正韻為齊微韻,但“語”“舞”“午”相葉,“枕”“錦”相葉。用了兩個輔韻。
  《荷葉杯》: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綠莖紅豔兩相亂,腸斷,水風涼。% s6 y' o6 s0 F( V1 @: _$ a! I# t
  “冷”“影”相葉,“亂”“斷”相葉,又用了兩個輔韻。(以上,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收為平仄錯葉格。)
  又如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緒”“處”相葉,為增一輔韻。李清照《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淒清,點滴淒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9 |6 D7 [% y" f0 H' u- z2 ^: W
  “樹”“雨”處增一輔韻。
  如此,輔韻之用在於增加音律之美,如溫飛卿二詞韻腳稀疏,增輔韻則可去其弊。輔韻常見用於詞韻較疏之牌,連用於長調之中,或於工整處用之,效果較明顯。但用之相間較遠,難生效果,用之較近,卻易喧賓奪主,(嗬嗬,例不易舉。)類平仄韻轉換格之《相見歡》,下闕首二句,於諸平韻中用二仄韻,填時甚難,難於轉韻自然而不奪主。“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後主)
  宋×趙長卿《祝英台近》
  記臨歧,銷黯處*。離恨慘歌舞。恰是江梅,開遍小春暮。斷腸一曲金衣,兩行玉箸*,酒闌後,欲行難去。0 g% P7 {& \7 v$ \9 V" w! o- M
  惡情緒,因念錦幄香奩,別來負情素。冷落深閨,知解怨人否。料應寶瑟慵彈,露華懶傅*,對鸞鏡,終朝凝佇。: C# O/ ~0 w# @7 o2 o
; u! k8 a0 K% Y6 s9 ? D
  八.部分詞家關於用韻的論述
  1.《詞徑》清 孫麟趾* V* {- q9 B$ O& w" ]" p o9 q; v3 \
  擇韻 \% r% [* ?/ l9 i4 O, O9 a9 R) g
  作詞尤須擇韻,如一調應十二個字作韻腳者,須有十三四字方可擇用。若僅有十一個字可用,必至一韻牽強。詞中一字未妥,通體且為之減色,況押韻不妥乎。是以作詞先貴擇韻。
  一句不雅,一字不雅,一韻不雅,皆足以累詞,故貴雅。
  2.《詞品》明 楊慎 `( `2 R; k& T7 O; F( D- t' W
  填詞用韻宜諧俗* b5 R5 a' [5 I- b" H: A3 U
  沈約之韻,未必悉合聲律,而今詩人守之,如金科玉條。此無他,今之詩學李杜,李杜學六朝,往往用沈韻,故相襲不能革也。若作填詞,自可通變。如朋字與蒸字同押。卦字、畫字,與怪壞同押,乃是鴃舌之病,豈可以為法耶。元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韻,一以中原之音為正,偉矣。然予觀宋人填詞,亦已有開先者。蓋真見在人心目,有不約而同者。俗見之膠固,豈能睞豪傑之目哉。
  3.《詞源》宋 張炎* e% H% I& E5 Y }2 Q
  製曲
  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後命意。命意既了,思量頭如何起,尾如何結,方始選韻,而後述曲。
  詞不宜強和人韻,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歌。倘韻險又為人所先,則必牽強賡和,句意安能融貫,徒費苦思,未見有全章妥溜者。東坡次章質夫楊花水龍吟,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後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我輩倘遇險韻,不若祖其原韻,隨意換易,或易韻答之,是亦古人三不和之說。
  4.《賭棋山莊詞話》清 謝章鋌7 }' q; X' m/ i$ f8 Q9 ?
  和韻疊韻' U% a5 h7 @+ E# \. i
  和韻疊韻,因難見巧,偶為之便可,否則恐有未造詞先造韻之嫌,且恐失卻佳興。國初詞人迦陵最健,疊韻諸作已不能縱橫妥帖。阮亭才極清妙,和韻亦不無湊砌句。新豐雞犬,總未能盡得故處也。
  5.《蒿庵詞話》馮煦
  四三+ D' g0 ?- s# k* t
  古無所謂詞韻也。《菉斐軒》雖稱紹興二年所刊,論者猶疑其偽托,它無論已。近戈氏載撰《詞林正韻》,列平上去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參酌審定,盡去諸弊,視以前諸家,誠為精密。故所選七家,即墨守其說,名章佳構,未嚐少有假借。然考韻錄詞,要為兩事;削足就履,寧無或過?且綺筵舞席,按譜尋聲,初不暇取《禮部韻略》逐句推敲,始付歌板。而土風各操,又豈能與後來撰者,逐字吻合邪?今所甄錄,就各家本色,擷精舍粗;其用韻之偶爾出入,有未忍概從屏棄者,姑舉一二以見例。如:竹山《永遇樂》詞,以“水”“袂”葉“聚”“去”;竹屋《風入鬆》詞,以“陰”及“根”葉“晴”“情”;龍州《賀新郎》詞,以“悴”“淚”葉“路”“雨”之屬,皆是。匪獨《老學庵筆記》引山穀《念奴嬌》詞,“愛聽臨風笛”,謂“笛”乃蜀中方音,為不合《中州音韻》也。是在讀者折衷今古,去短促長,固無庸執後儒論辨,追貶曩賢;亦不援宋人一節之疏,自文其脫略:斯兩得之。4 `) l6 v" R7 ^: h6 Y
  6.《窺詞管見》清 李漁/ `9 z9 x- t o6 u% T
  第十八則 詞不宜用也字
  句用也字歇腳,在葉韻處則可,若泛作助語詞,用在不葉韻之上數句,亦非所宜。蓋曲中原有數調,一定用也字歇腳之體,既有此體,即宜避之,不避則犯其調矣。如詞曲內有用也囉二字歇腳者,製曲之人,即奉為金科玉律。有敢於此曲之外,再用也囉二字者乎,詞與曲接壤,不得不嚴其畛域。
  第二十則 用韻宜守律# G/ R# V N9 }" }/ b" Y! k
  不用韻之句,還其不用韻,切勿過於騁才,反得求全之毀。蓋不用韻為放,用韻為收,譬之養鷹縱犬,全於放處逞能。常有數句不用韻,卻似散漫無歸,而忽以一韻收住者,此當日造詞人顯手段處。彼則以為奇險莫測,在我視之,亦常技耳。不過以不用韻之數句,聯其意為一句,一直趕下,趕到用韻處而止。其為氣也貴乎長,其為勢也利於捷。若不知其意之所在,東奔西馳,直待臨崖勒馬,韻雖收而意不收,難乎其為調矣。6 O4 h' B# G! l; @; O9A& G
  第二十一則 詞忌二句合音, u0 @2 }4 k( M; B0 S
  二句合音,詞家所忌。何謂合音,如上句之韻為東,下句之韻為冬之類是也。東冬二字,意義雖別,音韻則同,讀之既不發調,且有帶齒粘喉之病。近人多有犯此者。作詩之法,上二句合音猶曰不可,況下二句之葉韻者乎。何謂上二句合音,如律詩中之第三句與第五句,或第五句與第七句煞尾二字,皆用仄韻。若前後同出一音,如意義、氣契、斧撫、直質之類,詩中犯此,是猶無名之指,屈而不伸,謂之病未不可,謂之無恙全人亦不可也。此為相連相並之二句,而言中有隔句者,不在此列。
  第二十二則 詞宜耐讀
  曲宜耐唱,詞宜耐讀,耐唱與耐讀有相同處,有絕不相同處。蓋同一字也,讀是此音,而唱入曲中,全與此音不合者,故不得不為歌兒體貼,寧使讀時礙口,以圖歌時利吻。詞則全為吟誦而設,止求便讀而已。便讀之法,首忌韻雜,次忌音連,三忌字澀。用韻貴純,如東、江、真、庚、天、蕭、歌、麻、尤、侵等韻,本來原純,不慮其雜。惟支、魚二韻之字,尨雜不倫,詞家定宜選擇。支、微、齊、灰四韻合而為一,是已。以予觀之,齊、微、灰可合,而支與齊、微、灰究竟難合。魚虞二韻,合之誠是。但一韻中先有二韻,魚中有諸,虞中有夫是也。蓋以二韻中各分一半,使互相配合,與魚虞二字同者為一韻,與諸夫二字同者為一韻,如是則純之又純,無眾音嘈雜之患矣。……音連者何,一句之中連用音同之數字,如先煙、人文、呼胡、高豪之屬,使讀者粘牙帶齒,讀不分明,此二忌也。字澀之說,已見前後諸則中,無庸太絮。審韻之後,再能去此二患,則讀者如故瑟琴,鏘然有餘韻矣。
  7.《蓮子居詞話》清 吳衡照$ z# I; R, A6 Q: x7 T
  詞有借葉
  詞有借葉,借葉有二。否讀府,北讀卜,從方言也。唐及兩宋多有之。若辛幼安歌麻合用,篠有合用,則用古韻。大抵前人韻有不合處,以二者通之,靡不合也。) Y; t: X/ p4 K( H G
  借葉韻繁
  借葉之說興而韻益繁。任取兩宋人所借之韻,因而旁通遞轉,縱逸無歸,古鄉方音,錯雜並奏,詞又何貴乎韻。所以為是言者,蓋以著兩宋詞,亦有此例,不獨古經騷賦詩也。家數既殊,體裁斯判,且又止此數字庶幾近之。而有才者,本韻自足,何必然也。3 j. H( e2 i, Q1 F# A' m5 r
  8.《論詞隨筆》清 沈祥龍3 @. o$ n5 n% O3 T, T+ ~* S+ J
  詞貴協律與審韻
  詞貴協律與審韻。律欲細,依其平仄,守其上去,毋強改也。韻欲純,限以古通,諧以今吻,毋混葉也。律不協則聲音乖,韻不審則宮商亂,雖有佳詞,奚取哉?
  詞之用字. p0 n P5 z$ b2 T1 Y9 r
  詞之用字,務在精擇。腐者、啞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詞中所未經見者,皆不可用。而葉韻字尤其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新雋響亮,如“人比黃花瘦”之瘦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則存乎其人之意與筆。
  9.《填詞淺說》清 謝元淮
  詞禁$ e5 o) \, H& n
  詞有聲調,歌有腔調,必填詞之聲調,字字精切,然後歌詞之腔調,聲聲輕圓。調其清濁,葉其高下,首當責之握管者。其用字法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一調中有數句連用仄聲住腳者,宜一上一去間用。韻腳不得用入聲代平上去字。# }" [- G& T$ c0K9 ]
  開口閉口字同押:凡閉口字如侵尋、監鹹、織廉三韻類,不可與開口韻同押。8 x4 y {' M% _! i
  10。《問花樓詞話》清 陸鎣8 T& I& ^0 ^: I; n9 ]0 J
  古今韻
  舛。楊升庵謂沈韻為鴃舌之書,誠有激乎其言之也。沈韻未必盡合,以李杜嚐用之,故至今沿襲不改。詞家自可變通,如朋字與蒸字同押,打字與等同押,卦畫與怪壞同押,豈可為法耶。東坡一斛珠、蔣捷女冠子、呂聖求惜分釵高季迪石州慢諸詞,用韻琢古準今,以正沈韻之失,學者所當隅反。
  11。《遠誌齋詞衷》清 鄒祗謨
  詞不宜和韻
  張玉田謂詞不宜和韻,蓋詞語句參錯,複格以成韻,支分驅染,欲合得離。能如李長沙所謂善用韻者,雖和猶如自作,乃為妙協。
  填詞當以近韻為法* M' d4 H4 ~* ^7 W9 Y9 c3 _7 U' N
  嚐觀方子謙韻會小補所載,有一字而數音者,有一字而古讀與古葉各殊者。古人用韻參錯,必有援據。今人孟浪引用,借以自文,惑己。如辛稼軒歌麻通用,鮮不疑之。毛馳黃雲:古六麻一部,入魚虞歌三部,蓋車讀如居,邪讀如徐,花讀如敷,家瓜讀如姑,麻讀如磨,他讀如拖之類是也。填詞與騷賦異體,自當斷以近韻為法。0 O% L& Q7 R7 Z K0 Z
  12.《皺水軒詞筌》清 賀裳
  作險韻以妥為貴
  作險韻者,以妥為貴,史達祖一斛珠曰:“鴛鴦意愜。空分付有情眉睫。齊家蓮子黃金葉。爭比秋苔,靴鳳幾番躡。牆陰月白花重疊。匆匆軟語頻驚怯。宮香錦字將盈篋。雨長新寒,今夜夢魂接。”語甚生新,卻無一字不妥也,末語尤有致。) \$ v! R1 @7 x2H- r" S5 P- E
  13.《左庵詞話》清 李佳
  詞不宜和韻# @8 {! a& `1 o% ^* |+ w6 K8 c
  凡前人名作,無論詠古詠物,既經膾炙人口,便不宜作和韻,適落窠臼。必須用翻案法,獨出新意,方足以爭奇製勝。否則縱極工穩,亦不過拾人牙慧。
  14.《蕙風詞話》 況周頤! o5 }/ |- j& E9 [7 T) y$ s
  詞須選韻
  作詠物事詞,須先選韻。選韻未審,雖有絕佳之意,恰合之典,欲用而不能。用其不必用,不甚合者以就韻,乃至涉尖新,近牽強,損風格,其弊與強和人韻者同。
  虛字葉韻最難
  詞用虛字葉韻最難。稍欠斟酌,非近滑,即近佻。憶二十歲時作綺羅香,過拍雲“東風吹盡柳綿矣。”端木子疇前輩見之,甚不謂然,申誡至再。餘詞至今不複敢葉虛字。又如“賺”“偷”字之類,亦宜慎用,並易涉織。“兒”字尤難用之至。此字天然近俚,用之得如閨人口吻,即亦何當風格。乃至村夫子口吻,不尤不可響邇耶。若於此等難用之字,筆健能扶之使堅,意精能煉之使穩,庶極專家能事矣。斯境未易臻,仍以不用為是。
  15.《聲執》 陳匪石" `3 S, p; j9 S$ N/ \. `1 d
  句中韻
  詞有句中韻,或名之曰短韻,在全句為不可分,而節拍實成一韻。例如溫庭筠荷葉杯,“波影滿池塘”,影字與上句冷字葉。“腸斷水風冷”,斷字與上句亂字葉。馮延巳《南鄉子》茫茫、斜陽,與下句腸字、行字葉。《霜天曉角》換頭第二字,定風波換側後仄協之二字亦然。《花間集》中,其例多有。慢曲如滿庭芳、瑣窗寒、憶舊遊、絳都春、玉蝴蝶、暗香、無悶等調之換頭第二字屬於短韻者,不勝枚舉。《木蘭花慢》則有三短韻,換頭以外,如柳詞之傾城、歡情皆是。且柳之三首悉同。此等葉韻,最易忽略。南宋以後,往往失葉。霜天曉角、滿庭芳、憶舊遊、木蘭花慢等常填之調為尤甚。律譜列為又一體,而不知其非也。填詞家於此最應注意,既不可失葉,使少一韻,尤須與本句或相承之句黏合為一,毫無斧鑿之痕。曆觀唐宋名詞,莫不如是。惟因此故,發生一疑似之問題,凡詞中無韻之處,忽填同韻之字,則跡近多一節拍,謂之犯韻,亦曰撞韻。守律之聲家,懸為厲禁。近日朱、況諸君尤斤斤焉。而宋詞於比,實不甚嚴。即清真、白石、夢窗亦或不免。彼精通聲律,或自有說。吾人不知節拍,乃覺彷徨。例如清真《拜星月慢》之“眷戀”,屯田《戚氏》之“孤館”,有他家不葉者,尚可謂其未避撞韻。而如清真《綺寮怨》之“歌聲”,梅溪《壽樓春》之“未忘”,夢窗《秋思》之“路隔”,及草窗《倚風嬌》之“淺素”,是韻非韻,與《倚風嬌》近城、屏、婷三字可以斷句,是否夾協三平韻,同一不敢臆測。既避專輒,又恐失葉,遂成懸案。凡屬孤調,遇此即窮。因審慎而照填一韻,愚與邵次公倡之,吳瞿安、喬大壯從而和之,然終未敢信為定論也。3 z4 Q9 {( U1 L% F5 w
- a+ _0 S' D4 q8 L4 e

  補充:關於新韻

  關於新韻問題,朱光潛先生有一篇精辟的論述,在這裏摘取部分介紹給大家:
  中國舊詩用韻法的最大毛病在拘泥韻書,不顧到各字的發音隨時代與區域而變化。現在流行的韻書大半是清朝的佩文韻,佩文韻根據宋平水劉淵所做的和元人陰時夫說考定的平水韻,而平水韻的一百零六韻則是合並隋(陸法言《切韻》)唐(孫mian《唐韻》)北宋(《廣韻》)以來的二百零六韻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用的韻至少還有一大部分是隋唐時代的。這就是說,我們現自用韻,仍假定大半部分字的發音還和一千多年前一樣,稍知語音史的人都知道這種假定是荒謬的。許多在古代為同韻的字在現在已不同韻了。做詩者不理會這個簡單的道理,仍舊盲目的(或者說聾耳地)把“溫”“存”“門”“吞”諸音和“元”“煩”“言”“番”諸音押韻;“才”“來”“台”“垓”諸音和“灰”“魁”“能”“玫”諸音押韻,讀起來毫不順口,與不押韻無異。這種辦法實在是失去用韻的原意。
  這個毛病前人也有看出的。李漁在《詩韻序》裏有一段很透辟的議論:* K& K% p5 w7 ^$ v5 D6 T7 M. V
  以古韻讀古詩,稍有不協,即葉而就之者,以其詩之既成,不能起古人而請易,不得不肖古人之吻以讀之,非得已也。使古人至今而在,則其為聲也,亦必同於今人之口。吾知所為之詩,必盡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數韻合一之詩;必不複作“【絲旁希】兮【絲旁穀】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合我心”之詩,使人葉“風”為“孚金反”之音,以就“心”矣;必不複作“鶉之奔奔,鵲之疆疆,人之無良,我以為兄”之詩,使人葉“兄”為“虛王反”之音,以就“疆”矣。我既生於今時而為今人,何不學關雎悅耳之詩,而必強效綠衣鶉奔之為韻,以聱天下之牙而並逆其耳乎?4 m/ `; h! p) m0}5 r
  錢玄同在《新青年》裏罵得更痛快:1 h I5 u" y$ {6 W+ ^* z
  那一派因為自己通了點小學,於是做起古詩來,故意把押“同”“蓬”“鬆”這些字中間,嵌進“江”“窗”“雙”這些字,以顯其懂得古詩“東”“江”同韻;故意把押“陽”“康”“堂”這些字中間,嵌進“京”“慶”“更”這些字,以顯其懂得古音“陽”“賡”同韻。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嗎?你的大作個個字能讀古音嗎?要是不能,難道別的字都讀今音,就單單把這“江”“京”幾個字讀古音嗎?
  這理由是無可反駁的,詩如果用韻必用現代語音,讀的韻,才能產生韻所應有的效果。
- M. D |, r. ~, `% W
  我支持使用新韻,但不希望初學以此為由放棄學習古韻,隻有通達古韻的人,才有資格談論音韻改革,才能對詩詞韻律有真正深刻的了解,才可以自在地使用新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xli426 回複 悄悄話 you are welcome!
伶仃洋 回複 悄悄話 謝了,受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