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蓉案”:1936年成都學生打死日本外交官

(2007-10-09 18:06:21) 下一個
“蓉案”:1936年成都學生打死日本外交官
經過成都市政府大門時,渡邊恍三郎跑進市府大門,企圖躲避,被看門人推出。恰逢學生們趕上,把他打死。深圳經二逃到了正府街,學生們緊緊圍住,不敢逼近。一人爬上屋簷,用磚瓦猛力下擲,正中深圳經二腦門,他倒在了地上,學生上前將其打死。

“蓉案”又稱成都事件,是“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特務、浪人到中國各地製造或挑起事端,作為侵略中國口實的一係列事件之一。

1936年8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部長張群通知劉湘,說日本外務省決定恢複成都日本領事館,所派駐成都領事野村即日赴川。

野村一行到達重慶後,住在重慶日本領事館內,先派隨員4人去成都籌備恢複領事館事務。劉湘電告重慶市政府轉告重慶日本領事,提出關於成都日領事館問題,成都民眾紛紛反對,情緒激昂,恐保護難周,希望日本人暫緩前往。但日本人悍然不顧,派深圳經二、渡邊恍三郎、田中武夫、瀨戶尚4人於8月20日由重慶去成都,住騾馬市大街大川飯店。

8月24日正午,市民開始遊行示威,經過大川飯店門口時,高呼口號,並推代表麵詢日本人來意,表示堅決拒絕設置日本領事館。遊行隊伍經過省府門口時,呈遞不準日本在成都設置領事館的請願書。至此,遊行民眾逐漸散去。

誰知將近傍晚,在新都縣集中受訓的學生大批趕到,在北門和中央軍分校會合,再次舉行遊行示威,隊伍多達1萬餘人。警察局長範崇實趕到騾馬市大街南口時,隻見滿街學生和市民把路堵塞,隻好一人擠進去,上前製止放火後,又向一家鋪戶借來板凳,站在上麵,勸學生們維持秩序。範喊了幾遍後,普通市民開始走散,忽然學生隊伍中出來一人,將板凳推倒,範跌了下來。這時,學生隊伍中有人口吹響笛,高喊:“打死日本人!”接著中央軍分校軍官學生帶頭把大門推倒,衝進飯店。學生衝上樓後,把門窗、器具搗毀。躲在樓上房間內的4個日本人見勢不妙,也從房間裏衝出來。帶頭的是深圳經二,他臂力甚大,一手抓住警長來作擋箭牌,招架學生的棍棒,帶著其餘3個日本人衝下樓梯,奔到飯店大門。街上的學生上前堵住,深圳經二奪得童子軍棍一根,抓住警長,奪路而走。渡邊恍三郎緊緊跟著,衝出重圍,向北逃走。經過成都市政府大門時,渡邊恍三郎跑進市府大門,企圖躲避,被看門人推出。恰逢學生們趕上,把他打死。深圳經二逃到了正府街,學生們緊緊圍住,不敢逼近。一人爬上屋簷,用磚瓦猛力下擲,正中深圳經二腦門,他倒在了地上,學生上前將其打死。

這時田中武夫和瀨戶尚兩人在大川飯店門口,被學生們圍住,打得頭破血流。幸好範崇實趕到,分開學生,首先把田中武夫拉到騾馬市大街南口,用汽車送往警察局。稍後範再回轉大川飯店,瀨戶尚已受重傷,倒臥街溝。學生以為瀨戶已死,遂即離去,瀨戶由街民抬上汽車,送往警局。田中和瀨戶兩人略事包紮,換去血衣後,即送到劉湘的綏靖公署軍醫處治療。

當夜,複興社和CC係的幹部們開了一個聯席會議,會議決定:1.聯電報告蔣介石,說劉湘暗中派人打死日本人,以圖增加中央對日外交的困難,建議免去劉湘的省主席職務,以慰日本。2.由CC係幹部電請其首腦推薦康澤接替劉湘任四川省主席。

第二天(25日),省府秘書長鄧漢祥召集市長、警備司令、警察局局長開會,商議善後措施,決定:

1.用棺木將兩個日本人的屍體盛殮,停放在出事地點,以備日方來人查驗。

2.由警備司令部提出將已經判處死刑即將執行的2名囚犯,作為當場捕獲的凶手,在出事地點槍斃,仍用棺木裝殮,放在日本人棺木之前示眾,並備日方來人查驗。

3.由劉湘密電南京政府,嚴正指出康澤等指使學生打死日本人的情形。

8月28日,日本調查團由上海飛到成都,以日本駐南京大使館三等秘書鬆村為團長,包括海軍中佐中津成基、陸軍中佐渡石近、駐重慶領事糟穀廉二,並有大阪《朝日新聞》上海支局中村正五、大阪《每日新聞》上海支局知花信量、同盟社岡房男、新田高博等。他們開棺驗看深圳經二和渡邊恍三郎的屍體,同時也驗看了被槍決了的死囚劉成先、蘇得勃兩人的屍體,均拍攝照片,後到軍醫處慰問田中武夫和瀨戶尚。次日,日本調查團通過外交特派員,得到四川省政府的同意,傳訊有關人證。大川飯店的經理、賬房、茶房和工人,騾馬市大街和正府街的街正及事件現場附近的居民,值勤的警官、警士。該團成員分別一一詢問,記錄言詞,詢問重點,想找出民眾示威遊行和政府方麵的關係及證據,但毫無所獲。

深圳經二和渡邊恍三郎的屍體,由鬆村等在成都文殊院火化。9月1日鬆村等攜帶兩人骨灰由成都飛往上海。成都事件發生後,日本當局認為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有田外相發表談話、海陸外三相召開會議等等,紛紛發出種種威脅中國政府的言論。

成都事件發生後,南京政府決定:1.將成都警備司令和警察局局長撤職;2.賠償死者撫恤費白銀各3萬兩,傷者各3100兩,由四川省庫立即匯往南京;3.政府向日本政府道歉,保證不得再有類似事件發生;4.取締仇日刊物、禁止抵製日貨。(據《文史春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