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報紙1945年曾承認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2007-10-09 18:06:21) 下一個





  對於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對南京平民的暴行,日本方麵一直進行新聞封鎖,1946年的東京審判後,“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才隨著新聞媒體的報道公諸天下,當時眾多的日本民眾還不相信真有此事。但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一張報紙卻告訴我們,至少在日本投降後、東京審判前的1945年12月,就有日本報紙公開承認日軍曾在南京屠殺平民。

  這批由大東仁先生在日本搜集的與1937年南京保衛戰和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證物”中,有很多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時期出版的報紙和號外。記者看到,當時出版的包括《大阪每日新聞》、《東京日日新聞》等一大批報紙,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日軍侵略南京的戰況。其中一張1945年12月8日出版的《每日新聞》報,直接以《南京惡虐行為》為大標題,以近大半版的篇幅描述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裏麵有一個小標題非常重要。”朱成山拿起發黃的報紙,小心翼翼地指向中間一段文字。雖然是日文,但因為大部分是漢字,記者很容易看懂了“市民2萬人被殺戮”、“南京惡虐行為是近代史上最暴虐事件”這兩句。朱成山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日本很多人都隻承認屠殺過戰俘,這張1945年報紙是他見過最早的承認日軍曾在南京屠殺平民的文字記錄。“盡管數字上與事實有很大分歧,但屠殺平民的事實連日本自己的媒體都無法回避。這是日本國內正義力量的判斷,所以這張報紙也是南京大屠殺的又一鐵證,對那些企圖歪曲曆史的日本右翼勢力是最好的反擊。”
  著名的南京大屠殺史專家經盛鴻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的新聞是受到管製的,不可能報道日軍屠殺南京平民的情況。這份《每日新聞》出版在日本投降後,那個時候日本的媒體承認暴行有曆史背景的因素,“至少這份報紙是我所知道的最早報道‘屠殺平民’行為的報紙了,確實有很高的曆史價值。”而江蘇省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王衛星教授也持同樣的觀點。著名南京大屠殺研究專家孫宅巍教授進一步指出,雖然2萬的數字與真相相去甚遠,但作為日軍曾屠殺南京平民的證據,這份日本自己的報紙的“證據力”要比中方的說法、單個受害市民的說法以及第三方的記載更有分量,因此這張報紙的價值很高。
  日軍家信蓋上“南京陷落紀念”郵戳
  讓朱成山深感興奮的,還有幾封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普通家信。這是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5封南京淪陷後日軍士兵寄回日本的家信,這些信的信封上都蓋著郵戳,郵戳上清楚地寫著“1937年12月17日,南京陷落紀念,野戰郵便局”的字樣。
  朱成山向記者表示,這個郵戳是日本侵華的曆史證物,以前隻是在文獻資料中看到有類似的郵戳,但從來都是隻聞其名,現在居然找到了實物,“這些原件非常寶貴。”
  著名南京大屠殺研究專家孫宅巍教授告訴記者,日軍侵華的時候采用的是軍郵製度,郵政部門是跟著軍隊走的,“野戰郵便局”的字樣是很好的證據。在他看來,這些郵戳的重要之處在於讓信件的真實性無可置疑。“郵戳證明了信確實是從戰地寄回去的,有了郵戳的信是不可能造假的,是鐵證。”曾多次前往日本搜集南京戰役期間日軍信件、日記的王衛星教授則表示,他曾經在日本的資料館裏搜集到過此類郵戳的複印件,但這次江東門紀念館找到了原件,“在我的印象裏,這應該是我們第一次拿到原件,價值很高。”
  抗戰軍旗70年後經“網購”重回南京
  南京保衛戰,國軍第48師在棲霞山一帶抗戰,其所屬衛生連的軍旗不幸落入日軍手中,並被帶回日本。讓人唏噓的是,這麵記載了中國壯士光榮與屈辱的軍旗在70年後,竟以“網絡拍賣”的方式回到了祖國……
  這是一麵青天白日軍旗,旗幟左邊白底黑字寫著“陸軍第四十八師衛生連”的字樣。與一般軍旗不同的是,這麵旗幟上邊還綴著一麵小小的綠地紅十字旗。大東仁先生告訴記者,類似的旗幟據他所知,在全日本就找到過兩麵。這麵旗幟的得來還頗有戲劇性,是大東仁在日本雅虎網站上看到有人把軍旗拿到網上拍賣,趕緊以15萬日元(約9000元人民幣)的拍價獲得,送到江東門紀念館。以這樣的方式回到闊別70年的祖國,這麵軍旗的命運讓人感歎。
  朱成山館長告訴記者,這是紀念館第一次收集到這樣的軍旗,這麵寶貴的軍旗填補了紀念館很重要的一塊——關於南京保衛戰的陳列空白。
  軍國主義者為戰爭掏空兒童儲錢罐
  日軍侵華期間,由於軍國主義的欺騙宣傳,為數眾多的日本青年狂熱地投入到戰爭中去。這股戰爭狂熱甚至波及到了沒成年的兒童。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當時日本兒童的玩具,讓我們再次震驚於軍國主義的瘋狂。
  富家孩子玩的軍艦模型,窮人家的孩子玩的木頭坦克上都飄著軍國主義旗幟,孩子的文具盒上都有飛機和潛水艇的圖像……這就是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戰時日本玩具。記者看到,連中國地圖都被做成了跳棋,可見軍國主義者的野心!而一個做成子彈頭形狀的儲錢罐尤其引人注目:上麵清楚地寫著三個紅色大漢字“此一錢”。朱成山告訴記者,在日語裏“錢”和“戰”是同音字,“此一錢”就是“此一戰”的意思,日本軍國主義為了戰爭開銷,連孩子的零用錢都盯上了!
  一麵書有“小源原一郎祝入江芳世入營”字樣、類似於“錦旗”的旗幡則把當時日本青年的盲目狂熱體現得淋漓盡致。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日軍侵華期間,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盛行,很多人以參軍為榮,一旦進入部隊,親朋好友都會送去各式的禮物表示慶祝。這種恭祝入伍的旗幟是當時時興的禮物之一。而其國內婦女做給前線侵略軍的“慰問袋”,也被大東仁先生搜集到了。
  中國軍民英勇作戰擊落日軍兩飛機
  本報曾經推出過“1937,南京壯士”的專題,緬懷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軍人。而在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文物裏,也有可以證明當年將士們浴血奮戰的珍貴證據。
  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一封寫給“少尉吉岡重”的信,證實在1937年8月的南京空戰中,有兩架日本飛機被中國軍民擊落。“吉岡重”參與了救助兩名被擊落飛行員的行動,受到了航空指揮官的表彰。而在1937年12月期間,日本飛機在南京上空撒下的“勸降書”,這次也是首次被搜集到。大東仁和朱成山都認為,這些東西從側麵也反映了中國軍民抵抗之激烈,信心之堅決。
  同時被大東仁先生搜集到的還有日軍隨軍畫家的作品,裏麵可以很清晰地分辨出挹江門城樓,還有國內首次征集到的盾牌狀日軍退伍紀念章、侵華日軍將領的命令書等等一大批珍貴文物。朱成山說,這些年來,紀念館一直致力於文物征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此次大東仁捐贈的文物極大豐富了館藏,為當年的曆史增添了更多的鐵證。而這批珍貴的文物都將在今年12月13日開放的紀念館新館中與公眾見麵。
  “這不僅僅是我們僧侶要做的”
  ——本報記者專訪大東仁
  昨天下午,在江東門紀念館,義務幫助搜集大屠殺相關文物的日本僧侶大東仁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在回答記者“為什麽要幫忙搜集這些文物”的問題時,大東仁先生首先強調了自己“僧侶”的身份:“佛教不能殺生,對戰爭我們要反省,要有自己的責任。”42歲的大東仁是日本名古屋人,在大學裏主修的是近代史,畢業後,他就開始了搜集南京大屠殺證物的工作。2005年12月13日,他正式接受南京紀念館委托在日本搜集相關證物。“悲慘的曆史已經過去,我們的責任是不讓這段悲慘的曆史重現,不再有屠殺。”大東仁說這句話時身子半躬了一下,“這不僅僅是我們僧侶要做的事情。”
  大東仁承認,在日本搜集這些證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遇到過很多阻力,不過很幸運,我有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幫我做這些事。”大東仁的搜集工作很是辛苦,為了一些文獻,他跑了數不清的舊書店、舊書攤,有一點點線索都要親自上門拜訪。“是日本發動了戰爭,我們要反省。而反省曆史首先要認識曆史,曆史是要靠證據的。為了這些證據我必須這麽去做。”看得出來,大東仁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甚是愛惜,在攝影記者紛紛擁上來拍照時,大東仁明顯做了一個雙臂彎曲的保護動作。
  記者又問他在搜集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麽,大東仁思考了一會說:“是很多日本士兵在日記、信件裏寫下了‘中國人真勇敢’,‘中國人是好樣的’這樣的字樣。能得到敵人的稱讚,說明中國軍民的抗戰精神的確讓人感動。”說完這些,大東仁默默地背上一個大挎包,留下了一個不足1.7米的背影和滿滿一桌珍貴的曆史鐵證。
  哈爾濱誌願者也搜集了125件證物
  昨天與大東仁搜集的證物一起到達江東門紀念館的,還有另一個國內誌願者——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張廣勝搜集來的125件證物。這些證物將一並於今年12月13日江東門新館開放時與南京市民見麵。
  張廣勝搜集的證物主要是日軍遺留的武器裝備和生活用品。包括7頂鋼盔,15枚手榴彈,30發“三八大蓋”子彈,以及軍刀、刀鞘、馬鐙、軍用油壺、電話機、炮彈片、望遠鏡、鐵麵具等等,還有標明“軍用”的牙刷、水果刀、剃須刀等。
  記者試圖聯係張廣勝,被婉言謝絕,因為張廣勝隻想默默地為曆史做點貢獻,不想被媒體打攪。紀念館人士告訴記者,館裏發出征集文物的公告後,在哈市做生意的張廣勝就主動聯係,擔當起誌願者的工作。除了一些必要經費由館裏撥外,今年37歲的張廣勝自己也為這項工作投了不少錢。這次張廣勝搜集的證物,也填補了不少紀念館內的陳列空白。“可以想見的是,12月13日新館開放後,陳列品將非常豐富、厚重。” (文:李軍 攝影:裴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