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上中國對新疆的五次控製

(2007-10-09 18:06:21) 下一個

2006.12..11

新疆古稱西域(狹義指玉門以西、蔥嶺以東地區),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他處於亞洲大陸的腹地。據專家考證,曾有30多個古代部落或民族在這裏不斷繁衍生息,使用過30種以上的語言。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製、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但究竟是何種人幾無法得知。

  中國古代對新疆的了解,最早的是在周穆王見西王母的傳說中,當然這並不完全可信。秦代與胡人爭的是河套地區,勢力並沒擴張到新疆。對新疆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當時中國北方強大的匈奴王朝統治著新疆,漢王朝為打敗匈奴遂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

  1.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漢朝在此置武威、酒泉兩郡(後改為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係。將中國的勢力擴大到了甘肅寧夏一帶。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幹納),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公元前60年,駐紮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

  2.西漢末,內地政局不穩天山南北各地複陷入分裂割據狀態。東漢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統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其中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於天山一帶擊敗匈奴呼衍王部,占據伊吾(今哈密市)。同時,班超受命順天山南麓西進攻,南征北戰,穩定了漢對新疆控製,這是中國第二次控製新疆。

  3.東漢末,中原大亂,新疆不再接受中央控製,魏晉南北朝及隋王朝都未能完全恢複對新疆的控製,此時突厥人開始稱霸西部,大部分新疆都在突厥汗國的控製之下。唐王朝空前強大,李世民擊敗突厥,唐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這是中國第三次控製新疆。

  失控的曆史:高仙芝兵敗坦邏斯、安史之亂,使得中央政府再一次失去了對新疆的控製。回鶻汗國、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王國繼起於新疆,10世紀初喀喇汗王朝開始信奉伊斯蘭教。改變了回鶻及其它操突厥語係諸部族的宗教信仰,而且了逐漸取代了天山以南地區佛教的長達數百年的統治地位,並迫使原在天山以南地區長期流行的襖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也退出這一地區。宋朝時契丹族敗兵進入新疆,建立西遼政權,控製了新疆大部分地區。

  13世紀蒙古人迅速崛起,1218年(嘉定十一年),蒙古首領成吉思汗率大軍橫掃天山南北,滅西遼政權,不久,又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兒子察合台統治。是為察合台汗國。開始了蒙古族對新疆的控製!

  這時原在這裏活動、並已經融合了眾多操突厥語部落的“回鶻”,在漢文史籍中開始改寫為“畏兀兒”。這說明,天山南北原許多操突厥語部落部族之間的長期融合過程已基本完成,近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族已初步形成了!察合台汗國開始服從蒙古帝國的統治,後脫離元朝控製成為獨立的汗國。

  14世紀初,察合台汗國統治層發生分裂,汗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畏兀兒族集中生活的天山以南地區主要處於東察合台汗國(1348-1513年)統治之下。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蒙古統治者失去今北京後退回大漠南北。不久,東察合台汗國也發生內亂,四分五裂,今新疆境內出現許多割據政權,“地大者稱國,小者止稱地麵”。這些政權的統治者雖然基本上還是蒙古貴族的後裔控製了新疆。

  15世紀初,已經畏兀兒化的蒙古察合台後裔賽伊德擊敗各政敵,於1514年(明武宗正德九年)率兵攻下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等天山南部各地,消滅了東察合台汗國,在葉爾羌(今莎車)建立了新的政權,史稱葉爾羌汗國。葉爾羌汗國後期,由於宗教中自稱穆罕默德後裔的和卓勢力的介入,汗國發生分裂,由白山派和黑山派輪流坐莊。

  蒙古族此時分漠南蒙古(在今內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在今外蒙古,明時稱作韃靼)和漠西厄魯特蒙古(明時稱作瓦刺,曾長期與明作戰,一度俘明英宗,圍北京,後與明約和)三大部。厄魯特蒙古又分為四部,即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四部各有其牧地,準噶爾部遊牧於伊犁,和碩特部遊牧於烏魯木齊,杜爾伯特部遊牧於額爾齊斯河,土爾扈特部遊牧於雅爾(即塔爾巴哈台)。1640年準噶爾汗國建立,首都伊犁。 1680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引準噶爾蒙古軍隊12000餘人越天山南下,攻滅了葉爾羌汗國,控製了新疆。

噶爾丹得隴望蜀兼並四部,進攻漠北的喀爾喀蒙古,殺得該部王公貴族向清王朝求救,公元1690年康熙帝為製止噶爾丹繼續南下出兵相拒,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大敗噶爾丹。1696年又敗之於昭莫多,噶爾丹勢窮自盡。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繼汗位。1715年,準噶爾軍攻入拉薩,清廷遣軍入藏,又擊敗準噶爾軍,迫其撤出西藏。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繼位,雍正九年(1731年),在和通泊之戰中大敗清軍。次年,清軍發起光顯寺之戰,才打敗準噶爾軍隊,雙方都無力消滅對方,隻好戰罷談和。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達瓦齊奪得汗位後,與阿睦爾撒納互相攻伐。1754年,阿睦爾撒納降清。次年,清朝乘機發兵,直搗伊犁,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阿睦爾撒納隨後在準噶爾掌權,可他不同意清朝分開四部的做法,意欲控製新疆。乾隆決定滅之,1757年清軍在兆惠統領下從巴裏坤(今屬新疆)等地分路進擊,阿睦爾撒納全軍覆沒,隻身逃沙俄,同年病死。清軍屠滅準噶爾部數十萬人,和準噶爾汗國打了近七十年仗最終得勝,蒙古族對新疆五百年的統治方告結束。

  4.準噶爾部囚禁在伊犁的白山派和卓首領穆罕默特(已死)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霍集占兄弟(史稱“大小和卓木”)被清軍釋放。大和卓返葉兒羌(今莎車)統領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伊斯蘭教務。次年,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與大和卓一起集眾數十萬叛亂,1758年乾隆命定邊將軍兆惠平回,1759年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1.5萬分別攻喀什噶爾和葉兒羌。大、小和卓棄城南逃,越蔥嶺西遁。清軍追擊,獲叛軍降卒1.2萬餘。八月,大、小和卓被巴達克山部首領素勒坦沙執殺。清朝遂統一了新疆,這是中國對新疆的第四次控製。乾隆帝為這片新收入的土地起名叫“新疆”!

  1840年(清朝道光二十年)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後,受國內外形勢的影響,新疆政局發生多次重大事件,影響到維吾爾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一是和卓後裔在南疆地區的多次作亂。大小和卓叛亂失敗被殺後,其後裔流散到中亞各地。到道光初年,已長大成人的張格爾、玉素甫(大小和卓之孫一輩)在中亞浩罕汗國支持下,糾集追隨者一再入卡作亂,一度攻占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等城。1840年以後,和卓後裔倭裏罕、邁買的明、鐵完庫裏等(大小和卓重孫一輩)又不斷入卡作亂。

到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時,全疆出現了以伊犁為中心的蘇丹政權,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妥得麟政權、以庫車為中心的熱西丁政權、和以和田、喀什、葉爾羌等為中心的各個地方政權。在這些政權中,除烏魯木齊妥得麟政權主要是以回族為主的政權外,其它各地建立的政權幾乎都是以維吾爾族為主建立的政權。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初,浩罕軍官阿古柏與和卓後裔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侵入喀什噶爾。阿古柏利用“和卓(聖裔)”、“聖戰”名義,先後擊敗葉爾羌、和田、庫車、烏魯木齊等各地並存的政權,占據了天山以南及烏魯木齊等新疆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哲爾沙得汗國(意為七城汗國)。中央政府再次失去對新疆的控製。

  5.1875年(清朝德宗光緒五年)清朝政府任命陝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收複新疆。於1877年(光緒三年)把擊敗阿古柏軍隊,將之驅逐出新疆。這是中國對新疆的第五次控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