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強悍的趙國 zt

(2007-10-09 18:06:21) 下一個
(一)

戰國七雄中的趙國無論從疆土,人口,實力上來看都不是最強大的。甚至連三強都數不上,楚 地方千裏帶甲百萬 地處南方 戰略地位可攻可守,齊 雄占東方 國家財富居戰國之首 民眾且糧足 ,魏 鐵甲步兵稱雄七國數次攻趙 甚至占據邯鄲3年之久,秦 地勢險要 兵伍善戰。隻有燕,韓實力稍遜。而趙地處各國之要衝,可謂爭地也!北有胡林 匈奴 東有強齊 南有悍魏 西有虎狼之國秦。麵對如此惡劣的環境,趙似乎隻有招架之力,事實上武靈王改革前都是如此。


趙武靈王一位天資卓越 膽識過人 抱負遠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鄲地區紀念趙武靈王的建築還很多。其在位時期進行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征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試想一下在現實的今天如果全國軍隊改變為一個被試為邊族的服飾和軍種,這阻力該有多大。但趙武靈王辦到了,可以相信這次改革對趙國日後的縱橫七國是很重要的。



(二)



修長城是認為抵禦邊族最好的防禦措施,一方麵,抵消邊族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另一方麵,使步兵有可以依賴的陣線。趙國要想縱橫七國必須解除後顧之憂——匈奴的侵擾,以便騰出兵力進行南方的爭霸。


但問題是修長城是公認的耗費人力 財力的措施,秦修長城動用近百萬的罪民,造成民憤極大。明整修長城亦耗費了極大代價。而趙國全國人口不過一百多萬,卻修建了令後人驚歎的工程,並且曆史上沒有發生任何暴亂..... 。而秦統一後的修建不過將舊燕趙長城連起來。



(三)



抵禦匈奴一直是中原國家統一後必為之事,秦蒙恬率軍30萬兩年平之動用民力頗重,漢前後率近百萬之軍平定匈奴且國力大傷。而趙李牧僅率步5萬弓10萬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邊民為主。





(四)



曆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即爆發在秦趙之間,秦後期的東征主要障礙便是趙,兩國征戰互有勝負。趙便成為秦的主要目標。原因不說了,廉頗率軍抗之,秦不得進。兩軍相持,趙國小糧缺,向齊借糧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趙王隻能選擇決戰。用趙括代廉頗,標誌著趙從戰略防守向戰略進攻的轉變。對於趙括的任免,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評述但我的觀點是趙括非隻會紙上談兵的年輕將領(日後解釋)。


結果大家很清楚,趙主力被圍且援軍一直打不通包圍線,最後40萬趙兵被坑殺。我要說的是,趙前後因作戰傷亡不過8萬,而秦傷亡則過半約30萬左右(秦總兵力在100萬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趙兵頑強的戰鬥力和熟練的單兵戰術,才動了殺念。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趙軍在兵圍的46天裏,沒有糧草裝備的補給和援軍的支援,軍內皆食人屍,每天秦之輕兵(敢死隊性質)不斷的日夜進攻。心理和生理上以達極限,而堅持了46天實屬不易。一個軍隊的戰鬥力在什麽情況可以檢驗,就是在無外援且自己補給全無,對手強大的情況下顯現的,而不是在其連連勝利中顯現的。


戰後,燕國以為趙弱,率軍近40萬分兵擊趙,結果被趙打敗不說,反被奪取好幾個城池。分析:燕軍之敗有三,一 師出無名,燕趙之間關係一向良好,兩國幾乎沒有交過戰,故燕兵對燕王攻趙多有不解而多懈誌。二 燕軍分兵多處,希望依仗兵力優勢在最短時間內攻占趙地,反而被趙各個擊破。三 燕軍將領指揮能力不如趙,且燕兵作戰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趙臨時組織起來的下民的作戰能力。趙勝亦有其三:一 長平之敗後全國悲憤萬分,兵法雲:哀兵必勝。二 長平之敗後趙為防秦長驅直入,進攻邯鄲已經在最短時間內組織了另一支生力軍且連日操練,戰鬥力頗強。三 趙之將領指揮藝術頗為嫻熟,對付秦可能吃力但對付燕綽綽有餘,趙民尚武。臨時組織起來的即具備戰鬥力,加上燕軍分兵作戰勝利在望。


燕軍在進攻趙地時,幾乎每城都遭到了頑強的阻擊,為趙主力分殲燕軍製造了條件。最後在趙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下燕軍一敗即潰。最後燕王不得不出質子、割地以換被俘的近20萬燕軍。從中我們亦看到趙軍作戰力的強悍。



(五)邯鄲之戰



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原因:一 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傷亡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占邯鄲滅亡趙。二 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後果亂)。三 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趙對於事後的割地卻產生了分歧,細節不說了。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這一切最終導致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其中關於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認為有三:一 長平之戰秦贏的頗險,並領略到趙人頑強的戰鬥意誌。而這有不同於秦兵的頑強。秦兵之頑強在於利誘即有戰功即可封爵得地,趙兵之頑強則源於其內在的民族氣質和尚武傳統。二 秦兵傷亡慘重,尤其是掌握熟練作戰技術的秦精銳部隊(輕兵、騎兵、車兵、弩兵),這時秦主力部隊多為剛加入的下民作戰能力有限。對於側翼的安全更是危險,秦如進攻趙都隨時有可能被魏楚聯軍圍殲。三 對於秦王對範相的言聽計從頗為不滿。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即令軍60萬進攻趙邯鄲。


趙對於秦的進攻準備可以說到了極致,因為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遊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戰爭開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 司馬梗率軍進攻韓之太原,取之,盡得上黨地,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並於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關於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采取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征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齡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秦五大夫王陵於邯鄲城下望著邯鄲周圍萬頃蒼綠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渠,而兵趙之主力早已於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為老弱病殘,隻需月餘便可攻下。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牆,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著一種決不屈服和複仇的麵容。心中竟然產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誌。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麵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麵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裏。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軍趙勝,於寒冬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並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

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餘,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麵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裏,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隻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複河東六百裏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曆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部隊兵員損失近四十萬。此後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禦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邯鄲守軍趙國防禦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邯鄲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禦最完備的城市之一。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舍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於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結一致。

關於邯鄲之戰,我認為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柏林戰役。秦國對趙直接間接動用兵力在五十萬人左右,其中對邯鄲作戰的部隊就達二十五萬人,加上輜重部隊將近三十萬人。說其悲烈,更多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如前所述趙國的兵力、國力在長平之戰後已大不如前,邯鄲地區可作戰的部隊不過十萬。且在秦軍不斷圍困和進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實在令人驚歎。邯鄲之戰以其說是是趙軍的勝利不如說是趙民的勝利,趙國下民主要是邯鄲下民為保衛邯鄲所付出代價是沉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壯。試想一下戰前趙國各地的軍隊、糧草源源不斷匯聚邯鄲,趙國下民眾誌成城日日夜夜修繕城池,磨礪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壯觀。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誌協的風氣是多麽的重要。


(六)我們還有將軍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國都蠢蠢欲動,首先動手的是燕國,如前所述。此戰對趙影響:一,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地位;二,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複了作戰的自信;三,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家安全係數;四,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此戰中,龐鍰、樂乘、李牧脫穎而出,讓趙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趙國的中興似乎仍有希望。

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已經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領趙國士卒繼續作戰,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中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其後因事逃奔魏,後轉至楚為將,率軍作戰因楚兵不如趙兵,戰不得誌,在壽春抑鬱而終,臨死思報趙國。從廉頗事楚中,我們可以看出:廉頗為將近五十多年,可以說對軍事相當精通和熟悉。廉頗於楚為將,戰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為楚兵弱於趙兵。這一點很重要,部隊兵員的素質也決定著將領的指揮意圖是否可以順利的實現,趙人尚武且多戰,兵員耐性強、有服從意識,且善騎射。而楚軍作戰機動性差、部隊抗打擊能力弱、野戰能力不強(這些構成項燕之敗的原因)。當然優秀的將軍會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同樣優秀的部隊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將軍。培養一支優秀的部隊可能需要幾十年,但它至少影響幾百年。廉頗老了,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訓練楚軍,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

龐鍰在廉頗出走後,麵對秦國、燕國的進攻毅然挑起了趙國的大梁。趙悼襄王三年,燕軍十萬犯趙,龐鍰率軍抵之。於常山東垣,深溝高壘以待燕軍。此戰中,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射燕,其傷亡甚重。無論攻城戰、野戰燕軍皆不利。後撤,遭遇李牧軍。又撤,遇龐鍰軍,戰大敗。此戰殺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其後與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趙王讚其曰:“將軍武勇,廉頗還趙”。趙悼襄王四年,龐鍰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趙悼襄王六年秦長安君及大將軍蒙驁率軍十萬攻趙,龐鍰領軍十萬禦之,殺秦軍三萬,射殺蒙驁。趙國頓時國威大震。

李牧趙國代郡的守將,帶兵有方,卻匈奴而威於北方。李牧帶兵好野戰,善長途奔襲作戰。趙幽穆二年,秦攻趙武城(邯鄲南),趙將軍扈輒領軍十萬救之,敗之,斬首十萬。邯鄲兵力空虛,而召李牧及代郡軍五萬人救邯。大敗秦軍,殺其數萬。封武安君。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七年,秦將王翦、楊端和率軍攻趙,李牧率軍屯灰泉山,數戰秦皆不利,不敢近。後趙王受間殺李牧,。一年後,邯鄲為秦。

其後趙公子嘉於代地稱王,思奪舊都。六年後被秦滅。


總結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期間能臣、健將、義士、名儒相約輩出。戰國四大將軍,秦趙平分秋色。對於趙國的強悍說的太多了,所以也論述一下趙國、趙人、趙兵的不足。

趙國的改革,更多的側重於軍事,強調以武興國,故趙國的國運也是隨著其軍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於趙國尚武重利,長期輕視農業和內政的發展,而間接導致趙國後期長年戰爭中糧草和兵員的問題。最明顯的是長平之戰中,廉頗二十萬守長平。僅半年,趙國的糧食供給便開始吃力了,這也是趙括將軍為何執意出營與秦軍決戰的原因之一。同時,趙孝成王在得知趙括軍被圍且糧道阻的消息後,為何不全力相救?難道趙王不知道這四十萬大軍的重要性嗎?當然知道,而且趙王竭力集結各地殘餘守軍,以打破包圍圈。但整體實力較差的趙國始終無法突破秦之防線,眼睜睜看著四十萬士卒歸於塵土。當然也與最高決策層的優柔寡斷有關,但根本是趙國整體的實力不足。就如台灣問題,要麽大陸實力發展十分強大,順勢推舟。要麽在未來台海戰爭中,破釜沉舟、全無顧忌、集中全力無論代價多大,誓克之。一場戰爭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敗沉浮。

趙民風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俠義之士。由於趙長期處於戰爭期間,故趙民自幼就有習武之風,全民敬賢士、勇將,所以趙地各地都彌漫英雄主義的氣息。趙人重商而惡農作,多懶慢。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誌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隻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製的。再者,趙兵多尚俠義,軍勢不穩定。

談趙國強悍的曆史,無非是為了勉力今人。對中國進行的軍事變革,其內容不僅僅是裝備上的更新換代,還應包括全民的準軍事教育、尚武觀念的樹立及部隊自身的創新革命。其中一個國家的尚武傳統很重要,其直接影響一支部隊作戰能力。縱觀曆史,尚武(而非黷武)總能帶來一個國家的興旺長存。趙國曆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隻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齊國偏安膠東,無外患之憂,國人怯戰。有很多人羨慕德意誌這個國家,人才濟濟、軍事強盛、士卒善戰、國人一心,這由它的地理位置所決定,有時感覺趙國跟德國很像,表現在許多方麵,不說了。

全民的準軍事化教育,內容和含義不說了。它的作用可以使一個國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臨戰準備和提供有熟練軍事技能,短時間訓練即可投入作戰兵源。這其中還有個問題,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以何為榮,以何為其奮鬥目標。這是一個體係性工程,包括很多方麵,簡單說一個社會僅是崇拜金錢、權力是不行的。在此不詳述。

有時我們抱怨中國現代和近代,出色的不世的將軍太少了。這前麵已說過,優秀的將軍會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同樣優秀的部隊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將軍。一支優秀的部隊需要優秀的國民和相應的傳統相依存。看看戰國的曆史不難發現,為什麽秦趙兩國良將、名士輩出,而其他五國卻名將少有。這當然與其國家傳統有關。德國名將很多,原因是一樣的。優秀的國家培養出優秀的部隊,優秀的部隊也會鍛煉出優秀的將軍,優秀的將軍指揮出優秀的戰役。我們何去何從已經很清楚了。

以下專門談一下從趙國發展中看的軍事問題及啟示,趙國軍隊包括秦國軍隊的強大,說明了很多問題。首先,一支軍隊要有傳統,如果沒有,國家機器可人為製造。其次,國家應意識到戰爭,是一國做任何事都應考慮的問題。部隊的臨戰意識要強。再次,軍隊要具有創新性,靈活性,最起碼不能壓製,老氣橫秋的話就完了。

趙卒臨戰勇不畏危是靠傳統,秦卒好戰樂殺是靠利誘。社會對軍人的評價體係和國家軍人的獎勵晉級體係是很重要的。前者簡單說是軍人的地位,及獨特身份的社會尊敬程度,後者是部隊自身對軍人的激勵體係。在此詳述後者,戰國將領選拔除貴族外都是在實戰中脫穎而出的,重其戰力。現代的中國軍隊軍官的晉升靠的是什麽?是年限、資曆、關係、金錢。如果白起這樣的人到了中國軍隊中,用不了幾年必然轉業。一,沒有關係,晉升隻能靠年限,你想帶兵作出業績,可惜沒有機會;二,家無巨資,人情疏通,心有餘而力不足;三,如個人太恃才傲物,不懂沉誌,對不起你隻能轉業。看央視?沙場點兵?中的龐承功的年輕有為,沒結婚呢就晉升至中校,靠什麽?碩士的學曆、與高級軍官的關係。太多的不成熟和草率,動不動一個營沒了,幸好是演習。如果讓其如此的將領率軍作戰,中國的士兵不知又犧牲多少才能換回他的成熟。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趙馬服君趙奢以慎兵戰而聞達諸侯。中國軍隊的軍官選拔標準:靠學曆,造成軍官隻重理論而輕實踐,部隊中紙上談兵者多矣,秦趙選將多靠軍功,和平時期也看其下兵員素質。中國軍隊輕視基層士兵,士兵如個人技戰術再好,沒有學曆照樣提不了幹。士官階層待遇和地位低。年限,尉官三年校官四年,造成軍官層多求無過而無進取心。三,軍官選拔程序和標準的太多漏洞、不嚴謹、人為性大,造成部隊軍官,重關係輕業績,甚至有明碼標價者。高幹子弟無才識、威信即可平步青雲。其中亦有才識過人者但更多的人平庸無為。軍隊晉階製度改革勢在必行,軍官從士兵做起,選拔製舉薦製並舉。人事選拔權上收、統一、集中,程序嚴格、規製。采用功績製。不說了

關於中國軍隊的其他問題,不說了。

燕趙之地自古多悲涼之士,古代其地幾陷異族之手,其反抗之誌從未斷絕。近代如抗日鬥爭,舉目華夏尤燕趙之地多反抗,晉冀魯、晉察冀抗日根椐地成為敵後抗日的中堅力量。在看到古人那卓越的業績,今人卻如此無能,常感悲歎。予身出邯地,望古趙之訓,時有針氈之感;遊閱古史舊地,想昔日先人曆長平之難、邯鄲之危而猶思圖強,不覺氣誌從升,戰意昂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