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佩孚十九年夏在四川綏定軍官教育團講演詞

(2012-02-29 20:23:37) 下一個
十九年夏在四川綏定軍官教育團講演詞 餘來川三年,厚擾各方,至為感謝。此行出省,道經綏城,特向地方人士,與劉督辦劉師長及諸君道謝。茲當臨別之際,特貢數言。 今日之軍士,即將來之將帥,譬諸樹木,由小而大。故自古中國練兵,先重練將。蓋得一良將,即可得無數精兵也。連長為百人之將,團長為千人之將,旅長為三千人之將,師長為萬人之將。由是言之,連長以上皆將也。故善將兵者,尤重將將。當世之為將者,不能喻此,故多失敗。今之軍製,軍長將三師,得三師長則一軍完整。一師得兩旅長,一旅得二三團長,一團得三營長,一營得四連長,一連得三排長,則事順易舉,力省功多矣,此將將之效也。夫將才可分八種,日天將、地將、神將、威將、猛將、勇將、儒將、大將。一、天將 學問高深,知氣運之盛衰,及國家治亂興亡之本源,而能有以救濟之;臨陣知風雲雷雨之變化,能因而利用之者,謂之天將。 二、地將 知山林JII澤險阻之形,識迂直之用,明順逆之勢,能因地形而築堅扼險以禦敵,或取捷徑間道,出奇以克效者,謂之地將。今之地形交通及築城等學科,均屬此種。 三、神將 知因果、善變化、神出鬼沒,使敵不測者,謂之神將。如武侯在赤壁利用東風以破曹軍及在五丈原假托神兵以惑司馬懿,即其例也。 四、威將 軍紀嚴明,信賞必罰,敵聞喪膽,行軍所過,秋毫無犯,如程不識之刁鬥森嚴,嶽武穆之壁壘鞏固,故金人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稱,如此等者是謂威將。 五、猛將 衝鋒陷陣,敢死敢戰,謂之猛將。如漢張桓侯、宋牛皋之類是也。 六、勇將 英勇絕倫,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精神。無論敵兵多寡,地形險易,俱能勇往直前,用少數以克大敵。如關聖以五百校刀手大破黃巾三十萬眾,嶽武穆以八百背嵬軍,大破金兵六十萬眾,是謂勇將。 七、儒將 上知天文,下明地理,中通人事i可勇可猛,能威能武,凡關於國家之貧富、人民之向背、軍實之配備、餉銀之籌劃,均能運用裕如。如張良、鄧禹、諸葛、範仲淹、韓琦等是也。 八、大將 以上七種將才之能力,本自不必各擅其長,而能運用以上七種將才,使之各盡聽長,以效忠於國家者,此之謂大將。 以上八種將才,與諸君現在所學之學科,多有相關係之點。諸君所學者,有典範令、戰術、戰略三種。名雖不同,其實則一,不過由淺人深,稍有差異耳。一、典範令其操場動作,多有《書經·牧誓篇》所載者,如“不愆與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即行進停止諸動作是也。如“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即跑步立定等動作是也。至於變換方向,如《吳子兵法》所載:“左則右之,前則後之,跪則起之,行則止之,分則合之,結則解之。”即今之左轉、右轉、向後轉及起伏散合諸動作是也。能將此語領略於胸,則不啻讀一部典範令已。二、戰術戰術所最要者,各種兵之性能及攻守之運用也。甲、步兵用於山林川澤平原無不適宜,故為各種兵之主幹。乙、騎兵大部用以衝鋒、抄襲、威逼、掩護,小部用以偵察敵情,但大部利於平原不利於山林,適用於黃河流域,不適宜於長江流域,亦為輔助兵。丙、炮兵係以威力壓迫敵人,並攻擊堅固敵壘以輔步兵,為軍中之骨幹,惟南方多山地,易用輕炮,北方多平原易用重炮、野炮。丁、工兵掘壕、築壘、平路、搭橋及安設地雷、電話等項,故亦為輔助兵。戊、輕重兵屬於交通,以利運輸,北用車輛,南用人力及船筏。亦為輔助兵,並為軍中之命脈。 各種兵之性能既明,再進言戰術之攻守。攻擊之法有三:一、正麵攻擊;二、一翼攻擊;三、迂回攻擊。三者不外正攻與輔攻,或主攻與助攻,防禦法雖多,亦不外第一、二、三法之分配,其實隻分攻勢防禦與守勢防禦。攻勢防禦須留突擊路;守勢防禦,須留退欲路。了解戰術後,更能參考孫子兵法,拿準時機便可造成威猛之將才。 戰略與戰術同,不過更多一種政略之運用。故須知民心之向背,人民之負擔,財政之出入,外交之親善及一切之狀況。其他如攻勢亦可分為正麵攻擊、側麵攻擊與包圍攻擊三者。守勢亦與戰術同,不過部隊太大,不能直接將兵耳。研究戰術、戰略後,更參考尉繚子之“天官時日法”,得為天將。參考孫子“九地法”,及“太公豹韜”、“犬韜”,得為地將;參考“虎韜”、“犬韜”得為猛將;參考孫子《火攻篇》得為神將;參考“司馬法”得為威將;參考太公之“文韜”、“武韜”得為儒將;兼而有之則為大將。 諸位所學之兵器射擊,古今兵器雖各不同,然性質則一,其理亦一。古者用戈矛以作戰,繼之以弓箭。近時使用槍炮,中間所差異者,射程之遠近而已。百步穿楊,百發百中,效力在百步以內,步槍射程遠二千米突,實效力突在五百米以內,若能習八百步穿楊,便與步槍效力相差不遠。炮分山炮、野炮。山炮射程較遠七千米突,實有效射程不過四千米突,實是古之百步穿楊,今不過變為數千步之穿楊而已,又何異哉。再當炮火射擊時,須視敵人火力大小。敵人炮火小,則用直接射擊;敵人炮火大,則用間接射擊,以免我炮隊陣地,在未決戰前,被敵毀滅。能將各種射擊軍紀習好,亦可留名百世。如春秋時之養由基,矢貫七紮;三國時之黃忠,箭無虛發,至今尚膾炙人口。蓋射擊有準,即可節省彈藥,又可增加效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惟在其人。 諸位所學之地形、交通、築城,三者本為一種學科。地形與兵力之關係,須因地製宜。如北方多平原,則適用大部隊雄厚兵力。南方多山嶺豁壑,則適用小部隊靈活兵力。交通所以利運輸,南用船舶負擔,北用車輛。築城所以固防禦,南利山嶺,北利城池。三者細加研究,更參考孫子《九地篇》“六韜”中之豹韜、犬韜,可為地將。 諸位所學之軍製學,是發明於黃帝,後世繼之,稍有變更,近今歐西征兵製,即中國昔日之寓兵與農。井田之法,進分九區,中為公田,每夫受百畝,九井為一丘,有七十二家,出兵七十二名,有戰則出征,無戰則退耕。《周禮》雲:“行卒七十二人”。分兩排為一連,有甲士三人,合乎今之連長、排長。戎馬三匹,以資乘騎。牛三頭,車三輛,以運輜重。現今一連有一百二十六人,不過單位加大耳。古者約七連為一旅,合今之一營,千人為一營,合今之一團,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三師為一軍。今日中國之連、營、團、旅,約合各國之中隊、大隊、聯隊,不過名稱不同,人數稍有差別耳。又古兵製天子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軍。故前清近畿六師,合天子六軍製。四川一師,江蘇一師,合小國一軍製。此項學科似易實難。關於人數之分配,餉款之籌劃,服裝之準備,械彈之補充,及現役預備、後備,均屬軍製學,若能研究得法,可為儒將。如漢之蕭何,坐鎮關中,補充後方,高祖因成帝業,其重更可概見。 諸位所學之數學,又為一種專門學科,內容極其深邃,距離遠近,及地圖中比例大小,均應披圖了然。是數學關於測繪者,又非精心注意不可。諸位所學之經理學,此屬軍需專門,凡為軍官者,亦應知之。古今為軍需者,大多克扣糧餉,侵蝕公款。如漢之蕭何,唐之劉宴,明之李善長,雖善於軍需,然其中亦難免舞弊之事。一則下獄,一被刑戮,冥冥之中,似有主宰。以師部而言,一人出入有弊,則全師官佐士兵均受其剝削,眾怨沸騰,變將不測,關係之大,亦可想見。 以上所言若能研究精深,似可戰必勝,攻必克矣。然而未也,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欲求勝敵,須明敵我之狀況。明識之法,尤賴比較,約分五種。 主孰有道。即比較兩方長上,誰得民心,誰得軍心者勝。二、將孰有能。即比較兩方將領才能,誰強者勝。三、天地孰得。能得民心,即得天心。蓋風雲雷雨之變化,地形之險要,對於軍事均有關係,孰得天時、地利者孰勝。四、法令孰行。軍中所注重者,一日軍令,二日軍法,若能信賞必罰,則士卒用命,戰無不勝。五、士卒孰練。即兩方將官,孰勤於練兵者勝。識此五者,則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洵一時之良將,國家之柱石也。然欲留名後世,尤當注重精神講話一科,應知有所守有所戒。守者四:曰忠、曰孝、曰節、曰義。應戒者六:曰酒、曰色、曰財、曰氣、曰煙、曰賭。 應守者四條:一忠 中心為忠。無論何人不可不具。譬如教師,以品節詳明,作育人才為忠。如誤人子弟,挑唆訟事,即為不忠。農者能盡力工作,依限完糧為忠。若故意延宕或以多報少,以無易有,皆為不忠。工者能盡力工作為忠,若偷減材料或怠工皆為不忠。商者能貨真價實為忠,若欺詐童叟或偷捐漏稅,便為不忠。若軍人能遇為國為民之長官,能忠於長官,即是忠於國家。不幸遇有權利心重之長官,亦當曲進諫言,以挽救其失,萬不可動輒謀叛,以陷於大不忠之地步。甲子以前,中央政府,建設各軍,較現在所屬各軍略好一點,但為潮流所趨,卒致背叛中央,為世詬病。諸君須注重夏桀、商紂無道,龍逢比幹諫而死,死而無怨。關聖帝不降東吳,嶽武穆不附秦檜,均是精忠為國,馨香萬代。二孝 人能盡孝,必能盡忠,是孝實為忠之根。故古人雲: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讀書人明白事理,事親盡孝,如晨昏定省,出告人麵,冬溫夏涼,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雲雲,皆士之孝也。農者勤於耕作,使父母衣食得以無缺,無好貨財、私妻子等事,此農之孝也。商人持躬維正,屏絕煙賭淫嫖,保持精神,使事業不致失敗,足以奉養父母,此商人之孝也。至於軍人之孝,經過地方,秋毫無犯,輿情歡恰,父母聞之,中心愉悅為孝。若縱兵殃民,眾怨沸騰,辱及父母,即為不孝,且為不忠。如遇戰時,同仇敵愾為孝,畏縮不前為不孝。故紂L記》雲:“戰陣不勇,非孝也”。三節 何謂節?嶽武穆曾說:“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便是節”。禮所謂臨財無苟得,臨難無苟免也。且節如竹之有節,其勢挺拔,雖有時被大風撲倒,風過如故。近來軍人每多失節,如其不然,則國家斷不致如此之亂,人民受如此痛苦,是節之一字關係甚大。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齊田橫自殺,從死者五百人;蘇武持漢節,十九年不失。皆稱節士,至今傳頌人口。至餓不受嗟來之食,其品節為何如也。孑L子雲:“臨大節不可奪”。孟子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軍人之大節也。 四義 何謂義?義者宜也。凡事合乎情理者謂之義,不合情理者則為不義。今人之不義處甚多。如捐稅,本有一定成規,乃竟巧立名目,任意增加,苦我人民,俱違見利思義之訓。又如今之軍人,每多棄明投暗,去順效逆,明為國家之兵,暗作一己工具,陽假救國之名,陰行倒戈之實,是皆為大不義。《書》雲“從逆凶者”,此也。若關聖帝千裏尋兄,嶽武穆誌在攘夷,真所謂大義參天,增光日月矣。能守此四字,便是將將之真精神,若欲求其久遠,則有應戒者六。應戒者六條:一戒酒 酒以成禮。我所說戒酒者,非不飲酒,乃不飲過量之酒也。蓋飲酒過量,則本身不能自主,凡平時所不為者,醉後皆為之,而並不自覺,損品壞德,貽誤事機,種種醜態禍端,皆由此起。如春秋時;楚子重醉不能起,致有鄢陵之敗。即現在各國軍隊,平時醉臥街市,比比皆是,然殊失軍紀。二戒色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吾所謂戒色者,非不娶妻,為僧為道,乃不應過分,並淫人妻女。過分則身體虛弱,事業難成;淫人之妻女則己之妻女,難免將來不流為下賤,循環報應難逃也。至於多置婢妾,迷戀娼妓,自由戀愛,其患更多,尤可畏怖。故以色亡國者,曆代不免,而亡身亡家更夥。兵法雲:“將好色則士多淫”。敗壞軍紀,於斯為甚。三戒財 財為養命之源。所謂戒者,乃分外之財。如每月所獲之薪水,及公費節餘,分所應得者也。分所應得,雖萬鍾弗辭。分不應得,雖一介不宜取。故我軍人,應守臨財勿苟得之義。如甲子以前,每年各省收入,多不過千餘萬兩,用之尚覺贏餘,今則有增至十倍者尚言不足。近來軍人中,師長以上,家資有百萬千萬數千萬,皆由搜括民財或變節受賄而來,恐多不能保持也。蓋得分外之財,必有意外之禍。以逆召逆,理有必至。故《大學》雲:“貨悖而人者,亦悖而出”。四戒氣 我所謂戒氣者,非教人為無誌氣之男兒,亦非教人臨陣無勇氣之軍人。乃軍人不應妄逞意氣勇於私斫,怯於公敵,並欺壓人民之謂也。能忍能讓,則為善於養氣。養正氣,即所以去邪氣。如宋之文天祥、明之史可法,皆能善養正氣,以盡大忠道、大節道、大義道者也。五戒煙 洋煙之為害,盡人皆知。普通人吸煙戕賊身體,誌氣頹喪,荒廢事業,甚或因而致貧,淪為下流,其可畏可惜。普通人尚且如此,至於軍人而吸洋煙,則體弱骨瘦力薄,登山越嶺,已屬不勝其苦,臨陣自難久持,危險更不可言,故為軍人尤宜切戒。六戒賭 賭為牧豬兒戲,古人恥之。現在賭風甚熾,以軍界論,官賭兵無不賭,贏則花天酒地、肆意揮霍,輸則克扣餉糧,不畏國法,上行下效,往往因賭債逼迫,小則傷朋友感情,敗壞有用之精神,大則窩藏土匪,或流為盜賊,甚至貽誤戎機,其害更不可勝數。即如民初滇、黔兩軍在榮永作戰,某團長因戀賭,雖得探報以為不忙,及兵攻城,竟以無準備,被敵擊斃。又如普法戰爭,法大佐某因貪球戲,違發援兵,遂致一敗塗地。似此古今中外,不一而足,茲略舉一二,以為佐證。以上六條若能戒除淨盡,並前麵所述應守者四條,一一身體力行,並與士卒共甘苦,在世既為名將,去世亦留芳千古。況現在中國紛亂,如麻如絲。希望諸位養成大器,立德、立功以救國家之危亡,以尊邦於永固,鄙人有厚望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