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就聊聊郭女王

(2011-02-18 10:55:15) 下一個

曹丕當上太子,側妃郭氏據說起到很大作用,具體做了些什麽不知道,但我懷疑這人是很有手段的。郭氏小名女王,她爹當年極寵她,說我這個閨女是女中之王,所以就叫了女王。那時候人起名兒沒什麽忌諱。但是名字也很重要,能對人起心理暗示作用,老喊女王女王的,可能她自己就真的把自己當女王了。所以此廂給孩子起小名兒狗剩的,趕緊回家就給孩子改了吧,可以考慮叫總統。


話說郭女王自從給曹丕做了妃子,甄氏就開始失寵。那時候甄氏已經生了兒子,就是後來的魏明帝,從名分上講,甄氏也是曹丕的正室。但是因為郭氏得寵,所以後來曹丕稱帝時候立皇後,就堅持要立郭氏。但大臣們反對,說:“使不得,看看曆代皇帝,以妾為妻的都是反麵典型啊,比如夏桀商紂什麽的。皇上如今使賤人暴貴,恐怕上行下效,天下要亂。”


於是這件立後的事,耽擱了三年。對此事《魏書》和《三國誌》記載不一致,魏書說是曹丕幾次要立甄氏,甄氏都婉言拒絕了,說自己無才無德什麽的,不夠格當皇後。推辭了幾次,就到轉年夏天了。曹丕想,天兒挺熱的,不折騰這事兒了,等涼快了再迎立皇後。沒想到後來甄氏病重,到農曆六月,就崩了。曹丕那個難過呀,就追封了皇後。


而三國誌對這件事的描述就沒有那麽溫良恭儉讓了。三國誌裏是這樣說的:在郭氏及另外兩個妃子得寵以後,甄氏“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我是100%相信這個版本的,因為甄氏曾經寫過一首很長的樂府詩《塘中行》,這首詩的內容就是婦人失意埋怨老公,所以說“有怨言”,多半是確實的。而在《魏略》和《漢晉春秋》裏,對甄氏的死狀都有這樣的描述:“披發覆麵”,“以糠塞口”。可見不是正常死亡。而三國誌更明說,甄氏的死,和郭氏得寵有直接關係。


甄氏死了以後,曹丕厭屋及烏,也從此不待見甄氏生的兒子曹叡,也一直沒有立太子。大概也是一直想等郭女王生了兒子,直接立為太子,名正言順。可惜郭氏一直無子。等到後來覺得老不立太子也不是個事兒,可還是不願意立曹叡,就想立別的妃子生的兒子。有一次曹丕帶著曹叡去打獵(估計別的兒子都還小,不會騎馬),見到一對母子鹿,曹丕就跟兒子說:“我射那隻母鹿,你射那隻小鹿。”曹叡不樂意,不舉弓,說:“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說完就滿臉的淚了。曹丕一看,也放下了弓箭,而心中也定了立曹叡為太子之意。


後來曹丕生病,眼看好不了了,就把皇位傳給曹叡。


曹叡一直對母親的死耿耿於懷,一接班,就把甄氏追立為皇後,郭女王看著,不樂意了。當年甄氏死後,曹丕讓沒兒子的郭氏撫養曹叡,指望他倆經常聯絡聯絡感情,以後和平相處。可那時候曹叡都十好幾歲媳婦都娶了,不是容易忘事兒的小孩子。等曹丕一下世,曹叡就問郭女王:“我媽媽當年到底是怎麽死的?”郭女王說:“咋著?那是先帝自己賜她死的,跟我有什麽關係?你難道還想在父親屍骨未寒之際,就要為了前母枉殺後母?”


這後麵的事,還是版本不同,一個版本是,曹叡一生氣,就逼著郭女王自殺;還一個版本是,郭女王見曹叡不是省油的燈,就自己憂鬱而死了。我還是相信比較慘烈的賜死說,就算古人身體素質差點兒,哪有那麽好的事,一憂鬱就死得那麽恰到好處。所以多半就是曹叡為母報仇了。


這時候另一個曹丕當年的寵妃,大概是跟郭氏一直不和,而跟甄氏關係好,甄氏臨死之前曾經托她照看兒子。郭氏死了以後,這位李太妃就跟曹叡說:“你娘死得慘啊,下葬的時候我看見了,披頭散發,嘴裏還塞的糠。”曹叡又痛又恨,下令殯葬郭太後時候一律依著當年甄氏的情狀,也披發覆麵,口裏塞糠。兩個爭風吃醋的女人,到了最後下場竟然一模一樣。


卻說當年曹丕和甄氏,本來應該是很般配的一對兒,都是文藝青年,曹丕愛音樂,擅寫詩,甄氏也頗能寫兩筆,比如那首《塘中行》,有人甚至懷疑是曹操寫的,就是因為寫得太好啦。其實,應該還是甄氏寫的吧,曹操沒有被人拋棄過,寫不出那麽許多哀婉。


曹丕寫過不少樂府詩,其中也有讚美女人的,其中有兩首,相類似,都有句“知音識曲,善為樂方”。而史載郭女王是“不好音樂”的。那麽這個“婉如清揚,悲鳴相求”的女人,大約就是甄氏了吧。


 


附,曹丕《善哉行》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研姿巧笑,和媚心腸。


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哀弦微妙,清氣含芳。


流鄭激楚,度宮中商。


感心動耳,繡麗難忘。


離鳥夕宿。在彼中洲。


延頸鼓翼,悲鳴相求。


眷然顧之,使我心愁。


嗟爾昔人,何以忘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