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份衡量中國科技實力的“明細清單”ZT

(2007-10-07 07:48:17) 下一個
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記者 鄒聲文 )中國科技實力到底如何?圍繞這個問題,社會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科技部有關方麵經過調研,近日提交了中國科技實力報告。
如果將報告中的一係列數據排列下來,就是一份衡量中國科技實力的“明細清單”----

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目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國研究開發人員總量為142萬人,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

科技投入規模不斷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高,已經成為全球研發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究開發投入強度達到1.42%。

初步具備支撐科技發展的基礎條件。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達到同類國際實驗室裝備水平,形成了包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較完備的科技基礎條件體係,部分領域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已建成覆蓋全國的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網絡規模、網絡技術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6年底,中國電話用戶8.3億,移動用戶4.8億,均居世界第一;上網人數1.37億,上網計算機數5940萬台,寬帶接入量3530萬台,均居世界第二。

創造和發展知識產權的水平大幅提高。經過二十多年努力,中國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曆程。近年來中國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內發明專利年申請量連續三年超過國外申請量,其中商標、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4位。

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國際論文總數的世界排名已由1991年的第15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在三大國際檢索係統(指SCI,EI,ISTP)論文總數中占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在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取得了大量自主知識產權,湧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以及先進國防武器裝備等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民營科技企業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0595家,已成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生力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先鋒隊。企業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數量迅速增加,以企業為主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湧現,電子通信、電力設備、新能源、交通等領域湧現出一批創新型企業。

高技術產業規模在世界範圍內已處於較高水平。目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總產值達到34367億元,對全部製造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為15.5%。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勢頭良好,2006年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5287.5億美元,進一步優化了商品貿易的整體結構。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的重要載體。1992年到2006年,53個國家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6年,53個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43319.9億元;2007年上半年,54個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共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實現利潤1204.7億元,上繳利稅1157.7億元。

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麵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的攻克,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在主要糧棉等大宗作物科研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技術突破,產生了超級雜交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為農業增產增收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在能源領域,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取得重要進展,為調整能源結構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在礦產資源領域,突破了一批製約中國資源重點勘探領域的技術瓶頸,提高了采選冶綜合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在生態環境和防災減災領域,重點攻克了環境監測、大氣汙染控製、土壤修複等關鍵技術,建立了氣象、地震、洪澇等大型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報係統。

人口與醫療衛生科技進步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人口控製與優生優育的技術進步,為實現人口再生產從“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曆史性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在基因等創新藥物研製、中醫藥現代化以及數字化醫療設備開發方麵也取得多方麵進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支撐。

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格局已經形成。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與其中的100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合作協定。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人類肝髒蛋白質組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出任各級領導職位。

“近五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環境日益改善,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部分領域進入世界前列,整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影響迅速提高。”科技部調研室負責人說,“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良好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