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辛德勒和《辛德勒的名單》

(2010-06-10 09:10:23) 下一個
辛德勒和《辛德勒的名單》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1974)因在二戰時從德國集中營裏救出了一千二百餘名猶太人而聞名於世,實際上,圍繞著他的故事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絕對不是人能夠編出來的。
1980年,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肯尼利,到洛杉磯參加一個電影展,手提箱壞了,隻好去買一個。商店的老板叫波爾代克,是辛德勒名單上的第137個。當他知道肯尼利是一個著名作家時,就談起了辛德勒。
用他的話說,他講這個故事很多年了,沒有人認真聽。肯尼利覺得還行,於是就采訪了那些幸存者,還看了過去的工廠,寫成了一本記實傳記《辛德勒的方舟》,方舟應該來自於聖經的諾亞方舟,既上了名單就能活命。
好萊塢的大導演斯皮爾博格對辛德勒感興趣,但也是過了十年後,才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單》,斯皮爾博格肯定不會後悔,很多人認為這是他最好的電影;波爾代克更是幸運,活著看到了自己的夢想成真,既辛德勒為世人所知。

我當年也是看了電影後,才知道辛德勒,想知道他為什麽要這樣做。
我經曆過文革,自認為能比許多人能更好的理解辛德勒,比如美國人和現在中國的年輕人。我想那個時候的猶太人就跟文革時的階級敵人差不多。
看了那本書後有些失望,因為肯尼利也不知道為什麽辛德勒要那樣做。
辛德勒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德國人(嚴格說來是奧地利人,那時是一個國家)。出身在一個富裕家庭,受的那時候的教育,很早就參加了納粹黨,但對政治並不熱衷,恐怕是一個花花公子,對美酒和美女有興趣。
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原來跟猶太人有過密切的接觸,對宗教也不感興趣,最感興趣的是錢,跟現在的中國人一樣。
那麽為什麽他要那樣做呢?要知道這既違反了法律,也與當時他那個階層的的道德取向相悖。他在幫助敵人,可以說做了“眾人所不齒”的事情,用今天那些憤青的話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奸”。這是可能身敗名裂甚至掉腦袋的。
他肯定不是心血來潮,前後在四,五年的時間,用了很多手段,保護他的猶太人,用一些人的話說:是辛德勒的猶太人。坐了兩次牢,都與這些猶太人有關,實際上在那個混亂時候,離死沒有多遠,他一天到晚都跟黨衛隊打交道,心裏自然清楚。到最後,他的猶太人被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那可是死路一條,他買通了當權者,硬是把他們又拖了回來。當俄國人打來的時候,他又說服看守,不要屠殺那些猶太人,像通常德國人做的那樣,結果他們都活到了戰後。
這種事情前所未聞,毫不誇張地說,他做了人們認為隻有耶穌基督才能做的事情。也許有人說,要是耶穌基督,就能夠救所有的猶太人。說實話,我拿不準耶穌基督會不會出手,因為猶太人是異教徒,而德國人倒是他的信徒。天主教作為一個組織,在二戰中就是袖手旁觀,戰後教宗為此還專門道歉。

出名以後,當然他早死了,一些人提出了異議。集中在兩點,一個是他跟納粹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甚至可能是德國間諜。另一個是那個名單根本與他無關,因為那時候他正在監獄裏。但卻沒有人否認,正是他的努力,才使那些猶太人沒有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焚屍爐,名單是誰寫的又有什麽關係。
我們知道,戰爭的勝負往往是由後勤保障決定的,古今中外無不如此。我記得《第三帝國的興亡》就說,一些德國將領就不能理解為什麽希特勒為什麽對殺猶太人那麽感興趣,不惜為這而占用非常寶貴的鐵路運力。在那種戰爭時候,辛德勒把他的猶太人弄回來肯定要通過很很高的層次。而他因為行賄第二次坐了牢,剛剛放出來。那決不是一頓飯能解決的事情,他無疑冒了很大的風險。
他對外總是說,要重新訓練工人得化很多錢,好像他是在生產什麽尖端產品,而實際上不過是造鍋碗瓢杓。他自己心裏肯定清楚,那並不需要什麽訓練,別人也不會是傻瓜,弄不懂為什麽他非要他的猶太人,給別的他不幹,估計認為他是一個怪人,看在錢和關係的份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實際上,我們永遠弄不清楚他是如何做到的,因為他生前窮愁潦倒,默默無聞,沒有人想到去采訪他,電影中那些跟德國軍官打交道的場麵,都基本是導演編出來的。
為什麽他對他的猶太人不棄不舍,非要救他們不可。這麽強烈的動機後麵一定有點什麽做支持的,能到底是什麽呢?

有人說,他是為了戰後不被清算。但從開始他就對這些猶太人不錯,一邊利用他們賺錢,一邊從黑市弄東西讓他們吃飽,盡量保護他們,而那時正是第三帝國最風光的時候。很多人隻做第一點,那時候用奴隸勞工的多得很,包括一些現在仍然存在的大公司,那才是流行的做法,戰後的責罰也非常有限。
當然,後來誰都知道德國不行了,但用現在掉腦袋的風險去換將來不定的風險?辛德勒恐怕是一個及時行樂的人,而這樣的事一般人都不會去做。
最近有一部電影《the reader》講到一些德國看守在遭遇轟炸時,沒有打開門而使幾百個猶太人活活燒死。在戰後審判他們時,女主角一臉茫然地說:我們不能打開門,看守犯人是我們的職責,打開門,那不就亂了。
這就對了,這才是一般人的心態,戰爭不就是要殺人,猶太人又是“階級敵人”,是應該被消滅的,為什麽要管他們呢?在集中營裏工作過的德國人成千上萬,不就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希特勒才能殺掉六百萬猶太人。他們的借口不就是“職業道德”,“法律”,“上級命令”這些東西嗎?
我們今天仍然經常聽到,這是命令,這是規定,等等,等等,也許我們也會這樣做。辛德勒為什麽要冒風險把他的猶太人弄回來,不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可不是當時的規定。

《辛德勒的方舟》是采訪那些名單上的猶太人而寫成的,非常記實,有很高的可信度,有一些人最後出現在影片中,可見他們是認可的。前麵說過辛德勒是有爭議的,要是他們有看法,是有地方可以說。
所以我們能根據書上的內容作一些推斷。
第一,他同情那些猶太人,這在書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那個黨衛隊軍官的猶太女仆海倫。在書中我記得占了不小的篇幅,當然都是她的敘述,那個軍官戰後被吊死了。
海倫當時無疑生活在地獄裏,那家夥是個虐待狂。我看過辛德勒的照片,英俊瀟灑和那個演員差不多,他安慰,鼓勵海倫,溫柔又體貼,可以想到這給了她多少活下去的勇氣。辛德勒身邊的女人太多,他有錢,有地位,男人又都去打仗了,他不會對一個可憐兮兮的猶太女仆感興趣,隻能是同情。
辛德勒哄女人肯定有一套,盡管安慰女仆可不是上流社會認可的事情,但他喜歡女人,這樣做也不奇怪,就像很多人對小貓小狗那樣,如果事情隻是這樣也算正常。但辛德勒是辛德勒,他最後下定決心要把這個女仆救出來,寫到他的名單裏。
但那個軍官不幹了,他好像對這個女仆也有了點感情,也不願意她再受折磨,於是決定離開時把她帶到樹林裏朝腦後給一槍,他認為這是她最好的結果,可見虐待狂的想法跟一般人多麽不一樣。
但辛德勒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他有他的辦法,他灌醉那家夥,打牌把海倫贏了過來。我們在電影最後還能看到她的真人。
第二,他並不歧視猶太人。
在他的生日宴會上,有兩個女孩跟他送了生日蛋糕,他吻了她們,當然不是嘴唇。我們知道,在西方,這可以說是慣例,不這樣做,恐怕有點失禮。但他卻進了監獄,因她們是猶太人,所以他違反了法律。
這應該是真的,並不是荒誕小說的情節。同樣的,在文革中,你如果平等地對待階級敵人,對他們表示同情,那是階級立場有問題,也可能大牢伺候的。
反正大家都隻有編,我認為應該有類似這樣的一段對話:
辛德勒:“你們是知道我這個人的,一看見女孩子就有點管不住自己。”
軍官:“這個我們當然知道。我們知道你很色,其實我們大家都色,但應該講政治嘛,起碼要遵守法律。要知道猶太人是沒有前途的,他們是階級敵人,是要被消滅的,你得要注意自己的立場。”
你學習得不夠,要好好花一點時間來研究偉大領袖的教導,不要把精力都花在吃喝玩樂上。”
“你批評得對,我確實是對偉大領袖的最新指示學習得不夠,思想跟不上形勢。但我這隻是一時糊塗,我還是努力想為黨和國家做貢獻………。”
“這個我們也知道。你根正苗紅,又受黨的教育多年,應該是黨不可多得的人才,
要不然現在我就不會跟你談,你早就猶太人一樣的下場了。”

辛德勒在1939年追隨德國軍隊來到波蘭,目標隻有一個,利用戰爭發財。怎麽發財呢,就跟許多德國人一樣,勒索猶太人。他對猶太人說:把你們的錢,你們的廠給我,不然也會給德國人收走。
我估計開始他的想法是:你們把東西給我,我賺了錢,不會虧待你們的。但後來情況慢慢地產生了變化,用維基百科的話說:“但後期他的庇護行為越見積極和表麵化”。
我們並不確切地知道為什麽產生了這種變化,但有一點很清楚:他隻再乎他的猶太人。如果他隻是為了救人,說的冷酷一點,有能力救三百就是三百,是哪裏的猶太人又有什麽關係呢,用不著費那麽大的力氣把他的猶太人從奧斯維辛弄回來。
想來想去隻能是,他感到自己對他們有責任,他們極度依賴自己,信任自己,他不願意要他們失望。
戰後辛德勒真是一塌糊塗,想東山再起,卻不停的失敗,窮愁潦倒,酗酒無度。這個世界又恢複了正常,他的喝酒,行賄吃不開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文件有相當一部分是他想利用自己救的猶太人要錢而留下來的。
說到錢,講一點閑話。電影上演後,辛德勒的遺孀,也許不能這麽說,因為她早就離了婚,跟斯皮爾博格要錢,說她一樣參與了名單,這應該是真的。據說斯皮爾博格隻給了五萬美元,是不是太少了一點,那部電影為他賺了幾個億。
對辛德勒反對意見最大是克羅,一個美國作家,他認為:辛德勒可能隻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希望能在戰後保住自己的生意。不過,也可能是因為辛德勒對自己所看到的感到厭惡和憤慨。
但問題還是在,為什麽辛德勒感到厭惡和憤慨,這些事情又不是他一個人知道,其他人為什麽不像他一樣,做點什麽?
可見辛德勒的確有些東西與一般人不一樣,我們肯定弄丟了什麽,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了。

下麵在來談這個電影。
這個電影有兩點很突出。一是它的音樂,緩慢,沉重,非常抒情,又不失希望,能感受到人在苦難中的掙紮,喜歡這個電影的人幾乎個個都提到它的音樂,能聽到這種東西真是一件幸事。可見真正好的藝術是能突破人與人的鴻溝,做到大家都喜歡的。
二是它是一部黑白電影,用現代的手法去拍黑白電影的不多。我曾經問一個搞專業的朋友,為什麽好的藝術照片,特別是人物肖像都是黑白的。他的回答是:黑白照片能更好地表現畫麵中最本質的東西,比如表情,構圖,層次等等。有點道理,比如丘吉爾那副著名肖像,如果用彩色清清楚楚來拍,肯定會看到臉上不平的地方,他可不是什麽妙齡少女,那該多麽煞風景。
喜歡攝影觀眾應該能看到更多的東西,有些畫麵的確有感染力。問題是得有一部好的DVD,黑白的東西會對清晰度有更高的要求,我比較過,完全不同。音樂也這樣,得要一個過得去音響,不然音樂也會大打折扣。我不知道這個電影有沒有藍光。

斯皮爾博格肯定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他非常清楚知道美國人喜歡看什麽。我認為在他身上,作為商人的精明往往壓倒了一個藝術家應該有的追求。他在很多時候對觀眾作了太多的讓步,使人聞到了錢的味道。所以我不太喜歡他的電影,除了《紫色》還不錯,但最後依然是好萊塢的大團圓。
這部電影就是典型。前麵都還不錯,到了最後,卻大煞風景。我第一次看電影並沒有感覺,到看完《辛德勒的方舟》後,再看時,就像吃了蒼蠅。
辛德勒是一個看似open,實際卻是城府極深的人。你看他做的那些事情,一方麵救猶太人,這在當時是“違法亂紀”;一方麵跟當權的納粹好的就像穿一條褲子,他自己也是一個納粹,這是他能做成那些事情的重要原因。他完全是一個雙麵人,這樣的人怎麽可能當著那麽多的人慷慨激昂,直抒情懷,簡直是在搞笑。
這是在製造好萊塢的英雄,因為觀眾喜歡這一套。
現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在網上查資料,得意地發現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看法,包括《辛德勒的方舟》的作者肯尼利,他說:
“有一段我不喜歡,並不是說我不認為它是部好電影,我喜歡,我不喜歡的就是讓人流淚的那段,在那段裏,他說,如果我賣掉這別針 ,就會多救10個人,如果賣掉這部奔馳車等等,我不喜歡的是,他如果那麽做了,他就非常傻,但是他並不是傻瓜。”
想想看嘛,手無寸鐵,卻當著全部人的麵,對全副武裝的看守說:你們要就好好回家,要不然就是謀殺者。這是在攤牌,太危險了,離奇而荒唐。
要知道看守殺猶太人包括把他也殺掉不是在謀殺,而是他們的工作,任務,也許已經接到了命令。這樣做實在是一個傻瓜。
辛德勒做了這事,但肯定用他的方法。多半是跟看守喝酒,私下好好談,估計是:你們現在為什麽還要這樣做呢?費力又不討好,納粹已經完了。也許還會說:我跟你們一樣,也不喜歡猶太人,隻不過要他們為我賺錢,但到了現在,你們也應該跟我一樣,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說不定再給他們一點路費,這才是辛德勒的拿手好戲。
辛德勒應該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很懂得保護自己,不然早就完了。他隻是在救他的猶太人的時候,把謹慎丟到了腦後,變得膽大。
最後這一段,把整個電影的基調都改了,辛德勒變成了蝙蝠俠,一心想救人。

辛德勒如果是猶太人派去的臥底,一切都可以很好地得到解釋,謹慎是為了保護自己,膽大是為了完成任務。但他不是,沒有誰要他救猶太人,從他的社會關係和個人經曆來說,他都不像是那種救猶太人的類型,這正是他最不好解釋的地方。不好解釋的東西,人們往往想到了上帝。
肯尼利盡量不對辛德勒做評價,隻讓被采訪者說話,到了最後,說(大意是):從辛德勒的一生來看,不是一個能夠為人作榜樣的英雄,隻是在那短短的幾年裏,不可思議的綻放出人性的光輝,這可能是上帝給人的啟示。
被救的猶太人認為,是因為上帝看到猶太人太苦,特地讓辛德勒來救他們。我不是猶太人,不相信上帝僅僅隻為他們做事。
如果這真的是奇跡(miracle),我寧願相信:上帝在告訴我們,人可以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或則換一種說法:我們和辛德勒是差不多的人,他能做的,我們也可以。

電影最後,引用了一句猶太經典:救人一命,相當於救了整個世界。佛教也有一個說法:救人一命,勝造七級佛塔。意思都是一個樣,既救人性命是最高的功德。
我們不知道他的動機,他是一個太複雜的人物,但這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而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不應是他的錯。不管怎麽說,隻要承認他救了那麽多人的性命,他就是英雄,就值得敬佩。這就是意義,你還能找出什麽能比這更有意義的事嗎?
在中國,很長的時間批判人性,隻講所謂黨性。這可要小心,影片中的虐待狂就隻有黨性而沒有人性。尊重人的生命是尊重人的起碼,要是沒有了對人尊重,這個星球就不值得停留;如果人們都認為辛德勒的故事沒有意思,那無疑就是人類在走向毀滅。

最後加一點說明,我十幾年前看過《辛德勒的方舟》,但那本書現在不在手邊。我是憑記憶寫的,如有錯誤,請指正,謝謝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