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母親的故事(童年一)

(2010-01-07 08:04:38) 下一個
母親的故事(童年一)

人要理解父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一是並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年輕時是什麽樣子你永遠不可能知道,他們麵臨什麽樣的世界,他們遭受了多少苦難,我們很難理解。當他們把我們抱在懷中,無限憐愛,下定決心,一定要我們幸福時,我們卻在嚎啕大哭,或則在酣睡中喃喃自語。
二是人都在不停地變化,小時候我們不懂事,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有多少愛,多少擔憂,多少盼望。開始懂事了,他們卻變得嘮嘮叨叨,千叮嚀萬囑咐,好像我們什麽都不知道,叫我們心煩。
等到我們什麽都懂了,什麽都明白了,想對他們說點什麽的時候,卻晚已,他們已經再也聽不到了。
我們知道這一幕幕正在上演,將要上演,卻毫無辦法改變,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我們的世世代代。
人生永遠是一個遺憾。

我不得不承認我對母親童年了解得非常少,她很少談,原因我以後要講。
記得我們安葬完母親,哥哥說:
“以後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我們今天來談談我們的媽媽吧,每個人講講自己知道的。”
我們就講啊講,一直談到了很晚。我那時才第一次知道了她的許許多多事情,但卻無法問她有多少是真實的,要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問她很多很多。
但,那是不可能的。

母親出生在長江邊的一個中等城市,我好多年前第一次去就走到了母親舊時的住宅,那是一幢兩層樓的灰頂磚瓦房,很大,已是破舊不堪,但卻是熱熱鬧鬧,窗前門前掛滿了衣物,做飯的聲音,孩子的哭鬧,每個窗子都是燈光。
但我知道,那都是一些陌生人,跟她跟我都毫無關係。
對麵有一個小賣鋪,櫃台就在街麵上,上麵都是玻璃罐裝著糖果,門口還有榨菜壇放著鹹菜,還放著些水果。
我就站在那裏慢慢地看,靜靜地想:母親小時候會不會就在這裏買糖果,她極喜歡甜食,她會踮起腳來,指著那些罐罐,大聲地說:
“我這個要一點,那個也要一點。”
也許還會有點不好意思地加一句:
“我還想要一個廣柑。”
我知道她一定會這樣。小時候她帶我出去的時候,我總是隻要我喜歡的那一種,她就會笑到:
“你怎麽跟你爸爸一樣,就是一個死心眼,什麽東西都應該嚐一嚐,也許有你不知道的好東西呢。”
據姨媽說,母親買東西並不需要錢,旁邊小店的老板會一個月來結一回帳,舅舅看著那長長的賬單,多半是母親的傑作,隻是搖搖頭,了不起就是說:
“你就不能一次多買一些,真是不怕麻煩別人。一個姑娘家,不要一天到晚在外麵瘋跑。”要不然就說:“我不是才從店裏拿回家一簍柑子,還沒有吃完,那是最好的貨,為什麽別人的東西就會好。”
可母親才不會這樣呢。
根據我的生活經驗,這是女人極大不同於男人的地方,是她們的天性。男人到商店是去買東西,買了就走;而女人是去逛的,買不買,買的好壞,那都是其次。
有人考證,這是從原始社會來的。男人那時的主要工作是打獵,目標明確,就是要得到一個;女人則是到處晃悠,看那些野果那吃,什麽東西能做衣服穿,結果就是她們從那時候起一直逛到了今天。
你可以說:女人看重的是過程,男人的則重點是得到。就像婚姻:男人結了婚,這件事就完了,就應該想下一站。但女人卻想得是永遠過程下去,還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浪漫。
我不由地想,這是那一家雜貨店嗎?母親會買一些什麽?
我本想問一問老板,可一看她的年紀比我大不了多少,隻好悻悻地走開。心想:自己一定是有毛病了,那可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這個世界都變來變去多少回了,不會有什麽痕跡了,都隨著歲月一同消失了。

估計母親小時候還是很幸福的,一定有點得大人的寵。證據就是她很有點任性,一個從小就被壓著,漠視的孩子,長大就不會性格開朗,我行我素,沒那膽子。
姨媽也是這樣說:
“你媽媽小時候一張小嘴又甜又會說,人聰明伶俐,長得也漂亮。人人都喜歡,你舅舅不知有多寵她,對自己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對我就更不要說了。”
母親最小,不到三歲姥爺就死了,她實際上是舅舅帶大的。他比母親大了16歲,估計對這個幼年喪父的妹妹痛愛有加,一直讓她讀到大學,在那個時候,女孩子讀大學可是不多的,在那個地方可能也是非常少的。雖然我的親戚都不是窮人,但我的母親還是他們中間的第一個。女孩子是人家的人,最重要的是找個好人家嫁了,一生就無憂了。
現在好像又變回去了,要是母親還活著在,肯定看不慣,她一生都在婦女解放,不願依附別人,她也做到了,怎麽現在走了回頭路?

母親一直在教會學校讀到初中,我搞不清楚是當地學校不收女孩子呢,還是舅舅不願意她上那種學校。
有一段時間說教會學校是文化侵略,但母親說那些嬤嬤對孩子極好,從不打學生,外麵的學校是打的,也不會不給飯吃,犯了錯,就是要你向主請求原諒。
母親說她從來沒有被罰過,可能她是很乖巧。母親有一段時間是住在學校裏的,有一個嬤嬤對她特別好,母親要是害怕了,就會鑽到她的被窩裏,等母親睡著了,她再把母親抱回去,因為那是不許可的。
那個學校有些孤兒,大多數學生都是家境還可以的,還得是教徒。我就問:
“你們家信教嗎?”
“沒有人信。”
“那你怎麽能進去讀呢?”
“我們家捐了一些錢,她們就收了我。”
可見上帝也有點見錢就門開。

那個學校主要是教聖經,也教一點簡單的算術,母親沒有學到很多東西。但有兩點對她很有用處,一是英語,那學校的嬤嬤基本上都是美國人,母親說寫都得用英文,結果到她上大學時,教材很多都是英文,教授也有一些是用英語上課,有人受不了,她卻占了便宜。
第二就是女紅,母親的手非常巧,別人穿在身上的衣服,她看一眼就能回家做一件。我小時候的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她做的,她經常一邊看書,一邊打毛衣。
她最喜歡打毛衣給我穿,這樣一年一打,總會很合身。當然缺點也會有,有一次我的毛衣袖口磨壞了,我就和別人一起笑嘻嘻地拉毛線,結果回家就隻剩下半個袖子了,把她弄到哭笑不得。
於是她就把自己的一件那種蘇格蘭花呢子的外套拆了,還是她年輕的時候穿過的,質量極好又好看,還是像新的一樣,做成袖口,還把肩膀,胳膊肘也給幫上,配上毛衣的顏色,一定非常好看,因為她第一次給我穿上時有點得意地說:
“你得把你的小臉保持幹淨,才配得上這件衣服。”
結果就是走在路上經常被人抓著看,到學校女老師還要我脫下來看,估計是那時的人都穿得很單調。
把我煩死了,你想想嗎,正走在路邊上,看到了一個漂亮的蛐蛐,剛想去抓,可自己卻被別人當漂亮的蛐蛐抓了,一回頭,一個像媽媽一樣的人,倒是笑容可掬,問:
“小朋友,你這衣服不像是買的吧?”
“是我媽媽做的。”
“那你媽媽是怎麽做的呢?”
“我不知道。”
這不是廢話嗎,我要是知道,那我不就是媽媽了。
後來我實在煩了,不想跟她們廢話,轉身就跑。往往就聽到:
“這孩子真是沒有禮貌,不過那衣服真是漂亮。”
到底是誰沒有禮貌,不錯,我是小孩,但小孩你們就可以隨便打攪,我又不是一個蛐蛐,我是一個人,憑什麽你們想抓就抓,真正的漂亮蛐蛐早跑了。
如果一個孩子也跑去抓一個在正走的大人,他們還不抓蛐蛐,沒有什麽正事,問:你的衣服真漂亮,是哪裏來的?
他們肯定不會理,然後你也說:這個大人真沒有禮貌,不過那衣服真是漂亮。
你可以想一想那會有什麽後果。
大人就是從來不知道尊重小孩,有錯永遠是小孩的。
於是我就不願意穿那件,母親有點奇怪,問:
“那麽漂亮的衣服你為什麽不願意穿呢?”
“我被煩死了,總有人拉著我看,我不想沒有禮貌。”
她到是一點不像我那麽煩,反而笑了,那也是的,別人又不抓她,當然她不煩。過了一段時間,又跟我做了一件新的,好家夥,更花哨。
大人就是這樣,隻管自己做衣服高興,完全不顧我們的感受。你們要喜歡就自己去做了穿,讓別人去抓你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若塵liu 回複 悄悄話 能站在"人要理解父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的角度理解父母很少有人能夠做到.讚孝子一個.
blueberrypie 回複 悄悄話 Well written, very moving. The first paragragh is exact what i feel.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如果在安葬母親之前,就講講母親,她該多活幾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