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際

為了真實,痛恨欺詐
正文

慶祝建國60周年1

(2009-09-23 17:29:13) 下一個

建國60年成就(軍事、政治、經濟、科技)

建國60周年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製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麽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複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製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麵,但政治體製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 1998415,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198439,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幹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 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複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 在基因藥物方麵,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幹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藥物,其中一些藥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麵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係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隻采用雄性不育係和保持係的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麵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係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杆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係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工業技術 (14) 1956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5) 1957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6) 1957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7) 1958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18) 1961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四、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1983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係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20) 1993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麵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6000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23)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麵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製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矽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麵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8) 19641016,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424,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