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際

為了真實,痛恨欺詐
正文

與佛學家對話2

(2007-10-24 11:05:37) 下一個
 四、宇宙的演化:成、住、壞、空
   
讀上幾部佛經,人們可以發現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是一種宗門教育,其教義還是一種獨特的自然哲學,這種哲學否定了宇宙是神創造的或神主宰的觀念。釋邇牟尼當年遊行教化人們的精華,即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實(本來)麵目,實踐以認清自我而參悟,實現涅架(解脫)的方法。基於此,佛教中關於宇宙的構造和演化理論大抵引用印度當時的流行說法。以後,隨著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發展,有關宇宙的構造逐漸形成完備的宗教模式。
   
關於宇宙(世界)的起源、演化,佛學認為,世界開始凝成時,先於“空輪”中發生“風輪”,由“風輪”而發生“水輪”,末了結成“金輪”。空、風、水、金都稱為“輪”,說明此世界的成立,示現為圓形而且在旋轉運動。空輪(特定的空間)中充滿構成世界的物質因素—“四大”,但尚未形成。從空輪起風輪,即空間物質相對分化,即在特定空間中有疾速流動的物質形態出現。因為活動旋轉於空間的物質呈氣態,故稱為風輪,並說風輪依空輪。風輪的久久旋轉出現水輪,這即是氣體凝成液體,氣體與液體分化。運動中的液體在大氣的包圍中,所以說水輪依風輪。
    
接下來的是,液體的不斷運動,漸凝為固體一一佛經中說風吹水而結成沫,即金(岩石)輪。那時,水氣發散於金輪的四周,所以說金輪依水輪。由於運動的不間斷,地麵出現凹凸而形成海洋,雨水淹沒了大地的大部分。《起世經》卷九說,“阿那昆羅大風吹掘大地,漸次深人,乃於其中置大水聚,湛然經積,以此因緣於世間中複有大海。”以上主要依據印順法師所著(佛法概論》一書。
  
“緣起”論是佛教宇宙觀最核心的理論之一。這種理論認為,萬物均處在因果相續的狀態之中,宇宙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發展和消亡。世界沒有固定不變、獨立存在的性質。佛家通常所說的“緣起”、“性空”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乃因緣和合之“假體”,“性空”含有無自性、無常變化之意,並不否定“相有”(相即現象)。佛教以“緣起”為出發點來解釋宇宙人生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必然得出由四大構成的世界具有“成”(凝成)、“住”(安住)、“壞”(破壞)“空”(破壞無餘)的現象過程。世界的變化遵循著萬有因果律,即因前複有因,果後複有果,因果無始終,時間也無始終,空間上同樣是“虛空無盡,世界無盡”,世界成住壞空的循環也連續不斷。
   
在空間長度度量方麵,佛學沿用了古印度長度單位“由旬”(Yana)。據有人考證,一由旬相當於古代帝王率部一天行軍的路程,而印度天文學家估測為4.92英裏7.92千米。古印度關於時間的最小單位是“刹那”,漢譯“一念”,指極短暫的時間。佛經上說,一彈指間即已含60個刹那了。另據有關資料認為,一刹那相當於1/75;此外,還有更長的時間單位,如但刹那(刹那的120),臘縛(恒刹那的60)、須臾(臘縛的30)、晝夜(須臾的30)、月(30個晝夜)和年(12個月)
   
佛典中常見到“劫”(kalPa)這個字,它是梵文“劫簸”的音譯,漢譯其意為“長時”。它並非佛教創造的名詞,在印度它指的是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例如“成劫”是世界組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眾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世界燃燒破壞後徹底崩潰的時期(世界空虛無晝夜日月之分,唯有大冥)。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小劫、中劫和大劫三等。小劫的時間是人壽由最高數一八萬四千歲減至最低數—十歲,然後由最低數增至最高數,增減之量是每百年一歲,如此一增一減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小劫。經過三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即為一個大劫。據此有人粗略的算,大約16()萬年為一小劫,3.2億年為一中劫,12.8億年為一大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