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國人

“你是條龍, 到哪都是條龍”“你是條蟲, 在講也是蟲”‘學會好武藝, HUO (賣)於帝王家”兄弟要齊心, 小了, 齊家, 大了, 安邦.
個人資料
正文

《論語》心得·何謂“中庸”

(2007-01-03 03:19:07) 下一個
來源:  傅佩榮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fupeirong

中庸一詞在《論語》中已經出現,意思十分模糊。子曰: “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 民鮮久矣。 ” (《雍也》)我們隻能猜測:中庸是至高的品德,但是老百姓長久以來都缺少它了。一般接受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既無過與不及,又合乎平常的道理;既能折中調和,又能常存不改。但是,何以說它是至高品德,又是難得做到的呢 ?

我們不妨求助於後來的《中庸》一書。《中庸》一書所談的是 “ 人之道 ” 。人之道必須合於天之道,具體表現是 “ 誠之者 ” ,亦即 “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

人之道必須由人之性延伸而來,問題在於這個 “ 延伸 ” 有兩層意義:第一,人性是向善的,所以人道是 “ 率性 ” ,因而也是要求行善的。第二,這個延伸不會自然完成,卻需個人力行實踐。換言之,人之道正是 “ 擇善固執 ” 。這是 “ 中庸 ” 的原義嗎 ?

《中庸》在此仍是有跡可循。一方麵 “ 中庸 ” 是極其困難的,譬如: “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即使一個人無所不能,可以一統天下,號令萬民,身先士卒,死而無悔,但是 “ 中庸不可能也 ” 。君子若是 “ 依乎中庸 ” ,那麽一生默默無聞而不後悔的,可以算是聖人了。原因何在 ? 在於 “ 人之道 ” 的要求是持續一生的, “ 擇善 ” 已經極為不易,更難的卻是 “ 固執 ” 一生。

中庸原為 “ 用中 ” ,需要有判斷及選擇的智慧。 “ 中庸 ” 已經獨立為一種道德理想,但是在麵對它時,最常用到的動詞仍然是 “ 擇 ” ,這是否暗示其原義 ? 如: “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以及: “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最後這句話簡直就是 “ 擇善固執 ” 的描寫了。

那麽,何以 “ 中庸 ” 是至德,又難以做到呢 ? 第一, “ 擇善固執 ” 是向善人性之唯一選擇,這種 “ 人之道 ” 需要三達德(智、仁、勇)的配合,一般百姓條件不足,始終難以企及。第二,難以做到的進一步原因在於 “ 永無止境的要求 ” ,至死方休。真要做到,即臻於聖人之境。

結論是: “ 中庸 ” 原為 “ 用中 ” ;為了用中,需要有判斷及選擇的智慧,又要有內心真摯的情感,同時麵臨困難時可以堅持下去。人之 “ 中 ” 即是向善的本性,人要 “ 用 ” 中,則需擇善的知與行配合。具體說來,中庸就是 “ 擇善固執 ” 。何止一般百姓長久以來不易做到,連許多知識分子也會發現這是極為艱巨的挑戰。至於孔子以前是否即有 “ 中庸 ” 理想,則是另一問題。至少這比用 “ 不偏不倚 ” 去解釋,要更為明確,也更為合乎儒家人性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