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國人

“你是條龍, 到哪都是條龍”“你是條蟲, 在講也是蟲”‘學會好武藝, HUO (賣)於帝王家”兄弟要齊心, 小了, 齊家, 大了, 安邦.
個人資料
正文

《論語》心得·隱者的困境

(2007-01-03 03:13:51) 下一個

來源:  傅佩榮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fupeirong


孔子對隱者的態度是: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如何可能要求人人接受孔子的想法呢 ? 不過,《論語》所載的隱者都是智慧極高的人,他們對孔子的評語往往一針見血,令人激賞,孔子本人雖有知音之感,但僅止於此,不能進而共襄盛舉,為百姓謀福。

譬如,孔子旅居衛國時,在屋內擊磬, “ 荷簣者 ” 經過就說: “ 有心哉,擊磬乎 !” (《憲問》)在晨地的司門者聽到孔子的作為,就描述他是 “ 知其不可而為之者 ” 。 “ 楚狂接輿 ” 走過孔子車前,故意唱著: “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微子》)儀封人見多識廣,在與孔子會談之後,宣稱 “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八佾》)。下麵還有一段記載,是隱者想要批評孔子,卻反而自暴其短的例子。

孔子師生周遊列國時,常在旅途中行走。子路有一次走得慢些,找不到孔子了。他見路邊一位 “ 荷蓧(di à o)丈人 ” ,就上前請教:您看見我的老師嗎 ? 丈人說: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 (《微子》)這是教訓子路的話,光知道老師,卻不知道學習實際的生活。他的暗示是:跟著這種老師,有什麽用呢 ?

奇怪的是,子路這一次表現恭謹。丈人就留子路在家過夜,殺雞做飯給他吃,又叫自己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報告路上見聞。孔子吩咐子路回去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丈人卻走開了。

子路既然奉師命而來,總得把話說清楚。他說: “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微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代表儒家對隱者的批評所作的回應。關鍵在於:一,子路態度恭謹,丈人就請他住宿吃飯;可見人間禮貌有其必須性。二,丈人特地要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正是 “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 。由此兩點可以引申至社會規範與群體生活的意義,亦即,隱居在理論與實踐兩者並觀時,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說得直接一些。隱者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與人和睦相處。因此,隻有成人的隱者,卻不能有小孩的隱者。隱者注定要以個人身分選擇隱居,卻不能廣為傳揚此一思想,呼朋引伴。不像儒家可以名正言順地通過教育,結合誌趣相近的人,從事人間的改革,同時又使自己心安。此所以儒家成為文化主流,而道家必須求諸少數智慧特高而定力超群的人。然而,雙方各有精彩,則是不爭的事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