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叨叨隨想錄

忙忙碌碌無事找事,折騰自己折騰孩子
正文

第四章 快樂成長,出現一個奇跡

(2007-11-05 08:24:30) 下一個

第四章 快樂成長,出現一個奇跡
 海倫·凱勒“轉世”

      為喚起女兒生命中的無限潛能,我教育女兒的第一招是找感覺。我相信她是天才還不夠,關鍵的是讓她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覺。
    崔健唱過一首歌,我記得其中兩句: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我的毛病是找不到感覺。感覺對了,才會跟著感覺走,生命在好感覺中提升,才會越走越順。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我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深深體驗到給孩子塑造好孩子的感覺,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受鈴木鎮一的啟發,為樹立嬪嬪的自信,我首先塑造她是天才的感覺。怎麽塑造呢?除了平時不斷地在她幼小的心靈播撒天才的種子外,有一個戲劇性的故事讓女兒真正找到了天才的感覺。
      美國19世紀有一位又盲又聾的女偉人——海倫·凱勒。六歲半一個字不會說,18歲會五國語言,全世界轟動。我對她的事跡很感興趣。有一天我看《海倫·凱勒傳》,無意中發現海倫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我女兒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看到這裏我腦子一閃,精神為之一振,天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箭一般地衝回家,興奮地抓住婷婷。“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發現了。我一直在納悶,你為什麽這麽聰明,這麽有靈性,原因終於找到了。搞了半天原來你是海倫的轉世啊!”
“怎麽證明?”婷婷不解地問。
“你看,你的生日跟海倫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
“真的嗎?”婷婷瞪大了眼睛。
“白紙黑字,一無不差。”我把書遞給婷婷。婷婷連忙湊過來,一看,有點失望。
“她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兩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釋道:“據我了解,一天不差,海倫媽媽生她時是順產,你媽媽生你時難產,剛好耽誤了兩天。”頓時,婷婷兩頰飛紅,兩眼放光,仿佛海倫的血液在血管裏奔騰,海倫的靈魂在腦海裏遊蕩,感覺找到了!
    許多年後,停障自己講,海倫給了她無窮的力量,小時候做事遇到困難時,就想象自己是海倫·凱勒。

“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

    為了保持婷婷的感覺,我抓住每個學習和生活的細節,讓她時時體驗到,她當時的行為就是天才的行為。由於早期識字,女兒特別喜歡讀書,如癡如醉,愛不釋手。女兒是個聽障孩子,比健全孩子更需要自信、更需要堅強。為了強化她是天才的感覺,我在女兒的玻璃台板下,壓了一張美國的《天才兒童行為表》,表上第一條就是看起書來廢寢忘食。我有意將女兒的行為與《行為表》聯係起來。每當女兒因看書而耽誤了吃飯睡覺時,我並未將書沒收,而是欣喜地把女兒拉到寫字台前,無限激動地對女兒說:
“婷婷啊,婷婷,你看,《天才兒童行為表》第一條寫的是什麽?看書時津津有味,忘記了吃飯睡覺,你第一條就符合,你說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女兒眼睛一亮。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女兒越來越堅信自己是個天才,她的感覺也越來越好。婷婷的故事也許對許多家長有所啟發。為什麽現在有的獨生子女學習成績不好,許多家長百思不解,徹夜難眠。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找不到感覺。什麽感覺?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覺,學習天才的感覺!
由於應試教育衡量孩子的標準隻有一個,分數,因此家長互相攀比,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第一名,最起碼也是前三名。而第一名隻有一個,絕大多數的孩子達不到,於是好孩子的感覺漸漸減弱了,甚至消失了。就是偶爾脫
穎而出,也戰戰兢兢,擔心萬一掉下來怎麽辦。我認為孩子與孩子之間不是不能比,而是要看怎樣比,有的家長拿別的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比,比來比去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沒了。這對孩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背國周率小數點後一千位

    為強化女兒天才的感覺,在婷婷八歲那年,我做了一個實驗,對女兒,也對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戰。
    有一夭,我鄭重地問女兒:
“你想不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會背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位的孩子?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別說殘疾孩子,就是健全孩子也沒有人會背!你敢不敢背?”
此時的婷婷已有了強烈的自信心,她很幹脆地回答:
“好!”
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法,可能24小時不吃飯不睡覺,經曆千辛萬苦,也未必能背得出來。而我就是用教孩子說話的方法,讓女兒快樂,讓女兒陶醉,讓女兒狂歡,把她的潛意識充分調動起來。我把1000位編成一個驚險荒謬離奇的故事,她一天背 100位,十天就背完了。剛開始時,背一次需要20分鍾,到後來5分鍾就夠了。
背出小數點後一千位,創造了世界之最。生命的潛能令人歎為觀止,我激動地對女兒說:
“太了不起了!婷婷,別人能做到的,你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你也能做到,爸爸真是太高興了!這件事還轟動了中國殘聯。殘聯主席鄧樸方專門接見了我和女兒,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此為“愛和教育創造的人類戰勝自我的奇跡”。

太好了,隻少數了兩個

我教女兒的第。招是嚐甜頭,讓女兒嚐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失敗的苦頭。傳統的觀念認為,努力導致成功。而我認為往往是成功誘發動力。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積累小的成功才能
化為大的勝利。怎麽讓孩子嚐甜頭呢?記得女兒七歲剛接觸應用題時,有一次,十道題隻做對了一道,換了其他家長兩記耳光早就過去了。錯一道題
還情有可原,錯九道題那就不可饒恕。而我看到對的這道題,腦海裏湧現出美國電影視生情》裏那位優秀的白人教師。他在給一名長期受到種族歧視的黑人孩子上課時,耐心地說:孩子,老師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你不要緊張,仔細數數老師這隻手究竟有幾個手指?那孩子緩緩地抬起頭,漲紅了臉,盯著老師的五個手指,數了半天,終於鼓起勇氣,開口說:三個。太好了,你簡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數兩個。老師的鼓勵像久旱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電影<師生情》這個片斷,令我永生難忘,也給我莫大的啟示。麵對十道應用題,做錯的題我沒有打叉,做對的題打了大大的勾。而現在有的老師在批改作業時,孩子做對的題目隻打小小的勾,生怕學生驕傲。做錯的題目卻打一個大大的叉,有時把紙都給戳穿了。
    婷婷做對了一道題,我想到的是鼓勵,想到的是她小時候蹣珊學步,我歡欣鼓舞的情景;想到的是她第一次喊爸爸,我淚流滿麵的情景。於是,我滿懷深情地對她說:“簡直不可思議,這麽小的年齡做這麽難的題,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婷婷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她還想進一步證明自己。“爸爸,你小時候,會不會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這個年齡,這麽難的應用題,爸爸連碰都不敢碰。婷婷頓時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數學知識的天空裏,僅用三年時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的數學課程。

兒子成了凱旋的英雄

    數學如此,作文呢?我曾去過一個三口之家。孩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前,作文本上隻有幾行字。爸爸、媽媽斜倚在沙發上,眉頭緊鎖,臉上陰雲密布。孩子“會撓撓耳朵,一會抓抓頭發。手裏的筆握住又放下。
“寫了幾句?”爸爸終於打破沉默。
“七八句了,媽媽,下一句該寫什麽?”孩子忐忑不安地問。
“一個下午,就寫了七八句,還有臉問下一句。”爸爸忍無可忍,提高了嗓門,山雨欲來風滿樓了。我連忙把做父母的拉到另一房間。
“孩子的作文怎麽樣?”我關切地問他們。
“頭發都煩白了,哪是他寫作文,簡直是我們在寫作文。”做父親的正在氣頭上,直搖頭。
“你們平時怎麽輔導?
“買《優秀作文選》給他看。”我注意到桌上《優秀作文選》參考書堆得老高。
“請問,看的效果怎麽樣?”
“一本也沒看完,每次看都怒火中燒,氣不打一處來。”
“為什麽?”
“每次給兒子讀《優秀作文選》時,剛開始心情蠻.好,讀著讀著,一股無名之火就往上冒。最後總是忍不住對兒子說:‘人家是人,你也是人;人家一個腦袋,你也一個腦袋;人家能寫那麽好,你為什麽寫這麽糟!家長的心態似乎失衡了,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為什麽不能想想自己?我為孩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忿忿不平。
“你自己能寫這麽好?”我不禁問道。
“我也寫不出來。”男主人的進攻停止了,說話音調降下來了。我繼續乘勝追擊。
“你也寫不出來,硬要讓孩子跳三尺高,你不是硬要破壞孩子的感覺嗎?”
男主人一怔,心想難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不願把火引到自己身上,但又覺得我講的話有道理,不禁問道:
“那你說怎麽教孩子寫作文?”
“和教孩子學說話的原理一樣。孩子開口說話時,你們都是天才的賞識教育家,本能地把要求降到最低、最低。當孩子第一次能夠說出喝水的意願時,哪怕隻講一個字‘水’,甚至‘水’都講不清楚,講成‘堆’( d ui)時,你都會激動得忘乎所以。唉呀,不得了!兒子會說水了,趕緊打電話告訴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聽。
“一個‘堆’,傳遍了整個家族;一個‘堆’,兒子成了凱旋歸來的英雄,嚐到了學說話的無限喜悅。所有的孩子不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學會了人世間最難學的口語嗎?!”
    父親聽得入神了,身子向前傾了傾,麵部表情放鬆了些,拍著腦袋說:“對了,有道理,可是口語畢竟與書麵語言不一樣啊!”男主人的疑惑還未完全消除,他想知道具體的方法。“其實本質是相同的,假如你孩子學說話,第一次表示要喝水時,開口便說:‘爸爸,請給我喝一杯水,好嗎?’你保證嚇一跳,認為這孩子有毛病。為什麽?因為那時孩子說一句完整的話是異常的,說一個字反而是正常的。”男主人聽得津津有味,眉開眼笑了。我繼續剝繭抽絲。
“首的心態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的狀態,孩子的作文剛開始寫不好是正常的,寫得好反而不太正常,再不好的作文裏麵總有幾個通順的句子吧。作文裏頭的好句子,難道不就是學說話的‘堆’字嗎?”我輕車熟路地講述了婷婷的故事。“女兒剛寫作文時,我們都在作文的好句子下畫出紅色的波浪線,再好一點,雙道波浪線。吃晚飯時,就讓女兒讀好句子給全家人聽。她讀得搖頭晃腦,我們聽得如癡如醉,然後熱烈鼓掌。她讀完後,我再發揮我朗讀的優勢,念得抑揚頓挫,富有美感,然後對女兒說:‘婷婷,簡直不可思議,這麽小的年齡能想出這麽好的句子,爸爸小的時候怎麽就想不出來,能不能給爸爸介紹介紹經驗?”’
“她每次介紹經驗,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有好句子。最後,做夢都夢到好句子。好句子越來越多,作文就越來越好了。十歲時女兒就與我合寫一本書《從啞女到神童》。婷婷六萬字的科幻小說寫得十分精彩,好多孩子在被窩裏打著手電筒也要看。”男主人完全被折服了,臉上已是晴空萬裏。他找到了通往彼岸的船,而以往他連碼頭在哪裏都不知道。

“差遠了”與“強多了”

    通過上麵婷婷的兩則故事,但願家長能走出家教的一種可。怕誤區。
當今中國,許多家長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感到自己這一輩子被耽誤了,不行了,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強烈的補償心理使得他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這樣抱怨孩子:
“你啊,你啊!瞧你這副窩囊樣,和老爸小時候比,可差遠了。”
孩子靜下心來盤算,不由泄氣了,心想:“你們現在都不行了,我和你們小時候比還差遠了,我將來不是全完了嗎?”而我在教育女兒時經常講:“爸爸是了不起的爸爸,但和你小時候相比,可差遠了。”婷婷渾身是勁,對未來充滿信心。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

    孩子一旦出了問題,家長往往把責任怪在孩子身上:你怎麽了?你又怎麽了?而我女兒出了問題,我總是反省自己:我怎麽了?我又怎麽了?我認為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莊稼長勢不好,我們從未看到一位農民雙手叉腰,怒不可遏地站在田邊抱怨:“我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仁至義盡了吧!你們為什麽長不高?!”
農民都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學習不好時,我們為什麽要一味指責孩子呢?常有這樣的情況,家長在輔導功課時,孩子遇到難題,家長就說:這麽簡單的題,你一定會做。其本意是為激勵孩子不怕困難,然而效果適得其反。孩子做出來了是因為這道題太簡單了;沒有做出來,孩子會想,連這麽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難免更加自卑。如果家長換一種說法,這道題的確很難,但老爸相信你也許能行。成功了,孩子會想,瞧,我多棒!失敗了,的確很難,也有台階下。家長還可以比較一下,“你一定要成才”與“我看你
準能成才”,哪句話更適合孩子聽呢?

"誰說了算"與"夠朋友"

    我堅信最重要的家教觀念是家長和孩子人格平等。我和女兒之間絕對是朋友關係,而現在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是什麽樣的呢?我常聽一些家長邊打孩子邊說:“我倒要看看,到底誰說了算,到底誰說了算!”真是怪了,孩子都十幾歲了,誰說了算的問題還未解決,好像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有位父親形象地比喻,如今與孩子的關係好像是階級鬥爭,我們
鬆一鬆,階級敵人就攻一攻。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君臣父子的倫理關係,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響。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該永遠象征著一種權威,苦孩子膽敢向權威挑戰,結局往往是一頓臭打。
“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家長總想維持在孩子麵前的優越感。
一位母親理直氣壯地對孩子說:“父母打罵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不服氣沒用,你想拿石頭砸天啊!”一位父親講:“打別人的孩子不行,打自己的孩子卻是‘官’的(南京話意思是‘應該的’)。”
言下之意打子女仿佛是做父母的專利,這倒一點不假。大街上有人在打架時,人們會上前勸阻;如果換成父親打兒子,大家便習以為常,無人過問。
我與女兒之間最頻繁的口頭禪是三個字:夠朋友。按北方話說:哥兒們!記得小時候經常與嬪嫁開玩笑說:如果你是男孩的話,老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與你結拜兄弟。
一句“夠朋友”,任何矛盾都煙消雲散。
一句‘夠朋友”,遠勝空洞的說教。
一句“夠朋友”,父母與孩子結成知己。
夠朋友,是孩子的呼喚,是時代的呼喚,是時代發展到今天的必然。正如黎巴嫩一位詩人所說:您的孩子並不是您的孩子,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他們通過您來到人世,卻不是您的化身,他們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但並不屬於你。

 豎大拇指還是豎刀子

    我身上其他肌肉不發達,惟有大拇指的肌肉很發達。女兒從小到大,隻要在我身邊,我的大拇指總要在她眼前晃來晃去。我曾經對婷婷開玩笑說:“爸爸的大拇指總是這樣翹著,早晚有一天要抽筋。”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義。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用食指指責孩子的腦袋:你這個小傻瓜,咋這麽笨啊?我對女兒使用最多的手勢就是豎大拇指,在女兒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就是一道金色的陽光。如今,在南京婷婷聾童學校裏,每個老師都學會了對孩子豎大拇指,兩三歲的孩子學會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豎大拇指,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愛。每位老師,給學生批作業的時候,總要劃個神采飛揚的大拇指,賜予孩子力量。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家長根本不會對孩子豎大拇指,結果大拇指的肌肉也隨之萎縮了。一次我在一所少年工讀學校作完報告後,一位母親滿麵羞愧地站在我身旁,淚痕還掛在臉上。
“周老師,你千萬別走,聽我說兩句心裏話,好嗎?”
“怎麽了?”我同情地問。
“辦果早幾年聽您的報告,兒子就不會進工讀學校了,我那時不知道翹大拇指。”母親的眼淚已流出來了。
“你翹什麽?”我追問道。
“為了讓兒子專。已做作業,我們哄嚇詐騙什麽招數都用過了,就是沒辦法。隻有最後一招,兒子做作業時,我和他父親輪流拿一把刀在他麵前晃來晃去,以此為逼,哪知學習不但沒有逼上去,反把兒子逼進了工讀學校。現在真是悔恨交加。一個動作勝過千言萬語,不同的動作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十幾年前,我從書上讀到美國的一種自然教學法。隻要是孩子樂意做的事,家長老師的評價永遠是兩句話:
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太好了,隻少數了兩個;
太好了,隻錯了九道題;
太好了,隻不過把水講成了堆(dui)當時我百思不解,如今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為什麽“太好了”的評價對孩子有著如此神奇的扭力呢?其原因在於不管孩子表麵上多麽驕傲,內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擔心自己不行。一個“太好了”,仿佛是春雷一聲響,孩子吃了個定心丸,情感閘門一下全部打開。你接著乘虛而入——“除了不對的地方”,孩子就聽得進去,容易接受。此時孩子的生命處於一種舒展開放的狀態。“太好了”,今天美好,明天更好。生命在這種狀態下茁壯成長。
    而現在有些家長,就‘伯孩子翹尾巴。他們受文革影響,喜歡空洞的說教。教育孩子時第一句話往往是:媽媽不得不承認,你的優點還是有一點點,但是……
    一個“但是”,後麵全是缺點,滔滔不絕,仿佛在介紹係列產品,潛台詞就是“太糟了”,除了對的那一點點。孩子一聽這種話,情感閘門全關。難怪孩子嫌父母嘮叨,孩子此時的生命處於封閉狀態,就像小烏龜一下把頭
編了回去,刀槍不入。家長的千言萬語隻能化作耳旁風。多少家庭教育的誤區就是從這個不當的評價開始的。我的手邊有一封家長來信。這位家長寫道:“我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打罵是我的惟一手段,導致孩子離我越來越遠,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聽了你講的十道題隻對一道題的例子後,對我觸動很大,並照此去做,果然有效。
“前幾天,我檢查孩子的作業,發現五道題僅有一道題做對了,我又情不自禁地舉手揮向孩子,突然,周弘老師關於‘抱怨隻能使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壞’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於是,我放下手,立即轉換話題。“孩子啊,這道題很難呀,你竟能做出來,真不簡單。我相信你後四道題也能做出來。
“孩子在我信任的目光中,信心大增,很快做好了其餘四道題。”

“考了多少分”與“心情好不好”

    南京有的家長下班回家,見了孩子麵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考了多少分?”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帶炒肉絲”(即懲罰孩子)美國家長見到孩子第一麵,常用語是:寶貝,今天有什麽發明?於是孩子滔滔不絕地講起,也許隻是學會了一種搭積木的方法,也許隻是知道了一種昆蟲的名字,在大人眼裏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的心目中卻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聰明的美國家長在傾聽中塑造了孩子對於創造的快感。我見了女兒,第一句總是問她心情好不好,感覺怎麽樣。如果女兒心情不好,說明她的無形生命有結,我會千方百計地幫她解開。孩子有形生命劃了一道口,會引來家長關注的目光,心痛得不得了,而孩子無形生命受傷的時候,家長更應該小心嗬護。我始終讓女兒覺得心裏熱乎乎、甜絲絲的。孩子的心結打開了,心靈舒展了,她就會歡樂而輕鬆地飛,否則就隻能痛苦而緩慢地爬。
關注孩子的心清,孩子才會把你當做真正的好朋友。願意和你分享歡樂,分擔憂愁。
    請看我在 1989年 10月 31日寫的“教子日記”:再過幾天就要期中考試了,小婷婷突然愁眉苦臉地說:爸爸,說句心裏話,我發現童年太沒意思了。我一驚:為什麽?一天到晚考試,總是在分數上比高低,失去了歡樂,
多悲傷。原來婷婷語文隻考了75分,心裏不好受。每個孩子都會遇到考不好的時候,我是怎樣對待的呢?晚飯後,我和女兒邊散步邊交談。婷婷,不要難過,你是個很了不起的孩子,爸爸非常喜歡你. 你從當年的聾啞孩子學會說話,上普小,有跳級,多不簡單啊!不要總為75分而憂慮。好好,你過去不
是最愛考試的嗎?像打仗一樣,多好玩啊!“現在總怕考不好,對不起爸爸、媽媽。”好好說。我恍然大悟,這正是孩子憂傷的原因。孩子心裏壓力
巨大,需要理解和寬容。我接著誠懇地說:“好朋友,今後不管遇到什麽考試,如果考得好,爸爸為你歡呼;考不好,你難過,爸爸也為你分擔憂傷,你的痛苦是不是馬上就減去一半啦!”停停頓時喜形於色:“爸爸,你真是天下最好最好的爸爸。你這樣夠朋友,我還怕什麽呢?”接著,我就針對這張75分的試卷,與女兒共同探討,如何考出好成績。
    再請看我在1989年10月6日寫的“教子日記”:今天女兒飛奔回家,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她語文考了全班第一名——94分,並激動地向我介紹她是怎樣運用那些經驗的。聽完後,我忍不住歡呼起來,並在“成功奇跡簿”上
寫道:上普小——跳級——自學——第一名!真是罕見的奇跡!最親愛的女兒,你太偉大了,爸爸太佩服你了。你幸福嗎?!自豪嗎?!婷婷看著看著,在我耳畔響響輕語道:“童年真是太美好了,我太喜愛考試了! ’

“好消息”與“煩死丁”

    好奇是兒童最珍貴的感覺之一,失去好奇心的孩子就會對一切感到平淡而麻木。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時,就會對生命充滿激情。激發和喚起孩子好奇心是提高孩子興趣的好方法。然而家庭經常出現的鏡頭是,父母正忙著燒菜做飯,孩子總是在麵前問個不停:“爸爸,這是怎麽一回事啊?”“媽媽,那是為什麽?”這時家長往往不耐煩,皺起眉頭:“煩死了,去去去,大人忙小孩不要打岔!”把孩子的求知欲全破壞了。當父母忙完家務來教育孩子時,孩子的疑問已經消失了。這時家長卻來一番“激勵”:“你看,隔壁的東東會背那麽多古詩;樓上的莉莉已會加減連算;樓下的豔豔電子琴彈得多好,而你呢?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長大能有什麽出息。”孩子此時能有多少興趣學習呢?每個兒童的腦海中都有著無數個不斷變化的問題。同樣一個問題,在孩子感興趣時,幾分鍾就能教會,而孩子毫無興趣時,往往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也教不會。為了使女兒天天生活在無限新奇、激動和喜悅之中,我又告訴女兒一個哲理:“對於一個聰明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以喚起女兒對生命的熱愛。難怪婷婷常常充滿深情地說:“爸爸媽媽,我多麽感激你們生下了我,給了我最美好的生命。”
    1987年初,我們乘輪船去上海,婷婷第一次坐輪船,好奇不已,在輪船上跑上跑下,嘴裏不停地問為什麽。午飯後,我帶婷婷到船尾觀看長江景色,幾百隻江鷗在船尾飛翔盤旋,姿態萬千,悠然自得。婷婷樂得手舞足
蹈,我趁機讓女兒仔細觀察,把此情景畫下來給爸爸看,女兒滿口答應。
回去後,婷婷的創作激情就上來了,很快畫了一幅《輪船江鷗圖》。輪船畫得一般,江鷗可畫活了,姿態各異,用婷婷的話來說:有的江鷗在天上飛,有的江鷗在喝水,有的江鷗在捉魚。兒童那種強烈的興趣所爆發出來的能量真令人驚訝不已。怎麽抓住時機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怎麽鼓勵孩子的創作熱情,是不是值得家長們認真反思一下呢?

 跳一跳,夠得看

    一隻蘋果掛在孩子的頭頂上方,掛得太高時,孩子有沒有信心摘?沒有。因為拚命跳也夠不著。掛得太低,孩子有無興趣?也沒有。因為隨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沒吸引力。如果放在“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孩子有無信心和興趣呢?肯定有。
    女兒三年級的時候學珠算,首先要過的是打百子關。女兒打算盤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覺。怎麽辦?“孩子自己都覺得慢,這時候你再說她不行,她肯定會想:連爸爸媽媽都說我慢,看來我是真的不行了。我要讓她找到打算盤的感覺,讓她相信自己行。我對女兒說:“爸爸相信你打算盤是絕對會快的。”“爸爸,為什麽說我會快呢?”女兒不解地問。“你想一想,你小時候有沒有上幼兒園?”“沒怎麽上。”“對啊。別的孩子小時候都受過一係列的手工訓練,而你沒有受過訓練,爸爸像你這麽大的時候,比你還慢。我們來做個試驗,爸爸拿表給你看時間,爸爸不相信你會慢。”女兒躍躍欲試。為了保證女兒的成功。我把加到整十數的答案都寫在旁邊。婷婷打得很慢,可答案絕對是正確的。她每加十位,我就為她歡呼:
“對了,又對了。”
“爸爸,慢不慢?”女兒望著我的眼睛尋找信心。
我激動地說:“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對,我小時候練五六遍都沒打對,還弄得滿頭大汗。”
女兒興趣越來越高,本來最怕打百子的她現在卻不願停手。
“爸爸,我還要打,我還要打。”
第二天,動作快了;第三天,又前進了一步。就這樣動作越來越快。不到40天,居然從20多分鍾發展到1分30秒打完。
    許多人認為人的成功是從失敗走向勝利,而我認為從勝利走向勝利,也是一條成功之路,尤其對孩子是如此。孩子在不斷的成功中增強了信心,在愉快的情緒中動作自然加快了。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濕鞋。婷婷打百子,偶爾也會打慢一次。若馬上指責她,會破壞她的情緒。而手表掌握在我的手中。比如她明明超時了,我卻真誠地撒了個謊:
“早呢,請放心,來得及。”打完之後,如上一次是十三分鍾,我就故作輕鬆地說:“十二分五十秒。”
女兒天真地說:“爸爸,我以為今天肯定不能達標了。”
我鼓勵她:“你想一想,你認為絕對不行時,還提前了十秒,你感到行時,效果不更好了嗎?!”就這樣女兒以最好的成績通過了珠算考試。
    我認為稱職的家長應該給孩子不斷地蓄電充電,孩子看見他們時仿佛看見一座大山,渾身充滿力量。著名足球明星貝利,籃球明星喬丹,初上賽場時,他們的父母起了很大的作用。每逢比賽,父母都坐在第一排,為自己的孩子歡呼助威,做熱情的拉拉隊員。他們偶爾感到膽怯時,隻要看一眼父母,渾身就充滿了力量。


 “潑冷水”與"發動機”

    孩子在什麽狀態下學習效果好呢?人腦好比一台發動機,學習前,應該讓孩子的大腦進入發動狀態——興奮愉悅的情緒中。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父母都把教孩子學說話時的快樂感覺,本能地忘卻了。一看,父母在給孩子輔導功課時,常說:“毛毛,怎麽站沒有站相,坐沒有坐相,給我坐好!”“手往哪兒放!腳怎麽總是動個不停!,“頭怎麽總是東倒西歪?眼睛怎麽到處亂望?我看你真不是塊讀書的料!”姿勢倒符合標準了,可大腦的發動機卻已熄火,注意力也不知跑到哪裏去了。而我每次都要點燃女兒的學習發動機,使她異常興奮,甚至忘乎所以,學到高潮時她竟會激動地爬上桌子,或高興得轉動椅子……可注意力卻絕對集中,興趣之火越燃越旺···
最令我感動的是,每次睡覺前婷婷總要大聲呼喊:‘烏拉!我又學到許多知識,爸爸我太感激你了。”然後吻我一下,很快進入甜蜜的夢鄉。如何調動情緒,我還有一個法寶,就是學習前先花幾分鍾,讓孩子回憶最歡樂、最成功、最幽默的往事:比如與同學拜幹姐妹的情景;背出圓周率一千位的心情;爸爸打五角星,從一個打到五千個的幽默等。眼看著女兒越來越興奮,大腦漸漸進入最佳狀態,學習隨即開始……我在教女兒時特別注重幽默。印象最深的是電影《少爺的磨難》。還記得那個叫阿根的仆人嗎?胖胖的身體,小小的眼睛,,長得特逗人,以致一提到阿根,婷婷總是笑個不停。
於是在學習時,我倆常進行“誰是阿根”的比賽,誰一輸,對方就一邊拍他的肩膀,一邊連聲喊他:“阿根,阿根……”有時竟笑出淚來,每陣大笑,都感到渾身更舒服,頭腦更敏捷,難怪婷婷常說:“這樣學習太好玩了!”
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女兒樂於學習,而且培養出幽默感。一次,蔡老師讓婷婷吹一段牛皮,婷婷靈機一動,說道:“有一種特異功能,隨時能讓各種花朵飛到你身邊,什麽牡丹花、牽牛花、玫瑰花,什麽桃花。梅花、石榴花
等,五彩繽紛,萬紫千紅,真是天花亂墜!”晚上,媽媽告訴女兒又買了許多她最愛吃的東西,婷婷激動得要用油嘴親媽媽,說:“好媽媽,這油裏可飽含著我對你的感情啊!”媽媽隨即拿起一把湯勺,說:“這就是我的臉,請吻吧!”陣陣笑聲在房間裏回蕩。


兩個生命攻克一個難關

    孩子的無形生命中存在自信和自卑兩個角色,他們經常在進行拔河賽,你拉我扯。爭執的焦點是:行,還是不行;我完了,還是沒完;大家看得起我,還是看不起我。孩子在順境時,容易得到家長的鼓勵和支持。而孩子麵對困難時,家長能患難見知己,挺身而出,幫助孩子渡過難關,找回失去的自信,這才是最可貴的。
    女兒上初中以後,其他功課都不錯,惟獨上化學課就煩躁,讀不進去,成績自然也不好,她覺得自己不是學化學的料。那年寒假,我帶女兒到連雲港治病。在火車上與女兒一 起探討化學教材。我是老三屆,從未學過化學,但我有心為女兒找到學化學天才的感覺,嚐到學化學知識的甜頭我和女兒一同學習化學課本,我們總是不斷地提問梳理問題,好像把窗戶紙越磨越薄,結論總是讓她自己得出。然後我為此大聲歡呼,並不斷地激勵她:誰說你己學化學的料,老爸看你是化學天才。12個小時的旅途生活結束時,女兒興奮地告訴我:“爸爸,我好像真找到了學化學的天才的感覺。”從此她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陡增,一發不可收拾,成績自然就上去了。說心裏話,也許我太愛我女兒了,因此,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能力。每當女兒碰到難題時,或哪門功課學不進去時,我很快就能學會。此時,我感到有兩個生命在攻克一個難關。

     女兒的生命在攻克中不斷地找到自信,父親的生命在攻克中不斷地得到升華。

 周婷婷現象

(1)
相信每個孩子的生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
相信每個孩子牙牙學語時需要無比的寬容!
相信每個孩子成長的養分來自心靈的舒展!
周婷婷在輕鬆地飛翔,擁抱藍天,擁抱著歡樂的童年。
—六歲認識了兩千多漢字,進普通小學,並跳了兩級;
—八歲背誦了圓周率小數點後一千位,打破了當時吉尼斯世界記錄;
—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
—16歲成了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在人民大會堂七千人的表彰會上作了精彩的發言,引起轟動,受到江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
周婷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2)
    婷婷成功了,可有人說,是我周弘福氣好,攤上個聾子天才,如果你能培養出第二個第三個周婷婷,我們才服你。
實際上,周嬪蟀隻是個智商平常的孩子,智商測試儀為 105,、與普通人相差無幾。我曾對婷婷講:“婷婷是了不起的孩子,別的孩子也是了不起的;婷婷能做到的,別的孩子也能做到”這時我把周婷婷看做是一棵樹,我從這棵樹上看到了一片森林,於是創辦了南京婷婷聾童學校,向全國招生。
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聾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長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出現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聾童,媒體稱之為周婷婷現象。
(3)
    李晗,兩歲半的孩子,進聾童學校不到一年,不僅能夠口語交流,而且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一千餘字,能寫幾百個字。她在地上寫哭字,班上的其他孩子就哭;寫笑,其他孩子就笑;寫爬,其他孩子爬得亂成一團
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她發現老師在流淚,她趕緊在老師手上寫道:老師哭了,笑比哭好。逗得老師破涕為笑。
(4)
    於海迎今年八歲,來自內蒙古,雙耳全聾。父母花了二十多萬為她治病,效果甚微。到聾童學校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她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會解二元一次方程。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事還在後頭。婷婷八歲能背圓周率小數點後一千位,於海想到自己年齡和婷婷一大,就能被小數點後麵一千位海迎想到自己年齡和嬪嬪一樣,就一定要背。當時,我是親自教婷婷的,而現在,沒有時間教她,但又不忍心打擊她的熱情,於是就給了她五百位數字,讓她自己玩。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她每天玩五到十分鍾,一個月不到,竟背出了150位。
奇跡使所有的老師堅信宇宙的潛能蘊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5)
    劉開語今年7歲,遼寧一位普通工人的孩子,三代單傳,出生時父母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劉帥。小劉帥一歲時,醫生診斷為雙耳全聾,母親徹底絕望了,幾次想抱著孩子跳樓,父母希望劉帥能開口說話心切,把劉帥
改為了劉開語。在婷婷聾童學校學了三年,劉開語的書麵語和口語同步發展,看起書來如癡如醉,把兩本《少兒百科全書》都翻爛了。他曾寫過這樣一篇看圖作文:白雲在藍色的天空飄啊。蝸牛在地上爬啊。牽牛花在牆上吊啊。小鳥在天上飛,熊貓在吃竹子。花兒在地上開得好漂亮。小草和葉兒真綠啊。一棵棵樹站在地上真威武。
    爸爸是一棵大樹,媽媽是一棵大樹,我是一隻快樂的小鳥,在他們之間飛來飛去。花老師,草老師,樹老師,都是我的好老師。我在大自然裏要好好學習,長大當一名科學家。
(6)
   胡林嘉,今年12歲,半歲時高燒致聾。兩歲開始采用傳統方法進行聽力語言訓練,效果不理想。訓練一年隻學會了八個詞。四歲時,她的母親從一位聾童家長處看到了《從啞女到神童》一書,茅塞頓開,如獲至寶。由於當時買不到這本書,她竟夜以繼日地把這本書抄了一遍。教女兒的過程中,一有問題就從手抄本上找答案。結果孩子的識字和說話出現了飛躍。不到一年,就認識了近三千字,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到婷婷聾童學校後,更是進步神速。能在幾分鍾內快速記住四十餘張卡片上毫不相連的詞語,九歲從二年級跳入四年級。
    知識開發、智慧啟迪,還給了她一個好心態。她知道自己耳聾,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但她並不怨天尤人,還安慰媽媽:這樣也好,受幹擾少,能靜心學習。
    1997年她榮獲第五屆全國千名好少年好兒童“好學獎”,1998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少年”。一個周婷婷的出現是奇跡,一個又一個周婷婷的出現是希望。聾童尚有如此潛力,為什麽多一雙耳朵的孩子卻爬得這麽漫這麽累呢?這一現象震撼了許多健全孩子的父母的心靈,他們紛紛上門取經,結果不僅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早慧聾童,而且許多在絕望中苦苦掙紮的所謂“差”生,很快燃起了希望之火,命運產生了奇跡般的變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