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話枸杞

(2007-12-25 18:39:29) 下一個

昨天去探望一個受傷的網友,與他的夫人聊了半天美容養生湯水,用料配方裏就有枸杞子。

 

對於枸杞子的最早記憶,大概是外公那瓶自製的藥酒,一直放在床底下,難得從部隊回家探親的時候,便興致勃勃地拿出來,吩咐廚藝最高的小舅弄幾碟下酒菜,直喝得滿麵紅光。酒裏泡著一隻海馬和幾味中藥材,那一粒粒鮮紅的便是枸杞子了。

 

枸杞乃多年生灌木,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茄科植物,與辣椒,馬鈴薯和番茄同科,成熟的果實稱為枸杞子。枸杞的葉,花,果實和根都具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第三十六卷有枸杞篇,書中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集《詩經》裏麵也有好幾處提到枸杞,比如《小雅 · 北山》裏就有一句是描寫士子奉大夫之命上山采集枸杞子的:“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這裏的“杞”是指枸杞子。因此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枸杞的種植曆史是2000多年。可是在《小雅 · 南山有台》一詩中,把“枸”和“杞”兩個字分開了,分別曰,“南山有枸”,“南山有杞”,這裏的“枸”與“杞”是兩個不同的樹種,它們的果實均可用於釀製美酒,其中杞樹後來被人們稱為枸杞。原寧夏博物館館長周興華先生根據《詩經》和其它古文獻的記載,甲骨文專家對於殷商甲骨卜辭中“杞”字的研究,以及考古發掘出土的酒器和酒具,經過兩年多的考證,於去年得出新的推論:枸杞的種植,采摘和食用曆史可以追朔到距今4000多年的夏商時期。

關於枸杞的民間傳說和曆史典故有不少,比如“狗子”與“杞氏”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在秦國境內黃河南岸的香山北麓,也就是現在的衛寧平原,有一對青年農民夫婦,男的乳名狗子,女的人稱杞氏,夫婦倆勤於農耕,孝敬老母,勉強度日。後來秦國吞並六國,舉國壯丁皆被抓去打仗,狗子也未能幸免。十年後,狗子打完仗回到故裏,已是滿麵須發,沿途看到家鄉田地荒蕪,遍地乞丐,不勝唏噓。可是當他跨進家門之時,竟發現母親和妻子麵色紅潤,神采奕奕,於是詢問緣由,妻子告訴他說:去年遇到自然災害,顆粒無收,隻好到山上采集一種紅色的野果回來充饑,這才免於餓死。後來鄰居們聽說此事,紛紛效仿采食紅果,並稱之為枸杞。

我們廣東人喜歡用枸杞子泡茶喝,最常喝的有兩種:紅棗枸杞茶和枸杞菊花茶。為避免熱氣,紅棗枸杞茶裏麵的紅棗通常要去核,此茶具有補血提神的功效,適量飲用可消除疲勞,改善麵色。枸杞菊花茶用的是杭白菊,脾胃虛弱者應另加幾顆紅棗,此茶疏肝明目。今年回國省親的時候,偶得一美容秘方,乃用紅酒送服中成藥“杞菊地黃丸”,據說可用於治療黑眼圈,我試過一段時間,確有起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