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

叫他“隨意”,是因為不願受任何“八股文”風式的約束,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喜怒哀樂,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漫步首爾,品味韓國文化 (一)

(2023-08-28 21:47:26) 下一個

漫步首爾,品味韓國文化

閑來無事,覺得應該到什麽地方去散散心,就來到韓國都城首爾。這兩年,夫人特別喜歡追韓劇,我也跟著夫人斷斷續續看了點韓劇,像“Crash Landing”。 除了感人的故事情節,貫穿全劇的韓國及北朝鮮風土人情,確實引人入勝,有點讓人想踏入劇中去體念那種生活的衝動。至少,看此劇中北朝鮮村民熱情待人、同甘共苦、互相幫助、共度難關的精神,讓我回想起當年當知青時的農村,璞實的民風,憨厚的農民,…

大都市首爾,現代高樓大廈與密集的棚戶區相應生輝

當飛機降落在仁川國際機場,才想起怎麽沒有計劃點時間到這麽有名的仁川去走走?畢竟,當年著名的美軍“仁川登路”,切斷了北韓人民軍的後援和供給線,從而扭轉了當時戰事一邊倒的趨勢,成功的避免了南韓和美聯軍被趕下大海。戰爭的攻防也發生了戰略性的根本改變,使得中國不得不出兵朝鮮,終於穩定北朝鮮並使之成為中美對抗的緩衝區。今天的北韓好像已經沒有了如此"緩衝"的戰略地位,二楞子金三胖是自己就直接跟美利堅抗上了,小日本反而成了受氣的緩衝區。一定得記住,下次再來,絕對不能漏掉仁川。

從城中心的“Royal Hotel”一走出來,就是有名的“明洞”商業街,小攤販把街道塞得滿滿的,整個體係就是中國每個城市都有的“步行街”,隻是顯小顯窄,卻人滿為患;從早到晚,熱鬧非凡。這不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地攤文化”? 是中國妨效韓國還是韓國跟進中國?其實都不是,這應該是曆史悠久的亞州傳統文化,隻是近幾年被亞州的各個國家給發揚光大吧了。簡言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文化,一點也不陌生,隨鄉入俗,啃著烤玉米,吃點烤紅薯,斯文掃地,還是頂愜意的。不過十多天來,硬是沒有沾一點路邊的烤肉烤魚之類,那老油的味道令人生畏。每天都穿行在這步行街,看到那些牛高馬大的黑人白人,混在身材矮小的黃種人群中,津津有味的啃著手裏的各種小吃,他/她們是乎是很容易就融入了這種亞裔所特有的“吃”的地攤文化。正所謂,闖東西南北,好吃無國界。

人潮如湧的明洞步行街,小吃攤一個接一個

漫步首爾的大街小巷,如果把韓文換成漢語,這簡直就是在中國的城市散步,這說明韓國同中國的文化的確是一脈相承的,可是這文化從何而承,這事很為韓國人糾結。從上個世己 70 年代韓國樸正熙政權開始的大舉“去漢化”運動,就可以看出韓國人對自己文化傳承是多麽的糾結、多麽的在乎。在政府行政命令之下,“一夜之間”,漢城大街小巷的漢字路標,大小商店招牌上的漢字,全部換成了韓文,民間、官方的所有文件也隻能用韓文。近千年曆史的世界地標“漢城”,也重新定義為“首爾”。“去漢化”的烈火也燒到了韓國的“紫禁城” – “景福宮”,因為這裏的大小殿堂均為漢字匾額。在學者和民眾的強烈抵製下,當時的樸正熙政府終於妥協,保留了皇宮樓台殿宇的所有漢字,遵循曆史,所以我們今天去造訪韓國皇宮,那裏是滿滿的漢字,這樣的情景,在首爾街頭現在是很難看到了。這麽多年來,“去漢化”也給韓國帶來很多不便與問題,想把一個有幾千年傳承的文化來一個“基因突變”,實非易事。所以近幾年來,漢字又慢慢的在韓國重新興起,漢語課又得以重新納入中小學校教學大綱。

首爾大街小巷,幾乎看不到漢字,均為韓文或英文

其實曆史早已定格,想仿造出不一樣的曆史,且讓世人認可,是很難的一件事。別說外界,就是韓國內部對此也是矛盾重重,難圓說辭。說來也是,韓國的曆史文化其實是挺尷尬可憐的。漢武帝時代,韓國就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受中國殖民統治幾千年,其文化基礎早就已經漢化。而1910年日本武力占領韓國幾十年的一係列文化侵略及殘暴的物質掠奪,更是把韓國那本來就已經非常微弱的文化給毀壞得難以修複,這也是我們在認知韓國文化時,了解到為什麽韓國民眾是如次的痛恨日本人。當然,被中國殖民統治上千年的韓國人,對漢人的仇視也是很難消除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