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長白山

喜好詩歌,唱歌,攝影,再湊個趣兒,嚐試寫故事,和散文。
個人資料
正文

《月之故鄉》演出後記

(2009-10-09 14:00:34) 下一個
《月之故鄉》演出後記

網友問我的我老師對演出的看法,當時我回答說老師不懂中文,沒問。可是昨天,見到他,他到問起我,唱得怎麽樣。馬上我腦子裏想起了Puccini ,因為去年他給我一首曲子,我覺得很簡單,唱一些段時間覺得沒問題了。很多像我這樣學歌的人,剛開始拿到一個作品歌譜,試唱過程不會是一下子做到成熟的表達。那首歌我唱了一個月去見老師,他說唱的時候加一些Puccini味道,我怎麽會想到一個教堂宗教歌曲,還要唱出歌劇味道。所以我現在講我這次沒有唱好,就是應該在歌曲前部分是不是要唱出一點Puccini味道,但是唱歌的時候還要有一些瓦格納的《燦爛的晚星》(Wagner,Tannhauser,O du mein holder abendstern)和 沃夏克的歌劇《水仙女》月亮頌(A. Dvo;ák - Rusalka's Song to the Moon)的氣氛。後半部分我用維爾蒂處理戲劇性的東西,正好今年練聲強調Verdi, 我也在練 Don Carlo的Per me giunto和Un Ballo in Maschera - Eri tu che macchiavi。我想練習和演唱的時候不自主加上歌劇元素。唱這部分我想表達“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我唱時還帶出一點哭腔,我自己對這點表現和唱的後半部分一直到結尾還滿意。前半部分技術也不到位,表達也不好,很白,線條不清晰,氣息控製不流暢,和我想象的東西有差距。我也著想不出,為什麽作曲家隻寫音符,不注釋表情符號,隻在最後又一個 rit. 我想是一個唱歌都會在結尾唱一個rit.

我唱出這樣的版本,也有一個原因,就是組織者隻讓我唱一首歌,要是給唱兩首機會,或個人演唱會,也許我就把它作為一個簡單的,隨大溜處理,開一下嗓子。但是,再怎麽四平八穩的唱,由於歌詞本身重複多次,無論如何也的想一下抑揚、頓挫、動靜和明暗等變化,從而表現出是速度、力度、音量和音色不同。

再談一下,演繹作品要有自己的東西,我的理解這裏還有兩層東西,一個演唱有自己的對作品藝術上把握,創造意境和塑造形象,另一個演出時融進自己生活經曆。唱《月之故鄉》研讀作曲背景,結合自己漂泊異鄉思念故鄉有助於表現作品,但是藝術細胞更重要。很多演唱Eri tu的人沒有妻子或情人被叛的經曆,一樣可以唱好角色。也許是過於自信,演出之前沒有請人聽一下,另外除了彩排,自己沒有錄像錄音,也是缺陷之一。錄像我隻給自己學習用,後有外地朋友關心我的演出,有一直沒有好的錄像,也就鬥膽把錄像曝光了。

曝光了就有收獲,我給一位著名華人歌唱家打電話,她就提出了她的個人看法,我不在乎所謂的優點,缺點和不同觀點評論才是好東西。我們上課就是讓老師修理聲音等等,再說了歌唱必須有錄像才能使表演具有完整性。

說得比唱的好聽,借題侃調,多提意見,謝謝! 再加一個彩排,很一般,沒時間別點擊,貼這個錄像純粹是填空,侃侃是不是說得比唱好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