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為止,我在證券經紀行做了18年了。證券,包括股票基金債券等等;經紀行,是按照香港人的說法,英文是Brokerage。在這18年裏我做過小經紀公司,大基金公司,銀行下屬的經紀行。
我90年來加拿大,最國內國外讀的都是經濟學,但是進這一行是一個偶然。話說95年的一天到圖書館借了一本peter lynch的自傳 - peter lynch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就是那個華爾街著名的fidelity基金經理人。一口氣讀完,熱血沸騰,哦,原來不用找工作,買賣股票也可以養家,甚至賺大錢。
在這本書之前,別看我是學經濟的,從來不關心股市,報紙上的經濟版一概跳過去不看。也不知觸動了那根弦,一下子就感興趣了,現在回想真不好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說幹就幹吧。我從圖書館又借了好幾本基金方麵的書,先在理論上充實一下自己。接下來把口袋裏的流動資金劃拉劃拉,咱也去買基金
那些日子正好是上次黃金大漲的時候,從大約400美元一盎司升到800,報紙上天天為precious metal fund叫好,我這個大眾投資者自然也是選擇貴金屬啊,別無它想。記得那一天我拿了一張四萬刀的支票,走進附近一家銀行,告訴teller說“我要買基金”。teller請我進小房間,說是有投資顧問來接待。
幾分鍾後,進來一個白人胖子,西裝筆挺的,戴副小眼鏡。好在那還是我的開戶行,所以沒有費太多的周折,白胖子說“你知道貴金屬這種基金風險很大麽?”我說當然知道。他說“那麽你是否需要考慮一下?一次投入這麽多錢是很危險的。”我心想這怎麽還帶嚇唬人的?他又建議說“也許,你可以分散投資,買幾種不同類的基金”。我一向是比較堅定的,傳銷的人在我這裏統統會碰釘子,這時當然也一樣。胖子看出來我是不會動搖了,隻好放棄,開單簽字。半個鍾頭之後,我就是基金的擁有人了。
買完之後,天天必須做的事情是在傍晚去聽當日收盤價,豁!天天升,就在我買進之後兩個星期的時間,我的基金增值800多。記得我跟一位尚未涉足股市的好友算了一筆帳,“瞧,我兩個星期賺800,一個月下來就是1600,照這樣下去,還打什麽工啊?”須知當時安省的最低小時工資還不到5加元,而且大家那個時候都還沒有超越中餐館跑堂的水平。
我再算一筆帳:現在隻投入四萬,一個月可以賺1600,要是投入八萬,十萬,那不是更多麽!可惜啊,本金少了點。上哪兒去找點本兒呢?
剛剛好夢一月遊,黃金不知怎麽的開始下跌了,而且不是小跌,而是大泄。三天的功夫我再一計算我的基金,壞了!跌了一千多!
咬牙忍著,忍著,酷刑啊!忍到一個星期的時候,我的革命意誌土崩瓦解,決定嶄倉,虧了10%。這事當然就不好再和朋友提起了,她肯定以為我在悶聲發大財呢。
從此我對基金失去了胃口,基金其實就是把你的錢交給別人去投資,你自己完全沒有控製。別人拿你的錢投到哪裏呢?就是股市。股市誰都可以去投,幹嘛不自己去呢?
這樣一想,我又振作起來,又去圖書館借了基本股票的書,理論上更上了一層樓。把剩下的錢再劃拉劃拉,到銀行下屬的某經紀行開了一個帳戶。
加拿大的股市一向是以資源股為主的,這個時期也不例外,貴金屬雖然跌了,可是還是在相對的高點,因此金屬類的大大小小公司仍然很活躍。這個時候還不懂什麽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隻會看“most active”股票,看準了一個最近異常活躍的小銀礦公司,我一個猛子就紮進去了。
玩股票和玩基金還有不同,基金隻是每天看一次價錢,升降有限,對人的心理影響不算大;股票是每一秒鍾都在上上下下,對玩主的心理承受能力絕對是一個考驗。就是這個小銀礦股,我一進去它就開始跌,按照書上學來的理論,跌到20%的時候是該止損了
此時,我想到當年看的一本俄國小說的名字: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