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昶:遙遠的呼喚 — 談早年的心理創傷 (ZT)

(2007-08-26 21:39:20) 下一個
作者李昶,在中國獲學士碩士學位,後赴英國和美國攻讀心理輔導及婚姻家庭心理研究,獲碩士博士學位。曾擔任美國“亞洲廣播電台”婚姻家庭係列專題節目主講人。現為注冊婚姻家庭心理治療師,從事心理治療工作。電話: 416-755-2343 或 647-290-2343。

李昶博士的博客:http://blog.51.ca/u-2126/

【盡管是專家的文章,在社會學的問題上,希望大家還是要帶著批評去閱讀。天枰注 2007年8月26日】
【本想刪了,還是留著。:(。天枰注 2014年9月15日】

遙遠的呼喚

——談早年的心理創傷

李昶

蔣國斌博士就這樣走了。他的自殺,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一個深刻的、在外人看來很不容易理解的謎。 而他一定有自己精神上心理上深刻的原因和走出這一步的刺激了他的動機。他才44歲,正是處在人生創造力頂峰階段。他在東西方受過那麽多高等教育,東西方社會對他有那麽多培養投入, 學業剛完,正是該他用知識回饋社會和促進文明進步的時候,他卻義無反顧地走了。留下妻子和孩子,他們將會有個多麽漫長的人生艱難和掙紮過程啊,將需要多少社會關心啊。如今那麽多人關心這件事,關心這個家庭,也算是告慰了死者的在天之靈和扶著這個家庭走過這最艱辛的時刻。

遺體火化那天,他那十四歲的兒子最後按動火葬場的電鈕,送他父親上路了。我讀到此報道,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在中國文化大革命那些瘋狂的歲月裏,我父母均分別從他們工作的大學裏被強行送往劍門關和大涼山的軍墾農場進行勞動改造。我母親在到達那裏二十天後去世。她的遺體被送回成都郊區安葬。按中國人的傳統,安葬母親時,頭三鍬土由長子來填,無長子由其他兒子頂上。作為唯一兒子的我,頭三鍬土填下去時,我覺得我的心、我的愛、我童年青春的幻想、我對人生的希望,也隨之被埋葬了。

但問題遠不止於此。

我那學者的父親,在這之後若幹年,在大山裏種地開荒。我們很少見麵。我和姐姐開始了那漫長的掙紮歲月┅┅

本文想說明的是: 如果父母的生存狀態出現變故,如死亡和長期疾病;如果父母不合,如長期爭吵;如果父母關係出現變數,如分居離婚婚外情;這些對孩子來說,那種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

苦難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勵誌,讓人奮鬥,讓人努力去爭取改變現狀,命苦尤當鬧翻身。但是,如果年紀太小,還不懂得應該如何去應付生活中的種種艱難、人際關係,苦難和心理打擊也很可能把一個孩子在心理上打垮,使一個人陷入憂鬱、焦慮、人格障礙和心理病態中。它可能導致萎靡不振, 逃學厭學, 甚至其它行為問題,如老迷戀網吧和酒精毒品,打架鬥毆,濫交偷竊以及其他反社會行為。而我自己,就曾經陷入過深深的焦慮中。

很多人後來問我,當初為什麽選擇改行學習心理輔導? 是不是想幫助別人? 我笑笑說,可別認為我主要想幫別人,其實當初我想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我認為學習心理輔導,能讓我比較快、比較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人格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從而可以調節自己,以及學這行可能將幫我找到現實中的工作的“飯碗”。

我是過來人,深知父母與子女關係出現了變化後,對孩子心理產生的刺激和巨大影響。核心問題還得說回兒童發展心理學。整個龐大的兒童心理學體係的基礎是“親情聯接”,即指兒童在心理上情感上與父母之間形成的依賴關係和信任關係。以任何形式產生的對這種親情聯接的破壞,將可能對一個兒童或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永恒的傷痛和影響。

舉一些例子。

筆者見過好幾位女士,總都喜歡找比自己大不少的男士。多了解一些,發現她們中有的從小喪父;有的父母離異後與父親見麵少;有的父親因工作關係長年不在身邊。這類女孩長大成人後,談朋友、結婚,一生實質上都在尋找一位“父親”,這樣才能有一種安全感和被寵愛感。這是一種對心底深處遙遠呼喚的回應。

我母親去世後,我的親姐姐並不太能幹,所以我成了二人中的主心骨。拿主意、拚社交、打理各種人際關係大多由我出麵。比如我初中三年級時, 獨自一人到四川榮經縣大山裏, 住了近一個月, 把我生病的姐姐從知青(農民)身份以病為由辦回成都居住。經過那個時代的人一定知道那是一件多麽艱難的事。

但這些東西對未成年的人來說,實在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們可能很快將一顆年輕幼稚的心靈掏空。過分早熟並非好事,因為它跳躍過了本應逐漸成長的人生階段,這樣多半很快會將當事人拖入嚴重的焦慮當中。

當時,親友中有兩三位姐姐,她們出於同情,很是關心我。我敬重並心理上依戀她們,就有點像小時候依戀母親一樣。但問題在於,後來長大後,交女朋友時,心裏總有個原型,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像大姐姐一樣的女性來關心我、寵愛我。其實,這在本質上是我自己在心理上的扭曲。我還老是不明白自己為什麽老在戀愛這回事上失敗。本來覺得自己條件不差,但不知為什麽? 那時啊, “最傷心見風流佳麗女, 紛紛投了他人懷中去,” 心裏的那份妒忌別提有多厚了。

還有的孩子,經曆過,目睹過父母劇烈的爭吵,或體驗過父母的分居、離婚,他心目中那種對夫妻關懷的信心、對男女關係的認同和信任,可能會被滌蕩得一幹二淨。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可能在男女關係上也不夠認真,把離婚結婚看得很隨便,或許根本不認可婚姻家庭這些概念。

又如那特別能脫衣服的演員,正經戲沒演幾部,心思都花在以脫換票房的技巧上去了。像這種情況,這演員可能來自不健康家庭,以此來對遙遠的傷痛作出回應,以招他人注意,特別是異性注意, 來平撫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全感。

長期的夫妻吵鬧、父母分居離異,在孩子身上造成的影響和痛苦是巨大的。孩子從而有種深深的失落感,一種不被愛的感覺。況且,孩子有孩子的心理世界和理解能力。許多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和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自己說錯話、做錯事引起的。因此,有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負疚感, 罪過感, 有的孩子會患上憂鬱症、焦慮症、人格障礙、行為問題。他可能逃學、可能易受驚嚇,可能變得內向自私等等。

最為嚴重的有四點:其一是他對人的信任、對人際關係(包括男女關係)的信心可能喪失,長大後在處理人際關係上自私利用,或是輕浮草率。其二是他做人的自信心的低下或喪失,因為他從小自責太多,為父母糾紛所背的罪過感太多、有太多羞愧感,自尊心自信心自然低下。其三,是因父母長期鬧矛盾而產生的“分裂的忠誠(Split Loyalty),” 即一個孩子不知道在父母衝突中自己的立場和角色,應該站在哪一邊,因為他既愛父親,也愛母親。當孩子長期處在這種矛盾分裂的心態中時,他遲早會出心理或精神上的問題。這是一個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上已有大量研究的範圍。一些專家甚至認為“分裂的忠誠”可能引發精神分裂症。其四,父母長期矛盾衝突,在孩子身上造成嚴重的憂鬱焦慮和不安全感,在這之後的人生成長過程中,會產生種種心理情緒行為問題,有的還可能導致自殘和自殺傾向行為。

有的孩子生病了,其實是在心理壓力下、在心理轉移機製下導致的生理上的疾病,其實是想吸引轉移父母的注意力,從而父母之間就不再繼續吵鬧了。還有的有家庭暴力的家庭,孩子逃學厭學,留在家裏,其實心裏是想留在家裏保護母親,不讓其受父親毆打。有的孩子做惡夢、有的孩子做白日夢當英雄,無非都是在找一條孩子本身所理解、幻想的路子,希望去掉生活中的不順與恐懼,或是顯示自己被黑暗與敵意所吞沒。

就我自己而言,自母親走了之後,由於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加上我長年生活在貧困中,心裏強烈的不安全感、焦慮感不言而喻。它影響到了我後來生活的方方麵麵。如喜歡從最壞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似乎心理上永遠在準備應付突如其來的危機,放鬆不下來, 覺得生活無規律可循,什麽事都想幹完美,重複檢查、謹慎處理,生怕出一點漏子或有不足;常做惡夢,在夢中回到那遙遠的過去。那種孤獨、無助、無希望成了烙印。

數年來,我在西方同幾位導師教授談過,也同一位英國心理學家朋友多次長聊,接受輔導。自己後來慢慢從過去的陰影中開始走出,開始重塑自己的人格、思維方式、心態的某些部分。我有時在想,我自己有機會讀過上千本心理專業的書籍,接受過極有知識經驗智慧的專家們的專業心理輔導,年少時受到過的心理創傷還要花那麽多年才逐步消除,何況其他人呢?

過去的創傷,可以涉及到人們後來的生活方方麵麵。比如婚外情是找安全感;比如過分自我吹噓的人是有強烈的焦慮和自信心低下;比如有的人拒人千裏之處,與其說是清高,不如說是從小受虐待,有太多壓抑,缺乏人際交流技巧,沒有自信心的表現;還有些濫交的人,與其說他喜歡從性方麵得到快樂,不如說他憑此來證實自己從小就懷疑的自己的存在和意義。

筆者多年從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心理治療工作,見過無數有精神、情緒、行為問題的孩子們,除了少數情況是有家庭遺傳因素外,我認為大部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都與父母有關,或是與生長的環境 (尤其是家庭環境) 有關,而父母在這之中應該負相當大的責任。當然,這裏不包括父母生病或死亡、或特定環境等等非人力可控製之因素。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那種種出問題的表現(除了少數遺傳因素外),實質上都是在回應那過去的、早年的心理創傷,是對那遙遠的傷痛的一種回應。

父母們啊,醒醒吧,別再去在心理上傷害那些無辜的孩子們了。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本文原載於《北美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