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早 點

(2010-02-24 15:19:17) 下一個

早點

陶誌健

 

 

初冬,北京的清晨,乍一出去,外邊還颼颼地有點涼。

還沒進早點鋪的門,女服務員就問上了:“吃點什麽?”

“有什麽?”

“包子、餛飩、豆腐腦、炒幹兒、米粥。”油條和油餅正在炸,油鍋半堵在門口,煙熏火燎,不用說也看得見。這些外地來京、撐起北京早點業和類似其他服務行業的男男女女,說話一溜北京腔。仔細聽,各地口音依稀可辯,但腔兒一準兒是北京的。北京人卻不在乎什麽音什麽腔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已經在這小館吃了兩頓早點了,知道今兒要什麽:“六個包子一碗餛飩。”您找位子坐下,包子就已經在麵前了。這裏點吃的,從不開票,說一遍,準沒錯。錯了也不要緊,口頭改:“粥是我要的,他要的餛飩。”“嗨豆腐腦這兒的!”

    包子還沒吃完,餛飩煮得,端上來了。各是各的味兒,國內吃早點真是合口味,效率高,還實惠。正想著,門口進來兩個人,一看就是父女倆。踅摸了一圈,坐到我的對麵。“我吃豆腐腦兒。”父親可能沒聽清。“我吃豆腐腦兒”, 又說一遍,聲音裏帶有已經獨立、今天又處在父親卵翼之下的女孩特有的韻味:確定又有一絲撒嬌,不仔細是聽不出來的。父親就喊:“哎,弄兩碗豆腐腦,十個包子。”聽得出是河南口音。女孩臉蛋兒圓乎乎,紅撲撲,身上包著一件藍羽絨服,外地氣質還沒有褪盡。父親穿著一件黑色間麻的呢子大衣,裏麵露出皮坎肩。女兒有主見地去盛了滿滿一小碟鹹菜,端回來又加了辣椒和醋,放在父親麵前。隨後又從父親的碟裏給自己盛了一少半。

他們的包子早就上來了,熱騰騰的冒著氣。“咱倆一人五個”,父親聲音不太高,也沒有明顯的關切,甚至有點隨便,但心底的鼓勵和關愛的意思還是擋不住溢了出來。一邊吃著,父親又若有所思地說到可能是另外一位出門在外之人,“他()也是不太容易吧。”

    我已經吃完了,起身離座,去付款。還是那位服務員,“您的是兩塊五。”她還記得住,準沒錯。記得不準也不要緊,相互訂正一下就可以了:“您吃的什麽?”回答的人有時會略帶點態度“一碗豆漿,兩根油條。”“糖漿吧,一塊八。”

從早點鋪子出來,吃暖了的身子驅走了不少寒氣,身上還帶了一股炸油條的氣味,自己也聞得見。接著奔今天的事吧——也不知那父女倆吃完早點,準備去做點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