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2013-12-03 09:05:04) 下一個

解讀古文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方法(在這基礎上還可以再細分),一種是 根據解讀者所在的文化環境來理解,另一種是根據原文的結構,語言和曆史文化背景來進行理解。後一種方法是經典的方法,而前一種方法則是後現代的一個產品, 它的理論依據是:一篇文章完成後,讀者享有解釋權。

這 兩種解讀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前一種解讀的合理性不但在於讀者有權從文字中挖掘出作者沒有想到的意思來,而且還在於語言文字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體的連 貫性,所以從現時的文化環境出發解讀出來的本身就可能是原作者的意思,甚至還可能是語言文字本身所揭示的隱藏在文字中但是原作者並沒有意識到的涵義。但 是,這種解讀因為沒有重視原文自身的結構和曆史文化環境,所以實際結果可能不但會離原作者的意思較遠而且會表現出對整篇文章的解讀支離破碎難以連貫甚至牽 強附會。因此,一般地來說,雖然我們可以通過第一種解讀帶給我們所希望或需要的一些信息,作為一種嚴肅的解讀還是應該以第二種解讀,也就是經典的解讀方式 為主。不過這裏也要強調指出一點,那就是上述的討論僅局限於對於包括東西方哲學在內的世俗文化的解讀,不適用於對於宗教信仰所依據的經書的解讀。

我們現在以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中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為例來對上麵提到的兩種解讀方法進行一下演示。

先用第一種解讀方法,即運用現代的文化知識來對這句話進行解讀。在21世 紀的今天,“反者道之動”這句話很容易使我們聯想起黑格爾的辯證邏輯來。老子所說的道的一個涵義就是天地間的一切的變化發展都是道的功能的表現,而黑格爾 的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世界的一切變化發展都是絕對精神的運動的表現,而運動的過程永遠是正題,然後否定,然後再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把黑格爾的 這樣一個思想用“反者道之動”來概括可以說是非常之精確的。這可以說是東西方的兩位相隔兩千多年的哲人用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出的哲理之間的一個巧合,而由 於有了這個巧合你非要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來解讀老子的“反者道之動”也是順理成章的。

再 來看“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如果用現代的文化來解釋就更妙了,因為我們知道對老子來說,道不但具有功能和物質兩重性,而且還是萬物運動生長的根本來源,而 現代科學文明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運動生長都離不開能量,而能量在做功的過程中永遠是單向地從有用能變為無用能。如果我們用老子所說的道來表達熱力學第二定律 指出的宇宙間的有用能量是用一點就少一點這一規律的話不正是“弱者道之用”的意思嗎?所以老子在兩千多年前所著的《道德經》與兩千來年後西人們所發現的熱 力學第二定律之間又有了巧合,而由於有了這個巧合你非要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解讀“弱者道之用”這句話也無可非議。

但是,老子當初真的是如黑格爾那樣想的嗎?真的從類似兩千來年後的西方科學的角度看到了自然界的有用功是越做越少嗎?我隻能說不敢肯定。我小時候上學時老師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而中國隻有5千年的曆史,今天的考古學家卻很認真地告訴我們在中歐發現了數萬年前的古跡,而且在南美還發現了幾千年前的鍍金的飛機模型。所以我不敢對曆史妄加論斷,隻是我也同樣不敢妄斷說老子就一定同黑格爾及西方近代科學家們想到一塊兒去了。

所以,我仍然需要根據老子的《道德經》自身的結構及曆史文化環境來對上述兩句話進行解讀。也就是用前麵提到的第二種方法,經典的方法來對老子進行解讀。用經典的方法解讀古典文獻,不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最關鍵的也是最大的難點是如何找準那個字麵 的意思。首先,你不但要找到字麵的意思,而且要把上下文的字麵意思連貫起來 且 與全文的主題一致。但這還不是最大的挑戰,更大的挑戰是象老子或亞裏士多德或黑格爾等人的著作的字麵意思在普通人看來常是過於簡單甚至毫無意義但卻具有非常深刻的含義。這也是人們最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有些人在解讀經典著作或作哲學評論時常把理解著作後麵的深刻含義誤解為自己充分地發揮想象力,而有些讀者則把閱讀哲學評論或文獻解讀如同讀原創文章那樣地喜歡看具有想象力的和自由發揮的評論或解讀。實際 上,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會采用前麵提到的後現代所認可的第一種解讀方法正是因為無法克服這一聽起來簡單其實相當不容易的找準原文的字麵意思這一難點,然後 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而這種 發揮的背景通常就是解讀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經典解讀的真正難點也是最大的挑戰正是要在尊重原作者意圖的前提下限製自由發揮。

現在我們來用經典的方法解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既然要用經典的方法,那就要忘掉黑格爾,忘掉熱力學第二定律,忘掉一切在老子之後幾千年才發 生的事情,而回到老子的時代從《道德經》本身的結構來解讀老子。“反者道之動”這句話其實比較簡單,因為其中的每個字的字麵意思與今天人們的理解差別不 大。因此,關鍵是如何依據每個字的字麵意思來將它用與整本《道德經》的前後主題思想及結構一致的語句表達出來,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種“常無欲以觀其妙”的具有藝術性工程。在這樣的原則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生活中的一切被認為是反常或變異的現象都是道本身的變動的表現。” 這裏的關鍵詞是那個“反”字和“動”字。有人將這句話譯為“道的運動規律是循環往複”,也有人將它譯為“對於求利益的反動才是道的開始”,這兩個解讀的都 在於對“反”字的解讀的過度的自由發揮。其實,原句中的“反”字本身的意義已經很清楚了:就是與現在的或常態的相反,那是直接的按字麵意思的解釋。即便你 認為 說這個“反”可以不是直接的反,而是循環往複的反,那也還是沒有超出那個基本的“反”的意思的範圍,這是因為“與現在相反,與常態相反”包括 了各種相反的方式和意義。但是如果你把那個“反”解讀為“反複循環”那就成為所有的“反”的可能性中的一個特殊的子集,它不包括很多其它形式的“反”。在老子沒有明確指出這裏的“反”是“反複循環”這子集的前提之下,並沒有理由認為那是老子的意思,最多也隻是人們自己根據現在的文化環境中的理解的引申。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對於求利益的反動才是道的開始”這樣的解讀。如果人們要按照自己現在的文化環境去對原句的意思進行引申的話,那麽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比簡單的 “反複循環”或“反對追求利益”要完整得多了。

與“反者道之動”相比,“弱者道之用”就稍微複雜了一些,這是因為《道德經》中的“用”比今天我們所說的“用”的涵義更廣,它雖然也有今天我們所說的“用” 的意思但是更包含了由於空無而帶來的“擁有”,“懷抱”,和“容納”這樣的意思,這可以在《道德經》的第十一章中看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果我們再結合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所說的“柔弱勝剛強”的意思話,那麽對於“弱者道之用”的經典解讀應該是“道的包容和蓄養的功能表現出來是柔弱而不是剛強的”這樣一個意思。

在完成了字麵意思的解讀之後的下一步才是對字麵意思後麵的深刻含義的進一步的展開討論。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來說,“弱者道之用”的含義實際上比“反者道之用”含義更深更廣,不過由於本文的篇幅所限,這將是一篇獨立的文章討論的內容。很多人在解讀經典著作時的錯誤或功夫欠缺之處就在於,因為不能基於對經典著作的字麵意思背後的深刻含義的準確理解而完成第一步的找到準確的字麵意思的工作,他們就直接進入對於字麵意思背後的深刻含義的展開討論,結果必然是根據他們自身文化背景進行的發揮,也就是前麵提到的後現代所認可的第一種解讀方式。

上麵的解讀中的一個具有核心地位的關鍵詞就是那個“道”字。從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於道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道同時具有功能和物質的兩個方麵而的特性。比如,“道衝而用之或不盈”表明了道是一種不滿天地間的物質,“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則表明道是一切物質的來源,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則表明了道是物質與功能的結合,或者說是一個具有功能性的物質

其實,功能與物質這兩者在西方科學中也很難完全分離開,換句話說很難把自然的 規律與物質完全分離開。以空間為例,不但它會因為其中的質量而發生彎曲, 而且在暗能量理論興起之前曾有人認為空間本身就是一種不斷膨脹的特殊物質,即便是現在多數人都認同了暗能量的假說,對於空間的物質性意識也未能完全從人們的心目中被抹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