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經濟相對論導論---第一,二章

(2013-06-12 17:02:19) 下一個
經濟相對論導論

第一章       利益和流通---經濟動力學最基本的元素
 
談到經濟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包括各種宏觀指數在內的一大堆數據和各種報表(諸如P&L
report, Balance sheet等),因為不論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財政,還是個別企業甚至私人家庭生意的營運來說,這些數據和相應的報表是人們對已有的經濟狀況的記錄和製定未來的運作的依據。但是,指數也罷,報表也罷通常隻是靜態地反映經濟的狀態,而不是直接揭示經濟現象背後的動力學因素。比如,一個企業的P&L報表上可能記錄了某項經營的一筆虧損,而同時又記錄了一筆投資的巨大盈利,所以在他們的balance sheet上,該公司的資產有正的增值。實際上這裏相互抵消的正負值之間在操作上可能根本沒有什麽直接的因果關係。
 
從動力學的角度來看,真正反映經濟的動力學因果關係的是流通。A從B購買了一批貨的交易中,A拿到了貨,B得到了錢,從整個經濟體係來看,這是一種動力學上的平衡,就象是一架噴氣飛機所得到的推動力與周圍空氣所得到的相反的動量之間的平衡一樣。實際上,一個所謂的市場經濟體係內包括科技成果,教育培訓,藝術創造,工農業產品的創新和生產等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價值的創造都可以被說是在流通的過程中實現的;當然,流通的過程也可產生各種破壞性的甚至邪惡的負麵產品來。
 
那麽流通為什麽會發生呢?答案很簡單,導致流通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交換,或者叫做交易。而交易的前提是利益,所謂交易其實就是某種利益的交換。亞當斯密所說的那隻無形的手,說的就是人們在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之下的公平交換,能夠使市場達到平衡。我們每個人的直接資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一個人的與他的基本需求及欲望密切相關的利益卻可以是遠遠超出他的生理潛力所能實現的,所以他需要從他人那裏獲得他所需要而又無法自己產生的物質及服務。當然,獲取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可以搶,可以強迫上繳,可以欺騙,也可以是贈與,可以互惠,還有就是通過基於利益的交易,而今天對於經濟來說,人們主要感興趣的就是通過交易來實現的對於個人或團體的需求的滿足。
 
下麵我們對流通與利益這兩個彼此關聯的基本要素在經濟體係中的作用進行一些更詳細的討論。

第一節 流通與經濟
 
我們先用一個簡單的假想例子來演示流通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動力學關係。雖然政府和金融機構在社會經濟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們的存在並不改變流通與社會價值的基本關係,因此為了簡化起見,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忽略政府以及包括銀行在內的任何金融機構所起的作用。

假設在一個ABC小區內有三戶人家A,B, 和C,而且他們的經濟收入都來自這個小區之外。在某一年裏,家庭A的年收入為14萬元;但是家庭B和C那一年都隻有勉強維持生計的5千元。所以在那一年裏,ABC小區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就是
(14 +0.5 + 0.5)÷ 3 = 15 ÷ 3 = 5 萬元。

假設在第二年裏,A, B,C三個家庭除了從小社區之外掙回上述的15萬元之外,家庭B為家庭A提供了某種非常重要的服務,為此家庭A給家庭B支付了7萬元;而家庭B為了給家庭A提供服務從家庭C買進了價值2萬元的材料,那麽在那一年裏,ABC小區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就變成了
(14 + 7+ 0.5 + 2 + 0.5)÷ 3 = 24 ÷ 3 =8 萬元,
也就是說該小區內部在這第二年裏的流通為小區創造了9萬元的價值,從而使小區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上升了3萬元。如果小區內部的交易與市場價格相符,那麽我們可以說在這第二年裏,按照市場價格,小區內部的流通創造了8萬元的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可以肯定在這三家之間流通的資金一定會給他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積極的效果呢?答案是我們無法肯定!如果家庭B是一個做職業殺手的單身,而家庭C賣給家庭B的是槍支彈藥,那麽那9萬元的小區內部流通不但不會對社會帶來好處,還可能使小區內的那三家人惹上殺身之禍。其實,資金的流通為社會提供了調動社會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機製,至於人力物力被調動去幹什麽,不是資金流動本身所能決定的,而是受到一個社會的整體和局部的政治文化環境影響的。如果一個社區的資金流動全是用來毒害人民,破壞環境的話,那麽資金流動的結果不是為整個人類創造財富,而是創造災難。
從上麵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流通的社會效果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流通的渠道,二是在流通所發生的社會環境裏的政治文化條件。在上麵的ABC小區的例子裏,如果具有家庭A所需技能的家庭B不與家庭A住在同一個小區裏因而家庭A並不認識家庭B,而與家庭A作鄰居的是另一個家庭B',而且家庭B'與家庭A之間整天打得不可開交,那麽前麵所說的流通渠道就不存在了,相應地,前麵所說的流通也就不會發生了。另一方麵,如果前麵的流通渠道非常暢通,但從家庭A流向家庭B的錢是家庭A在賭博中輸給家庭B的,而家庭C賣給家庭B的是毒品,那麽在那樣的小區政治文化環境下,家庭A,
B, C之間的資金流通對小區ABC及其外的整個社會的效果就是非常負麵的了。

 
從社會的結構或體製來說,我們似乎可以根據上麵提到的影響流通的社會效果的兩個主要因素,來把一個社會的結構分為經濟體係和政治文化體係,與社會的流通渠道相應的叫做經濟體係,而與決定流通發生於其中的社會環境的條件叫做政治文化體係。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地對上述的政治文化體係的狀態在上述的經濟體係裏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政治文化體係的狀態不單單是影響了流通的整體結果到底是為社會創造了正價值還是負價值,而且還直接影響著流通自身的效率。所以我們其實應該說經濟體係是包括了政治文化體係在內的整個社會體係。
 
第二節 利益與經濟

經濟現象背後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益。今天對很多人來說,經濟就是一大堆數據,其實,對經濟的認識首先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同自然科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過程類似,今天的經濟學也是通過把對經濟問題的哲學思維與數學結合起來並引入對於真實過程的數據收集而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早期研究經濟學的人主要都是些哲學家,而在哲學裏麵與經濟學關係最密切的恐怕就是關於倫理的哲學,亞當斯密之所以能開創經濟學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是關於倫理哲學的大師,他的一部成名作就是“關於倫理情感的理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即便是對於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的人來說,經濟的目的還是倫理,是幸福,是利益。離開了利益空談經濟是沒有意義的。不但從經濟的微觀機製來看,如前麵提到的,利益是產生市場經濟中的流通的基本動因,而且從社會財富的宏觀分配以及經濟的宏觀走向來說,利益的因素都起著一個基本的杠杆作用。因此,對於利益的特點及功用的認識應該是對社會經濟的哲學認識的一個基本起點。
 
從人類的考古和曆史資料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人類之所以能夠承受各種嚴酷的自然選擇而得以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很早就開始形成的社會合作能力。所以,社會性是我們人類的一個基本特性。但是,由於不同社會體之間的利益衝突的存在,對於每個人來說,其他人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潛在的競爭意味。實際上,人類的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從來都是相互依賴與相互競爭的一個複雜的混合。人們對於競爭的恐懼並不總是簡單地來自可造成直接生存威脅的明目張膽的敵人,而是深深地根植於對於生存資料的供應的稀缺的恐懼。在古代的斯巴達,人們會把老弱病殘作為社會的負擔而丟棄。雖然今天的文明社會的道德體係已不再允許類似的實踐的存在,現代人實際上仍然活在對於來自同類的競爭的恐懼的陰影之中。
 
今天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們都喜歡把團隊精神當作一個時髦的政治詞匯,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離開了不同分工的他人的合作,自己的工作是難以完成的。但是,當麵對工作保障,升遷空缺,獎金分配,或商業機會的時候,人們都會很自然地將可能減少自己得益的可能性的他人視作生存的潛在對手。人類在爭取生存權的努力上對於他人的這種複雜的雙重態度本身是對於從邏輯上來講他人的實際價值的一種心理的反映。從形而上學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對於每個共同生存的他人來說都具有雙重的價值:一個可以賴以生存的夥伴的價值和一個可能削弱自己的生存條件的對手的價值。我們甚至可以根據這種雙重價值將一個社會人抽象為一個具有正負價值的偶極子,其中的正價值為有利於他人生存的價值,而負價值為不利於他人生存的價值。而這正負價值的大小由很多複雜的因素來決定。彼此相愛的人負價值可能接近於零,而凶猛的敵人的正價值則趨於零;當一個朋友轉變為敵人時,他的正負價值就發生了極大的顛覆,反之亦然。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對自己有利的不一定真的就有利而人們認為對自己不利的也不一定真的就不利,所以當我們談論個人利益的時候有必要意識到真正的利益與表麵利益之間的不同,而隻有表麵的利益才是人們所認為的對自己有利的。影響表麵利益的因素很多,比如信息和知識,情感,忠誠,同理同感心,利他心,文化影響,政治和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盡管實際利益與表麵利益之間的區別對具體事件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它不會影響我這裏對於經濟相對論的討論。這是因為盡管真實的利益才可帶來實質性的改變,當一個利益出現之前,之後,及存在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所能認識到隻是表麵利益而不是真實利益;他們有可能根據他們對利益的認識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作為,但是他們所依據的也隻是表麵利益而已。所以,人們行為的依據是他們假設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實際利益。如果兩個人之間原本根本沒有利益衝突,但他們卻認為他們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那麽他們仍然會彼此將對方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隻有當所有的人都隻把他人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不同人的表麵利益之間才不會存在衝突。不過那隻有在一個理想的完全利他的社會才會出現,而那樣的社會本身又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因為如果每個人都隻關心他人的利益,那麽他們就都在等著別人來關心自己的利益,即利他主義的悖論。這就是為什麽真正利益與表麵利益的不同不會影響本文討論的原因。
 
利益衝突原本是存在於全世界的個體之間的問題,但是每個人的利益又與他自身的複雜社會關係密切相聯。一個簡單的例子是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同一家庭的人還是常常具有很多共同的利益的。另外,每個人的利益都是與他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密切相關的,而一個社會裏人們的社會地位與財富又都是分為階級或階層的,所以所謂的個人利益本身又是一個與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掛鉤的社會性變量,相應地便展示出各種意義上的社會標記。
 
 
第二章       經濟好壞的相對性
 
人類文明的進化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深化與細化的過程,人類對於包括經濟過程在內的相對性的認識也同樣如此。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也罷,後來的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兩個被認為是對立麵的凱恩斯主義和哈耶克主義也罷,都沒有否認社會經濟的對於不同的人的影響的不同(即相對性的基本意義)。應該說承認不同的人的不同地位是認識經濟的出發點也是需要被解決的各種所謂經濟問題中的基本現象。但是,不論是對於強調個體利益在經濟中的作用的亞當斯密[1]和哈耶克[2],還是強調通過宏觀調控來促進購買力的凱恩斯[3]來說,人們的經濟地位的不平衡隻不過經濟體係中的正常現象,這種現象可以表達為一些數字,而這些數字可以用來對經濟進行衡量,它們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變化,但卻不是經濟的基本源動力。哈耶克甚至不把作為經濟相對性的核心問題的分配正義看作是社會正義所關心的重點。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4]更在乎經濟地位的不平衡對於社會狀態的影響,他們把不同的階級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所受到的不同待遇作為他們的階級鬥爭主張的基本依據。但是,不但現實世界顯然比馬克思主義所劃分的階級要複雜得多,而且經濟發展的意義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意義上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中國的發展就可以告訴我們即便是一個階級推翻了另一階級,新的統治階級本身又會變成了資本的擁有著和受惠者)的過程。實際上,通過對於經濟相對論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由個體對於相對利益的追逐而導致人們對於資源的支配力的不同是一個複雜的動力學過程,不但這個過程可以導致非常不平衡的經濟現象,而且這種不平衡背後的相對性本身就是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源動力之一。
 
第一節 利益和自由的相對性
人類社會經濟的最根本的源動力是利益,而利益是相對的,這就決定了所謂的經濟的好壞的意義是相對的,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以及經濟學家們一直努力向世人表明的那樣地普適的和統一的。經濟好壞首先應該是一個具有個體意義的概念,而它的社會意義應該是建立在個體概念基礎之上的。前麵的引言中提到,我們可以用與對資源的可獲取性直接相關的對資源的可支配性來看待經濟好壞的意義,而這一視角的特點就是突出了經濟好壞的個體意義。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對資源的支配力可以是天差地別地不同,一個富翁一天的開銷可以等同於多少社會底層的人經年累月的生活給養。從這一個體意義出發,我們也可以得到經濟好壞的社會意義:一個社會的整體或主流對資源的支配能力。
 
一個經濟體係內對資源的支配能力的不平衡便使得經濟好壞的意義具有極大的相對性。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同樣的社會經濟狀態對於社會中不同的群體的好壞意義可以非常不同,當有些人認為他所生活的地區的經濟很糟的時候,另一些人可能會因為他們得到了特殊的增長財產的機會而認為該地區的經濟好的很。雖然人的智能使得經濟體係中少數得利的人也能夠通過換位思維來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對經濟的好壞進行判斷,但是這不等於說這些人的換位思維一定會取代他們基於自己本身利益的思考而希望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除非是他們意識到一個社會整體蕭條的經濟會在長遠對他們自己不利。
在多維的立體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層次上,利益在經濟中的驅動作用往往表現為個體在追求利益過程中的意誌力,而這種意誌力的有效性又表現為人們常說的經濟體係中的自由。以哈耶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們在推崇所謂的自由競爭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們的競爭起跑線之間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使得我們根本無法用一個線性的平等的眼光來看待競爭的意義。有些人隻要動動嘴就會有整個團隊來執行他們的意誌,而有些人則必須出賣自己的勞動甚至肉體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為了自己的苟延殘喘而去實現他人的意誌。這種起跑線的不同使得這些人之間的競爭不但談不上是公平的,而且這種不公平帶給競爭各方的一個後果便是競爭中的強勢者有能力來維持並強化這種不公平性。不論哈耶克主義者如何努力地為他們所說的自由來進行文字表達上的修飾,一個無法掩飾的事實是,按照人類最基本的自由的概念,他們所倡導的自由的一個前提是很多人將在少數人的自由遊戲中失去自由。
盡管哈耶克和凱恩斯的一個爭執焦點似乎是政府是否應該幹預私人的自由,他們卻都可以欣然接受政府持久地在經濟體係內以一部分人的自由為代價的對於另一部分人的自由的保護。而以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的代表的形象出現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在他們的實踐中更是不惜用名義上的多數人的自由來剝奪多數人的實際上的自由,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剝奪使得少數人從中受益。這些不同的主義之爭表麵上看來隻是不同背景的人的思想觀點或好惡的不同,實際上這卻是人類的社會文明在涉及自由與公平的問題上的內在邏輯本身的複雜性的反映。正因為如此,這些理論的爭執便與客觀世界的物質利益的分配有著直接的關係;不同的理論在社會實踐上占主導地位時,將會造就不同的受益群體,這本身當然也是這些理論的相對性的表現。所以,不論是從爭取在現實世界中的公平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糾正理論中的偏差出發,我們都需要對人類文明中的有關自由和公平的邏輯有更好的哲學認識。
 
第二節 經濟相對性的宏觀表現
由於在任何一個經濟體係中的人際間的追逐利益的競爭都是社會性的競爭,建立在個體意義上的經濟相對性在現實中的表現便呈現出宏觀與微觀的兩個不同的層次來。盡管在微觀層次上每個人對於經濟好壞的感受可能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宏觀的層次上經濟好壞的相對性對於在社會上處於相同或相近的經濟地位的人們的影響會有很大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對經濟相對性的這種宏觀效果的主要支配力來自掌握了社會上的主要資源的政府和對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主導力的大企業。
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裏,政府主要是通過稅收和開支以及一些相關的立法來對社會經濟發生影響的;在這三個主要的方麵上任何一個政府的作為都不會是完全地公平,而會在特定的時期表現出對於一些特殊的利益團體的偏愛來,隻不過不同的政府在不同的時期的偏向性的程度會有所不同而已。對於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對於草根階層的人群來說,政府在這三方麵的作為中所表現出的相對性不但可以對他們的生活水準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決定了他們的生存權利。
以稅收來說,這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曆史的古老的實踐。但是,它的傳統的意義從來就不是公平的,至少按照今天的文化來看是不公平的。從遠古時期的帝王強加給人民的以帝王本身的享受為名義的征斂,到後來的以包括戰爭開銷在內的國家或社區的公共開銷的名義來征收的稅款,到今天的市場經濟裏以政府開銷或福利為名義的稅項,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這種對於公平的缺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於公平意義的不了解,人們常常以簡單的理由來對複雜的現實中的公平做出論斷。比如
“富人的錢是憑智慧和勤勞得來的,為什麽要給政府拿去養懶人?”之類的顯然錯誤的辯詞。
鑒於社會理論對於統一社會認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媒體和通訊高度發達的民主社會裏的重要性,在任何社會活動中,缺乏正確的理論認識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導致人們對現實的隨意解釋,而在這方麵掌握了話語權的社會權貴們顯然會在很多情況下占有解釋上的優勢。因此,對於包括稅收公平在內的各種公平缺乏深刻的合理認識的一個後果將會是加重經濟體係對於弱勢群體的不平衡;當然,這種不平衡隻是經濟相對性的意義的一部分,基於個體意義之上的經濟相對性的意義絕不會象馬克思主義者們所聲稱的那樣完全以宏觀經濟地位來決定的,而是會全方位地表現在整個經濟體係的所有層次上。缺乏對於公平的較全麵合理的認識不但會加重不同經濟層次之間的不平衡,也會使得相同層次上的競爭更加非理性化。
不過,現實中的公平問題是非常複雜的,而且經常會涉及一些複雜的數學問題,甚至可能是沒有精確解的數學問題。但是在進入到數學的複雜性之前,人們首先應該弄清的是哲學上的公平概念,否則的話,在錯誤的方向前提之下的數學精準並不能幫助解決實際的公平。比如說,如果一個政府因為億萬富翁的收入基數大而把他們的稅率定得很低,反而把窮人的稅率定得很高的話,那麽運用再怎麽精準的數學公式來計算每個人的稅額都無法彌補對於窮人的苛刻。為了要為稅率的數學計算找到公平的起點,人們需要對公平,或更具體地,稅收的公平有更好的哲學上的認識。在缺乏這種哲學上的更好的認識的情況下,憑著簡單理由來論斷複雜的稅收公平的話,弱勢群體在強勢群體麵前是很容易被犧牲的。
與政府的稅收相比起來,對於占社會絕大多數比例的工薪階層來說,政府的開銷或大公司投資方向的選擇所導致的經濟狀況的變化對於他們的生活(也就是他們的個體對經濟好壞的判斷)可能會有著更大的影響力。不論是在經濟早期發展時期(如本世紀初的中國),還是經濟危機時期(如目前的歐洲),或是經濟處於常規發展的時期,很多工薪人員都可能會因為政府的開銷或大公司的投資方向的改變而失去工作或得到新的就業機會;在經濟早期發展時期和經濟危機時期尤其如此。
 
第三節 經濟好壞的相對性
前麵已經提到,經濟好壞的意義是相對的,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經濟狀況的感受會有所不同,因而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得出經濟好壞的不同的結論,這種經濟的相對性是由利益的相對性決定的。但另一方麵,人們的利益既有相對的一麵也有一致的或相近的一麵,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甚至可能會都比較一致。當然,這種一致本身也具有相對性,因為它是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甚至是社會經濟地位相差非常懸殊的人們之間的利益的一致,也就是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不同的利益做出的好壞判斷之間的一致。當社會整體的經濟很好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利益比較一致,因此會得出對於經濟好壞的比較相同的判斷;當社會整體的經濟很壞的時候,很多人會因為生活的艱難而會一致地對經濟狀況產生與極少數受益人截然不同的感覺;當經濟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的時候,尤其是由好變壞的時候,在關於經濟好壞的感受上,整個社會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分裂。
但是,經濟相對性一個可以說幸運但也可以說是殘酷的事實是不論經濟有多壞,至少總有一個變好的機會,但這個最後的機會並不是市場效率的改善而帶來的,卻是一部分人生活利益甚至生存權利的損失而帶來的。這一點與股市的起伏有些類似。自有股市以來,世界上的主要股市都經曆過一些大的跌落,但都總是能夠從低穀中恢複過來。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了的是這恢複背後的代價是有些人永遠也無法再恢複他在股市跌落前的輝煌,這當中當然包括那些因為股市下跌而跳樓的人。全方位的現實生活中的遊戲其實與股市類似,但卻常常是要更加殘酷得多。整體經濟的恢複不但意味著過去一段的經濟不好的階段的結束,而且也常意味著一些人在經濟變壞之前的好日子甚至生存的權利作為恢複的代價而永久消失。
 
網上曾經流行過一種陰謀論,雖然這種陰謀論可能毫無現實的根據,但它卻從邏輯上揭示了經濟相對性的上述意義。根據這種陰謀論,如果現在地球的人口減去一大半,那麽剩下的人口將會因享有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少的環境負擔而生活得更好。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與戰爭災難的重建為經濟相對性的上述意義提供了現實的例證:一場對於受難者來說是無以倫比的痛苦的災難卻可以為其他人帶來更多的就業和提高企業利潤甚至改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的機會。
 
今天中國有很多人批評上世紀末的中國政府在給予少數商人利益的同時使很多百姓利益受損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這其實正是經濟相對性的一個殘酷的表現,也是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的起步之時深得多數人心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一個難以避免的步驟。我這裏不是說那樣做就一定是合理的,理論上應該有更合理的方法,但在實踐上人們卻可能無法等待合理的理論的出現之後再去行為,因而隻能按照經濟相對性所決定的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部分或所謂的主流大眾的利益的特點來做。這就是經濟相對性的嚴酷的一麵!
 
而經濟相對性的這種嚴酷的一麵決定了經濟相對性的另一方麵的合理性:曆史上的相對合理性不能作為現實合理性的天然依據。以中國的實踐為例,盡管在上世紀末政府的作為有其促進當時的整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是它所帶來的國民中的經濟利益分配的不平衡顯然是不合理的。一般而論,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或哪個經濟體內,我們不能因為曆史上在某一方麵的合理性而接受它對現實的不合理的影響,我們不能把讓一部分人為了另一部分人或所謂的主流的利益而永久地犧牲自己的利益作為一種天經地義的要求。這就是任何一個時期的人們來修正曆史上由於各種原因而造成的不合理或不公平的現象的一個重要的理由,也是我們為什麽有必要認識經濟相對性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四節 經濟相對性的穩定性
 
經濟活動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是與意誌力直接掛鉤的利益,而如前所述,經濟相對性的一個特點便是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上的人們對於自己的意誌的執行能力的不同。這種對於意誌的執行力的不同是維持經濟相對性的一種重要的力量,人們會運用自己的能力來促使社會經濟維持在對自己有利的狀況下。很顯然,掌握資源的政治官員和大企業在這方麵具有與一般百姓的很不對稱的力量。當對於多數人不利的現有社會經濟的收益者們擁有強大的力量的時候,人們恐怕就很難期待著社會經濟能夠在短期內有對自己有利的很大變化。不過,當社會大眾能夠達到一定的共識的時候,他們也會具有一些讓少數的權勢者無法忽視的力量。這種力量常常可以讓少數的權勢者對他們自己的利益得失做出重新的估計以滿足社會大眾的一些呼求;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力量甚至可以直接造成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上層結構的改變。
 
第五節 討論
 
與這裏所討論的經濟相對性密切相關的是曆史記憶的相對性,而近百年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史就是這種相對性的很好的例證。當中國被世界列強瓜分而四分五裂的時候,當中國因軍閥割據而內戰不斷的時候,當中國在國共戰爭而物價飛漲的時候,甚至在中國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建設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今天的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而今天,雖然人們仍然可以從文化上的痕跡看到過去的創傷,但是,沒有經曆過那些災難的人們今天是很難體會當初的炮火連天,屍橫遍野,民不聊生,百姓饑餓難捱,或者冒著嚴冬在外麵排幾小時的隊來購買年貨的感受的。
曆史的遺忘性為經濟相對性的負麵效應提供了合理性:經濟總會好的,也許不是明年,不是後年,但是總有機會好起來。關鍵的問題是:你本人是否願意成為經濟相對性的犧牲品,你是否願意經濟在你的現實生活中,而不是幾代人之後,或幾百年之後好起來。。。。。。


[1]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2]TheRoad toSerfdom, by F. A. Hayek
 
[3]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by John Maynard Keynes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xis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