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邏輯是我們日常思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生活中最常聽到的術語。但是,如同很多其它基本概念一樣,邏輯也是一個不易嚴格界定而且不斷發展進化的概念。數理邏輯的創始人羅素在解釋他所論述的邏輯的含義時曾說“.…從未有兩個不同的哲學家使用邏輯一詞表達同一個意思....(…the word "logic" is never used in the same sense by two different philosophers…)”其實,對於象邏輯這樣的涵蓋麵極廣但具體意義又不易捕捉的概念,最好的理解方式恐怕還是運用形而上的思維來從它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背景出發來思考它的實際含義。
自古希臘以來,人們對邏輯的興趣主要出於兩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就是在與他人交談的時候,需要使自己的言語能夠前後一致,不自相抵觸;尤其是發生辯論的時候,需要有說服力,不會被別人用自己的論據來反駁自己。第二個方麵就是思維的訓練,也就是如何使人們的思維更加有效。
對於上述第一方麵的興趣來說,人們主要重視的是邏輯本身的客觀規律,亞裏士多德被認為是第一個對邏輯的客觀不變的基本特性進行論述的人。他所提出的三段論(Syllogism),排中論(Excluded Middle),至今不但仍然是人們學邏輯學的入門基礎而且也在實踐中廣為應用。而對於第二方麵的興趣來說,實際思維中的邏輯特點及其對思維的影響就更加重要。
這兩個方麵顯然存在著很多交集,但是也有各自的側重點的不同。在它們的交集中有一個敏感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那就是邏輯與客觀存在的關係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邏輯是一種工具,一種人們來說理和交流的工具,以及認識世界的工具;另有人認為邏輯是宇宙的密碼,是一種獨立於人類的自然語言;也有人認為邏輯是人的思維密碼,是天生的本能;還有人認為邏輯隻不過是人們對客觀的反映而已;也還有人認為邏輯的奧秘存在於我們對語言的運用之中;等等。其實,這些有關邏輯的表麵看似不同的各種觀點都是對於邏輯在現實世界裏的不同地位與功用的描述,並沒有一種觀點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它觀點排除掉。如果對這些有關邏輯的表麵看似不同的各種觀點進行仔細推敲會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它們之間並不存在著嚴格的界限,或者說彼此之間存在著一些相關性。比如說,根據科學所發現的自然定律對自然預測的有效性,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邏輯是獨立於人類的宇宙的密碼;但是,有人就會從不同的角度指出離開了人的思維來談邏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之所以對邏輯感興趣是因為它是我們思維的工具;既然邏輯是思維的工具那麽就擺脫不了和語言的瓜葛,而自亞裏士多德開始邏輯就與語言有不解之緣;可是,如果一個人思維再好,自然不按照人的邏輯來運作也不行。等等。
我本人傾向於認為邏輯是立於人類的宇宙的密碼,其它的隻不過是它的表現而已。但是,我並不打算把這種傾向作為自己的一個明確的哲學立論,因為我知道為了要作這樣的立論所需要進行的論證可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稍不小心就可能會產生誤導。比如,將邏輯作為宇宙的密碼很可能會被誤解為與黑格爾的絕對理性同工異曲(今天西方的哲學界的主流基本上不把黑格爾所說的邏輯當成邏輯看。當然在世界上有些地方還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當成是一種邏輯且稱之為辯證邏輯。),雖然我不並不認為它們是一回事,但是要想清楚地撇清兩者的區別也還是要費一番精力。我的這段表白也是為了表明任何想要嚴格界定邏輯的含義的努力所可能麵臨的挑戰。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離開了邏輯的功能背景而試圖將邏輯還原成某個最基本的概念的話,我們會發現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認識邏輯的更為有效的方法還是我在前麵提出的以形而上的思維來從整體背景上看待邏輯,但是在具體的細節上承認邏輯的具體特性,不論是三段論的特性,還是形式邏輯的特性,還是數理邏輯的特性,還是語言邏輯的特性,或是我在之前的兩篇博客文章中提出的感性的邏輯的特性。
再回到人們對於邏輯的興趣的兩個基本方麵來。從上麵對於這兩個方麵都會遇到的有關邏輯與客觀存在之間的對應關係的挑戰的討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邏輯的交流功能的興趣和思維訓練功能的興趣之間有著兩個明顯的交集,一是對於客觀認識的有效性的要求,一是和語言的相關性。為了更有效的人際交流,尤其是更有力的辯論效果,人們不但需要更好地掌握邏輯的客觀特性及運用各種形式的邏輯,而且很自然地會涉及到邏輯在語言中的表現。另一方麵,為了更有效地訓練人們的思維能力,我們同樣需要使得人們的思維按照可以有效地反映客觀的邏輯來進行,而且也無法回避語言對於邏輯思維的影響。
但是,人們對於邏輯的這兩個不同方麵的興趣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集。人際交流的需要本身決定了這種興趣的客觀性。所以,由此種興趣引發的對於邏輯的研究探討將強調對於邏輯的係統的標準化的表述及邏輯在可重複性的社會智能活動中的作用。另一方麵,對於人們的思維能力的訓練雖然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注意邏輯的客觀的可重複的特性,但這並不是必須的條件。公開的可重複的交流隻是人們思維的一個部分而已,而人們的思維另有很大一部分是個人化,私有的。這也是為什麽當人們在探討教育或思維訓練時所得出的對於邏輯的定義會與人們在研究邏輯如何影響人們對客觀的共同認識的時候所得出的對於邏輯的定義出現側重點上的不同。比如,美國實用主義代表人物杜威在《我們如何思考(How we think)》一書中談論教育的功用的時候提到“廣義而言任何一個有結論的思考都是邏輯思考(In its broadest sense, any thinking that ends in a conclusion is logical)”,而亞裏士多德,康德,羅素等邏輯大師們對於邏輯的描述就要複雜得多。這裏很明顯的差異是對於個人思維的側重的興趣與對於人們共同的可重複表達的語言性思維特點的側重興趣的不同。
當我們從人們對於邏輯產生興趣的上述兩個基本方麵出發來看待邏輯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我在之前的兩篇博文中所提出的感性邏輯的概念了。傳統上人們一般將邏輯與理性聯係在一起,而將感性放在邏輯的對立麵。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我們所謂的感性的概念,我們可以發現它其實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的表現,而在這些信息的心理加工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邏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公司舉行一個慶典,在非自願也沒有任何事先溝通的情況下將公司的第二號人物特意地安排在一個公司的清潔工小組的座位群中,不用太多的理性思維,那位第二號人物恐怕馬上就會非常感性地認為這是對他的不尊重,甚至羞辱,而且很可能以各種方式進行抗議;但是,如果將公司裏地位最低的臨時工放在一個普通員工的座位群中他一般不會有什麽抗議的心態。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被認為是第一反應的感性認知的背後其實是有著複雜的社會邏輯的影響的;當然,人們感性認知的過程所涉及的因素比社會邏輯還要來得複雜,這裏可以有先天的或後天訓練而產生的條件反射,可以有生理或病理的影響,以及純書本的文化教育的影響。
其實,有的讀者之所以會條件反射性地不讚成把感性與邏輯聯係在一起而提出感性邏輯的概念還是因為他們把感性與理性這兩個概念理解成了兩不同的對立點,而沒有意識到其實所謂的感性與理性是有著很大的重疊區的過程而不是兩個毫不相幹的孤立點。那顯然是對於感性與理性概念的一種片麵的誤解。
一方麵,心理實驗,思維哲學,以及生活的經驗都告訴我們,人們的思維並非總是象懸念電影中的人們所以為的偵探的思維那樣,由已知的前提出發運用理性的邏輯來一步步地推斷出原本未知的結論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實際思維過程是先感性地得出結論,然後再運用邏輯來向自己或他人來證實自己的結論是對的;而且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中人們的感性結論常常會把思考者帶入先入為主而導致的偏見的陷阱。這表明感性的認知在人們的日常邏輯思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前麵已經提到感性的認知背後還存在著複雜的自然與社會的邏輯,所以,在人們的日常的邏輯思維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恰恰是人們不習慣於將之與邏輯聯係在一起的感性認知背後的邏輯,也就是我之前所提出的感性的邏輯。
另一方麵,心理實驗,思維哲學,以及各種傳統的心智的操練還向我們表明人們的有意識思維其實隻不過是一個更大範圍的整體心理過程的一部分,這個整體心理過程的主要部分是所謂的無意識或非意識(unconsciousness. 也有人習慣地稱其為潛意識),而有意識的思維隻不過是無意識思維的一種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的外向表現或延續而已。很顯然,所謂的感性認知的內容是這個更一般的無意識思維的結果,而那個無意識的過程不可能是完全無序混亂的,也就是說它是依據一定的內在邏輯的,而這種內在邏輯又顯然是受到了思維者所接受的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思維者所處的內在(生物的)與外在的自然環境的影響。
也就是說,我之前所提出的感性的邏輯有著現實的表現及其在邏輯運作體係中的實際功能性作用,以及心理臨床及思維哲學上的依據。
其實,人們對邏輯的探索並非今天才開始涉及到曾被康德認為是不應該屬於邏輯範圍的心理過程。過去一個來世紀裏人們的邏輯研究對於心理過程的滲透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所謂的語言的深層邏輯結構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語言學家和哲學家Noam Chomsky,另一方是伴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而產生的人工智能的研究。
Chomsky認為人類存在著一種普適的語法(universal grammar),不同語種的人實際上都遵守著這種語法。由於他的著眼點不是客觀在主觀的反映,而是主觀內在的語法結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在探討邏輯的心理基礎。但是,另一方麵,由於他所認定的是一種普適的語法結構,因此又獨立於每個具體的人,所以他的著眼點又與一般的心理研究有著明顯的差別。
人工智能的研究從一開始就與邏輯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不過主要因為它依賴於人們對於邏輯的客觀特性的認識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為我們揭示出了人們的內在的思維邏輯的一些特點,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對於邏輯的興趣向心理領域的滲透。當然,同語言的研究一樣,人工智能所揭示出的還是一般的邏輯共性,與我這裏討論的感性的邏輯側重於邏輯對於個人的感性認知的影響不同。
那麽,讀者朋友接下來很自然的會問道提出感性的邏輯對生活的實踐能有什麽實際意義呢?答案是非常地肯定而且簡單:當然有。不過這裏的現實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認識。這裏簡單地提一下。首先,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感性的邏輯自身的特性,而這本身將是一個大題目,其結果將會產生一定的哲學及其它一些學科上的影響,我將在一定的機會下對此進行一些討論;第二,即便在沒有涉及到感性邏輯的具體特性的形而上的層次上,對於這一邏輯的明確認識對於我們包括信仰生活在內各方麵的身心的活動都可以起到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