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人口控製與家庭經濟的一點看法

(2007-08-28 18:51:19) 下一個
對人口控製與家庭經濟的一點看法

 

                  “子孫滿堂”與“斷子絕孫”(一)

                         ----------人口與經濟

從今天開始,我打算寫一個係列小文章,談談對人口問題的淺薄看法,僅是一點感想,一點雜談。

人口經濟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要想把這個問題談清楚很麻煩,也很不容易,所以,我隻能談點感想。今天就來談談搞人口控製到底是對還是不對。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人談起,一個是英國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另一個是中國的經濟學家馬寅初。馬爾薩斯寫了一本書叫《人口理論》,其基本觀點就是:人口以幾何比率(幾何級數)增加,生活資料以算術比率(算術級數)增長,人口增長有經常超過生活資料增長的趨勢 , 抑製人口增長有積極抑製 ( 自然災害,如饑餓、戰爭、貧困)和預防抑製(道德限製,如晚婚、節育)。馬寅初(原北大校長)寫了一本書叫《新人口論》,其基本觀點就是:實行人口控製。馬爾薩斯的觀點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批判,認為人口的發展是受自然規律約束的。馬寅初的觀點受到了毛 澤 東的批判,並將《新人口論》打入冷宮。直到改革開放,1979年9月, 平反後的馬寅初擔任北大名譽校長, 並重新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1981年2月27日, 當選為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 1981年3 月29日, 當選為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顧問。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100歲。馬寅初一生兩次婚姻,子女7個。從1979開始,國家提倡“隻生一個好”,1982年正式實行人口按計劃生育,並納入《憲法》,成為基本國策。

那麽,人口控製到底應該不應該呢?按照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來看,人口控製基於經濟發展的原因,馬爾薩斯認為人口發展按照幾何級數來進行,必然超過按照算術級數發展的經濟,所以,自然災害與道德限製是必要的;馬寅初則認為中國的環境承受不了人口未來的發展,因此,必須進行控製。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馬爾薩斯的理論被很多人反對,也沒有被西方國家使用,也沒有出現他講的結果。人類自身很快就把吃飯問題解決了。馬寅初的觀點又怎麽樣呢?實際上,看看中國的曆史,人口問題並非是今天才有的,中國一直就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度,而小農耕作式的經濟雖然不能發家致富起來,但解決吃飯的問題還是有辦法的。中國有句俗話“一隻羊是養,兩隻羊也是放”,“多一個人就是多一雙筷子”。當然,家窮孩子多就有可能更窮,但是反過來看,孩子少了就會使家富起來嗎?人口數量與經濟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麽關係呢?

這裏存在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社會的承受能力與人口對社會的貢獻之間的比較問題。人口控製理論無非是認為社會的承受能力有限,人口的過度發展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從而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社會承受能力包括自然消耗與社會供給兩個方麵,而自然消耗其實是就時間問題,即人口的過度增長會縮短自然消耗的時間,但實際上,人類也許會發現新的自然資源。社會供給就是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其中就包含著人口在消費的同時還有一個對社會貢獻問題。而人口控製把人口增長按幾何級數發展,經濟增長按算術級數發展,其實際意義並不是很大。人口減少的結果是什麽?減輕了社會的壓力,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這應該是理論上的設想。但實際上會怎麽樣呢?從我們國家執行人口控製的結果來看,人口基數大大降低,出生率急速下降,人口增長的勢頭得到了良好的控製。在經濟上表現為人均指數大大上升。但問題是:人均指數是否真的體現了實際生活狀況呢?從數學的角度上來看,人均指數僅是一個概念指標,並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從統計學角度上來看,人均指數是否體現著一種均勻分布呢?換句話說,假如貧富之間的差距不大,人均的概念意義就會很大,假如貧富之間差距很大,人均的概念就沒有什麽實際意義了。它的意義就隻能體現在整體之間的比較,即國際間的比較上。

再來看人口對社會的作用關係,即社會承受能力或撫養能力與人口對社會貢獻的關係。這裏應該存在一個平衡關係,即人口對社會貢獻減去社會撫養能力等於社會積累(注:這是我個人建立的平衡關係,不見得正確,待於討論)。顯然,如果社會積累為負值,不利於社會發展,如果社會積累為正值,反而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口對社會的貢獻與人口數量之間的關係問題。那麽到底人口數量大對社會貢獻大呢?還是人口數量小對社會的貢獻大呢?當然這個貢獻準確地講還應該除以人口總量,即人均社會貢獻指數。但對於家庭單元來說,還要區分貧富來比較才有意義。這個問題實際上就轉化為家庭計劃的問題上了。

那麽,作為一個家庭單元如何來把握計劃生育與經濟創收的關係呢?我下次再接著談。

(寫於2007年6月9日)

 

                    “子孫滿堂”與“斷子絕孫”(二)

                        --------家庭人口計劃

上篇文章談到了一個基本的平衡關係,即社會撫養能力(或承受能力)與人口對社會的貢獻之間的平衡關係。具體來說,就是平均人口的社會貢獻減去平均人口的社會撫養能力等於平均人口的社會積累。這個問題直接轉化為家庭計劃問題,作為一個單一的家庭,平均人口的家庭積累是如何形成的呢?具體公式應該是:平均人口的家庭貢獻——平均人口的家庭撫養能力=平均人口的家庭積累。家庭總積累等於家庭總人口的貢獻減去家庭總撫養能力。如果結果為正,有利;如果結果為負,不利。現在來具體分析人口數量與家庭積累的關係。如果家庭隻撫養一個孩子,成本應該是來自夫妻雙方兩個人的社會貢獻,其結果是一個孩子將來回報社會,貢獻也是一個人的貢獻。一個孩子的貢獻減去夫妻兩個人的撫養,其結果很有可能是負值。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者說從平均人口貢獻與撫養的角度看,其結果一定是負值。所以,隻養一個孩子家庭積累應該是負值,顯然是不利的。如果養兩個孩子以上,其結果就會大於零,因此,結論是孩子越多,家庭積累的值就會越大,顯然是有利的。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即家庭的撫養能力不同,因此,撫養孩子的個數就不一樣。有些家庭隻具備撫養一個孩子的能力,那隻能撫養一個孩子,有些家庭可以撫養兩個孩子,那隻能撫養兩個孩子,有些家庭可以撫養兩個以上的孩子,那就可以多撫養。孩子將來的貢獻大小也不一樣,有些孩子的貢獻大於撫養者,有些孩子的貢獻小於或者等於撫養著,顯然,這樣的孩子對於家庭貢獻是不利的。大於撫養者看為有利,小於或等於撫養者看為不利。如果家庭想得到有利的孩子,隻撫養一個,或者兩個,概率很小,反而,撫養的越多得到有利的孩子概率就越大。從平均人口的角度看,一個孩子的平均貢獻顯然小於一對夫妻的平均撫養。所以,得到的結果是:隻養一個孩子是不利的。

現在來分析具體的家庭情況。我把家庭分為貧富兩種情況,按照中國的特點,再把家庭分為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兩種情況。按照現有的政策,農村家庭在生育政策上享有優惠,即所謂的農村獨女戶。這個政策的本意是考慮到農民的負擔太大,生活壓力過重,在隻有一個女孩的條件下,家庭將無法維持生存。因此,照顧農民在第一胎生育是女孩的情況下,可以生育第二胎,期望兩個女孩子頂替一個男孩子來維持家庭的生活。其實,這個政策是在人口按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的大前提下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實際上,兩個女孩也很難頂替一個男孩子,這是生理上的差異,是上天決定的。況且,女孩子將來還要嫁人,離家遠去,誰來繼續維護這個家庭呢?因此,國家提倡“倒插門”,即歡迎男方嫁到女方家裏去,其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家庭勞動力問題。這是一個後天的補救方法。從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的步伐依舊很緩慢,農村的經濟條件還沒有得到極大的改善,仍然處於解決溫飽問題上。同時,地區發展也極端不平衡。有些落後地區,連溫飽的問題還無法得到解決。究其原因,是因為農業太落後了。首先,耕地麵積貧瘠,天公不作美,生活在偏僻山村裏的農民祖祖輩輩隻靠“一畝三分地”養家糊口。其次,農業人口向城市遷移的趨向越來越大,外出打工已經成為農民們的一條新的生存途徑了。這就對原有的農村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改變。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子,在家裏務農的越來越少了,紛紛外出打工,由原來耕種為手段的生存方式轉變為城市裏的打工仔。因此,我們看到,農村家庭的孩子數目多少與對家庭的貢獻是成正比的。無論是留守在村裏務農的孩子,還是外出打工的孩子,他們都在努力為家庭創收,而一般情況下,外出者所創造的收入遠遠大於留守在村裏的孩子。農村家庭多生孩子反而是對家庭的極大貢獻。反過來看,隻生養一個孩子的家庭,孩子的貢獻卻很小,而家庭撫養卻很大。

現在我來談一個以前人們極為關心的問題。即人越窮越願意生,俗話講,農村人沒有文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老婆睡覺,結果就會多生孩子。我們過去也經常宣傳,農民很窮,解決不了吃飯問題,但是,總是願意多生孩子,孩子一大群,吃飯問題更嚴重了。所以,要節育,要抓好節育措施,防止多生。仔細想來,這個問題很複雜,農民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是今天才窮,祖祖輩輩都很窮,為什麽?是因為孩子生多的原因嗎?節育了就可以不窮了嗎?都不是,窮的原因是因為經濟不發達。目前國家把農業問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著手發展農村經濟,減輕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村生活,是很正確的舉措,但是,要想有一個大的變化,還需要進行一次大的手術,還需要時間。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艱難的問題。我覺得農民願意生孩子是基於三個原因:第一,不注意節育措施的使用,沒有控製節育的思想,文化不高嗎,結果,意外生育變成經常性生育;第二,希望改變家庭的生存條件,多生一個就多一份希望,期盼子女中能出現有出息的孩子,將來為家庭帶來好的收益。比如,希望子女讀書、上大學、成才就是例證。第三,出於傳統的生育觀。傳統的生育觀就是“養兒防老,傳種接代”。我們一度批判這種思想,認為是嚴重的地方主義和守舊思想。提倡“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生男生女都一樣”“不要歧視女嬰”等。那麽,這種舊時的思想就迫使農民(其實,城市人也一樣,不過是經過多年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變)一定要生一個男孩來“傳種接代”。其結果,就會在生養男孩之前多生了一批女孩子。其實,農民們現在也沒有徹底轉變這個古舊的思維,因為,違法生育者,性別選擇者,大有人在,我將在後麵的文章中繼續來談這個問題。那麽,問題是:這種生育觀是否正確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爭論的問題,我將留在後麵來討論。在當時(80年代以前),中國經濟極其落後的條件下,農民沒有文化,盲目生育現象非常嚴重,當然,這也受到了歌頌蘇聯偉大母親而提倡多生孩子的影響。所以,國家做出人口控製的決定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對策”(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並非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政策。暫且不去討論政策問題。綜上分析,我覺得,人口控製隻是限製了那些盲目生育的人,在經濟問題上,對於家庭來說並沒有帶來什麽大的效益,反而卻降低了家庭的收益。

在從城市情況來看,沒有什麽說的,“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政策很嚴格,人口生育被死死地控製在單個“一”上。從純人口理論上看,這樣的生育政策將導致生育水平低於穩定人口係 統的更替水平之下,其結果會產生人口衰竭走勢。因此,國家有相應的補救政策,就是獨生子(夫妻雙方皆為)家庭可生育兩個孩子,以期待維護穩定人口模型,而實際上,這不過是一個空想理論,我會在後麵接著談這個問題。從人口貢獻與撫養平衡公式來看,平均家庭積累小於或者等於零,為負值,不利。因此,一個孩子的政策是一個失誤。城市與農村的最大不同是孩子將來的就業問題,而現今社會就業問題是一個難題,孩子要在城市就業,就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具備一定的技能才可以,這就需要家庭投入巨大的教育經費。將來孩子結婚成家立業又需要購置新房子,而房子成本高的恐怖,這個成本還需要父母把畢生的積蓄壓上。一個孩子的撫養費用高的恐懼。夫妻雙方使足全身解數就是為了一個寶貝孩子,可孩子將來又如何呢?能指望其回報甚至至少平衡這個成本呢?不可能的,一個孩子的貢獻幾乎寥寥無幾,對家庭的貢獻幾乎是零,甚至是負數,家庭積累更不用說了,一定是很大的負值。顯然,極其不利。(有人會說我的分析不對,因為平均GDP在大大增加,其實,這有兩個問題,一是,貧富差距巨大,二是人口機構中被撫養、撫養者,貢獻者各占一定比例,顯然目前被撫養者與貢獻者比例還不高)而實際上,現在即使放開生育政策,城市家庭也不會盲目生育,按照家庭計劃,他們根本就生不起更多的孩子。然而,如果這樣的政策繼續發展下去,也許城市家庭在貧困的壓力下會選擇多生孩子來企圖改變生活條件的道路。這就如農村家庭一樣,他們會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會選擇以溫飽為準,以生育為主的生存方式。“一隻羊是養,兩隻羊也是放”,“多口人不就是多放一雙筷子嗎?”,小農耕種經濟更有條件解決這個問題,而城市相對就難些。

那麽,到底哪些人更有條件生育呢?富人,毫無疑問的事情。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可以具有四個老婆,因此,也可以有一大群子女,其基本的條件是有足夠的財富來養活孩子和老婆,同時也要有健康的身體來保證妻子們的生活幸福,否則,是不可以的,也是不現實的事情。富人,自然就有能力去養活更大的家庭,這是正常的。而現有的生育政策也限製了富人們的生育,使他們不能達到家庭積累的增值。從孩子的撫養與貢獻來看,永遠都是負值。

上述的人口貢獻與撫養平衡公式的使用是針對一個孩子的情況,在兩個孩子以上的條件下,可考慮單一孩子的貢獻與撫養問題,假如這個單一孩子的貢獻與撫養之差大於零,那麽,其相加之和應該是家庭的總積累,顯然,孩子數量越多其總合之值越大。因此,這個平衡公式,可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上下兩代的“傳遞”和單一的“輸入產出”。

不合理的人口結構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問題,那麽,現在的生育政策將會給社會帶來什麽問題呢?下篇我再接著談。

(寫於2007年6月15日)

 

                  “子孫滿堂”與“斷子絕孫”(三)

                   -------未來人口預測與社會撫養的危機

本篇來談一下現有的人口政策給社會帶來的問題。其主要的問題是人口結構不合理與社會保障危機。為什麽說人口結構不合理呢?顯然,人口控製的結果造成人口結構人為化,是一種非自然形成結構,必然違背自然規律。現有的人口控製政策嚴格地限製了人們的生育,城市控製在一胎,農村控製在二胎,當然這裏我沒有去考慮特批三胎和多胎生育問題,因為數量很小,影響不大。20多年來,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育率逐年呈下降趨勢,由過去的兩位千分數降至一位千分數,而死亡率基本處於穩定狀態,死亡人口會呈現下降的趨勢。很多地區已經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比如,上海,北京,大連等。換句話說,在一些發達地區,人口將出現減少的趨勢了。如果按照這個政策繼續進行下去,全國人口發展進入減少的狀態隻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人口減少,顯然是不正常的。這是矯正過度的表現。當然,政策的本意還是不希望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按照穩定人口的理論,國家是希望人口保持更替水平為2的發展模式。所謂的更替水平,簡單解釋就是婦女生育女嬰的個數應該等於這些女嬰達到母親生育自己的年齡時生育的女嬰的個數。而一般來講,我們國家的替代年齡應該在20歲左右,因此,可以說20年為一個替代年。按照這個思維,城市的獨生子女將允許生育二胎。而實際上,城市獨生子女能否可以實現生育二胎呢?現在來看還是一個未知數,我將在下篇文章中繼續談這個問題。因此,按照這個政策進行下去,理論上就會出現城市可以生二胎,農村也可以生二胎的結果(一胎的家庭雷同與城市,獨女戶的後代還是沒有權利生二胎,因為政策要求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是進入二胎生育年代,也是很嚴格的控製過渡。其結果,會出現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控製出現結構上的差異,即新生年代一代比一代數量少,而進入老齡年齡反而是遠遠大於新生代,隨著醫療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將大大提高,社會必將積累大量的老齡人口,使其占人口的比例高升不下。其結果必將給社會撫養以及社會和家庭保障帶來極大的壓力,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拿城市來看,問題最嚴重,在不久未來,城市將全部出現獨生子女家庭,一對年輕夫婦將負擔起四位老人和兩個孩子的責任,即4-2-2結構。想想看,這一對年輕夫婦能承受得起嗎?因此,必然會打消生二胎的欲望,因為根本就沒有經濟能力來撫養這麽大的家庭。好在現在的中國老人都要存錢養老,再說,他們也會得到社會養老保險的待遇。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的儲蓄額大就不難理解了。但是,老人數量的增大也必然給社會保險帶來巨大的問題,世界上其它國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進入老齡化社會,就會有很多老年人的問題,如,醫療、生活、甚至工作等。比如,當老人生病的時候,問題就會很嚴重,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我們是要遵循“尊老愛幼”傳統道德的,一對夫婦僅僅是兩個人,怎麽來照顧四位老人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觀念也在變化,特別是城市裏的人,在文化和觀念上要比農村進步的快,而經濟問題又是極為現實的問題,家庭生育必須與經濟收入相結合。因此,許多人將會選擇不生育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些人將不再選擇生育二胎。這無疑都會加劇人口控製帶來的副作用。而作為人口問題來說,這是一個係 統問題,並存在著一個20年一代人的問題,這就是說,要想調整人口結構,其結果不可能像生產一樣,今天設計,明天投產,而是需要20年的時間才可以體現出來。這就是人口的遲鈍性(滯後性)和慣性。所謂的滯後,就是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以體現出政策的效果來,所謂的慣性,就是一旦一個政策實施了,其結果會影響到下一個20年甚至更多,慣性極大。這是一個龐然大物,動一發牽製全身,且行動緩慢。因此,要想調整好,必須提前做好準備,而要想修改也需要時間。所以,輕易是動不得的,還是按照自然規律來自我完善比較理想。

銀發將預示著“衰竭”,青發才是“生機”。本來就是一群活活的生靈,難道“旺盛”不好嗎?究竟人口多好不好,旺盛的生命該不該有,我將在下篇談這個問題。

(寫於2007年6月16日)

 

                    “子孫滿堂”與“斷子絕孫”(四)

                           -------生育觀念與人權保障

《聖經》上記載,上帝創造了人類,每當人類在進行自身繁衍遇到苦難的時候,上帝都會出現在他們的麵前,會告訴早期的以色列先知們,上帝答應賜予他們土地和足夠的牛羊,並會讓他們有許許多多的後代,代代繁衍壯大。直到今日,信仰宗教的人們還是按照《聖經》裏的旨意在繁衍後代。這個生育觀念從來就沒有人反對過,也是受保護的。中國人的生育觀就是“養兒防老”,“傳種接代”,這個觀念到地對不對呢?曾經一度被批判,即使是現在也是不受歡迎的,因為是陳舊的、愚昧的生育觀念,而這種群眾生育觀念的轉變成了政府部門工作中的大問題,甚至是一個長期的、持久的工作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人口控製、按計劃生育的問題就不好落實。從而,政府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樣”,“不允許歧視女嬰”的說話。由於政策的強製性,在城市裏,人們的生育觀念實際上已經被強製性的改變了,人們早已經忘記了“養兒防老”和“傳種接代”的說法。在農村,即使是人們的觀念仍舊很保守,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現實,想多生,政策不允許。其結果必然產生如下的問題:第一,超 生,逃 生。所謂超 生,就是在不符合政策條件下生育,所謂逃 生,就是采取躲藏的方式生育。顯然,這是違抗政策的行為,給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工作難度。為此,政府工作必須要做到細致,提前防禦,事後按照政策處罰。而在那些偏遠的貧窮山村裏,人們的文化素質非常低下,政策對他們幾乎沒有什麽約束力,政府的工作實在是太難做了。而為了執行國家的政策,基層工作人員也沒有別的選擇,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可麵對的對手又是非常棘手,有時候不得不采取極端的做法來完成工作。比如,在對於計劃外罰款的問題上,處理起來就很難,扒房子,拉彩電的做法也都存在。這就會激化地方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矛盾,甚至會上升到人身傷害。第二,做性別選擇。為了生育男孩子,人們采取了生育前通過醫學手段作性別選擇。過去,沒有這項技術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棄嬰”現象。性別選擇,必然引起大量流產問題,同時,也會出現嬰兒性別比失調問題,還會直接影響到婚姻問題。人口控製給社會來到了很多問題。從而會產生了一係列的問題研究,出生問題研究,人口結構研究,老齡化與社會保障研究,婦女健康問題研究,婚姻問題研究,性別問題研究,死亡與壽命問題研究,人口與經濟研究,等等。問題是越研究越多。

作為地方政府,必須執行國家的政策,按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並且具有政府部門政績考核時“一票否決權”。我們知道現行的政府極其注重自己的政績考核,如果政績考核不合格或者說分數不高,甚至是一些計劃指標沒有完成,那就是很大的問題,對自己以後的“前途”極為不利,甚至連烏紗帽都很難保。大家還都要相互攀比,誰都不願意去丟這個臉。因此,即使是自己的經濟搞得很好,但是,一不小心,被計劃生育問題“一票否決”了,那就太不值得了。在這個大背景下,沒有人會輕視人口控製問題的。所以,我可以說,中國的人口控製工作的確是很成功的。然而,違反政策的情況也是很嚴重的,特別是某些南方地區,問題很大。經濟發展了,生活好了,一些人有錢了,就去養二奶,明目張膽地開始生育了,違反政策又如何,罰款就是了。政策威力有減弱的趨勢。記得早年做學生的時候,問過老師一個問題,我說,“為什麽不可以允許那些對國家有貢獻的科學家們生育二胎或者多胎呢?”我當時就想不通這個問題,而苦於找不到答案,也不相信別人能給我答案。沒有想到,老師的答案令我深思不已。他說,“這個口子不能開,開了就守不住了。”這使我深深地感覺到我問了一個不是人口學,也不是經濟學的問題。從此,我再也不問問題了。事實上,老師的回答是很完美的,很現實的,我很佩服他的學識(他是一位人口經濟學家)。在中國,很多問題隻能“一刀切”,否則,就會出現“混亂”,弄虛作假遍地皆是。即使是今天,在二胎照顧,多胎特批的問題上,弄虛作假的也很多,超生瞞報的比例也不小。所以,在這樣的政策下,會出現如下的問題來:政府工作難度極大,違反政策問題嚴重,政府與群眾矛盾激化,人們對政策不滿,在工作的執行中,有侵犯人權的嚴重問題。

侵犯人權這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在許多落後地區,執行國家的政策的時候,時常會出現侵犯人權問題,在人口控製問題上,這個問題就顯得特別的明顯。因為政策的本身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而實際上的問題就太多了。因為這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我就不想在這裏細說,或舉例。

中國底子薄、人口多,這是基本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要控製人口,這是一直的理由和原因。但是,到底應該不應該呢?依舊值得思考。

“子孫滿堂”,“紅紅火火”,一直就是一種家庭大快樂,是一種美滿,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旺盛。按照現有的政策,家庭隻可以生養一個孩子,如果是女孩,按照傳統的說話,就會“斷子絕孫”,連姓氏都不存在了。也許以後就不會有姓“王”的,姓“張”的了。一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孩子們就不會有兄弟姐妹了,“親屬”這個詞匯也會變成毫無價值的詞匯了。這是一種“滅絕”的信號。當然,實際上,中國人是不可能“滅絕”的。

人類人口也許真的會出現過剩的現象,但是,我相信,這個問題會按照自然規律來調整的,人口眾多並非會給經濟帶來過大的壓力。世界上,城市人口密集地區也很多,但經濟卻往往都是最發達的地區。人口多,用“旺盛”兩個字來形容還是比較恰當的。當年毛 澤 東的論點不無一定的道理,“人多力量大”,不怕人多。而中國的曆史上,就一直是一個人多的國家。500年前,不照樣是世界最繁榮的國度嗎?

(寫於2007年6月19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