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2,虹口事件驚世界 (圖)

(2008-11-22 13:25:41) 下一個

1932,虹口事件驚世界



尹奉吉  

1932,虹口事件驚世界

  1932年4月29日,在中國上海虹口公園,由朝鮮愛國者尹奉吉投出的一枚炸彈,炸死了包括侵華日軍總司令白川義則大將在內的一批敵酋。這一事件震驚世界,引起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四二九”天長節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九一八”事變。接著,他們又把目光盯在了上海。1932年1月28日,日軍兵分三路,向駐守上海閘北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國民黨十九路軍全體將士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等人的統率下,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而蔣介石卻采取消極抵抗政策,竟然在中方形勢占優的情況下,執意與日本媾和。於是日本天皇裕仁親自批準增兵兩個師團,並派老謀深算的白川義則大將擔任日軍派遣軍總司令。十九路軍等部苦戰月餘,不得不放棄江灣、閘北等陣地,撤至上海市郊。

  正當中日雙方在國際聯盟的調停下,準備停火談判之時,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日軍不顧中方的一再反對,堅持要借當年4月29日慶祝“天長節”(昭和天皇生日)的機會,在虹口公園舉行“淞滬戰爭祝捷大會”,炫耀皇軍武力,對中國軍民進行羞辱和挑釁。

  國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長兼淞滬警備司令陳銘樞及蔣光鼐、蔡廷鍇等決定采取一次特別行動,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上海灘赫赫有名的“暗殺大王”王亞樵被認為是執行這一任務的理想人選,但日本人在日文報紙《上海日日新聞》上放出風來,稱此次“祝捷大會”隻許日本和朝鮮僑民參加,中國人不得入內。於是,這一曆史性重任就落在了朝鮮人肩上。

  三月起義1910年8月22日,日本以武力脅迫朝鮮總理李完用在日方擬就的《日韓合並條約》上簽字,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9年3月1日,在朝鮮全境爆發了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三月起義,先後共有200萬民眾參加。日本統治者動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對起義群眾進行鎮壓。2萬多名起義者傷亡,5萬多人被捕。為保存實力,數十萬朝鮮誌士仁人先後流亡海外,其中絕大部分聚集在中國。在俄羅斯的海參崴、美國的夏威夷、中國的上海及朝鮮境內,共出現過6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7月17日,“韓國臨時議政院”舉行第五屆會議,確定上海為合並後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

  抗日先驅金九

  金九是朝鮮半島抗日獨立運動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1876年,他出生於朝鮮黃海道海州邑。18歲時,加入具有進步傾向的東學黨,身任先鋒官,率兵“斥洋斥倭”,反抗貪官。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朝鮮“國母”閔後被日本殺害,這兩件事使金九深受震動。1919年4月13日,金九來到中國上海。當王亞樵受高層軍政官員所托,與金九密談擬在虹口公園舉事的方案時,金九欣然接受。

  金九在接受了這項任務之後,便開始緊張的籌備。他通過朝僑王雄與上海兵工廠廠長取得聯係,向其定購形似日本人攜帶的水壺和飯盒的炸彈。

  尹奉吉“為做大事來上海”

  尹奉吉,號梅軒,本名禹儀,奉吉是他的別名。1908年5月23日,他出生在朝鮮半島忠清南道禮山郡德山梁裏。尹奉吉自幼聰明過人,享有“神童”的美稱。尹奉吉11歲時,親身經曆三月起義。15歲那年,他已飽讀詩書,顯示出超眾的漢學才能。

  尹奉吉還自學日文,一年後即可用日語進行簡單會話。日語後來成為他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門銳利武器。

  17歲的尹奉吉即在家鄉開辦鄉學。在辦學過程中,他了解到有大批朝鮮誌士仁人在海外開展反日獨立運動。尹奉吉決定投奔遠在中國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直接參加到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中。

  1930年2月,尹奉吉不辭而別,一路輾轉漂泊,先後在東北、青島等地落腳,於1931年8月來到上海。他經過長時間的找尋,終於與“韓臨政府”取得聯係。金九先生向尹奉吉直言在日軍“祝捷大會”上發難的重要性之後,尹奉吉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祝捷會”成了閻羅殿1932年4月29日8時之前,尹奉吉順利進入會場。隻見他身穿新西服,肩挎水壺,手提飯盒,一副日本闊公子的派頭。當天,虹口公園裏聚集了近十萬的日本軍人和僑民。這些人如癡如狂,手舞足蹈,如同在日本國土上一樣。

  10時整,“祝捷大會”正式開始。在檢閱台上就坐的有白川義則大將、第九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野村中將、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駐上海總領事村井、日本駐滬居留民團行政委員長河端等,以及美、英、法等國駐滬領事。閱兵總指揮植田中將下令檢閱開始。受閱軍隊以第九師團部隊為主,加上海軍共約1.5萬人,一時間馬達隆隆,侵略者的鐵蹄使腳下的中華大地陣陣顫動。約1小時後,閱兵式完畢。各國領事因本國政府早有指令,在中日衝突中“嚴守中立”,所以隻參加“天長節”慶祝活動,回避“祝捷”的內容,故而紛紛退場。尹奉吉見主席台上隻剩下清一色的日本軍政官員,心中不由暗喜。因為這樣就不會傷及第三國人員了。

  11時30分左右,“祝捷大會”進入高潮。河端、村井先後致辭,台上台下高唱日本國歌。18架日本飛機在國歌聲及禮炮聲中呼嘯翻飛。

  第三聲禮炮鳴響的同時,尹奉吉衝出人群,在距主席台幾米遠的地方,將水壺型炸彈奮力擲出。炸彈準確地落在白川、河端等人的腳下。伴著濃煙,炸彈發出了驚天動地的震響。朝鮮人所辦的《獨立評論》對爆炸現場做了如下描述:

  “該青年兩手一揮,一便當(飯盒)高飛台上,霹靂轟炸,天地震動,台上人物,應聲紛撲。時在午前11時40分也。河端破腹即死;侵略上海之敵總司令白川大將,身中204個大彈片,小片無數,至5月26日,斃於滬;第三艦隊司令野村中將眼球突出,一目失明;第九師團長植田中將,折隻足;駐華公使重光葵,亦折腳,雖免慘死,然皆殘廢(注:1945年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上代表日本簽署投降書的,正是左腿穿假肢的重光葵)。此外,駐滬總領事村井、民團書記友野及其倭卒倭婦,皆負傷。於是倭賊上下號啕,所謂21發皇禮炮,亦因一聲炸響而停,瞬息之間,莊嚴慶祝會,頓成淒慘閻羅殿。”

  追殺金九

  爆炸發生後,日軍封鎖了公園的各個出口,嚴密盤查所有與會者,並當場逮捕了數名朝鮮人以及中國人和蘇聯人。在投彈時已經暴露的尹奉吉也落入魔爪。

  日本人不肯罷休,他們出動大批軍警,對居住在法租界的朝鮮僑民瘋狂報複,並逮捕了包括韓國獨立黨領袖安昌浩在內的17人。金九先生出於保護無辜同胞的目的,通過路透社發表聲明,稱虹口大爆炸係金九主謀,一律與他人無涉,警告日軍不得濫捕無辜。日本軍方對金九恨之入骨,先後懸賞20萬和60萬大洋要買他的人頭。

  在中國友人、同盟會元老褚輔成老先生及家人和美國神甫費吾生等中外友人的鼎立救助下,金九先生由上海躲避到褚輔成的家鄉———浙江嘉興,開始了長達5年的顛沛流離生活。在嘉興的日子裏,金九不僅躲過了日本憲兵、特務的一次次追殺,而且於1935年10月底,在南湖的一條遊船上主持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國務會議,並成立了“大韓民國第十三屆臨時政府”。這次會議對於正處在低穀的朝鮮半島反日獨立運動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虹口公園大爆炸的意義

  虹口公園爆炸事件震驚世界,中外媒體紛紛加以報道。上海最大的民辦報紙《申報》以整版篇幅報道該事件。國民黨的中央社也頻頻發表專電進行連續報道。遠在江西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雖然正麵臨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但仍在機關報《紅色中華》上報道了該事件。1936年1月29日,中國共產黨人在法國巴黎主辦的《救國時報》上,明確將尹奉吉列為“滬戰殉國烈士”,並刊載了他的生平紀略。

  虹口公園爆炸事件所起到的作用甚至連其策劃者及執行者都不曾估計到。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日本肆意擴張、侵吞朝鮮的重視,國際正義輿論借此案譴責日本侵華,與此同時,“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因成功地領導了這起爆炸事件,在全體朝鮮人民,特別是旅居海外的朝僑中重新樹立起威信,從而使一度處於低潮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新的轉機。

  1932年5月25日,日本上海先遣軍軍法會議以“殺人”、“殺人未遂”等罪名判處尹奉吉死刑,旋即由“大洋丸”輪船押赴日本。11月18日,他被秘密轉押神戶,後又關押在大阪陸軍衛戍監獄。同年12月30日,尹奉吉在日本金澤郊外三小牛兵工廠工地上壯烈捐軀,時年25歲。

  上海市東北方的虹口公園(今稱魯迅公園)裏有一幢富於朝鮮民族建築風格的二層亭閣———梅亭。這是為紀念朝鮮愛國者尹奉吉(因其號梅軒而得名)而專門修建的。

  尹奉吉被當作民族英雄和義士受到朝鮮半島人民的廣泛尊敬。每年4月29日,在他的故鄉都要舉辦規模宏大的梅軒文化節,頒發梅軒農民獎和體育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