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皇五帝的多種說法 

(2008-11-09 23:16:21) 下一個
三皇五帝的多種說法 

請點擊下麵第一帖(三皇有7種說法,五帝有5種說法)鏈接:

http://www.readnovel.com/novel/31086/44.html

《小說閱讀網》-《擁抱世界》
三皇與五帝
中國古代書上,習慣把伏羲、女禍、神農被為“三皇”,把太皋、炎帝、黃帝、省皋、顓頊稱為“五帝”(《史記》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稱為“五帝”),那麽,三皇五帝 ...
www.readnovel.com/novel/31086/44.html - 22k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


盤古、三皇、五帝--中國史學入門

盤古

盤古是南方各民族神話中的神,說他用斧開天辟地。苗人的這個神話,被漢人所接受。他不是一個族的祖先,而是所有苗族和瑤族的祖先。苗族居住區域內有盤古的廟,逢到節日就來紀念他。每一族的每一支,每一年都紀念盤古。

苗族和瑤族人,在東漢以後,向南發展。他們都來自南方,卻被楚趕走了。現在湖南西部還有苗人。凡能種田的地方,都被楚人和後來的漢人給占了。

三皇

盤古之下有三皇,

戰國時所說的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這是秦人的說法。那時,人沒有地位,所以三皇都是神,

到漢朝,變了,說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

在秦始皇的時候,他讓大家議他的稱號。大家說:三皇以泰皇最貴。秦王說,自己願意稱作皇帝。皇帝是三皇五帝的簡稱。於是,決定尊稱:秦始皇。

《楚辭》中用了東皇、西皇,是上帝的意思。道家說,天地之上,還有道。道即太一,於是稱秦皇為至尊。道家認定:無天地之先是渾沌。這一說法又和盤古開天辟地,在天地之先,在天地之上的說法統一起來。

到漢代,改天、地、人為三才。才的意思是材,是根本。以為所有的一切都源於這三才。人,在天地之中,這時,到漢代才有了人,表示人力很大,能改天換地。後來說,天皇十二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這有兩種意思:一是神話,是說天皇有十二個頭,地皇有十一個頭,人皇有九個頭。二是一種理性說法,說是天皇傳了十二代,地皇傳了十一代,人皇傳了九代。

考究起來,曆史上實際沒有三皇。三皇之說,是一種人的理性上的學說。三皇說,直到清代,一直無變化。

五帝

五帝在古代的三本書裏,有三種說法。

第一,《五帝德》,是《大戴禮》中的一篇。其中說五帝是:黃帝、蚩尤、

第二,《易傳》所說的五帝:庖羲(代表漁獵),神農(代表農業),黃帝(代表社會製度),堯,舜。這一說法更加理性化了。

第三,《月令》,《小戴禮》說五帝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

————————————

三皇 五帝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 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

其實 “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 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曆史。

傳說伏羲、女媧、神農是遠古時代的大聖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績。

伏羲,又稱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 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 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製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 ,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 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嚐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 致反映相當子母係氏族製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一致。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係氏族製,或原始社會末期。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 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薑。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 入黃河中遊,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衝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 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幹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 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傳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遊牧生活,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鬥,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來,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 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幹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 們隻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 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 向東發展的一支。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 ”,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顓頊對九黎族信奉巫教,雜拜鬼神的風尚進行了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 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這是說共工改造自然,成 了勝利的英雄。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地說明人類社會的最 初文明是經過艱苦鬥爭創造出來的。

----------------------------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記得這是小學課本裏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後,當別人總問起三皇 王帝究竟是誰時,卻很茫然。

先說三皇吧。三皇總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三皇的分名最早見於《史記?始皇本紀》中的李斯奏議,李斯 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秦皇最貴。”
而《春秋緯?命曆序》則以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奪泰皇之位。
到了宋代,羅蘋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後語》力圖調解這個矛盾,認為泰皇即人皇。

這個矛盾暫時解決,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為突出,僅漢代學者之間就有至少四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 三皇帝伏羲、女媧和和神農;
另一種意見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燧人;
第三種意見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祝融;
最 後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伏羲、神農和共工。

在這四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各家所共有,

將女媧列入三皇,是因為這位女英雄不僅“補蒼天”、“立四極 ”,而且“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創造了人類;

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能 吃到味美的熟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進化,列為三皇,理所當然;

祝融即重黎,《山海經》說他“絕地天通” ,分人神之界,自然可為三皇之一;

至於共工,在與顓頊戰鬥中,“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西,故水潦塵埃歸焉”,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列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無定說,自古如此。那麽五帝的情況又怎樣呢?

五帝說蓋形成於周秦之際,起源於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 。

但五帝的組合,自古以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一種意見認為五帝即太昊、炎帝、黃帝、少昊和顓頊;另一種 意見則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和堯、舜。

西漢的鄭玄還提出“五帝為六人”之說。

哪種說法最有根據呢?看來必須逐一審查他們的曆史和功績。

根據《國語?晉語》,黃帝、炎帝同出生於少典,而少典為國名或父名則眾說不一。但習慣上所謂中華民族同為炎、黃子孫,炎、黃列為五帝看來不成問題。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龍魚河圖》說“天遣玄女下援黃帝兵 信神符,製伏蚩尤……以製八方”。
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黃帝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功績還 不止於此,
《史記正義》說:“黃帝以前,未有衣服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 之難”,“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有之有節,令得其利也。”

至於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8帝,500餘年,顯然認為非信史。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對古老的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顓頊號高陽氏,司馬遷說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靜淵以有謀,疏能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 。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貢獻是擴大了民族活動 的範圍,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於蟠木。

帝嚳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其伯父顓頊在位時被立為族子。《帝王紀》說他“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 登位”。《五帝本紀》說他“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意, 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而且生有一個偉大的兒子帝堯。

帝堯,名放勳,號陶唐。司馬遷說他“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時”。對於以農業立國的 中華民族來說,製定曆法,授民以時,在古代,比什麽都重要。

說到帝舜,人們不禁想到他對盲父和後母的“篤謹”孝道,這對中國的倫理道德起到正反兩個方麵的影響。他 繼堯位,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以身殉職,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五帝之中,最複雜的是太昊和少昊。太昊亦作太皓,風姓,以龍為官,一說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顥,名摯, 號金天氏,以鳥為官、傳說他們均為東夷族。自崔述以來,一般認為晨為太昊之後,近人根據《世本》“少昊 ,黃帝之子,名契”,認為少昊即契,而契亦傳為帝嚳之子;因此認為太爾昊即帝嚳,二人均為殷人祖先。

根據上麵的“審查”,他們都有資格列入五帝,然而,由於名額的限製,又不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就使 得史學家不知何從了!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 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係的氏族 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所謂帝,隻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首長的稱謂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