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兄弟,好好活著! 一個火化工人的真實人生 (圖)

(2008-10-26 00:22:08) 下一個


一個火化工人的真實人生(附圖)

記者 龍巨瀾
2008年07月29日10:49

  “逝者為大,逝者是有尊嚴的,不管是誰。”在廖友軍眼裏,每一個流逝的生命都值得他認真對待。

  “我理解和尊重社會對我們工作的看法,所以,除靜靜地微笑之外,一般不主動跟人打招呼……”

  “別人忌諱我時,我會主動回避;別人需要我時,我會主動幫忙。”很多人為韜光養晦刻意保持低調,而這樣的“低調”,卻是廖友軍始終恪守的諾言,也注定將是他大半輩子長路漫漫的“職業人生”。

  廖友軍是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火化班班長,從1992年27歲轉行起,他的朋友圈子開始變得越來越小,直到生活、工作的整個天地凝結成單調的一根線條,每天來回奔走在從單位到家裏的路上……

  “別以為我們隻是摁摁按鈕”

  “火化工的勞動強度很大,別以為有了自動化的火化爐,我們的工作就隻是摁摁按鈕。”廖友軍說,火化班有7個人,每天負責從抬放遺體、施行火化到裝運骨灰、清理爐具的整個流程。

  因為需要輪休,火化班實際上每天隻有6個人幹活,忙完一天很不容易,收工時常常腰酸背痛,臂軟腿沉。

  今年初碰上冰凍災害,持續20多天的冰凍,是始料未及的一場災難。一些老人、重病人沒能熬過這個寒冷的季節,逝者的親屬悲痛而焦急地等在火化間外,讓廖友軍們的心理壓力沉重,有時甚至心急火燎。

  “平時每天火化遺體40具左右,但那段日子翻番了,其中有3天超過100具,最多的一天達到了110具,創了當地曆史最高紀錄。”廖友軍說,緊張的時候全班7座火化爐一天到晚忙個不停……於是,他們隻好加班搶時間,最早的一天,他們淩晨1點多就開工了。

  實在是辛苦,神經繃得像上滿了的發條一樣緊。2月15日那天下班時,廖友軍才到火化間的門口,突然一個趔趄重重摔倒在地。“當時腦袋裏一片空白,弄不清是怎麽回事。”他說:“等爬起來,才發現手掌摔開了一道口子,流血,卻不怎麽痛,很奇怪。”

  “人生的價值是慢慢悟出來的”

  “逝者為大,逝者是有尊嚴的,不管是誰。”在廖友軍眼裏,每一個流逝的生命都值得他認真對待。

  輕手輕腳抬放遺體,認真仔細揀裝骨灰,一點也不敢馬虎。雖然這樣加重了他的辛苦,但盡心維護逝者的尊嚴,讓逝者的親人獲得更多的慰藉,他覺得是職業的要求。

  廖友軍在殯儀館最早的崗位是整容,第一次與“無言的人”麵對麵,他費了很大的勁才克服脊背直冒冷汗的恐懼。

  幫遺體化完妝,他突然跟自己鬧起了別扭,認為自己做的是“無用功”,看不到實際的意義究竟在哪裏。

  “整容的最高境界是‘栩栩如生’,要讓人感覺到逝者是有生命的,隻是靜靜地躺在那裏。”廖友軍說,這是他幹了一年以後摸到的一個訣竅:“無論幹什麽,首先要保證讓自己的服務對象滿意。隻有善待逝者,才能慰藉喪戶。”

  沒有人比婦產科醫生見過更多的新生命誕生,也沒有人會比廖友軍們看到過更多的生命涅槃。

  “人生的價值是慢慢悟出來的。”廖友軍說,人生墜地沒有多大差別,但生命的終結各不相同。他為白發人送黑發人而悲傷,為小生命的不幸夭折而難過,為“死刑犯大多是青壯年男子”而歎息,為不幸慘死的逝者而落淚……

  今年冰災期間火化周澤華等因公殉職的4位烈士時,麵對冰天雪地裏川流不息前來悼念的人群,他激動得差點跟烈士們的親屬和同事一樣哭出聲來。“有的人死了讓人牽掛;有的人直到死了還被人詛咒。”

  提起如何理解人生的價值,廖友軍說:“珍惜生命,關愛他人。”就像殯儀館公墓一塊墓誌銘上寫的那樣:“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山白日以應事,霽月風光以待人。”

  “火化同樣講究節能減排”

  在到殯儀館上班前,廖友軍是福利企業長沙旭華儀表廠的工人,先幹調校,後幹總裝。他說:“除工作對象、性質不一樣之外,車間、班組甚至生產的概念在哪裏都差不多。”

  “火化也同樣講成本,講節能減排。”廖友軍說,控煙效果差的話,殯儀館周邊的居民就會嚷嚷得格外凶。他說:“這都是燃燒不充分惹的禍。燃燒不充分有兩種情況,一是不旺,因為火力小,空氣供應少,或者遺體、隨葬品水分多了點;二是過旺,燃料供應過多,一時燒不過來,半路變成煙霧跑掉了。”控煙效果好的話,就能做到既環保,又省油,節約成本。

  “火化工其實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種。”廖友軍說,要做一個合格的火化工,必須跟設備磨合到位,要逐爐分析,多琢磨,積累經驗,根據爐膛冷熱、遺體狀況等不同情況施行火化,“真正做到了這些,才能做到最好。”

  與儀表廠製作水電表不同的是,火化班每天是跟人打交道。喪戶看到廖友軍和他的同事那麽認真負責地對待自己逝去的親人,常常主動遞上一個“白包”或者一些煙酒,但每一次,他都婉言謝絕。“人家痛失親人,已經是很大的損失了,再額外拿人家錢物,那不是雪上加霜?”

  幾年前,一位姓喻的農村婦女一家6人在一起車禍中4死一傷。在殯儀館辦完喪事後,原本家境貧寒的喻大姐才發現自己已經身無分文。廖友軍下班時順道用摩托車把她送到車站,還拿出50元錢給她做路費。第二天,他又按照喻大姐在火化單上填寫的住址,給她寄去了200元錢。喻大姐接連寄來3封感謝信,直到最後一封被殯儀館領導“截獲”,廖友軍的善舉才為人所知。

   “我們並不是一群沉悶的人”

  轉行做火化工時,廖友軍事先征得了父母、嶽父母和妻子的同意。畢竟,殯儀館是個事業單位,而且還有單位支持上大學進修的機會。“那時候女兒還沒出生,不可能征求她的意見。”廖友軍嗬嗬一笑說,乖巧的女兒隻要碰到需要填寫父親職業狀況的表格,都一律把他寫成“市民政局幹部”。

  “可我從來沒有向她灌輸過殯葬職工低人一等的觀念,也沒教過她要在人前忌諱這個。”但大多數人忌諱跟從事殯葬行業的職工接觸,這幾乎是“國際慣例”。廖友軍說:“我理解和尊重社會對我們工作的看法,所以,除靜靜地微笑之外,一般不主動跟人打招呼、握手。春節時除父母、嶽父母外,絕不外出給人拜年,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

  殯儀館被人們稱為“人生後花園”,已在這裏幹了整整16年的廖友軍,偶爾會在接觸到的逝者中間遇見以前的熟人,讓他禁不住偶爾回想一下16年以前的生活。

  以前的同學、同事和好朋友在廖友軍轉行後就沒怎麽往來了,他說:“你絕不要以為這樣,我們就是一群沉悶的人。工餘時,工友們總會湊在一起下棋、打牌,很熱鬧。有時候班裏7個人還外出搞集體活動,逛逛公園、唱唱卡拉OK什麽的。”

  “別人忌諱我時,我會主動回避;別人需要我時,我會主動幫忙。”從決定轉行那一刻起,廖友軍就已經鉚足勁兒要把這個事業做好。

  握一握廖友軍滿是老繭的大手,誰都會清楚,這位湖南省、長沙市勞動模範,這位在2006年獲得國家民政部最高榮譽“孺子牛獎”的火化班班長,為他人的憂樂付出了多少辛勞和情感!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火化班長廖友軍的百味陰陽界:兄弟,好好活著!
發布時間:2006-05-19
中新社長沙五月十八日電
題:長沙火化班長廖友軍的“百味”陰陽界

  中新社記者 李思之

  沒有槍林彈雨的驚險,沒有驚天動地的震撼。廖友軍,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火化班班長,一個理著小平頭的帥小夥,憑著自己的滿腔熱血,在這個不平凡的崗位上體味著與眾不同的“人生百味”。

  命運之“苦”

  殯葬工,這個世人看來“口彩”不好的職業,長期以來幾乎無人問津。十四年前,當廖友軍從一家不錯的單位調過來時,家人的反對、朋友的規勸曾讓他猶豫,他再三思考:社會分工不同,什麽職業也得有人去幹。那年,他二十七歲。

  廖友軍先被安排在第一線做抬運遺體的工作。不管多高的樓層,他與同事也不能乘坐電梯,還得將遺體一氣搬下樓、抬上車趕緊運走處理。

  剛到殯儀館的一個夏日,一居民樓內發現一具自縊身亡已經十七天的遺體,氣味令整棟居民聞之作嘔。第一次見此場麵的廖友軍在隨後的一星期,不斷反胃,吃什麽吐什麽,僅能喝水。

  工作時間長了,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有的屍體經過浸泡重量驚人,有的屍體高度腐爛令人作嘔,有的屍體因車禍七零八落,這些特殊遺體的處理,廖友軍總是第一個出現在現場。每次工作結束,他都累到幾近虛脫。

  心曆之“酸”

  來殯儀館工作後,廖友軍發現,親戚走動少了,朋友疏遠多了,逢年過節電話也沒有了。

  一個夏天,廖友軍在一個喪戶家裏喝過死者家屬的一杯水。才出門,喪戶順手把杯子扔了出去。那一刻,幾個棒棒的小夥子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怪自己不懂事”,從此廖友軍與同事再沒喝過喪戶家的水。

  二00三年,“非典”肆虐,作為火化班班長的廖友軍總是身先士卒。一次他身著四層防護服處理了兩具疑似病例遺體,而後幾天高燒不退。最終,這個常年與死神打交道的年輕人幸運地被證明是由於疲勞過度犯病。

  女兒今年十三歲了,小丫頭不忌諱廖友軍的職業,卻怕同學知道自己的父親。父女倆很少外出遊玩,女兒對父女倆同時出現的照片都很小心地“管理”,父親也從沒去過女兒學校。

  人生之“悟”

  殯儀館工作人員,也可看成“人生最後的工程師”。

  在一次特大交通事故後,一位死者肢體斷成了五截,慘不忍睹。廖友軍就利用自己學習的化妝術為死者整容。當飽受痛苦的逝者看不出任何肢體的破綻時,死者家屬跪倒在廖友軍麵前。廖友軍此刻真正體會到了這份職業的高尚:做好份內工作,就可換來逝者安然離去,緩解家屬心中的痛苦。廖友軍更加堅定了在殯儀館工作的決心。

  廖友軍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九九七年的夏天,長沙某汽車修理廠上報發現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自殺了兩天,廖友軍趕到現場後,發現高溫下“屍體”並沒有發出異味。他蹲下來,細心地觀察,發現“屍體”的眼睫毛在微微顫動,廖友軍對遠處的家屬大喊:“還活著,他還活著。”一條生命就這樣被廖友軍救活。

  廖友軍很愛笑,可特殊的工作,讓他沒有笑的環境與氛圍。長年與逝者打“交道”,廖友軍讓成千上萬的人安然離去,他漸漸讀懂了人生的“滋味”。采訪結束時,他難得地露出一個微笑:“兄弟,好好活著!”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