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買了Buffalo魚,網上搜索有些有毒,還吃不吃? (圖)

(2008-09-01 11:14:01) 下一個



海峽預防醫學雜誌
STRAIT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0 Vol.6 No.3 P.63-64

美國幾起少見的食物中毒報道(編譯)

劉少娟 陳宏靖

文章編號:1007-2705(2000)03-0063-02

  近期美國MMWR中報道了幾起少見但值得重視的食物中毒事件,現摘譯如下:

1 李斯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1998年8月初至1999年1月6日,美國11個州向CDC報告至少有50個病例,這些病例由一種少見的單核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血清型(4b)引起。其中6例成年人死亡,2例孕婦自然流產。中毒食品為熱狗,也可能為同一製造商產的熟肉製品,其後各曾從已開封的和未開封過的一份熱狗中分離到LM菌株;還另從一份未開封過的同製造商生產的熟肉製品中分離出LM菌株。

  在正常人群中,李斯特氏菌感染很少造成嚴重疾病。原發疾病隻是在孕婦、新生兒和免疫力降低的高危人群中(例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癌症患者)發生。孕婦感染李斯特氏菌可能引起發熱和寒戰的流感樣症狀,可導致流產。在其他人群中,早期可出現包括發熱、嚴重的頭痛和頸強直等症狀。患者多在食用受汙染的食品後2~8周發病。因此病潛伏期較長,受害者可能斷續出現。高危人群在食用受汙染食品2個月後,若出現發熱或流感樣症狀,必須向醫師報告接觸史。

  預防感染的方法與預防其他食源性疾病類似,建議:①生的動物性食品(如牛肉、豬肉和家禽)須徹底煮熟;②生菜在食用前須徹底洗淨;③未煮熟的食物要同蔬菜、熟食品和準備吃的食品應分開存放;④避免食用生奶或由生奶製成的食品;⑤每次在切削生食品後,必須洗淨手、刀和砧板。

2 食用糖果和粉狀食用色素引起的鉛中毒

  1993年美國加州一個6歲男孩在日常體檢中發現血鉛水平(BLL)值為59 μg/dl,他的年齡在11~17歲的5個兄弟姐妹,在9個月內也檢出為35~46 μg/dl,其母為26 μg/dl。1995年,兩個堂兄妹(3歲和7歲)分別為50 μg/dl和57 μg/dl。此外,一小兒在他1歲時檢查為26 μg/dl,此乃很好的指示病例。

  分析一係列的BLL值後發現,BLL值的升高與食用其姨媽1993年以來從墨西哥帶回的糖果有關。此種糖果美國限製進口,該糖果有4種商標,都裝在陶器中,塗在陶器表麵的含鉛塗料可能是這些糖果中鉛的主要來源。美國加州衛生部門在1998年4月3日警告消費者不要食用此類糖果,FDA已采取行政措施阻止這些產品流入美國,但消費者並不知曉其潛在鉛中毒危險。

  1997年5月密西根州另一個3歲男孩發現BLL值為27 μg/dl,2歲的弟弟為36 μg/dl。到1998年1月,兩兄弟和他們的父母BLL值達50~60 μg/dl。1998年4月,調查人員對其家中的調味品進行分析後,發現一種伊拉克人用來染米和肉的桔黃色粉末中含鉛7.8%~8.9%。這個家庭中共有9個人BLL值升高(25~84 μg/dl),調查人員發現BLL值升高隻是發生在那些吃了由該色素製作的食品的母係親屬中,該食品係外祖母從伊拉克帶入美國。

  FDA推薦<6歲的兒童每天攝入鉛的最大量為6 μg,以防止食用者造成神經、行為損害。

3 與進食Buffalo魚有關的哈夫病

  20年代,哈夫病是一種以嚴重肌肉疼痛、骨胳肌細胞受損、僵硬為特征,由某些魚中所含毒素引起,症狀難以解釋的疾病。1997年美國確診了6例,患者曾食用過Buffalo魚。大約有1 000個住在哈夫海灣的人受害。最早的哈夫病例是1984年在美國德州發現,後來在瑞典和前蘇聯也發現同樣的病例。

  哈夫病特有的症狀是橫紋肌溶解,伴隨肌無力、僵硬和深褐色尿。此份報告表明病人潛伏期中位數為8 h。實驗室數據包括CK(血清肌酸酶)水平顯著升高和CK-MB<5%,其它肌酶也有升高(乳酸脫氫酶、穀草轉氨酶、穀丙轉氨酶),肌紅蛋白尿常與肉眼可見血尿相混淆。完整的臨床病史可作為診斷的基礎。

  哈夫病在發病早期應采取支持療法,包括給予大量補液,以阻止肌紅蛋白的毒性進一步侵犯腎小管。可能出現包括電解質失調、腎衰和DIC等的並發症。通常在2~3天內臨床症狀消退,病死率約1%。

4 由食用墨西哥煎餅引起的未知病因的胃腸疾病暴發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由食用墨西哥煎餅引起的胃腸疾病在美國佛羅裏達州、佐治亞州等地共暴發16次,1 700名患者中大部分是兒童。其中3次胃腸疾病暴發中食用的墨西哥煎餅追蹤到A公司,可疑中毒食品是雞煎餅、豆煎餅、豬肉紅腸煎餅和蛋煎餅;其餘13次暴發追蹤到B公司,與牛肉和菜豆煎餅有關。所有的墨西哥煎餅用的圓餅都是用麵粉製作。除了佛羅裏達州外,墨西哥煎餅是冷凍下銷售,出售前預包裝,餅餡由當地製作。

  中毒者主要症狀是惡心、頭痛、腹痛和嘔吐;一般在食用煎餅60 min內發病,病程在24 h內。

  美國CDC、USDA與FDA協作檢測致病因子,可能是某種未被發現的毒素,或是一種既往未發現過的新致病因子。這16次暴發的症狀、潛伏期和病程都相似。暴發與煎餅有關,致病因子在麵餅中,因為餅餡由當地製作。產品由兩個沒有聯係的公司製作,麵餅來自不同的供應商,公司與銷售商無關聯,說明產品配方中存在致病因子;潛伏期較短,說明是已存在的毒素或其他在短時間內即起作用的致病因子引起發病。由於疾病暴發的地點不同,時間間隔短,僅與兩個公司有關,因此不太可能是群眾性、社會性的疾病。

  對5次暴發中的食物樣品進行分析,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和沙門氏杆菌毒素呈陰性。在測試樣品中也未查出生物堿、生物胺、食物添加劑、非金屬離子、遊離脂肪酸、去汙劑及殺蟲劑等致病因子。微量金屬經短潛伏期後會引起腸胃疾病,但煎餅中僅鋁的含量較高,而鋁不會引起上述中毒症狀。

  中國與印度也發生過症狀及潛伏期相類似的發病案例,它與食用真菌汙染的穀物製品有關。這些真菌產生對熱穩定的毒素叫催吐毒素。在中國,1961~1985年共發生35起暴發,7 818人被染,其中兩起收集到的玉米和小麥樣品中DON(鐮刀菌毒素)含量高於其他樣品;1987年在印度,97人食用了淋雨的小麥製品,查出DON與其他黴菌毒素;在美國,實驗室測定煎餅中DON含量低於FDA規定的1ppm的要求,但黴菌毒素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美國農業部要求A、B公司開始全麵回收煎餅,約200萬磅墨西哥煎餅被回收或扣留。CDC要求報告類似事件,並要求至少采集10例病人的嘔吐物、血清、糞便和尿樣,並保留引發中毒的食品和裝載容器,繼續調查研究,力求找到致病因子。

  (劉少娟、陳宏靖譯自MMWR,1998,Vol.47,NO.48 NO.50,NO.51,NO.52,1999,Vol.48,NO.10,潘寶駿校)

收稿日期:1999-07-08

請看PDF全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