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70、80、90年代及現在大學生令人迥異的生活帳單

(2008-07-01 22:34:15) 下一個

44.5元到2000元 比對30年間三代大學生的消費賬單
2006年9月3日 08:44

選稿:鄭聞文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韓小妮 顧箏 劉佳瑋


  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大學生花得多,可是不要忘了,他們會想更多辦法賺錢補貼。

  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喜歡新事物,喜歡吃好穿好,可是不要忘了,過去的大學生也是這麽過來的。

  在這裏,4個分別於目前、1990年代和1980年代就讀的大學生報上了他們的消費賬單。盡管個體不能代表全部,我們依然可以嗅出三代大學生在消費觀念上的異同。

  1980年代大學生:現在想想,當時還挺亂花錢的


  ■韓先生

出生年份:1953年

在校時間:1978-1982年

目前職業:教師

在校每月生活費:44.5元

生活費來源:帶薪讀書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書、煙茶

衣著品牌:人立或定做

培訓班:無(想參加裁縫班“未遂”)

擁有的數碼/電子產品:電唱機

最想買的一件東西:海鷗DF照相機或鳳凰205照相機

  我是1970年代末恢複高考後第二批進入大學的學生,在昆明讀大學。之前我作為知青在西雙版納的農場幹了8年,進大學的時候已經25歲了。按照政策,工作滿一定年限可以帶薪上學,所以我每月有44.5元工資。

  我買書花的錢很厲害。那時候書便宜,一本才幾角錢,我沒事就去逛書店,一個月要花掉十幾元。畢業的時候,我差不多已經買了一兩千本書。除了買書,我最大的娛樂就是每周去學校旁邊的電影院看電影。一張電影票1角5分或1角,不貴。我抽煙、喝茶花的錢也不少。一個月大概要抽掉三條煙,大概10元左右;茶葉是不斷的,每月要5、6元錢。另外,吃飯總要花掉10元左右。那時在食堂吃一塊大肉1角錢,一個素菜5分。有時我愛在學校附近的小店來上一碗小鍋米線,1角5分一碗。聚餐是偶爾的事,經常聚哪裏聚得起?

  那時衣服款式不多,主要是中山裝。夾克和牛仔褲剛剛開始流行,還買不大到。我有兩件夾克,是假期回上海定做的,同學都覺得不錯。最喜歡的是一件獵裝,人立的,好像是20多元。

  當時我唯一的電子產品是電唱機,也就是收音機加唱片機,要200多元。這是家裏“資助”我買的,說是讓我學英語。結果英語沒學好,主要用來聽唱片了。大學裏我最想買的一樣東西是照相機———海鷗DF,但要四五百元。第二選擇是一百多的鳳凰205。但直到工作以後我才把這兩樣都買了,一方麵是因為貴,另一方麵當時貨色少,不容易買到。

  我們那時大學生還沒有打工、兼職之類的,根本就沒這個市場。至於培訓班,有一陣我和同學突然想學裁縫,似乎也不是要賺錢,隻是想給自己做衣服吧。跑到培訓班一看,已經報滿了,隻得作罷。

  現在想想,當時我還挺亂花錢的,每個月的工資基本都花光,甚至不夠用。不過要是錢是家裏的,那就不敢亂花了。比如我們班上的應屆生主要靠家裏供養,他們就不會這麽花。

第 [1] [2] [3] [4] 頁


  1990年代大學生:最“奢侈”的消費品是自行車

  ■王先生

出生年份:1971年

在校時間:1989-1993年

目前職業:外企銷售經理

在校每月生活費:60元左右

生活費來源:父母供給、獎學金、學校補貼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同學之間交際

衣著品牌:威鵬、耐克

培訓班:無

擁有的數碼/電子產品:無

最想買的一件東西:隨身聽

  剛入校的時候,我買了一輛200元的自行車,永久牌的。因為我不住校,有輛自行車往返方便一些。這是我大學四年所擁有的最昂貴的東西。我還買了一雙耐克的鞋子,這是我高中時的夢想,當時隻要98元。

  我們那時候沒聽說有人勤工助學的,兼職的工作機會基本沒有,隻有父母和學校津貼。父母每個月大概給我40元,學校每個季度給54元。其他可能就是壓歲錢和獎學金了。那時獎學金一個學期隻有50元。

  那時每個月我花40元就足夠了。花在同學之間交際費上的多一點。其次是買書,那時書才幾塊錢一本,我買的都是一些消遣類小說書。電影看得不多,那時也沒有什麽影碟之類的東西,偶爾會買一點磁帶,聽聽高林生和鄧麗君的歌。每月飯錢父母另給,多少記不住了。不過那時候在食堂裏8角錢可以吃一碗大排麵,2.5元可以在外麵的小飯店裏簡單地吃上一頓。由於我是走讀的,所以不用花錢買早飯。

  我穿衣服也不太刻意買名牌,主要穿穿威鵬的,衣服褲子都是四五十元左右。那時學生當中流行的牌子是Fun,而我比較向往的是蘋果牌。

我們當時不流行考證,幾乎沒有人參加過什麽培訓。大學畢業後包分配,不用考證也能找個工作,大家都覺得沒這個必要去額外充電。

  我工作了很久才有自己的第一部手機,大概是1998年吧。愛立信翻蓋的,當時還很稀奇呢。在大學裏,我最想買的東西就是隨身聽了,那時大概200到300元。

第 [1] [2] [3] [4] 頁


  在校生:趁年輕盡量體驗生活

  ■小趙 性別:男

出生年份:1983年

在校時間:2004年至今

在校每月生活費:2000多元

生活費來源:完全靠自己兼職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吃

衣著品牌:Jack&Jones、TonyWear、美津濃

培訓班:駕駛班

擁有的數碼/電子產品:手機、單反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

最想買的一件東西:長豐獵豹吉普車

  我15歲從東北來到上海後就不用家裏掏錢了。因為我是運動員特招生,學費什麽的都可以免掉,在上海田徑隊時還可以拿工資獎金,是國家雙一級運動員。

  從決定退役上大學的時候我就開始想要自己養活自己。我不想增加父母的負擔。在考大學前幾個月考出了國家救生員證書———我還是國家遊泳二級運動員。考完大學的那個暑假,我在一家會所當救生員,每月的薪水有1500元。救生員工作一小時休一小時,休息的時候我當遊泳教練,每人每小時50元。這樣全部加起來一個夏天我賺了13000元。第二年,我把國家中級遊泳教練員證書考了出來。今年,我在別墅區的一家私人會所教遊泳,每人每小時收150元,每周能賺1500-2000元。冬天我做健身教練,這個賺得比較少,一個月800元,因為每周我隻去2、3次。平時學校課程多、訓練緊,沒什麽時間打工,但是夏天和冬天賺的錢平攤到每個月也有2000多元,夠用了。

  吃在我的花銷裏占了很大一部分。按照食堂的物價,一頓一葷兩素四兩飯,夏天再喝一碗綠豆湯,加起來就是8元。平時訓練買水喝、晚上吃點炒飯之類的夜宵,一天加起來總共大概30多元,一個月就要1000元。和女朋友出去,90%都是我付錢,我覺得應該是我付。

  衣服我穿Jack&Jones和TonyWear,我不穿名牌運動裝,訓練的時候有什麽就穿什麽。鞋子我一般買美津濃,打好折300多,比耐克便宜些。

  前年我買了一台索尼的筆記本電腦,一萬多元。去年,我買了尼康D200數碼相機,配了兩個鏡頭和一個閃光燈,一共2萬多元;還給女朋友買了個DV,4550元。我對手機的要求不高,現在的這個是同學手機太多送給我的,每月話費也就60多元。

  我買東西的原則是:買了這樣東西就要用它來賺錢。剛買好數碼相機,我就去婚慶公司給新人拍照了。我在兩個公司兼職,一天跟蹤拍攝能賺500元,跟進洞房600元。一般我一次拍350張照片,要是塞給我一個50元的紅包,我就拍500張;給100元,我就拍六七百張。在私人會所教遊泳的時候,我給學員免費拍照。這些照片就算印100張才50元,我花20分鍾就能賺回來了,而家長們很開心,會介紹朋友的孩子過來。這就叫舍小錢賺大錢。以後我想當個攝影記者,因為和體育圈的人都比較熟。前陣子全運會,我去給劉翔拍照了,而記者都被擋在了外麵。我現在的目標是在大學畢業前買輛長豐獵豹吉普車。大一我就考了駕照,是我在大學參加過的唯一一個培訓班。當時學費要4800元,真是貴啊。

  我覺得在消費上,自己承受得住就好,趁年輕盡量體驗生活。

第 [1] [2] [3] [4] 頁


  在校生:花錢要花該花的

  ■小邱 性別:女

出生年份:1985年

在校時間:2003年至今

在校每月生活費:800多元

生活費來源:父母供給、獎學金、自己兼職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吃

衣著品牌:a.v.v、衣戀、Only、奧卡索、耐克

培訓班:高級口譯、大學英語六級、普通話

擁有的數碼/電子產品:手機、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

最想買的一件東西:無,想買的都買了

  平時每個月父母給我500元,學校會在飯卡裏打上39.5元。我有時自己做家教,一個月200元。偶爾也會做促銷員,100元一天,但是機會很少。此外我還有獎學金,差不多一學年1000元。

  父母給的生活費足夠用了。我每個月在飯卡裏存300元用來吃飯、洗澡。要是出去吃,一般都去學校附近的小飯店,也會去麥當勞之類的快餐店。像必勝客這樣的“大餐”大概每學期兩三次。另外我拿100元零用,買書和碟片,有時還會買些東西送給爸爸媽媽;還有100元備用,以防不時之需。

  衣服鞋子之類都是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我一般都買有牌子的衣服和鞋子。鞋子他們常會給我買奧卡索和耐克,衣服一般是a.v.v和衣戀的,褲子我比較喜歡ONLY。護膚品我用的是倩碧,也是父母買的。我現在還不化妝,所以沒有這項開支。手機費也都是父母幫我交,我用的不多,每個月50元左右。

  手機我是剛進大學時買的。大二時買了一部數碼相機,2900元,父母給的錢;大三又買了筆記本電腦,9000元,自己出了3000元。買筆記本是因為家裏沒有電腦,這樣學校家裏兩邊跑的時候方便一點。

  我讀過高級口譯培訓、六級培訓,大概用了1600元;還有普通話培訓,100元。學外語的書本磁帶,我們會從學長學姐那裏買二手的,用完之後再賣給下一屆,既節約錢又節約紙張。我的培訓費用還算是比較少的,要是念個雅思托福什麽的那就是好幾千元的事情了。我的一些同學都去學車了,這一項也要好幾千元,我正在考慮要不要學。

第 [1] [2] [3] [4] 頁


————————————


看70、80、90年代及現在大學生令人迥異的生活帳單21世紀的大學生

來源:天極博客

講述人:莊子蒙,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三學生

  我2004年從廣東來到北京上學。我們一年的學費加住宿費共8000元。每到開學的時候,我爸就一次性給我卡裏打1萬元,交了學費和住宿費後,剩下2000元就是生活費了。

  我什麽時候錢花光了,就再向爸爸要。

  剛到北京的時候,覺得一切都很新鮮,喜歡到處逛。第一個學期,光逛街和買衣服就花了1000多元。那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都在1000元以上。後來,我有意識地節省一些,每個月的開銷在800~900元。

  平時在學校食堂吃飯,每天花13元左右。周末宿舍同學聚一次餐,每人20元。這樣,我每個月吃飯的錢就要500元。我平時愛吃水果,一次會買10元左右。

  我愛看雜誌,每個月都會買十幾元的雜誌,有時候,有人來學校推銷一些二手書,我每次會買一兩本,大概10元一本。每個月還要辦上網卡,一個學期得花100多元。

  係裏或學校會在周末開party,每人每次20-30元,我一個月會去一兩次。另外,我還比較喜歡旅遊。前年寒假前夕,我去了哈爾濱,去年“五一”去了承德。不過都是跟同學一塊去的,去了住同學家。自己就出點車費。

  寒暑假我都會回家,基本上都是坐飛機,來回一趟就得花2000元。不過有時候也坐火車硬座。

  我也賺過錢啊!大二的時候,我把自己曾經買的雜誌都拿來出租,5毛錢一本。但後來覺得不好意思了,就不再出租了。一共隻賺了20多元。還有一次,我從廣東帶了一些小飾品拿到學校賣,那次賺了400多元。不過,其他的兼職我就沒做過了。我爸常對我說,讀書的時候就全心全意讀書,多學點東西。

  我在今年9月份搬出來住了,因為想過一段時間獨立的生活,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房租每月900元,我覺得有點貴。現在,我自己做飯,每個月200元就夠了。其他沒什麽大開支了。

  這樣算起來,我一年要花兩萬元左右,至今一共花了5萬多元。真是慚愧。不過,我這種消費在我們班隻算中等的。以前“十一”我都會去北京郊區逛逛,觀觀光,可是今年因為一次交了三個月的房租,為了省錢,也就沒出去玩了。

1990年代大學生

  講述人:陸女士,1994-1998年就讀於四川大學,現為證券公司職員

  我是1994年考到成都去上大學的。那一年我們學校是第一年實行並軌收費,與現在動輒成千上萬元的收費標準相比,那時的收費還不算過分:每學年學費800元,住宿費400元。

  當時同學們都非常有節約意識。我們學校附近有個特別大的批發市場,每學期開學的時候,同學們都會三五結伴,到批發市場去,把牙膏、洗發水等一學期的生活用品采購齊全,能省下不少錢。

  當時學校的夥食也很便宜。葷菜一般一份也就1.2元,素菜一份幾角,如果沒有什麽其他開銷,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100~200元。

  不過大學中的夥食,難免葷少素多,很難滿足胃的需求,有時候我們也會想辦法打打牙祭。學校門口是一條小吃街,街邊的小店各種川味小吃品種繁多。饞了的時候,我們就會花上一兩元,把自己吃得心滿意足。

  當時娛樂生活還比較貧乏,也就是周末在校園裏花上一元錢跳個舞、看一場電影。

  學習裝備也不像現在這樣全副武裝,當老師的,最多也就是有一個數字傳呼機。宿舍裏沒有固定電話,一幢宿舍樓,隻在傳達室裏有一部電話,傳達室的阿姨在樓下用喇叭叫人接電話是那時校園裏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要說最奢侈的東西,應該是一輛花幾十元買來的舊自行車。這基本上是每個學生都必備的,因為校園太大了。除了在校園裏騎,外出辦事,全都靠它,經常是一騎一個小時,從來不覺得累。伸手打出租車,那是從來都沒有想過的,現在回頭想想,大學四年竟然一次出租車都沒有坐過。

  本著開源節流的原則,我們也會在學習之餘找一些兼職的工作,不過當時的機會不像現在這麽多。我當時掙到的第一份錢是給參加煙酒糖果會的企業散發傳單,一天30元錢,幹了3天,腿都快累軟了,但拿到90元錢,覺得特別值。後來,我又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一個小時10元,一個星期兩次,一次兩個小時,在當時來說,這應該是一份相當不錯,也相當穩定的收入了。我幹了一年多,直到進入大三,開始學習專業課程,時間緊張後才辭掉。

  再加上我的成績一直不錯,每個學年都能夠領到數目不小的一筆獎學金(大概800元左右),到畢業的時候,我的存折上竟然還存下了1000多元。

 1980年代大學生

  講述人:田先生,1982-1985年就讀於鄭州大學,現為鄭州某中學校長

  我們上大學那會兒都挺窮的,從農村來的學生多,所以整體消費水平都不高。

  學校每個月發23元,這幾乎是我的全部生活費,平時沒有特殊事情,基本不向家裏要錢。

  吃飯是大頭,占了生活費的大部分,每頓飯最多也就吃3毛錢,一個月下來大約花20元左右。每個月剩下的錢攢起來就用來買點衣服、生活用品,還有課外書籍什麽的。閑了的時候,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也會相約去看電影,那幾乎是我們惟一的娛樂方式。

  當時我們也沒有什麽經濟頭腦,都沒有想過勤工儉學,就靠那點補助生活。學校設有獎學金,如果誰想買點什麽奢侈的東西,就隻能拚命學習,努力拿到獎學金。那時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台收音機,當時家境稍好一點同學的就有這種奢侈品。但是光從生活費裏省,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才能攢夠錢。於是我就刻苦學習,大三下學期,我拿到了最高獎學金70元,當時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第二天就花50元買了一台收音機。

  大學期間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到各地去旅遊,但這在當時看來很不現實。大三,我咬牙掏了幾十元錢去南京長江大橋轉了一圈,那時我就許下心願:以後工作了,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1970年代大學生

  講述人:夏女士,1978-1982年就讀於複旦大學,現為大學教授

  當時我們的生活費還不是國家給,要自己從家裏帶,所以大家都挺節省的。我每個月大概花30多元,這包括了吃飯、買衣服、買書,偶爾也買一些小零食和小飾品,說是飾品,其實也就是一條紗巾、一塊手絹什麽的。平時在學校吃飯特別便宜,一個月下來也就吃十幾元吧。

  我記得當時我們也有老鄉聚會,不過形式很簡單,每次都是在食堂裏吃,AA製,一碗麵條或是一碗餛飩就夠我們高興半天的,不過幾毛錢。大學期間最奢侈的一次應該是畢業時,我們寢室出去聚會,在上海的紅房子西餐廳吃了一頓西餐,每個人花了幾元,為這頓我們幾個節省了好幾天呢。

  我比較喜歡看書,所以買書的支出在我的生活費裏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概每月15元左右吧。衣服不經常買,因為那個時候都不富裕,我也沒有收入,一個學期也就添置一兩件衣服,四五十元吧,這在我們班裏屬於普遍情況。

  那時候同學們誰也沒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都是隻花必須花的錢,其他奢侈品應該說幾乎沒有。當時班裏有一個女生戴了一塊手表,其他人都特別羨慕,我當然也特別想要,畢竟女生都多少有點虛榮心。於是我就每天從生活費裏節省,到大四的時候,我終於也戴上了一塊手表,花了120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